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WIFI網絡電子電路裝置設計論文
1系統結構設計
系統由教師機和學生機利用WIFI網絡通訊組成。教師機負責向從機訓練裝置發送故障指令,故障裝置接受到設置故障點指令為相應的電路板設置故障。
2系統功能
(1)模式一是固定模式,設有一定數量的固定故障,所以學者可以選擇針對某一故障訓練,有針對性的熟練某一知識點。(2)模式二是隨機模式,設有一定數量的隨機提供的故障點,難度相對提高,要對各個單元電路原理熟悉,以及熟練掌握故障檢修方法。(3)模式三是考核模式,此模式作為考核鑒定,是教師端通過WIFI網絡集中控制的,有電源管理、故障設置管理以及成績統計管理等功能。
3系統硬件設計
從機故障檢修裝置由無線模塊、MCU控制模塊、觸摸屏HMI模塊、繼電器控制模塊和單元電路板等模塊組成。
3.1 MCU控制模塊
MCU控制模塊主要包括單片機、WIFI接口、觸摸屏接口、ISP下載接口、擴展接口及時鐘單元,具體如圖3所示。其中單片機選用AVR系列ATmega128L型,REST鍵為復位按鍵,采用低電平復位,電容C7與電阻R5組成上電復位電路;為了提高串行通信波特率的準確度,時鐘電路采用11.0592MHz石英晶體與瓷片電容C8和C9組成時鐘振蕩電路;JP1為WIFI模塊接口,JP2為觸摸屏就扣,都與單片機UART接口直接相連,JP3為程序下載接口,支持ISP在線下載,JP4為擴展接口,與擴展接口相連。
3.2 繼電器控制模塊
I/O拓展采用串入并出的一般數字芯片,輸出的5951_A和B信號經過光電隔離器供大電流負載芯片ULN2803驅動繼電器線圈。繼電器的常閉觸點接入單元電路板的支路中,正常情況下該路接通。當繼電器線圈得電時觸點斷開,單元電路板出現開路故障,方便學生練習。
3.3 HMI模塊
迪文觸摸屏(簡要介紹下產品)通過RS-232串口接口和單片機連接,將3管腳和4管腳接到ATmega128L的串口1上,如圖3所示。當用戶點擊觸摸屏時,觸摸屏將觸碰信息通過串行接口發送給單片機。
3.4 模塊電路
晶體管電子時間繼電器電路主要由整流電路、濾波及穩壓電路、指示電路和延時觸發電路組成,如圖5所示。教師通過客戶端軟件電路圖5進行設置故障以及監控學員訓練情況。客戶端點擊對應的“星”號可以完成設故,然后選擇訓練模式,軟件后臺會自動同步觸摸屏與客戶端數據,以保持數據的同步。在電路故障點連接繼電器的觸點采用臺階插孔代替了永久焊盤(圖中黑點部分);所有繼電器結構部分如下圖中文字(電磁繼電器),一個線圈驅動一個常閉點,沒有插接的時候電路是斷開的,其他所有“星”號的結構和此相同,當需要了解排查的狀況時,只需要點擊客戶端或者觸摸屏,控制器就會回傳數據到客戶端和觸摸屏,完成統一考評和單個考評。
4系統軟件設計
4.1 觸摸屏設計
故障檢修裝置的觸摸屏的畫面結構如圖6所示,包括用戶登陸、訓練模式選擇和幫助模式三級頁面。屏幕用戶信息發送給單片機,經WIFI網絡發送到上位機中。當用戶信息輸入完成后,系統進入選擇模式的畫面,共有固定訓練、隨機訓練和考核三種模式。
4.2 程序流程設計
系統啟動開始上電復位,對各個模塊進行初始化設置。控制器向串口發送握手數據幀,確定觸摸屏和WIFI連接正常,進入等待指令狀態。當指令到達時,進行指令校驗,校驗正確系統將進行判別指令類型。針對不同的指令類型,系統可以進行設置故障、和故障狀態檢測;在設置故障環節,將故障信息串行發送到I/0拓展模塊74LS595中,經過驅動模塊吸合對應的繼電器,達到設置故障點的效果;在每一次故障設置或者狀態檢測完畢后,客戶端與觸摸屏會進行數據交換,以保證數據同步更新。
4.3 系統通訊協儀
由于被控對象的唯一性與主控端的多樣性。系統擬定了用于排故障系統的通訊協議,所有協議的數據校驗格式:以兩個字節的幀開頭、以CRC校驗的方式結尾、記錄數據長度、數據類型和主機編號等。CRC校驗作為一種經典的數據校驗格式。為大多數系統通訊協議所采納,這也就意味著可以更好的兼容其他通信格式。為以后更好的二次開發提供了有理條件。
5結束語
通過系統聯機調試,故障檢修裝置實現了具有的功能,達到預期的控制效果。文章提出了以Atmega128單片機作為主控制器的硬件總體設計方案,對整體設計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此外,本設計還對學校使用的排故訓練系統和課程進行相關研究,多方面改進設計方案,從而提高故障檢修裝置的穩定性、實用性和創新性。
【WIFI網絡電子電路裝置設計論文】相關文章:
網絡應用:免費WIfi07-10
手機連不上wifi網絡的原因解析07-10
如何確認wifi網絡是否受到入侵或攻擊?07-10
HTC/多普達HD2(GPRS、WIFI)網絡設置07-10
如何突破學校寬帶網絡限制,開WIFI?07-10
智能配電裝置在電氣自動化中的應用論文07-04
綠色設計論文08-05
VI設計論文07-26
造型設計論文11-28
橋梁抗震論文設計原則論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