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生物《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生物《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
此實驗在過渡教材中是一個驗證性實驗,而在課標教材中是一個重在培養學生探究意識的探究性實驗,這是教材中第一個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初步探究的實驗,所以上好該實驗不僅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使學生體會探究思想,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2、教材設計理念。
課標教材把此實驗安排在學習蛋白質、糖類和脂肪等知識內容之前,目的在于一方面為接下來學習各類有機物奠定感性認識基礎,另一方面,由于實驗內容的設置上注重學生對材料的選擇,對檢測結果的預期和實驗方案的設計,因此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為以后各章節的探究性實驗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本實驗是一個面向全體學生的探究實驗,力求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
二、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說明特定的化學試劑能夠使生物組織中相應的有機化合物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簡述實驗探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是根據所選實驗材料設計實驗并做出預期實驗結果。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參與合作學習,形成嚴謹認真、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按照實驗操作規則操作實驗,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3)能力目標:
嘗試用化學試劑檢測生物組織中的還原糖、脂肪、蛋白質和淀粉。
2、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原理和方法。
(2)難點:
實驗所用材料多,試劑種類和使用方法多,課堂容量大。
(3)突破:
面對全體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材料儀器準備和學生的情感、知識準備;課堂上發揮小組長的協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組織教學。
三、學情分析。
高中生的思維水平、學習能力已經發展到較高階段,樂于并有能力進行自主探究性的學習,實驗的內容與日常飲食有關,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學生極易產生學習興趣,設置不同層次的探究,以適應不同智力水平、性格、興趣、思維方式學生的需要。但材料試劑多,規范操作細節多,合作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四、教法學法。
1、教法:組織、引導者,注意生成性問題的再探究。
1、學法:任務驅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分享交流。
五、教學反思。
本節實驗課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完整性”為課堂教學的四個基本維度,面向全體學生,以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側重科學方法教育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為重點,在實驗操作中充分發揮小組長的協助作用,管理調控課堂,分工合作,提高課堂效率。通過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發現,試劑用量的差異會影響對實驗結果的推斷,實驗中要掌握統一恰當的標準。另外,開展探究性實驗需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討論時間,對實驗結果也需要認真分析,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所以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并提前做好各種準備和預設,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六、板書設計。
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1、實驗原理。
還原糖+斐林試劑→(水域加熱)磚紅色沉淀
脂肪+蘇丹Ⅳ→紅色
蛋白質+雙縮脲試劑→紫色
淀粉+碘液→藍色
2、實驗材料。
未知組織樣液(蘋果汁、馬鈴薯勻漿、蛋清組織樣液、花生種子勻漿)
3、實驗程序。
(1)分組實驗,對未知樣液進行鑒定
(2)填寫實驗表格,記錄實驗結果
(3)得出結論
(4)評價交流
4、拓展探究。
(1)雪碧飲料與木糖醇飲料所含還原糖有差別嗎?
(2)米粉和奶粉的營養成分有什么主要區別?
拓展:《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教學設計
一、課標解讀
(一)知識目標
1、能說明轉錄的場所、模板、原料、條件、堿基配對、產物、信息傳遞。
2、能識別三種RNA。
3、能區別轉錄和DNA分子的復制。
(二)能力目標
1、運用對比方法,分析轉錄與DNA復制的區別。
2、能運用信息技術的手段來更直觀的分析事物。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體驗基因表達過程的和諧美,基因表達原理的邏輯美、簡約美。
2、認同人類探索基因表達的奧秘的過程仍未終結。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前二章分別學習了“基因在哪里”和“基因是什么”。本節進一步闡明“基因如何起作用”,這既是前面內容的進一步深入,也是學習后面章節不可缺少的基礎,本節內容在必修2教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基因如何起作用”也是遺傳學中最基本的問題,學好它對于學生理解生物的遺傳和基因對性狀的控制具有重要意義。
本節教學內容抽象復雜,涉及的物質種類也比較多。主干知識是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的過程,側枝內容是DNA和RNA結構的比較、核糖與脫氧核糖的比較、三種不同種類的RNA以及遺傳密碼的組成。在側枝內容中,前兩個知識點在《分子與細胞》模塊中已經學習過,在本節只作簡短的回顧和比較,后兩個知識點雖是新內容,但也不必加深和拓展,只需初步了解。在學習時要及時引導學生對上述知識進行歸納、比較和總結,使學生充分了解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
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學習DNA控制蛋白質合成的一般過程,重點認識轉錄的過程和原理,比較轉錄與DNA的復制。第二課時重在翻譯的過程、原理,比較轉錄、翻譯與DNA的復制、完成鞏固練習等。本部分設計針對第一課時展開。
三、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必修1中學習過氨基酸的脫水縮合和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在必修2中學習過DNA分子的結構、染色體是基因的主要載體和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段”,這些都為學習“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奠定了基礎。但是受生活經驗及知識水平的影響,對于微觀世界學生無法親身感知的轉錄的知識內容,始終缺乏感性認識。通過信息技術可變抽象為具體,使學生能更快、更準、更深的把握教學重點,理解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轉錄的過程和原理。
2、轉錄和DNA分子復制的區別。
教學難點:
轉錄的過程
五、教學策略
1、采用有利于學生建構知識網絡的教學順序。先學主干知識再學側枝內容。以轉錄和翻譯為教學主干,在此過程中,插入相關的其他知識,把各方面內容貫穿起來。先播放轉錄與翻譯的動畫,使學生了解轉錄與翻譯的概況,然后再詳細學習轉錄與翻譯的過程。這樣設計的意圖是希望學生先搭建起基因表達的大體框架,然后再把細節內容有序地填充到框架中合適的位置上去,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網絡。
2、突出直觀教學。盡可能運用示意圖、動畫等信息技術手段來模擬轉錄和翻譯的過程,化微觀為宏觀,化不可見為可見,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上的圖4—4和圖4—6分別是轉錄和翻譯的流程圖,是學生應掌握的主要內容,要講清、講透;圖4—1和圖4—2是讓學生區分核糖與脫氧核糖、DNA與RNA化學組成的差異,教師只需提醒學生依圖區分即可;圖4—3和圖4—5只需了解;至于多個核糖體同時合成多條肽鏈的示意圖,也只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小字部分的內容,不需做過多的解釋。
3、努力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在探索中自己得出結論。教師要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利用各種直觀素材結合問題、和“思考與討論”等欄目,激發學生認真觀察、思考和討論,主動參與整個學習過程,切實培養各種能力,增加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六、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用教材中的問題探討引入新課,讓學生各抒己見,調動學習的熱情。出示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恐龍圖片,配上文字:美國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曾轟動一時。在侏羅紀公園中,生活著各種各樣的恐龍,它們在原野中跳躍飛奔、相互爭斗,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影片說,復活的恐龍是科學家利用提取出的恐龍的DNA分子培育繁殖而來的。提出以下問題供學生討論:
1、現在地球上還有恐龍這種動物嗎?(答:沒有)
2、利用已滅絕的生物的DNA分子,真的能夠使滅絕的生物復活嗎?
讓學生提出正反兩方面的觀點,形成思維上的矛盾沖突。(答:一種生物的整套DNA分子中貯存著該種生物生長、發育等生命活動所需的全部遺傳信息,是構建生物體的藍圖。但是,從DNA到具有各種性狀的生物體,需要通過極其復雜的基因表達及其調控過程才能實現,因此,在可預見的將來,利用DNA分子來使滅絕的生物復活仍是難以做到的。)
復習提問:
1、什么叫遺傳信息?(答:遺傳信息是指DNA分子中堿基或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
2、性狀是由什么決定的?(基因。)
3、生物體的性狀是通過什么體現出來的?(答:蛋白質是生物體性狀的體現者。基因通過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來控制性狀的過程叫做基因的表達。)
出示本章章圖,問:
1、DNA主要存在哪里?(答:細胞核)
2、合成蛋白質的場所又在哪里?(答:細胞質中的核糖體)
那么,細胞核中的基因如何指導細胞質中蛋白質的合成呢?
(二)學習新課
教師指出:在DNA和蛋白質之間,確是有一種中間物質充當信使,這種中間物質就是—RNA。
一、 RNA
為什么RNA可以作為這種中間物質,而不是DNA呢?
溫故知新: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填寫表格。(通過閱讀課文,進一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1、細胞中的兩種核酸的比較
思考:構成人體的核酸有兩種,構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核苷酸有()
A、2種D、4種C、5種D、8種
2、種類
教師補充:RNA的在細胞中有三種:mRNA(信使RNA)、tRNA(轉運RNA)、 rRNA(核糖體RNA)。在本節將提到前兩種的用途及構成。
二、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過程
通過播放動畫,回憶DNA復制部分內容。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初步對遺傳信息的轉錄過程形成大致印象。
然后利用多媒體,動畫顯示轉錄過程。結合課本示意圖和課件動畫演示,一步步詳細講解轉錄過程
(一)轉錄:
1、場所:細胞核
2、模板:DNA解旋,以其中一條有意義鏈為模板;
3、原料:4種游離的核糖核苷酸
4、所需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
5、產物:mRNA
6、原則:堿基互補配對原則(A與U、C與G配對)
7、結果(就原DNA分子是否存在展開):
8、過程特點
9、小結:
定義:
【鞏固總結】
利用課本思考與討論部分。以與DNA復制的形式來總結轉錄的過程。學生思考,小組討論,以小組發言,列表比較DNA復制和轉錄的區別
七、鞏固練習
回顧復習基礎知識,完成下列習題。
1、下列關于DNA復制和轉錄區別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B
A、復制和轉錄的產物不同
B、復制和轉錄的原料不同
C、復制和轉錄的模板不同
D、復制和轉錄的酶都相同
2、在一個DNA分子中,鳥嘌呤和胞嘧啶之和占全部堿基含量的46%,其中一條鏈的堿基中28%是腺嘌呤,22%是胞嘧啶,求:由它轉錄的mRNA中,腺嘌呤與胞嘧啶分別占mRNA堿基總數的C
A、22% 28% B、23% 27% C、26% 24% D、54% 6%
3、對于下列的式子,正確的說法有C
①表示DNA復制過程②圖中共有5種堿基③圖中共有8種核苷酸
④圖示結構共有2種五碳糖⑤圖中的A均代表同一種核苷酸
A、①②③ B、④⑤⑥C、②③④ D、①③⑤
【高中生物《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06-21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薦】02-15
【精】高中生物教學設計02-15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推薦】02-15
【熱門】高中生物教學設計02-15
【薦】高中生物教學設計02-15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熱】02-17
【熱】高中生物教學設計02-17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精】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