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形狀與抗彎曲能力》的課后反思
《形狀與抗彎曲能力》這一課選自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本課主要有兩個活動構成。
第一個活動,研究形狀與抗彎曲能力的關系。用同樣的紙折成像條形鋼材那樣的各種形狀,測量它們的抗彎曲能力,并與平展的紙比較,認識改變材料形狀可以改變其抗彎曲能力。
第二個活動,研究瓦楞紙板的形狀結構。在本課的教學中材料的準備是開展好活動的關鍵。
考慮到實際操作的可行性以及學生的動手能力,我對教學流程進行了處理。課堂一開始,以一張薄薄的瓦楞紙板作為引入,通過小活動“瓦楞紙板能承受300多個墊圈”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為什么瓦楞紙板的抗彎曲能力會如此強大。于是,課堂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了對瓦楞紙的觀察。
觀察完了瓦楞紙,學會發現其內部形狀是“w”行,教師就順勢引導學生做出猜測、進行實驗。
整堂課下來,最大的優點便是回避了研究“口”字型、“U”字型、“o”字型等形狀的抗彎曲能力,降低了學生的實驗操作難度。
當然整堂課當中,教師還需注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盡可能多的給學生表達、參與的機會。
【《形狀與抗彎曲能力》的課后反思】相關文章:
形狀與抗彎曲能力教學設計05-26
《形狀與抗彎曲能力》評課稿范文06-30
小學科學《形狀與抗彎曲能力》評課稿06-30
六年級科學《形狀與抗彎曲能力》教學實錄06-25
小學數學《地球的形狀》課后教后感06-27
課后反思07-03
《周長》課后反思07-10
長城課后反思07-12
《草》課后反思06-30
課后教學反思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