- 相關推薦
古詩望天門山的教學偶得
古詩《望天門山》教學偶得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實際教學中,教學古詩,理解古詩,不外乎這種方法:對照注釋從字到詞,從詞到句來理解古詩的意思;教學步驟方面,學生自學、指名理解、教師點拔。這種方法,這些步驟,我總感覺有點老套、索然無味。
拿到古詩《望天門山》這首古詩,在備課時,我依然是安上述程序備課。上課時,我突發靈感。你看,這首詩多美啊!有山、有水、有舟、有日,多美的畫面!為什么不將其用畫表現出來呢?只有理解了才能畫出來,只有畫出來才代表理解了古詩。這樣,一方面可以檢測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情況,另一方面也是進行美育的極好材料,還有,學生的學習興趣想必很濃。因為這首詩大部分學生早就會背,所以,我去掉了繁瑣的分析,開篇讓學生自學,待會用畫表現自己的理解。
我讓孩子們在自己的作業本或者課本古詩旁邊的空白處畫,并指名兩名學生上臺來展示。
呵呵!你看,這個小家伙的畫,還真畫出了個所以然:那山中斷,碧水流出,太陽下,一頁扁舟悠然飄來。但是另外一個學生不知是沒有畫畫的功底,還是因為沒有理解透古詩,她將水畫成了從兩山中間部位的山頂——天上流下來(沒有立體感)。這時,臺下的學生有意見了,爭著舉起小手,有的還站起來,喊出來“不對,她那里畫錯了!”學習有爭議,學貴有疑,這就是我想要的學習效果。于是,我指名學生來評一評,并說說自己的理解,然后全班同學達成共識。在評畫的同時,也是在理解古詩、理解意境的過程。接著,我對著山水圖,引導孩子們美美地讀詩、背詩。教學目標在學生的興趣盎然中完美達成。
我想,這堂課在孩子們的心中一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畫詩,這個很久不曾用的教學方法還真贏得了學生的喜愛,將其巧妙地結合在教學中還真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是啊,教學方法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常變常新!
【古詩望天門山的教學偶得】相關文章: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03-03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09-04
望天門山反思教學案例07-04
望天門山教學設計15篇03-09
偶得的美好作文06-09
望天門山的教學實錄(通用17篇)03-23
望天門山課堂教學實錄與反思07-04
關于望天門山的詩意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