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冬至扁食香隨筆
冬至這一天吃餃子,是咱北方人家的習俗,洛陽人家當然也不例外。老洛陽人管餃子叫“扁食”。
說到餃子,我想到了醫圣張仲景,想起了他流傳下來的“祛寒嬌耳湯”。話說東漢末年的一個冬天,北方天寒地凍,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醫圣張仲景知道后,讓徒弟們支起來幾口大鍋,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經水煮熟后,分發給每個有凍瘡的人兩個“嬌耳”,一大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上下暖暖和和,兩耳也開始發熱,凍傷的耳朵也治好了。此后,老百姓都學著“嬌耳”的樣子做,只是里面的內容有了變化,藥物的成分逐漸少了,成了人們餐桌上的扁食。
記得小時候,每到冬至,外婆就會對我們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于是,一家人就開始了包餃子的準備工作。買回五花肉,大哥就操刀上陣了,他一陣乒乒乓乓地切剁,花肉變成了餡料;白蘿卜洗凈切片,用滾開水焯透,用籠布包住蘿卜片,使勁擠出其中的水分,蘿卜片就成一坨坨的蘿卜團了,接著把蘿卜剁碎與肉餡攪拌在一起,加入味精、香油、鹽、醬油、花椒面以及蔥末、姜末、蒜末等,餃子餡便做好了。
包餃子的時候,案板從廚房搬進了堂屋,外婆把和好的面放到上面,一家人圍著大八仙桌包餃子。記得自從學會搟餃子皮包餃子,我就承包了搟餃子皮這活。我的技術得自外婆的真傳,經過多年的實踐,可謂爐火純青。每次包餃子,我一個人搟皮,可以供應三四個人同時包餃子。
母親包的花邊餃子很漂亮,月牙形的餃子邊上有細碎的花紋,有點兒像鋸齒,又好像碎葉菊花的邊緣,有一種立體的美感。為了學會包花邊餃子,每次包餃子時,我都纏著母親學,剛開始捏出的花邊大小不勻,花齒寬窄不一,可難看了。后來,經過多次練習,慢慢找到了竅門,我這雙大手也能捏出嬌小秀氣的花邊餃子了。
餃子包好了,我幫母親把餃子端到廚房。不一會兒,一碗碗熱氣騰騰的冬至餃子就端上了桌。外婆一邊端著餃子碗,一邊笑著招呼我們:來來,一起吃,一起吃。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家里用上了暖氣,出門有厚實暖和的羽絨服保暖,很少有人因為天冷而凍傷耳朵了。當然,冬至這一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享受歡聚的快樂,這才是最重要的。
【冬至扁食香隨筆】相關文章:
扁食餡的做法05-20
冬至餃子香作文06-21
中元節吃扁食意義08-17
冬至的隨筆07-01
冬至餃子香作文2篇02-16
冬至餃子香作文3篇03-02
描寫冬至的隨筆06-08
冬至的隨筆(精選15篇)07-02
冬至的隨筆15篇07-01
冬至的隨筆(15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