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注重課堂問題設計增強教學效果的散文
在往常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有時提出的問題過于平淡,或遠離學生的實際,吸引不了學生,調動不了學生的思維興趣;有時提出的問題過于直白,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不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主動思維去全面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有時提出的問題過細,課堂呈現一問一答的局面,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教學過程把本來完整無缺的課文肢解得支離破碎,教學既沒有效率也沒有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只有注重課堂問題設計,才能增強語文教學效果。恰當地設計課堂教學問題,至少有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三是有利于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下面,請讓我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膚淺認識。
一、恰當地設計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學中要恰當地設計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提的問題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那么學生會對此感到陌生,這樣的問題設計,是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如在教學阿西莫夫的《短文兩篇》的過程中,我曾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究課文內容:“在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出來?”結果,學生對這個問題表現得比較漠然。顯然,學生對問題中所提到的科學領域的話題比較陌生,覺得科學領域太深奧,也遠離他們的生活實際,所以進一步思維的興趣必然蕩然無存。
反之,第二年我再上這一課的時候,嘗試了同課異構,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效果就迥然不同了:“課文圍繞恐龍向我們講述了哪些知識?從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學生一聽到這個問題,睜大了眼睛,臉上露出了笑容,然后眉頭緊鎖,不停地轉動著明亮的眼睛。一個個躍躍欲試,一頭扎進課文里,結果,問題很快迎刃而解了。顯而易見,這是因為這個問題學生比較感興趣,所以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關于恐龍的一些知識。
所以,設計問題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盡可能地迎一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盡可能地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一句話,恰當地設計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上的事實就證明了這一點。
二、恰當地設計問題,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上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要靠一些問題作支撐的。設計教學中的問題,不僅要考慮到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注意設計的問題不能過于淺顯直白,否則會不利于學生通過自己的主動積極思維去全面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譬如我在教八年級的《老王》這篇課文時,就犯過這樣的一毛一病。我曾設計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來思考:“老王的善良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作者一家的善良又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這個問題一提出來,文章的主題就已經和盤托出,學生的思維難度幾乎歸零,只需要學生在文中撿現存的。這樣一來,許多學生能很快地從文中找到答案,因為無需思考,答案便一覽無余。還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得漫不經心,似乎并不熱衷于去文中尋找答案。課后,我找他們了解了情況才知道:他們覺得問題很淺顯,很容易找答案。用學生的話來說就是:“我知道,都在書上!”因此,這樣淺顯直白的問題設計,不能很好地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也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
后來,我再教這一課的時候,大膽改變了原來的問題設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課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大家讀了這篇課文,一定了解到老王的一些基本情況。下面哪位學生能給大家講講老王的基本情況?”話音未落,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一些學生已經爭先恐后地舉起了小手,還有的學生索性站起來就先講為快,其他學生也不甘落后,你一言我一語。很快,老王的基本情況就水落石出了:老王身體弱,有眼病;靠拉三輪車維持生活;住房簡陋,家庭貧困;沒有親人,十分孤獨,只有一個遠房的侄子經常來煩他,拖累他。這時,我適時地追問道:“這些可以看出老王的生活怎么樣?”“苦——!”學生的回答幾乎是脫口而出的。然后,我抓住時機又問:“雖然老王生活這樣苦,但是他在給作者一家拉車的過程中又是怎樣做的呢?”學生很快找到了相關信息:老王拉作者丈夫去看病不要錢;送的冰塊比別人一大一倍,價錢減半;臨死前還要送雞蛋和香油給作者,而又怕麻煩作者再去送雞蛋錢,無可奈何只好收下雞蛋錢。“那么,老王的這些舉動,說明了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善——良”學生異口同聲地答道,還把音拖得老長。整個過程顯得水到渠成,一氣呵成。課后,我進行了自我反思:這次的問題,設計得沒有難度,引導了學生步步深入,就像剝花生一樣,最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完成了思維認識上的一次質的飛躍。
這表明,語文課堂問題設計難度要適中:過于淺顯、簡單、直白,不利于發展學生思維,難度過大又會阻礙學生的思維發展。所以只有恰當地設計問題,才能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通過自己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去全面深入地把握課文內容。
三、恰當地設計問題,還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
問題設計是否恰當,直接關系到課堂的效果。教學中,除了注重以上兩個方面的問題外,課堂問題的設計還要注意不能把問題設計得過細。無數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如果問題設計過細,整個教學過程就像一路走一路看一邊聊,呈現出老師問學生答的簡單而又繁雜的對話,老師窮追不舍地問個沒完沒了,學生就要不斷地疲于應付老師所提的問題。這樣,一節課下來,花費了許多時間,學生得到的只是關于課文的一個個局部的零碎的知識信息,卻得不到一個完整的認識,更談不上深入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也就是說,問題設計過細,課堂既沒有較高的效率也沒有較好的效果。這正如古人所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想讓學生得到一個關于課文的完整的認識,就必須引導他們從中跳出來,從整體上去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古人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說的大概就包含這個道理吧。
問題設計過細固然不好,那么問題設計過于籠統當然也不好。因為這無疑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所以,設計問題應該粗中有細。只有恰當地設計問題,才能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
其實,以上幾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緊密相連的。在設計語文課堂教學問題的時候,要縱觀全局,通盤考慮,具體課文具體對待,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既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要考慮能否發展學生的思維,還要考慮怎樣提高課堂效率和增強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