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案例說明數據分析觀念的培養策略
要使學生接受統計特有的觀念,就要讓學生經歷產生和發展統計思想的全過程,讓學生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過程,逐步形成統計意識。通過案例說明數據分析觀念的培養策略數據分析觀念主要表現在:認識到統計對決策的作用,能從統計的角度思考與數據有關的問題;能通過收集數據、描述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作出合理的決策;能對數據的來源、收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由數據得到的結論進行合理的疑問。
一、如何發展學生數據分析意識的主要方式是通過具體案例和過程,讓學生體會到數據是包含信息的,就是說數據分析能夠幫助人們了解情況,做出決策和預測。建立數據分析觀念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經歷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統計全過程,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進行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就是說分析數據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我們解決什么問題呢 ?
例如:學校進行跳遠比賽,王洋洋和張小丹成績都很好,我們怎樣確定誰去參加比賽呢?
1、讓他們比賽6場,平均數最高的參加!
2、假如他們的平均數相同,就計算他們的方差,方差越小,表示他的穩定性越強,就排方差的同學去參加。
二、通過分析平均數,中位數,眾數,來體現解決問題的開放性
一般而言,平均數作為數據代表,相對可靠和穩定,因為它與其中的每個數據都有關系。只有當一組數據中有極端數據和眾數出現,而平均數不能有效地反映這組數據的基本特點時,才會選擇中位數或者眾數。所以我以為要區別它們的統計意義,可以這樣嘗試 :小馮去找工作,看到招聘廣告上寫著該公司月平均工資2600元,而工作一月后發現實際領到工資只有1500元,然后出示工資單: 經理8000元,副經理6500元,一般員工有7人1500元,茶水工1000元。
這就引出“大部分員工只有1500元,平均工資怎么會2600元呢”問題討論,由此引發學生對“月工資水平”的認識沖突。引導觀察平均數在這組數據中平均數明顯偏離中心,而大多數員工工資在1500元的位置,從而自然的引出眾數概念,也體會到眾數的統計意義。
每個學生都有可以通過自己得出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理解,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在解決問題是要鼓勵學生嘗試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去考慮,評價不同方法之間就有差異,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這也是學生思維靈活性、開放性的一種表現。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用文字、字母或圖表等清楚的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解釋結果的合理性。事實上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問題的解決方式多樣的,答案也并不是唯一的,生活是這樣,源于生活的數學也是這樣,問題解決更應該這樣,對嗎?
總之,統計與學生的生活很緊密,我們的教學就是使學生產生對數據的親切感,愿意去分析數據提取信息,遇到問題時愿意去收集數據來幫助解決問題,從而培養了學生對數據的分析觀念。數據分析統計的教學,對學生來說似乎永遠是個難點,學生只有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才能逐步感悟數學思想方法。
【案例說明數據分析觀念的培養策略】相關文章:
案例分析范文07-21
大班的案例分析03-01
案例分析總結01-21
案例分析報告12-30
禮儀案例分析03-14
納稅分析案例05-21
案例分析范文07-25
案例分析范文(經典)07-26
智障兒童的案例分析03-21
案例分析題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