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學科計劃
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通過一年多的學習,四年級的學生對信息技術基礎、畫圖、因特網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每一學期信息技術課時較少,每周只有一節,學生的遺忘性大,大多數學生學后沒有注意鞏固,學生掌握的情況不是很理想,參差不齊。有條件的學生家中有電腦或父母單位有電腦的,上機練習時間相對多一些,操作較熟練。
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插入圖片,調整幻燈片順序,設置動畫效果,插入聲音,自動播放演示文稿
教學要求:
1、能創建新的演示文稿,并插入新幻燈片。
2、能為幻燈片插入圖片,會調整幻燈片順序。
3、能給幻燈片設置動畫效果,能插入聲音
4、能播放演示文稿
5、培養學生一定審美能力和信息素養
教學措施:
五、教學措施: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跳出學科本位,從教育的高處來看信息技術的教學,教學變為充滿活力和創意的學習活動因此,我覺得可以應用以下教學方法:
1、演示法:演示法指的是教師通過“實物”、“圖片”、“視頻”等特殊媒體把知識信息傳遞給學生的教學方法。在班級組織形式下的教學,對于基本操作的教學顯然不能用“一對一”、“手把手”的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只能采用廣播方式,把操作步驟、過程展示給學生,學生依此為模仿的對象,進行初步操作的模仿,從而達到基本操作的入門。
2、“任務驅動”教學法:“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以學生為主體,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的一種教學法。從學習者的角度說,“任務驅動”是一種學習方法,適用于學習操作類的知識和技能,從教師的角度說,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相對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任務驅動教學由以下幾個過程構成:任務設計、任務布置、學生自主探求任務的完成、任務完成評估。
3、活動教學法:即是在活動教學法的基礎上,從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整體來設計主題,以主題為線,以活動為形式,貼近學生生活,把學生日常接觸的生活場境、平常喜歡進行的活動同信息技術的應用作一個交融點,以學生為本,關注人文,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角度在課堂上培養信息素養。
同時還應抓好基本的課堂常規教學,比如進入機房后不得大聲宣嘩,不可以帶零食,不可以把機房的任務物件帶出去,組織好每一節的課堂秩序等等。
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周:頤和園半日游——創建演示文稿
第二周:頤和園半日游——創建演示文稿
第三周:游覽路線——插入新幻燈片
第四周:游覽路線——插入新幻燈片
第五周:沿途風景——插入圖片
第六周:沿途風景——插入圖片
第七周:沿途風景——調整幻燈片順序
第八周:沿途風景——調整幻燈片順序
第九周:動感圖文——設置動畫效果
第十周:動感圖文——設置動畫效果
第十一周:音樂伴你游園——插入聲音
第十二周:音樂伴你游園——插入聲音
第十三周:虛擬游覽——自動播放演示文稿
第十四周:虛擬游覽——自動播放演示文稿
第十五周:作品展示
第十六周:作品展示
第十七周:綜合練習
【信息技術學科計劃】相關文章:
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計劃06-28
信息技術學科整合計劃11-25
信息技術學科工作計劃07-29
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個人研修計劃07-03
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個人研修計劃07-02
信息技術學科的具體教學計劃06-28
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計劃06-23
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計劃06-28
信息技術學科整合的工作計劃11-25
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計劃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