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中關村的來歷及歷史
中關村
被譽為中國“硅谷”的北京中關村在西北三環路西北四環路中間,挨著清華和北大。
中關村是我國第一個IT。提起中關村,人們立刻會聯想到高科技,然而在幾十年前這里卻還是一片荒涼的墳場,并且大多是太監的墳墓。明朝時,太監們就開始在中關村一帶購買“義地”,形成了太監自己的墓葬地,年老出宮的孤苦太監就寄居在這里,他們生活上依靠富裕大太監的捐贈,平時則給埋葬在這里的太監掃墓上墳,燒香祈福。因明清時期稱太監為“中官”,所以這里被叫做“中官墳”。
再有一說認為從明朝開始,太監多在此建廟宇和養老的莊園,也因當時人稱太監為“中官”,故稱此地為“中官村”。今天北大物理樓樓北的院落中,就有太監祭祀的剛秉廟,還有一個叫“剛秉”的太監像。
隨著歷史的變遷,還出現了一些與“中官”諧音的叫法,如鐘關、中關及中官兒、中官屯等。 中關村是怎么從“中官”演化為“中關”的也有不少傳說。一說是1913年在《二萬五千分之一京西圖》上已經見到“中關”地名的使用。對于這一稱謂,人們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清朝末年有關人員編制地圖時,因
為“中官”寓意太監不太好聽,故將其“雅”化為“中關”。又有人說是慈禧太后過生日時,曾在此地搭建一座城關,用于祝壽,因此得名。
真正的講,中關村正式得名是在解放后。解放后選擇這里建中國科學院,覺得“中官”二字不好,才在北師大校長陳垣先生的提議下改名為“中關村”。另有一說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下屬的《中華地理志》編輯部于1953年遷至中科院新址后,在印制新址第一批信封和信箋時,經辦此事的行政干事袁保誠在口頭的語言傳遞中誤把“中官屯”聽作了“中關村”,時值“三反五反”時期,為免于“浪費”罪名,信封只好將錯就錯地使用,結果中關村名稱沿用下來。
海龍大廈,鼎好大廈,科貿大廈,以及中鋼大廈等寫字樓群形成最顯眼建筑群,“中關村”這個詞在中國高科技領域很著名,甚至在中國的其它領域。
【中關村的來歷及歷史】相關文章:
歷史典故:門神的來歷07-02
小年的來歷和歷史溯源01-26
歷史典故日常俗語的來歷06-24
辣椒的由來歷史參考07-02
桑巴舞的歷史來歷12-20
歷史上風箏的來歷03-17
中關村家樂福稻香村07-10
中關村軟件銷售合同09-02
中關村人才流動創新高07-10
中關村在線筆試面試經驗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