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可怕的人工智能散文
昨天下班路上聽“得到”對《必然》這本書的講解,其中有談到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影響,我的認知也因此被重塑,并引發進一步思考。
之前我對人工智能的態度多少有些恐慌,甚至覺得“可怕”。為什么恐慌?恐慌從哪來?恐慌就從一篇篇說未來70%的工作將會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文章中來。
70%的工作被取代,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我們的飯碗要被這些人工智能給搶了!有段時間,我還為此認真地想過我現在的工作會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結果發現很大概率會。這能不恐慌嗎?可恐慌又能怎么辦,并不清楚下一步要怎么做,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因此,對于人工智能“恐慌”的認知底色一直存在著。
此外,我可能也受了科幻電影的影響,給人工智能勾勒出來的形象,不僅是能打敗李世石的可以深度學習的程序,更是要與人類對抗、意在取代人類的怪物。
好在聽了昨天的講解,讓我發現自己的想法過于幼稚,也因此消解了恐慌。
講解里提到,人類對于人工智能的恐慌其實有些盲目,因為很多工作其實交給人工智能去做更合理,比如不斷搬起重物、一天24小時無休工作、采摘水果、打掃衛生等等,這些工作雖然一直都是人類自己來做,但并不等于說這些必須、只能由人類來做。如果把這些工作交給人工智能,他們不僅能做得很好,也可以把人類從這些重復性的機械勞動中解放出來,去從事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工作,發揮人類優勢,去做那些人工智能還做不來只有人類可以做的事。
這一點我很認同,比如掃地這件事,一直都是自己做,可又覺得每天把時間花在這上面有些浪費。但有了掃地機器人后,它掃它的地,我看我的書,雖然笨拙了點,但相當輕松地就把我從掃地這件事上解放了出來。
而我們之所以對“被人工智能搶飯碗”感到恐慌,是因為存在這樣一個隱形假設——只有工作才有飯吃,一天不工作就一天沒飯吃。但事實并非如此,隨著經濟發展物質越來越豐富,打個不嚴謹的比方,從前工作一天換來的報酬可能只夠解決一餐溫飽,在《瘋狂原始人》這部電影里,全家人從早忙到晚獲得的食物也只夠解決一頓早餐,而現在工作一天也許已夠解決全家人一周溫飽,那未來說不定工作一天可夠一個月,甚至一年的。在物質越來越富足的大背景下,同等時長的工作可獲得越來越高的回報是大概率事件。
想象一下,當汽車、洗衣機剛被發明時,馬車夫和洗衣工估計也恐慌的很,因為他們賴以生存的飯碗即將被這些笨重的家伙給搶了,自己和家人會不會因此被餓死?
結果呢,他們應該沒有被餓死,因為他們可能開了洗衣房或者當了汽車司機,重新有了新飯碗,和以前一樣好好地生活著。哦不,應該比以前更好了,因為他們再不用整天彎腰在水池前洗一天的衣服了,再不用坐在馬車上風吹日曬顛簸著趕路了。
所以,人工智能并不可怕。李世石是被AlphaGo打敗了,但這并不影響人類攜手人工智能共同探索圍棋奧秘,由人機對抗變成人機對話。
可見,對人工智能的恐慌,其實是來源于“對立”,把人工智能看成了人類的對立面。如果把人工智能看成是人類的助手,是不是如虎添翼?未來,在人工智能的參與下,人類是不是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這一切值得期待。
最后講解提到,在未來,最有競爭力的人無疑是與人工智能密切協作的人。
【可怕的人工智能散文】相關文章:
可怕的臺風作文03-02
可怕的地震作文03-05
可怕的夢作文03-05
人工智能的作文07-01
人工智能作文07-03
人工智能的利與弊07-02
人工智能的論文07-01
人工智能的作文11-30
人工智能心得12-01
人工智能作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