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運用課堂觀察技術促進小學教師教學專業化論文
“課堂觀察”源于西方,1960年美國課堂研究專家弗蘭德斯提出“互動分類系統”,用一套編碼系統,記錄課堂中的師生語言互動、分析、改進教學行為,標志著現代意義的課堂觀察的開始。我國教育專家崔允漷教授編寫的《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以“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性質”、“課堂文化”四個維度,組織課堂觀察和教學分析。課堂觀察作為校本教研的一種較為有效的方式,備受教師的青睞,在實踐與探索中比較中,課堂觀察比較規范的操作模式已經逐步構建,然而如何運用課堂觀察技術促進小學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成為目前課堂觀察深化研究的又一熱點。利用課堂觀察研究促進教師教學專業化,勢必要求研究者帶著明確的視角、厚實的沉淀、持續的跟蹤、深度的反思和有效的改進來進行課堂觀察活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促進教師教學專業化,提高課堂效益。
一、選擇合適觀察角度
在課堂觀察活動中,教師根據自己不同需求的發展為目標,結合教學實際,選擇合適的觀察主題,確定研究目標。選擇的合適視角是課堂觀察實施的核心,借助課題,根據自己的擅長,找準自己的興趣熱點進行研究。教師圍繞適合自己發展需要的主題,研究課堂,反思課堂,重構課堂。例如在英語教學中,有些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存在高分輕口語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在確立觀察點時,我們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對152位同學在英語口語交際中是否敢大膽開口講英語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調查發現,同學們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但在口語交際中敢說的學生并不多。因此確立了“在英語口語交際時怎樣讓學生大膽開口講英語”這一研究視角,以尋找如何使學生大膽開口說英語的對策。
二、深入開展理論學習
要做真研究,教師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理論深度,對于選定研究主題進行專業的、系統的文獻研究,使教師研究前通過相關文獻資料的學習,有了大量的相關主題研究刺激,了解了更多研究進程與細節,有了更為廣闊的研究視野。在教學中我們發現一些教師在工作中雖然埋頭苦干、任勞任怨,但教學成績并不理想。進入課堂觀察后發現一個共同現象:拖堂。為此我們確定了以“教師為什么拖堂”的研究為主題,為了保障研究能夠真正解決問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先后學習了沈毅、崔允漷編寫的《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痛評課》和李明、陳為華編寫的《基于問題溯源的課堂教學行為轉變的--——實踐研究》,通過自學、討論、沙龍等形式引導教師積淀理論基礎,深入了解課堂觀察研究主題的理論知識,為教師的科學研究進行奠定基礎。
三、跟蹤研究教學現象
在課堂觀察過程中,從“規范性的團隊觀察”到“自主性的自我察”,我們經歷了從復雜到簡單的發展之路。這是一種返璞歸真、簡潔有效的研究方式。課堂觀察需持續跟蹤研究,這就好比醫生治療的慢性病人時,較少“藥到病除”,往往要采用多個療程、多次醫治才能康復。跟蹤研究很好地體現了課堂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使得我們的研究由點及面,逐步深入,在促進教師行為轉變的同時也體現了課堂觀察的價值。龍隱小學劉晶晶老師雖然是一個年輕的數學老師,但她的教學輕松、活躍,深受學生喜歡。為此,我們開展了主題為“為什么劉晶晶老師的數學課堂受學生歡迎”的跟蹤式課堂觀察。研究小組先在學生中間進行訪談、發放調查問卷,初步了解學生喜歡什么樣的老師以及老師在學生中的地位,再根據調查結果進行數據分析,最后確立了4個方面的觀察點:情境創設的有效性、動手操作的創設與利用、課堂中激勵性評價語的運用、教師教態及目光分配;研究小組從這4各方面對劉晶晶老師進行了長期跟蹤研究。這樣的主題式跟蹤研究的課堂觀察,有利于真正了解并找出青年教師課堂受歡迎的原因,有利于幫助在課堂中有困惑的青年教師為他們提供學習的機會,更有利于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促進我校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
四、不斷進行深度反思
教師在進行課堂觀察研究活動時,在獲取觀察原始材料的基礎上,要對材料進行分析與反思,除了自我觀察以外,分析反思的教師群體應基于同學科、基于同學段、基于深厚底蘊,從觀察的現象和現象背后的原因進行分析、反思。在一次語文教研組活動時,一些語文老師說出了自己的煩惱,班上總有幾個孩子在完成課堂作業時拖拖拉拉,不愿寫。于是我們與拖拉現象較嚴重的班級任課教師進行交流后,根據確定的觀察對象,研發了“學生完成課堂作業狀態”量表。
上課人人聽講,作業認真,參與討論態度認真上課能認真聽講,作業完成,有參與討論上課無心聽講,作業無法完成,積極參與討論積極配合,積極參與討論,積極完成作業能舉手發言,有參與討論與交流,能完成作業很少舉手,極少參與討論與交流,不能完成作業大膽嘗試并表達自己的想法,大膽詢問有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并做出嘗試詢問不敢提出問題,不敢嘗試和表達自己的想法善于與人合作,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能與人合作,能接受別人的意見缺乏與人合作的精神,難以聽進別人的意見
在課堂觀察中她們發現,教師的教學行為能對他們產生很大的作用,于是,針對這四種類型的四位同學進行課堂觀察,為他們量身制定了“策略實施情況”課堂觀察量表。主要觀察教師的行為對這四位同學的影響。
五、持續改進教學行為
運用課堂觀察手段對教師的教學進行剖析與反思后,最關鍵的就是要對癥下藥,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師必須重視對課堂的描述、解析與重構,并且逐步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切實改進。我們發現隨著年級的升高,無論語文、數學、英語還是其他學科,上課發言的同學越來越少,老師常常處于自己提問自己回答的尷尬境地,于是,我們進行了“學生上課為什么不舉手發言”主題研究。當老師們第一次走進吳老師的課堂,發現老師問題的指向性不夠明確,讓學生不知從何答起,建議吳老師在問題語言組織時要簡練、通俗。第二次走進課堂,明顯發現老師的提問指向性明確多了,但有些問題提得過難,不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就建議老師可以把難的問題分解成幾個關鍵的小問題,逐層推進……就這樣,經過多次觀察多次建議,被觀察者不斷完善自己,上課舉手發言的學生越來越多,教師的教學行為也得到了改進。
課堂觀察是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進行教與學的研究活動,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改善學生課堂學習的一種及時、有效的方法。但是課堂觀察偏向于在“某個角度解構課堂”,缺乏從整體上把握一節課學習目標的診斷性方法,如何使觀察的內容以及方式體現學科特點?如何使課堂觀察、課堂反思、教學實踐走向統一?我們一直在探索,希望課堂觀察能夠喚醒隱藏在教師心中的教學智慧,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教學效率。
【運用課堂觀察技術促進小學教師教學專業化論文】相關文章:
多媒體技術在音樂課堂中的運用研究論文03-22
多媒體技術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運用論文07-04
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提高課堂質量08-04
淺談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08-04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運用論文07-04
淺談多媒體技術在民俗學教學中的運用的論文07-04
數字電子技術實驗中EDA技術的運用論文07-04
現代電子技術對汽車的運用論文07-04
初中物理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探討的論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