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鋤禾和憫農的教學課后反思
本課的兩首古詩《鋤禾》和《憫農》均是唐代詩人李紳的作品,反映了農民的辛勤勞作,表現了詩人對農民的深切同情。面對泡在蜜罐里的孩子,怎樣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呢?我覺得書上的插圖要好好利用,還有我們的孩子身處農村,農忙時爺爺奶奶的勞動場面也是很好的教學資源。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教學這一詩句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觀察插圖,學生一眼就看到了那火辣辣的太陽,我就問孩子,看到這樣的太陽,你想出去嗎?孩子們個個搖頭,這時再看這位農民在埋頭勞動,孩子們在對比中感受到了農民的辛苦。為了加深學生的感受。我還請學生回憶自己的爺爺奶奶在農忙時的生活。很多孩子都說爺爺奶奶天不亮就要到地里去勞動,到天黑了才回家。回到家,累得動也不想動了,有時飯都不想吃就躺在床上睡覺了。爺爺奶奶的辛苦孩子們都看在了眼里,記在了心里。這次的學習,更能使學生銘記在心。
學《憫農》一詩時,學生提出了質疑,為什么農民豐收了卻還是要餓死呢?這時我就為孩子們講了當時的社會制度,學生有所領悟了。我還補充了《江上漁者》、《陶者》和《赤日炎炎似火燒》,通過誦讀這些詩歌,學生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鋤禾和憫農的教學課后反思】相關文章:
《鋤禾和憫農)》優秀教學案例06-25
《古詩兩首(鋤禾、憫農)》教學反思07-03
憫農·鋤禾日當午古詩12-27
古詩兩首鋤禾憫農教學總結07-02
憫農的教學反思06-26
《憫農》教學反思07-21
憫農教學反思11-15
【熱門】《憫農》教學反思12-23
《憫農》教學反思【推薦】12-23
《憫農》教學反思【熱】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