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一歷史上學期必修一選擇題
一、選擇題
在商代,巫總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這表明
A、政權與神權結合緊密
B、權力尚未高度集中
C、民本色彩較為濃厚
D、宗法制度雛形初具
“譬猶從一大樹中截枝分栽,別成一獨立之新根干。”這形容的是
A、分封制 B、王位世襲制 C、宗法制 D、郡縣制
學者徐增陽說:“在農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國家政治關系成了家族關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稱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愛民如子’的慈父。”這體現了傳統中國
A、 家國同構觀念
B、 宗法血緣關系
C、 中央集權意識
D、 安土重遷理念
《史記·齊太公世家》、《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講述了姜齊以及田齊的興衰史。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白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齊侯的合法地位。這反映了
A、 貴族政治逐漸瓦解
B、 周朝統治基礎有所擴大
C、 分封制度逐漸恢復
D、 中央集權制度初步形成
秦統一六國后,“(六國)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此外,六國富豪被遷至京城咸陽,一部分遷到巴蜀、南陽、三川和趙地。秦始皇采取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鞏固分封制
B、 增強地方權力
C、 加強中央集權
D、 打破世襲特權
唐初,以三省長官為宰相。從貞觀年間開始,皇帝開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員為相。這些非三省長官的宰相有各種名義,如參知機務、參預朝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這樣做的目的是
A、 加強政府職能
B、 減少皇帝決策失誤
C、 加強皇權、削弱相權
D、 幫助皇帝處理政務
“□□省,宰相之府,所以臨百司、統萬機、定謀畫、出政令,佐天子以安天下者也……□□,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權不可不專。”□□處的文字應該是
A、 中書 B、 尚書 C、 門下 D、 內閣
唐太宗即位之初擔任門下省屬官的魏征,對中書省起草的有關征兵的敕書,盡管已經皇帝簽署下發到門下省,但他堅持不肯署敕,該敕書終沒有頒下施行。此后門下省逐漸具有封還敕書的權力。此外,尚書省的奏抄也都要經過門下省審駁。上述現象主要說明了( )
A、 門下省在日常政務中居樞紐地位
B、 唐代初期皇權與相權形成制衡
C、 門下省具有獨立的行政決策權力
D、 三省制是唐代的最高決策機制
“品”是我國古代官吏的級別,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時期六部最高長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為正二品。這主要是因為明代
A、 官員晉升相對容易
B、 中樞機構設置調整
C、 科舉選拔趨向嚴格
D、 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西漢中期,一批深知百姓疾苦,能直言進諫的有識之士進入統治階層。他們入仕的主要途徑是
A、 軍功授爵
B、 察舉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舉制
《新唐書·百官志》:“唐之官制,其名號祿秩雖因時增損,而大抵皆沿隋故”。下列制度符合該論述的有
①科舉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內閣制
④二府三司制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分析下面表格中有關察舉制與科舉制的相關內容,不能得出的結論是( )
察舉制
科舉制
品德、學問、議政能力
“以文取士”
長官舉薦
自由報考
“人、門兼美”
“取士不問家世”
A、由強調門第到取消門第限制
B、由地方推薦到考試選拔
C、由注重整體素質到注重知識才能
D、由世襲制到任期制
歷史學家錢穆以為古代中國:“皇室的權,總是在逐步升;政府的權,總是在逐步降。”下列史實體現這一觀點的是
①魏晉實行九品中正制
②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③北宋設立樞密院
④清朝設置軍機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明代內閣對皇帝“不合理”的詔旨,可以拒絕草擬,封還執奏。皇帝不滿內閣票擬發回重擬時,如內閣認為自己的意見正確,可以拒絕重擬,以原票封進。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 明朝內閣的權力高于皇權
B、 內閣事實上成為決策機構
C、 明朝皇權較前朝有所弱化
D、 內閣對皇權存在一定制約
“朕欲革去中書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如此則權不專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文中的“朕”是指
A、 漢武帝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從秦朝到清朝不斷強化的過程中偶有特殊情況,能反映這一情況的是
①秦朝在全國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
②漢初吸取秦亡教訓,推行郡國并行制
③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清初“軍國政事”
④清初,雍正帝命令地方大員密折奏事
A、 ①④
B、 ①③④
C、 ③④
D、 ②③
【高一歷史上學期必修一選擇題】相關文章:
高一上學期生物必修一知識點匯總06-22
高一必修生物教學計劃05-12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6-05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難點06-03
高一歷史必修一各專題知識框架04-03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03-31
高一語文下學期期中考試的選擇題07-04
高一化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6-13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梳理歸納08-15
高一化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