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交通運輸方式與布局和聚落教學案例
一、教學目標
(一)三維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①根據某地自然和經濟狀況分析該地聚落形成與交通的關系。
②分析聚落空間分布及其變化與交通運輸線的走向及交通運輸線路和方式變化的聯系。
2.過程與方法
①學會選取案例,分析交通運輸對聚落形成和空間布局的影響。
②通過讀圖分析交通運輸與城鎮分布的關系。
③理論聯系實際,結合家鄉所在地交通及經濟發展狀況,分析交通運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關注居住地附近交通運輸的發展,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②通過分析交通線路的有關數據,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交通運輸與聚落的形成、分布。
2.教學難點:交通運輸與城鎮的分布。
二、學情分析
1.知識基礎:通過必修二《城市》一單元的學習,學生對聚落形成和空間形態有所了解;大部分學生對周圍的環境有一定的認識,有一定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思維特征:高中生經過必修一的學習,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教師啟發式的引導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同時學生也有能力完成任務。
三、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展示老阜寧城和新阜寧城圖片,讓學生欣賞。
[師問]:同學們,圖片上是什么地方?
[生答]:阜寧。
[師述]:對。圖片中有寬闊的射陽河和美麗的射河外灘風景,其中射河兩岸中心老城最密切的是什么?
[生答]:射陽河。
(二)推進新課
[師問]:同學們,為什么河流兩岸容易形成城市?
[生答]:充足的水源。
[生答]:還有便利的水運。
[承接]:其實我國很多大城市的形成也與河流有關。
[活動]:分兩組開展活動,每組推選一人展示成果。
讀圖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說出上海、武漢的位置,并分析這些城市形成的原因。
2.在黃河入海口,為什么未能形成大的城市?
[生答]:
1.上海位于長江入海口,武漢位于漢江與長江匯合處。這些城市所在地都有便利的水運條件,商貿活動頻繁,有利于形成城市。
2.歷史上黃河下游多次改道,無長期固定入海口;黃河含沙量大,河口泥沙淤積嚴重,無法建港;黃河下游為地上河,水運條件差。
[承接]:交通運輸不僅影響聚落的形成,對聚落的分布和形態也有很大的影響。
[活動]:閱讀課本103和104頁,分析在不同歷史時期交通運輸對聚落分布及聚落形態的影響。
[小結]:古代形成“南船北馬”格局,南方沿河設城成條帶狀,形成的代表城市有蘇州,北方城市呈團塊狀,如洛陽;現代由于公路和鐵路的發展,城市多沿交通干線分布,如株洲。
[承接]: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感受到交通運輸條件對一個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師問]:展示圖片,回憶早期城市起源的原因。
[生答]:早期城市大多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農業發達,水運便利,非常有利于城市的發展。
[承接]:現代因鐵路的修建,能夠帶動沿線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也可以促進一些城市的崛起和繁榮。下面以河北石家莊市為例,探討交通運輸條件的變化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師問]:展示圖片和相關資料,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1949年以前石家莊規模怎樣?
2.如今的城區主要沿什么發展?
[生答]:1949年以前石家莊規模很小,僅是一個小村莊而已;如今石家莊是一個大城市,主要沿鐵路線分布。
[小結]:京廣線、石德線和石太線的相繼建成,促進了石家莊市的發展。
[承接]:通過對石家莊的分析,可以發現,一個地區交通運輸條件的變化會給該地區城市的布局和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
[活動]:展示揚州城興衰的相關圖片資料,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分析歷史上揚州繁榮的地理原因。
2.分析清代中葉后揚州衰落的原因。
[生答]:
1.京杭大運河的開通,使我國南北方的經貿聯系得以加強;揚州為我國水陸交通樞紐和鹽運中心,南北漕運的咽喉,商業發達。
2.大運河的淤塞;京滬線的建成和海上運輸的發展,昔日水運的優勢逐漸喪失;社會經濟環境的改變。
[拓展]:阜寧老城區和城南新區的發展與交通的關系。
[課后思考]:
1.阜寧歷史上的繁榮與交通運輸有何關系?
2.近幾年城南飛速發展的原因,請從交通運輸條件的變化這一角度分析其原因。
[小結]:交通運輸條件只是影響城市發展的一個要素,例如石家莊的發展還與政治有關,所以要更全面地了解一個城市的發展必須從多角度分析。
四、教后反思
(一)成功之處
1.該案例采用設問討論式教學,既活躍課堂氣氛,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學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使每一位學生找到自己認識上的不足,完善和提高學生的知識和能力。
2.了解知識點在全書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并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分解知識點,化繁為簡。從實際出發,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掌握與運用。
(二)今后再教學的建議
1.作為教師本人應該加強學習,拓寬知識面,練成扎實的教學基本功。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對新課程改革的適應能力,輕松地駕馭課堂教學。
2.教師加強集體備課,共同探討高中地理各章節中的知識點及其成因規律,備課組在正常教學中,統一教學要求,一人主講,共同討論,集思廣益。
【交通運輸方式與布局和聚落教學案例】相關文章: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教學設計03-22
通過內鏈布局提升網站的流量的方式07-14
從面試中體現身價的方式案例07-04
網站首頁和內頁的布局策略07-14
小班繪本閱讀螞蟻和西瓜教學反思案例07-03
案例設計與案例教學分析論文07-03
會議的安排方式和座次安排07-13
教學案例范文07-09
幼兒教學反思案例07-03
物理教學反思案例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