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基礎教學研究
《機械基礎》是機械專業的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內容包括機械傳動,常用機構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使用維護及基本的設計計算方法。由于課程涉及面廣,知識點多,同時不少學生缺乏機械方面的感性認識,學習難度較大。因此,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在課堂中應該改變教者滿堂灌的方式方法,把現代的教學思想和本課程的具體內容相結合。在教學中本人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來推進教學。
一、愉快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本課程從生產實踐中發展起來,而又直接為生產實踐服務的學科,因此,它是一門與生產實踐緊密聯系的課程,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 是結合生活和生產實際,理解書本知識
書本知識往往理論性較強,較為抽象,能有機地與日常生活和實際相結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學習鍛造與沖壓的概念時,學生往往只是死記硬背。結果只能是一知半解。如能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鐵鏟子上經過鐵錘的鍛打。使金屬材料產生變形,從而獲得一定形狀、尺寸和質量的鍛件;鐵制飯碗是使板料經過沖壓成形的,是沖壓件。在學習鑄造時,可以結合農村鑄造鋁鍋,來講解鑄造步驟。
2 是結合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自制教具的能力
在學中穿插機械方面知識,使學生對機械產生興趣。在學生對鉸鏈四桿機構的運動規律基本了解后。利用課余時間,在學生中開展自制鉸鏈四桿機構的小制作比賽,并且要和上一屆同學的作品相比較,看看哪些同學做得好,同學們的參賽積極性非常高。小制作做好以后,請同學們拿自己的作品進行演示,然后進行評比。通過小制作比賽,既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鞏固和加深了理論知識,對曲柄搖桿機構、雙曲柄機構、雙搖桿機構的存在條件有了更深的了解。
3 是進行現場參觀教學 實踐證明,以上幾種教學模式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都充分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學生既學到了理論知識,也掌握了實踐技能,提高了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非常適合于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和發展方向。
【機械基礎教學研究】相關文章:
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研究07-03
機械的設計基礎07-03
簡析基于行動導向的汽車機械基礎課程的教學研究與實踐論文07-03
機械基礎教學反思11-28
機械基礎試卷答案07-03
機械基礎試卷及答案07-03
沖床機械的設計基礎07-03
機械設計的基礎07-03
關于機械專業教學研究的分析論文07-03
聽評課是最基礎的教學研究個人總結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