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小學數學教材使用的思索論文
如果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很陌生,這種學習就要大打折扣了。如果讓農村地區的教師結合當地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創造性的改編教材行不行呢?可是,農村教師大多課時都很重,試想有幾個教師能在一天上完5節或6節課之余,面對各種作業、備課,還能有精力去創造、去改編教材呢?即使有的能改編教材來使用,也僅僅只能是改編其中的極少部分,不可能把所有不適合農村使用的教材統統改編、調整。因此建議編者在編排教材時能否考慮這一點,使教材適合的范圍更廣一些。
一、教材中有的例題后面的練習題與例題關系不大,甚至超出學生學習的范圍
比如,三年級下冊第28頁“電影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乘法的計算方法,但在“試一試”中卻安排了(48-12)÷6這樣一題,該題與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幾乎沒有關聯,這樣安排,實在令人費解。又如,二年級下冊第20頁練習三第一題的最后一題30÷(6-3),該題乍一看,與學習的內容相符合,但是后一步的計算明顯超出學生的認知范圍,屬于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很難讓大部分學生自己獨立解答。
二、教材后面附頁的設計有待改進
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北師大版教材在每本課本的附頁均安排了一些圖案、圖形,這樣安排正符合小學生的學習主要依靠動作進行思維,靠直觀感知獲取知識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實踐獲得感知,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潛力,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然而,在實踐中我卻看到這樣一幕:
一位教師在教學“展開與折疊”時,開始都很順利,讓學生認識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接著為了讓學生經歷從“面”轉化成“體”的過程,該教師利用課本附頁一的圖形,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折一折等活動,知道立體圖形是由平面圖形圍成的。在學生的操作中,我注意到有幾個學生因為動手能力欠缺,剪得彎彎曲曲,比別的同學慢很多。時間慢慢過去了,還沒有做好。教師只好停止操作,接著進行下一個環節。但這幾個學生卻還在悄悄繼續剛才的操作,根本沒有聽教師講課,結果可想而知。另外,學生為了剪這些圖形,還要從家里把剪刀帶進校園,這又增加了校園的不安全因素。由此,我想能不能把這些圖形像郵票一樣在它們的輪廓上都打上的圓孔,這樣當需要把圖形取下時,只需要沿著這些圓孔輕輕撕下,就可以又快又好地達到目的。
【對小學數學教材使用的思索論文】相關文章:
對教材使用的做法與思考論文06-24
例談小學數學教材習題的優化使用教材07-01
教材使用信息技術論文07-03
小學數學教材建設之我見論文06-26
小學數學新教材使用的感悟與困惑07-04
牛津版新教材的使用探索論文06-23
如何有效使用語文教材論文06-27
高中英語教材使用的思考論文06-22
小學新教材使用總結07-02
新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使用經驗的總結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