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臘八節的臘字怎么解釋
遠古時候,在舊俗中冬至之后的第三個戊日正好是臘月初八為臘日舉行臘祭,臘從肉旁直白來說就是用肉冬祭,后來人們就把這一天固定為臘月初八,臘八節這個名字就是這樣來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臘八節的臘字怎么解釋,歡迎閱讀!
臘八節為什么叫臘八節 臘八節的臘字怎么解釋
按古書記載,“臘”,古時也稱“蠟”。“臘”、“蠟”、“獵”三字,指古代人們去野外獵取禽獸,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的儀式,以求來年五谷豐登,家人平安、吉祥,謂之“臘祭”。因為這種祭禮是在歲終之月舉行,人們就把十二月稱為臘月。臘月之義,含義有三:一日“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之意(《隋書·禮儀志》):二日“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以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日“獵者,逐疫迎春”(《荊楚歲時記》)。這種“臘祭”據說在神農時代就開始了,夏、商、周時代的帝王都很重視這一祭祀,屆時都要殺雞宰羊以祭百神和祖先,希望天地祖宗保佑來年豐收。但是,“臘祭”之日并不固定,有時在十二月初,有時在十二月底。到了漢武帝統一行夏歷以后,才把“臘祭”固定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戊日,正好第一年的第三個戊日是臘月初八,人們便把這一天訂為“臘祭”之日,稱為“臘八節”。
所以要說臘八節,就得先說臘。遠古時代的人們獲得食物的來源主要依靠原始農業和漁獵。后來,我國發展成為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文明古國,人們一切的生活習俗、活動安排都與農業生產有密切關系。年終歲末,農田的作物都已收割入倉,田里也沒有多少活計。每到這個時候,閑下來的人們便組織起來到野外去狩獵,用獵取來的禽獸和收獲的農作物敬報百神,祭祀祖先,這叫“臘祭”。人們感謝上天神靈賜予的農業果實,感謝祖先對生產生活的佑護,并以此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農業豐收,人畜健壯,興旺發達。這些隆重的獵祭盛典大都安排在農閑的農歷十二月進行。因此,我國農歷中的最后一個月份就俗稱“臘月”。到了秦漢時期,臘祭活動就基本上固定在十二月初八了。南北朝時介紹歲時節日的書枟荊楚歲時記枠就說“十二月初八為臘日”。
臘日習俗
臘日釀制臘酒糟,蒸碾臘米,貯藏臘水、臘雪,收藏臘脂油、柞臘油,合臘藥,做面糊。
醫家收取井水,制作各種丸藥,并釀藥酒。
做臘食
舊俗中以冬至后第三個戌日為臘日。此時氣候極其寒冷,河水純凈,百蟲伏藏,民間多在此時煮藏食物,為求其久貯不壞,必用“臘”字命名。極臘水,用襪米釀酒,稱作臘酒。釀制的酒糟、所做之醋,名為臘腳。北京有臘八醋,在臘日用小壇罐盛醋,剝蒜,浸泡在醋中,將壇口封嚴,除夕打開即可食用,蒜全變綠,味道微酸,口感頗佳,醋則具有辣味。
豬的脂肪,在這種極冷之日,熬成板油存放起來,可終年不壞。夏季用以做菜,對脾胃最為有益。
將上好的米放人鍋中蒸,直至蒸透,然后攤鋪在蘆席上,冷透后硒干.貯藏在瓷缸中,放在干燥之處,可以存放十多年不壞。年老體弱及有病的人,用臘米煮飯吃,則可健脾開胃;夏季煮食,又能預防痢疾等病。
過去的人常常計算出一年所要吃的米量,在臘月中春好,藏放到第二年,蒸后再食用,便可整年不壞。北方稱為臘米,南方人則稱之為春米,又叫臘打。病人喝臘米湯,頗為可口。臘米必在冬季春好的原因,大概是冬季米粒致密,折耗少,而立春之后,米粒間則有蒸汽,米不堅實而易碎。
宋元年間,江南百姓,都將臘米貯藏在瓦完中。南宋范成大《冬春行》道:‘.臘中儲蓄百事利,第一先春年米計。君呼步雄滿門庭,連柞成風雷動地。篩勻箕健無犧糠,百解只費三日忙。齊頭圓潔箭子長,隔籬輝日雪生光。土倉瓦完分蓋藏,不蠢不腐常新香。”到了明代,多貯放在稻草搭建的糧囤里。
臘八節為什么叫臘八節 臘八節的臘字怎么解釋
臘雪水
雪,即洗,可洗除各種害蟲及有害氣體。世間的花多為五瓣,而唯獨雪花六瓣,為陰性之物。臘月雪,稱之為臘雪,也叫作瑞雪,能殺死害蟲蟲卵,使來年莊稼獲得豐收。有諺語道:“臘雪是個被,春雪是個鬼。”如果臘日前后下三場大雪,俗稱為三白,對莊稼蔬菜的生長大有好處。
下雪之時,將雪貯存在雄里,密封后放在陰涼處,多年也不變質,俗稱臘雪水.用來浸泡五谷種子,可使之耐寒、不生蟲。據說將臘雪水灑在幾案、床席上,則不招蒼蠅。用它浸藏各種水果食物,都不易生蟲。
冬至日的河水、井水,宜于浸制滋補五臟及治療痰火積聚的各種丸藥,還可煮釀藥酒,功用與雪水相同。
榨臘油
榨取菜籽油(即清油),是為臘油。將臘油收藏起來,來年育蠶時在蠶室點燈,各種昆蟲皆遠而避之。婦女用它搽頭發,能使頭發烏黑而有光澤,且不生虱子。
拓展:臘八節是怎么來的
典故一:
自先上古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祀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
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后來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遂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后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說文》載:“冬至后三戌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后第三個戌日曾是臘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典故二: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里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里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里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里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
后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典故三:
臘八節出于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當年,岳飛率部抗金于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千家粥”,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后,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于成俗。
典故四:
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由此可見,臘八節的由來有不少版本,但無論哪一個,都是一種的美好的傳承,我們應該秉承其中的優良傳統。
【臘八節的臘字怎么解釋】相關文章:
臘八節的臘字含義介紹11-09
心理學怎么解釋緊張04-01
青蒜臘豬舌的做法09-05
芋艿黃臘丁的做法09-21
干鍋臘牛肉的湘菜做法04-10
臘八節作文600字02-07
關于臘八節的500字08-19
陜西臘八粥怎么做01-22
臘八節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