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有效應用
多媒體技術的普及,讓教學由傳統的“粉筆+黑板”課堂走向了“屏幕教學”,授課的方式也從講授型教學向創(chuàng)新型教學發(fā)展。由教師、學生和教材這三個要素構成的傳統的教學系統也迎來了多媒體這個要素的加入。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應該正確把握應用的方法,使多媒體技術真正發(fā)揮其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作用。
多媒體的動態(tài)影像、逼真的聲音及多彩的圖像,能調動聽者的各種感覺參與,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有著傳統教學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恰當、正確地借助計算機輔助教學,有利于小學生對新知識的獲取,有利于小學生智力的開發(fā),有利于小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小學生獲得信息進行思考活動,有利于小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
一、借助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等特點,往往影響課堂學習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課件不僅用來傳遞教學內容,而且還會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有利于調節(jié)課堂氣氛,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如:在教學“比多少”時,課件先呈現小豬兔子搬運木頭和磚頭造房子圖。“小朋友,你知道兔子和磚頭誰多?小豬和木頭誰少嗎”這就引發(fā)了比多比少的問題。學生經過討論后,決定讓兔子和磚頭分別排隊,然后一個對一個,就把多少比出來了。這樣,學生饒有興趣地學會了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個數量的多少。
又如:在教學《認識整時》時,先出示同學們在生活實際中看到過的掛鐘和電子表,為整時的兩種表示法做好鋪墊。在初步認識鐘面時,先讓學生靜態(tài)地觀察鐘面有哪些部分組成的。再利用Flash制作的鐘面讓同學們從動態(tài)上觀察時針和分針時怎么轉動的。教學時,熟悉的畫面、悅耳的音樂,使學生賞心悅目,真切地體會到時間和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愉悅的情緒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濃厚,參與效果可想而知。
二、借助多媒體技術,化抽象為直觀,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小學生生活知識面窄,感性知識少,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運用信息技術能直觀形象地把整個過程顯示出來,可以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為他們學習數學知識架設一座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梁,幫助他們理解知識。
如:《角的分類》的教學,在教學周角的時候,根據周角的形狀,同學們很容易把它和射線混為一談,或者誤以為周角是只有一條邊的角。如果利用課件中的旋轉動畫效果來引出周角的定義,相信就能突破這一難點。
三、借助多媒體技術,化靜為動,讓學生感受知識形成過程
應用信息技術教學,能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需要化靜為動,動靜結合,直觀生動地展示出來,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而且使學生學得主動,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
如:《減法的初步認識》是低年級學生學習加法的開始,讓學生知道減法的含義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觸減法,用語言敘述很難表達準確、完整。因此,老師要精心設計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含義于演示操作過程中,通過演示操作的條理化,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為學生思維的條理化打下基礎。在教學中,教師可將教材中的氣球圖制成化靜為動的活動場景,在屏幕上演示4個氣球飛走了1個的全過程。通過老師的啟發(fā)提問,組織學生動手擺一擺圓片,從中體會減法的含義由于制作的色彩鮮艷,動感強,畫面清晰,學生聽得認真,看得仔細,這樣建立的減法概念印象深刻,記憶牢固。
四、總結
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充分利用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向學生展現具體、形象、直觀、聲畫并茂的視聽材料,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學生發(fā)揮更大的主動作用,樂于接受新知識。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心理特點,教學內容,學生學習實際等諸多因素去綜合考慮,要恰當利用多媒體,才能取得最佳的課堂效果。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有效應用】相關文章: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方式07-05
多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解讀07-01
化學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07-02
多媒體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07-01
多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案例介紹07-03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與探討07-01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識字教學中的應用論文07-04
多媒體技術在展廳設計中的應用論文07-03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特點07-05
高校音樂教學多媒體技術的有效應用論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