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花鐘》教學課堂素材
──以《花鐘》一課為例
深圳市荔園小學 趙家英
課堂也是一種課程。學生在課堂上除了學習教材,學習教師之外,課堂也以其獨特的方式影響著學生的成長。課堂是隱性的課程,這是我在聽了兩位老師執教《花鐘》第一課時后得到的啟示。
(《花鐘》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篇課文。課文饒有趣味地介紹了不同的花在不同時間開放及其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寫作思路清晰明了:“留心觀察──闡述原因──實踐活動”。教學要滲透留心觀察、積極探索的科學精神。)
片段一:
師:(板書“花”)從這個字你能聯想到什么詞?
生:花瓣、花蕊、花托……
師:由這個字,你又聯想到什么畫面?
生:百花盛開、爭奇斗艷、芬芳迷人……
師:(在“花”旁加上一個“鐘”字)加了一個字,你產生了什么疑問?
生:花怎么可以做成鐘呢?
師:(在“花鐘”后面加“?”)是呀,鐘是用來計時的,1:00,2:00,3:00……花怎么可以做成鐘呢?課文作了回答,請在文中找答案。
(生自讀并學習生字詞后,小組合作在文中找答案。)
師:答案在哪段?
生:第3段。
師:(寫“3”)第3段講什么?找一句話概括。
生:一位植物學家曾有意把不同時間開放的花種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鐘面一樣,所以組成花的“時鐘。”
師:(板書學生的話)花怎么可以做成鐘呢?答:一位植物學家曾有意把不同時間開放的花種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鐘面一樣,所以組成花的“時鐘”。你的回答清楚嗎?
生:不清楚。
師:還有哪段也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生:第1段。
師:(寫“1”)第1段講什么?也找一句話。
生:要是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
(師板書學生的話)板書呈現:
1.要是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
2.一位植物學家曾有意把不同時間開放的花種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鐘面一樣,所以組成花的“時鐘”。
師:現在,請你根據板書,用“因為……所以……”將黑板上的兩句話連起來,回答“花怎么可以做成鐘”的問題。
生:因為要是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所以一位植物學家曾有意把不同時間開放的花種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鐘面一樣,組成花的“時鐘。”
師笑:“因為要是我們留心觀察”,這話聽著別扭呀。怎樣講話才清楚呢?
生:(頓悟地)因為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所以一位植物學家把不同時間開放的花種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鐘面一樣,就組成了花的“時鐘”。
師:(隨手擦掉“要是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這樣講話就清楚了。
師:(指板書)第1段寫“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由此你又產生什么疑問?
生:(爭先恐后地)為什么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
師:就知道你們要問這個問題,所以課文在第2段交代了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板書段意)
此時板書呈現:
1.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
2.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3.一位植物學家把不同時間開放的花種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鐘面一樣,就組成花的“時鐘”。
片段二:
師:今天我們學習13 花鐘。看題目,你有什么疑問?
生:花鐘什么樣兒?花鐘在哪里?怎樣做花鐘?花怎么可以做成鐘呢?……
師:請帶著這些問題在文中找答案。
(生自學課文)
師:課文有幾個自然段?
生:3個。
師:第1段講什么?找一句話概括。
生:要是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
(師板書學生的話)
師;第2段,第3段呢?也各找一句話。
生:第2段交代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第3段講一位植物學家曾有意把不同時間開放的花種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鐘面一樣,所以組成了花的“時鐘”。
板書呈現:
1.要是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
2.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3.一位植物學家曾有意把不同時間開放的花種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鐘面一樣,所以組成花的“時鐘”。
兩段教學都從質疑入手再轉入段意的歸納,但教學處理不同。片段一的處理靈動智巧;片段二則相形見絀。教學處理不同,教學效果就相差甚遠。
一、思維發展不相同。兩段教學都從質疑入手,片段一,教師緊緊抓住中心議題,讀中提煉,反復敲打學生模糊的思維。第3段的那句話好像是答案,又好像沒切題。怎么回答才算切題?再讀再推敲。在老師“因為……所以……”的點撥下,模糊的思維一下子清晰起來,表達也就清楚準確了。這一步很重要,清楚準確地表達是衡量一個人思維品質的重要標桿。片段二的教學繞過了這個中心議題。問題提了不少,都懸而未決,忽而又轉到歸納段意。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看不出,是思維的斷層與另起!語文教學沒有連貫性,猶如一盤散沙,捏不成形兒,更無神兒。
二、精神追求不相同。兩段教學,都讓學生歸納段意,但教學的層次不一樣。片段一引導學生概括段意,讓學生知道課文寫了什么,又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明白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內容,真正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片段二只讓學生歸納段意,停留在“知其然”層面,深度遠遠不及。“知其然”是一個層次的追求,“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是另一個層次的追求。后者具有刨根問底的精神。這種精神應該滲透在本單元的教學中。刨根問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在片段一中還有體現。在討論中心議題時,有了答案,沒答清楚,就再尋找。不完美再斟酌,直到滿意為止。所以,片段一的教學智巧靈動,成功地將刨根問底與執著探索的精神植入到課堂之中,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片段二的課堂顯然忽略了這種精神的培養。一串疑問沒解決,放下不管。什么意思?半途而廢沒有關系!
從這個意義上講,課堂就是一種課程,一種隱性的課程。聽完了這兩節課,我體會到,教育無處不在,課堂的一點一滴正是教育。我的感悟對不?愿與同行探討。
【《花鐘》教學課堂素材】相關文章:
《花鐘》的課堂教學設計07-04
花鐘教學設計07-04
花鐘教學反思07-03
花鐘教學設計01-09
《花鐘》教學設計08-04
《花鐘》教學設計04-01
《鳥的天堂》課堂教學實錄素材07-04
《識字1》課堂教學實錄素材07-04
小學《素材的串聯》課堂教學實錄07-04
《花鐘》教學淺談范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