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天津市特色農業推進路徑研究論文
特色農業是指具有特殊的資源環境條件、鮮明的地域生產特征、獨特的產品品質和突出的市場競爭優勢的農業產業。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農產品消費的轉型升級,特色農產品需求呈強勁增長態勢,為特色農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天津市是我國四大直轄市之一,區域面積較小而特色農業資源豐富,山、河、湖、海、濕地齊全,生態環境具有獨特優勢,物種資源豐富,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資源環境條件。同時,京津居民高層次、多樣化的農產品消費需求,為發展特色農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發揮天津市特色農業資源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是天津市現代都市型農業應對多樣化市場需求、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民收入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實國家關于加快地方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重要部署的關鍵舉措。
1 天津市特色農業發展現狀評價
天津市特色農產品資源豐富,近年來,通過調整和優化品種品質結構,特色農產品向區域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成為天津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產品競爭力增強。總體來看,天津市現有特色農產品資源包括特色糧食、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水產、特色花卉、特色畜禽六大類。
1.1 特色農產品生產初具規模
1)特色糧食。特色糧食種植面積達到 2.8 萬hm2,占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的 9%,總產量 17 萬 t,占全市糧食總產量的 10.5%。其中,寶坻黃莊大米種植面積達 1.67 萬 hm2,占特色糧食種植面積的 59%,近年來增長較快,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小站稻種植面積 0.39 萬 hm2,占特色糧食種植面積的 14%;特色小雜糧種植面積 0.75 萬 hm2,占特色糧食種植面積的27%。
2)特色蔬菜。特色蔬菜種植面積 1.09 萬 hm2,占全市蔬菜播種面積的 12.6%,總產量 49.2 萬 t,占蔬菜總產量的 11.4%。其中,“寶坻三辣”種植面積0.67 萬 hm2,占特色蔬菜總種植面積的 61%,產量25.4 萬 t;天津大白菜種植面積 0.33 萬 hm2,產量 20萬 t;以沙窩蘿卜、葛沽蘿卜、田水鋪蘿卜為代表的天津衛青蘿卜種植面積 667 hm2,產量 3.8 萬 t;天津衛韭、山藥等特色蔬菜也有一定發展。
3)特色果品。特色果品種植面積 1.57 萬 hm2,占果園面積的 48%,總產量 14.5 萬 t,占果品總產量的 45%。以盤山柿子、板栗、核桃為代表的山區特色果品種植面積 0.56 萬hm2,產量 0.86 萬 t;以冬棗、金絲小棗、大棗為代表的特色棗種植面積 0.54 萬 hm2,產量 1.84 萬 t;玫瑰香葡萄種植面積 0.16 萬 hm2,產量 5.3 萬 t;特色西甜瓜種植面積 0.15 萬 hm2,產量2.84 萬 t;天津鴨梨和薊縣酸梨種植面積各 667 hm2;有機蘋果也有一定發展。
1.2 特色農產品區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特色農產品發展依托特定的資源條件,與特色農業資源的分布具有高度一致性。特色糧食形成東北部特色稻米和西南特色小雜糧兩個板塊;特色蔬菜形成了北部“寶坻三辣”板塊、西部“天津大白菜”板塊以及西北部“衛青蘿卜”板塊;特色果品基本形成北部薊縣山區特色果品板塊、西北部特色瓜果板塊、南部特色棗和特色鴨梨板塊以及東北部葡萄板塊等四大板塊;特色水產形成兩大板塊,即以七里海河蟹為代表的東北部板塊和以烏克蘭鱗鯉為代表的西部板塊;特色花卉形成東麗、西青和靜海三大板塊;特色畜禽主要集中在北部遠郊區縣。
1.3 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經營進程加快 全市擁有以天津市金三農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天津市優質小站稻開發公司、天津市鴻騰水產養殖公司、天津黃莊洼米業有限公司、天津市換新水產良種場、薊縣綠色食品總公司、天津市鑫三角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天津萬花農業有限公司、大港綠生源冬棗公司等為代表的特色農產品產業化龍頭企業 20 多家,以天津市興農黑馬蔬菜專業合作社、天津市寶坻區歡喜稻蟹養殖合作社、天津市鴻道果品種植專業合作社、民發西瓜專業種植合作社、天津市曙光沙窩蘿卜專業合作社等為代表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近 50 家。“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初步形成,大多數農戶進入產業化經營體系,種養加、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鏈條逐步完善,特色農產品的開發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 特色農產品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資源剛性約束日益突出,特色農產品發展空間有限 由于特定的區域性生態環境及自然資源條件的作用,天津市孕育出了許多品質上乘、備受喜愛、享譽國內外的特色農產品。但是由于特色農產品生產強烈依賴于獨特的區域資源,受特色資源分布的限制,特色農產品發展空間非常有限,很難實現規模化擴張。加之天津市土地資源短缺,特別是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資源銳減,導致特色農產品發展緩慢,部分產品甚至出現萎縮,無法形成規模效益。特色農業資源優勢難以形成特色產業優勢和特色經濟優勢。
2.2 科技創新與應用水平不高,特色農產品品種更新換代慢 天津市特色農業科技支撐不足,農技開發和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由于特色農業規模相對較小,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未能受到重視,現代化的特色農業技術研發體系發育很不健全,針對小規模特色農業的適用技術開發還很落后,特色農業生產技術更新緩慢。特色農業種類繁多,需要特殊的生產機械和生物技術,而現有技術供給體系尚難以滿足多樣化的農業技術需求,特色農產品生產還沒擺脫傳統的生產方式,標準化生產技術落后。特色農產品的品種培育更新工作進展緩慢,引進選育、嫁接改造工作落后,基本處于自然發展、自我更新狀態,導致品種退化、品質下降,嚴重制約了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升。
3 天津市特色農業開發路徑
3.1 推進特色農業全產業鏈開發 特色農業作為天津市現代都市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突出現代都市型農業的特征,注重產業融合發展和全產業鏈開發。延伸特色農業產業鏈條,發揮生態、資源、文化等方面的比較優勢,走“一產接二連三”的互動協調發展道路。一是以特色農業的優質特色產品為基礎,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的現代物流和精深加工。
3.2 推進特色農業品牌化發展 實施品牌帶動戰略,依靠品牌帶動特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增強商標意識,推進農產品地理標志工作,制定特色農產品商標培育計劃,挖掘、培育和整合獨具地域特色的傳統優勢農產品品牌,抓好特色農產品的品牌產權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是標示農產品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征主要取決于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
3.3 推進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 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是在特色農業領域中,眾多與特色農業聯系密切的生產者、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的集聚。發揮地緣優勢,以特色農業區域化、規模化、產業化和基地化為導向,按照產業集群的理論進一步加強政府調控,通過制度化、市場化運作把種植、加工、科研、營銷等相關產業有效組合,推動特色農業生產專業化分工和產業集聚發展,在一定地理空間形成規模化的特色農業集聚區。
3.5 推進特色農業生產標準化 加快特色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建設,推進特色農業標準化進程,狠抓特色農產品質量,突出特色農產品的優質性和差異性,是特色農業持續發展的保障。要建立和完善特色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和標準化技術推廣體系;提高農戶的標準化生產意識,積極推動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管理體系認證工作,并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內同行業先進標準,做到生產有規程、產品有標準、產品有標志、市場有監測;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提高“三品”的認證率;積極開展安全生產體系認證,如 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點控制體系、GAP——良好農業操作規范、GMP——良好生產規范等體系認證,確保特色農產品的優質性和特色性;發揮龍頭組織在標準化生產中的帶動和監督作用,積極推進標準化與產業化、品牌化緊密結合,以品牌化推動標準化。
【天津市特色農業推進路徑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高校就業指導特色教材開發研究論文07-04
農業推廣論文11-14
農業保護論文11-17
特色農業強鎮口號11-16
國際人力資源管理人才培養路徑研究論文07-04
不斷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措施06-13
多媒體設計與視覺傳達的結合路徑論文07-03
電子商務的物流選擇與路徑設計論文07-04
農業保護論文15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