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能改變嗎》觀后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領悟呢?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能改變嗎》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育能改變嗎》觀后感 篇1
為了完成任務,帶著幾分無奈和幾分好奇,在網上下載觀看了紀錄片《教育能改變嗎》。然而紀錄片中所述內容深深地觸動著我,也引起了我內心深處的思考。
在《教育能改變嗎》視頻里也都是很真實地反映,比如對高考的反思:高考不改革應試教育還是不能去除,學校教育和學生的發展還是老一套模式,甚至在近幾年人們對高考反應快達到頂峰的階段,出現了一個個偏離教育本質的事情。學校還是以考試為出發前提,學校領導者以能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出更多高分和前幾名的學生為驕傲,老師們如同一個個流水線上高負額的機器一樣,制造著一個個雷同的,經過反復操練看似精致的零部件組織成的所謂的“優秀學生”。其實很多老師早已是抱怨多多,無奈教育不徹底改革,這種現狀還得維持的。學生們中也不缺如同視頻出現的一個個呆若木雞,面無表情,或搖頭晃腦死學硬背的學生。
這些改變中國的教育誰來做,誰能做?為什么我們這么多年都一直在摸索,在摸索中徘徊,作為教師為社會培養了什么人才?是制度,是領導,還是教師,哪個才是主導?
的確有許許多多的關于現今教育現象及教育制度的不同見解,我們看的多了,感觸也多了,想說的也多了,我最想說的感受還是我們要行動,即做好自己的“小事”,以積極的心態去探索去實踐,做“多背一公斤”的一個人。在抓好課堂教學的同時,多讀一些教育名著,多學習一些課改新方法及教育新方法,在想著改變別人的同時,不如首先思考如何先改變自己,或者,我現在能做些什么?
如現在我們學校中的新生事物——留守兒童,就留守兒童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才是我們迫在眉睫的主要課題。我們能不能行之有效的改變留守孩子“家庭教育憂心,社會教育擔心,學校教育揪心”的'現狀。我們能否真正能走進留守兒童的內心深處,能從他們受傷孤寂的內心深處予以撫慰,能從他固步自封的為人處事處予以解封。
還有,特別是現在我們的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低下現狀,在學生的心理疏導上能有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方法。獨生子女的玩,在哪里玩?玩什么?答案是:到學校玩,玩知識……那么我們能有吸引他們的“玩具”嗎?我們有吸引他們的“玩法”嗎?我們能成為吸引他們來玩的“玩伴”嗎?
其實不管別人是以笑了之還是大談己見;我想,作為基層的一線教師,還是要靜下心來盡力探索自己的課改,我們每位教師不能因為無法改天換地,就袖手旁觀吧;而應改作為一名行動者,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做好身邊的每件小事,并盡力而為之,以我們構建課堂實效才是我們的核心所在,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悟才是我們的工作重心和思路所在飛,讓孩子們快樂學習才是本質所在。為此我很想引用網上流傳的“多背一公斤”的創意,即永不放棄一點一滴的努力,能做一點是一點,坐實一個是一個。從一名公民的角度來說,這至少是一種最根本的生活觀、人生觀。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如果我們大中小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師都持這種人生觀、生活觀,努力一點,行動一點,坐實一個,這樣的人多了,這樣的事多了,并且到了越來越多的時候,那么我們再如何看待“教育能改變嗎”?
如果大家都去做了,坐實、做細、行之有效,那么我們的學生進步了,我們的教育就改變了,我們的辦公室,我們的學校教育氛圍也許也改變了……
再問:教育能改變嗎?能!
《教育能改變嗎》觀后感 篇2
今天下午在學校的組織下,我們再次觀看了教育題材的紀錄片——《教育能改變嗎》。我覺得觸動很大,記錄片從六個方面,論述了現在教育的問題,也喚醒了人們對現在教育的思考。總得來說,該紀錄片敢于面對問題,敢于實事求是去找問題,敢于對如何解決問題去思考的做法,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很多人特別喜歡這一記錄片。
在看的時候,我不禁在想作為一名教師怎么去做出些改變?怎么去實踐一些今天看來還是教育理想的東西?在現行的教育環境下,教育能改變社會、改變家庭、改變人的命運嗎?教育能改變在自己,走出困境嗎?教育如果不改變行嗎?
本片折射出中國現狀教育的矛盾。在中國的基礎教育流行著“搶跑”、“揠苗助長”、“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現象,為了起跑線上的領先,孩子們苦不堪言,嚴重被縮短了童年的快樂時光,孩子們的幼兒班,小學、中學似乎都成了高考的“預備班”,最終的目標是考取夢寐以求的大學。可在所謂理想的大學校園內,由于課程設置不合理,教材的滯后,培養模式的單一,教師忙于論文,疏于教學,學生普遍感到迷茫,缺乏獨立的思考與能力,讓中國公眾對大學教育的失望情緒日趨嚴重。就業難,扎堆考公務員,大學生擇業觀與現實的.脫節等現象將大學教育的弊端暴露無遺。高等教育大眾化讓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了大學校園,而從中走出的“合格的公民”卻越來越少。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一些根本性的教育常識問題,站在教育未來十年的起跑線上,我們是否清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否清楚教育最終為誰服務?該紀錄片中一位芬蘭國家教育顧問認為:“基礎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孩子成為好公民的,掌握一些學習方法,要比具體知識的引導更重要。”教育其實沒有終點,教育是為人成長做準備的,它的目的是讓一個自然人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好公民,而要實現這一目的,教育首先要改變自己,要去除自身的浮躁與急功近利的心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在未來世界,有什么樣的教育就有什么樣的國家。
該紀錄片還從《學習革命》、《公平之惑》、《高考變局》、《再度出發》等專題分別從學習模式、教育資源分配、高考制度等不同層面剖析和回應了當下公眾關注的教育話題。我想,站在理想與現實的“起跑線上”,需要“再度出發”的不僅是學生,還有承載著教育使命的人民教師。讓我們一起加油!堅定對中國教育的信心,重新確定教育的坐標。
《教育能改變嗎》觀后感 篇3
自從孔子開辦私學授徒以來,中國的教育行走了幾千年。中國教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上個世紀60年代,我們主要引進前蘇聯的教育體制,在一定歷史時期,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改革開放以后,我們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歐美教育,教育理念發生重大變革,教育體制與國際接軌,教育迎來一個春天。目前,我們的教育遭遇發展的瓶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育發展的均衡問題。我市是教育大市,如何發展教育大市,鞏固教育強市的地位,任重道遠。目前,我市鄉村“麻雀小學”共有1000多所,形成了“老、少、邊、窮”的現象,發展受到嚴重阻礙。由于師資、教育資源的不平等,促使一些學生家長心理上滋長了“趕名校”的現象,致使一些學校生源爆滿,而另一些學校則產生了“學生荒”。
二是教育方式變革的問題。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是影響學生一生的工程,一時很難看到的明顯成效,而最簡便易行的操作方法只能是考試,不少老師這樣認為,考試,名在考學生,實際是考老師!那么,考了試之后,要不要公布學生的成績呢?回答是否定的。可是,不少教師認為這樣起不到激勵的作用。于是,公布學生成績,排名次是通常的做法。也許,這是長期形成的一貫做法,在現實中一時難以轉過彎來。也許是中西方教育的傳統習慣不同,西方學生的分數是當作隱私來加以保護的,老師交給學生的打過分的.作業或試卷時,總是扣著或裝在一個信封里遞到學生手中,這樣以示對學生人格的尊重。楊振寧教授在闡述東西方教育的區別時總結出東西方教育的兩大特點:西方教育重視學生動手能力,所以學生善于發明創造;東方教育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所以學生識記能力強。也許,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造就了人們處理分數的不同方式。
三是母語教育問題。安慶日報文藝副刊沈天鴻老師寫過一篇文章《高校招生不考語文是禍國殃民》,曾在省內外引起廣泛關注。
我讀這篇文章,是因為它的標題吸引了我。說實話,現在是新聞爆炸時代,一天有幾千條幾萬條新聞在轟炸我們,讓我們猝不及防,讓我們目不暇接,一個標題抓住讀著的眼球,一篇作品就算成功了一半。《高校招生不考語文是禍國殃民》引起我的興趣,首先我是一名語文教師,其次是個“老牌文藝青年”,平時好鉆故紙堆。我曾嚴厲地批評,當下國人語言的粗鄙化現象,嘲笑人們的腰包越來越鼓,而腦袋越來越貧(主要是說人們的道德素養、人文素養),可謂“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一個大款就會讓一個書生窘得鉆地縫!人們對物質的熱衷,沖淡了對人文知識的追求,語言修養,到了尷尬的境地。
我平時好文墨,偶爾寫寫東西自娛,偶有見報,欣喜之余,與同事共享,沒想到,得到的第一句話就是“寫這些詩詞干什么,那可是退休的老頭子干的!”現在,連教師都鄙視詩文,何況他人乎?據我了解,在我區近千人的教師中,沒有幾人閱讀文藝作品,就是那些“曾今的文藝青年”,也是“漸行漸遠”,無心境再去親近詩文。沒準想,你在大路上,見到一個西裝革履或者摩登女郎的時候,他們會冷不丁給你個“粗鄙”!
現在,就連一些高校的老師,也會迎合市場,語言“大眾化”起來。譬如,我的女兒語文很不錯,有當新聞主播的愿望。于是,家教少不了。可是,幾個老師、教授、行業人士輔導下來,都有一個點評,“注意啦,某某同學,你說話不可太文藝!”再如,現在電視劇鋪天蓋地,我看了一些,覺得語言太貧乏,太小學化。當然,語言的口語化又是另一回事,口語化其實是很豐富的,鮮活的,水靈靈的,脆生生的。總而言之,生活語言簡單起來,電視劇語言簡單起來,我總結一句,“如果你的語文不好,你可以去做演員!”
因為,一些知名高校不考語文,學校就根據高考指揮棒,弱化語文教育,據了解,一些重點高中,高三的語文課就是理科生的睡覺課。語文教師一上堂,望著底下嘩啦啦的倒下睡覺的風景,也自得其樂,自顧自地講起來,算是對得起天地良心!
高考不考語文,誰的不幸?中國經濟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世人矚目。所以,紐約也好,溫哥華也罷,倫敦也是,一種奇怪的現象出現了,仿佛一夜之間,嘩啦啦,一下子冒出許多的“孔子學院”出來,現在,我看,一些老外學漢語的熱情遠遠蓋過國人,他們埋下首,啃起線裝的“磚頭”來,是傻還是精明?幾年前,我看過一篇國際論壇獲頭獎的論文《孔子21世紀道德的坐標》,文中苦口婆心地告訴我們在道德、人文即將喪失殆盡的時候,如何重拾信心,去拯救人類的道德,感觸頗深!
以上是本人的個人感受,欠佳之處,希望得到大家諒解。
【《教育能改變嗎》觀后感】相關文章:
演講能走動嗎07-29
《“垃圾”里能提取黃金嗎?》有感04-28
中元節孕婦能燒紙嗎08-04
教育隨筆-她改變09-10
教育隨筆:她改變09-09
工程管理專業能考一建嗎08-24
教育隨筆-改變調皮孩子08-05
教育隨筆:你看我漂亮嗎?05-08
中班幼兒教育隨筆小小的改變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