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評課稿(精選1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于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怎么樣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安塞腰鼓》評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安塞腰鼓》評課稿 篇1
《安塞腰鼓》出自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是一篇歌頌激蕩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它用宏大的場面,奔放的動作,鏗鏘的節(jié)奏,激昂的鼓點,搏擊的軀體,瑰麗的舞姿等來表現黃土高原的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對于這樣一篇文章,我覺得李小軍老師做的最棒的就是他的朗讀教學。從腰鼓中理解生命和力量的主旨,對初一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避開難點,重點放在朗讀上,通過讀,體會文章,感受文章,難點自然就隨之突破了。
李老師的朗讀主要分為三種:
一、聽讀,交流朗讀技巧。聽老師讀,聽同學讀,聽自己讀。交流讀的好的地方,要改正的地方。為什么要這么讀,理由是什么。李老師讀的時候還故意給同學設計了小的“陷阱”,讓同學去討論去交流。通過聽讀同學們初步感知文章內容,初步感受到氣勢,力量,激情,生命······
二、速讀,用句式說話。用“好一個......的安塞腰鼓”或“陜北人民是多么的......”這樣的句式說話。李老師提出了讀的速讀,同時要求學生動腦思考,同時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把“可意會”轉化為“可言傳”,用句式說出了同學們對文章的感知和感受。
三、尋讀,學習一些方法。先是通過尋找標志性的句子,尋找文中語氣轉折的地方讀出文章結構,梳理作者的思路。再尋找排比,反復的`句子,大聲的讓同學讀出來,浪浪的高潮讓人喘不過氣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接著尋找用短句,獨詞句構成的內容,體會表達效果。氣勢充沛,節(jié)奏鮮明,語句鏗鏘。而后,委婉的尋讀出對比,指出江南有江南的風格,西北有西北的特點。黃土高原蘊藏著原始的生命,積蓄著騷動的力量。只有這,才打得起安塞腰鼓。最后讓同學們選讀,寫出自己的感悟。對這厚重的黃土地,對這熱情奔放的年輕后生說點什么,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讀”的習慣和能力,極好地加強了學生的語感,還讓學生從字里行間體會安塞腰鼓的“那種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這些特點,更要動手寫出心中不可遏制的沖動。
李小軍老師的朗讀教學內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統(tǒng)一。
《安塞腰鼓》評課稿 篇2
聽完陳xx老師的這兩節(jié)《安塞腰鼓》的教學,感受頗多:
1、關于課文的朗讀
這是一篇表現藝術之美的美文,作者寫得是激情澎湃,這節(jié)課陳老師也讓學生讀得激情澎湃,應讓學生自己大聲朗讀,然后再抽生讀,若學生在朗讀時不能充分表現作者的感情時,教師再進行范讀,通過教師規(guī)范激情的朗讀來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去領會文章。
2、關于教師的引
視頻導入時,陳老師及時引導學生思考:這是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安塞腰鼓的?這樣一步步就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出來了。
當學生活動時,教師也注意引導,讓學生自己泛讀(文章寫得好嗎?),再讓學生思考讀(文章是怎么寫的?),然后將自己的思考及困惑在小組里互相交流,最后教師再引導提升點透。
3、關于課堂的訓練
陳老師在引導學生探討文章的`寫法(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時,結合課文指導寫作,練寫結合讓學生讀透課文,解透課文,再通過相互交流啟發(fā)進行仿寫訓練,幫助學生提升寫作水平。
關于有效課堂教學的一般模式:讀——思——議——導——悟
總之,陳老師將語文課上成具有“濃濃的文學味,濃濃的生活味”的語文課。
《安塞腰鼓》評課稿 篇3
我很喜歡《安塞腰鼓》這篇文章,作者劉成章簡直把安塞腰鼓寫活了,寫神了。可是,當這樣的一篇文章編入了教材,成為文本擺在我面前時,我膽怯了。因為安塞腰鼓離我們的生活是那么遙遠,遠得從來不曾看過,從來不曾聽過。
就這樣,我?guī)е鴿M心的期盼,些許的擔憂,走進了趙老師的課堂,和學生們一起聆聽那黃土高原上一群茂騰騰的后生所捶打敲擊的安塞腰鼓。整堂課,酣暢淋漓,氣勢如虹,舉手投足間豪放、灑脫、大氣,完全不似女教師般小家碧玉。
在如此強烈的課堂氣場上,趙老師也在充分地用自己的實踐去驗證張?zhí)锶粝壬哪蔷湓挘骸伴喿x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币寣W生頻繁地朗讀課文并不難,但要讓學生頻繁朗讀后而不心生厭煩,那也不是很容易的。在這一點上,趙老師的.教學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初讀課文,讓學生讀通、讀順課文,并不一定要按部就班的照著課文的順序讀下去。趙老師在解讀課文后很巧妙地將課文重新建構,并創(chuàng)造性地分成兩大板塊指導學生朗讀:1、聲音震耳欲聾;2、動作強健奔放。在這兩大板塊中,適時地、多次地穿插安塞腰鼓的鼓聲、視頻。雖然在朗讀的細節(jié)上稍顯粗糙,但能夠讓學生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將文本語言融入自身的血液,化為生命語言。在讀好這兩部分的基礎上,趙老師順勢引導出“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闭媸牵汉靡粋安塞腰鼓。
最后,我想提一點小小的建議:在進一步指導學生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要指導學生讀出字面背后的意思,去體悟黃土高原上那奔放而熱烈、磅礴而淋漓的生命力,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樣的課堂有了理性的思考,更有了生命的厚度。要是課堂上學生再活躍一些會更好。
《安塞腰鼓》評課稿 篇4
怎樣理解本文最后一句“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
我啟發(fā)他們道:這是有前提的,我們先一起來看前面的語段所寫“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至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了”。我說這里運用了“此時無聲更勝有聲”的藝術手法,我們來看句中的倆字“它”和“她”分別指代什么?學生們略一思考就回答道:前一個“它”指安塞腰鼓,后一個“她”指出奇寂靜的世界。我進一步啟發(fā)道:你們的回答很正確,我們可以嘗試想象一下曾經喧鬧的腰鼓一旦安靜了,確實會留給觀眾格外寂靜的感覺,但是倘若我們認為“雞啼”是實寫呢?在黃土高原上是有居住在窯洞里的人們,抗戰(zhàn)時期的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延安就坐落在陜西,那么傳來一聲意外的“雞啼”也屬正常;但是倘若這是虛寫呢,作用何在!一同學解釋說:人們當時沉浸在激情的回響中,“雞啼”反襯這份寂靜。我繼續(xù)發(fā)問:還有其他理解嗎?另一同學馬上站起來說道:人們沉浸在激情的回響中,被一聲“雞啼”喚醒。我問全班同學:大家覺得他們倆的回答怎么樣?大家一致認為:可以的。我評價道:兩個同學的理解都非常合理。上述例子只是在《安塞腰鼓》的教學過程中閃現的小浪花,其實在兩課時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也讓老師感到震撼的`“靈感火花”比比皆是,隨處可以采擷,這不能不說是得益于采用了自讀、自疑、教學相長的思路進行“非預設性”教學的方式。因為在嘗試這種教學方式的過程中,老師與學生之間人格完全平等,老師時刻注意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也意識到老師僅僅是個引導者和組織者而已;而教學活動又是在師生、生生之間從語言到知識結構到思想、心靈世界的對話中展開,所以這種學習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而且在完全開放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心靈世界完全敞開,思維的火花閃現得更加燦爛;同時授課的教師也可以從中獲得收益。雖然有些教學意外里超出教學設計,但真知灼見也往往在其中閃光。
《安塞腰鼓》評課稿 篇5
為了上好這堂課,課前我進行了精心準備。我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安塞腰鼓動作奔放、充滿激情的舞蹈氣勢。為了弄懂每一個句子的含義,避免出現上課生問師呆的尷尬場面,我查詢了各種資料讓自己把課備在心里。
圍繞著教學設計思路,我用了兩課時教授了本文。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兩點:
1、注重文本意識!栋踩摹肥且黄W現著人文之光的文章,有著較強的文學性。作品的意旨通過朗讀深思才能心領神會。第一課時在解決了字詞關之后剩下時間全部用于朗讀。師范讀、男女生賽讀、小組賽讀、同桌賽讀、個人賽讀,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因為讀得到位,文中精彩的段落學生在品位語言中幾乎都進行了賞析,從而感受到了文章中的美,提升了審美境界。
2、注重發(fā)揮小組互疑互助的作用。在品味環(huán)節(jié)中,我讓學生找出最喜歡的語句或語段進行賞析并談談自己喜歡的理由。文章中精彩的句子很多,如讓學生一一在全班賞析,耗時且效果不一定很佳。我讓同學們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賞析精彩的.同學全班再交流,這樣既省時又顧及了班級整個面的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憑借著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生活積累進行了具有“辯論氣勢”的分析,課堂氣氛較活躍。在這個過程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方式激活了課堂,同時也激活了氣勢磅礴、力量雄奇的散文《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評課稿 篇6
《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飽含激情的文字,向我們展示了這一產生于北方黃土高原上的—種民間藝術,她充滿原始的意味和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那火烈的舞姿、隆隆的聲響、茂騰騰的后生體現了黃土高原人的粗獷、豪放、熱烈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初看課文,就感覺理解上較難。這只是一節(jié)普普通通的課,并沒有在電教室使用多媒體,孩子又沒有什么生活體驗,怎樣才能上好呢?本節(jié)課下來,感覺還不錯,最主要一點,抓住了讀,以讀促講,在讀中悟。再者,我借助省優(yōu)質資源進課堂的碟片中關于安塞腰鼓的表演場面,讓學生有了初步的感知。
第一節(jié)課,讓學生聽了一篇課文錄音,是配樂朗誦,可能是學生受到了感染的緣故,當然也包括我,本節(jié)課,讀起書來都挺有感覺的。于是,第二課時一上來,先讓學生找出“好一個安塞腰鼓!”這句貫穿全文的句子,幫學生理了一下課文條理,就圍繞“火烈的舞姿、隆隆的`聲響、茂騰騰的后生、產生的幻想”幾個方面教學起來。作為一抒情散文,文中有許多詞語都較難理解,如果***裂開來,脫離課文語境進行教學,效果不一定理想,所以我指導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抓住重點進行理解,如“隆隆、隆隆、隆隆”一句,三個隆隆連續(xù)出現,學生易讀成降調,那么安塞腰鼓的熱烈、豪放、激越的氣勢就很難表現出來,我指導學生用升調來讀,而一聲比一聲延長,很好的表現了當時火烈的場面,學生的激情也很快被激發(fā)出來。
另外,課文中有許多的排比、比喻,詞語活用較多,內涵深刻,較難理解,運用以讀促講,讀中感悟的方法,效果也不錯。
通過讀,明顯感覺到學生有激情了,回答踴躍了,教師不自覺的也和學生融為一體,互動性顯著增強,這都是由于引導學生讀中感悟的緣故。
《安塞腰鼓》評課稿 篇7
《安塞腰鼓》是劉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這篇課文文質兼美,語言激情澎湃,鏗鏘有力,思想內涵豐厚,特別是其中一些寫意的語句,含義深刻,發(fā)人深思。
但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要透徹理解文本的全部內涵,還有相當大的難度。根據學生實際,我確立本課主要解決三個問題,即: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
2、品味課文語言的氣勢、節(jié)奏與激情。
3、掌握“三讀”式散文閱讀賞析方法。
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個人對新課標的理解為指導思想。新課標認為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我的理解是這揭示了閱讀教學的本質屬性——對話性。圍繞這一屬性,教學過程中要突出五個注重,即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為對話營造氛圍;注重朗讀感知,為對話夯實基礎;注重內外勾連,為對話豐富內涵;注重個性化閱讀體驗,這是對話能否有效高質的重要條件;重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這是對話活動的重要目的。這節(jié)課,抓住課文的關鍵句“好一個安塞腰鼓!”設定話題。師生圍繞一個“好”字,生發(fā)出三個子話題展開對話交流:“好鼓”,側重于對安塞腰鼓藝術形象的感知;“好文”,側重于對課文優(yōu)美語言的品味;“好創(chuàng)意”,側重于創(chuàng)設特定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對話交流的目的在于達成新課標倡導的`三維教學目標。學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勁”,體驗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潛移默化之間養(yǎng)成積極面對生活的情感態(tài)度和生命在于奮力搏擊的價值觀念。識別排比句,為其劃分類型,品讀排比句及意味深長的語句,體味其中的氣勢、節(jié)奏和激情,學生在朗讀感知的同時,語文知識得以落實,閱讀技能得以培養(yǎng)。由初讀感知,到品讀美句,再到解讀難句,逐步深入的“三讀”,既是教學內容呈現的過程,也教給了學生品讀賞析美文的基本步驟及方法。
《安塞腰鼓》評課稿 篇8
今天教學《安塞腰鼓》已是第二課時,記得昨天只解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要求學生概述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一個是引導學生勾劃出中運用修辭手法的語句,并說說運用修辭手法的作用。第一個問題回答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為這篇課文屬于抒情性散文,學生不易把握。但第二個問題,回答效果確實非常好。
學生表現很積極,也都找到了相關語句。但學生在質疑提出是否有反復的修辭時被我回絕了,過后想想似有些不對,那個句子,將他定性為反復好像也沒有說不過去的道理,為什么要回絕學生呢!確實不該。今天的教學內容有:一是除了昨天講的排比、夸張的修辭外,還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二是作者寫這篇的目的。
新課講解前,我依然安排學生讀《愛的教育》,一個方面是想收回學生的玩心,二是誠心想讓學生得到愛的熏陶。學生讀了一遍課文以后,我便讓學生分組商量、歸納、小結。說句實話,通過教師講解,大多數同學都聽不懂;讓他自學,的確是難上加難。但是,我想,與其老師口干舌燥的講,讓學生在下邊無所事事的`玩,還不如多方點時間給他們,讓他們能飛的飛,能跑的跑,能走的走,能爬的爬。這樣各得其樂,教師也相對輕松,學生也會多少有些收獲。通過近一年的教學實踐,我感覺定向、分組、合作、討論、歸納的教學效果比普通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深受學生的歡迎。我也為此做過幾次調查,百分之九十幾的學生都傾心于這種方法。
以往在采用這種教學模式的時候,教學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教師疏忽了學生在討論時的分組指導。這個時候,老師不應該是閑著的,而是和學生一起思考,一起努力去完成教學目標。給予學生適當的點撥,有助于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信息和勇氣。今天在小組合作的時候,我就有意巡回觀察,并逐一質疑、釋疑。從中增加了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于是在最后歸納小結的時候,舉手的學生非常之多。
因為學生心中有底,老師已經透露了很多答案的信息,減少了他們心里的擔憂和畏懼。許多學生于是找到了生動感人的比喻句,且知道采用比喻修辭的作用是讓描寫對象更加形象、具體、生動。并且試著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歌頌貧窮、樸實的西北農民的勤勞、豪邁、開朗、奔放的優(yōu)秀品質。這是我意想不到的收獲。
《安塞腰鼓》評課稿 篇9
針對氣勢磅礴、力量雄奇的散文《安塞腰鼓》教學,首先必須適當地讓學生對作品內容有初步的整體把握,但是又必須突出重點,所以筆者選取了把三次反復出現的句子“好一個安塞腰鼓!”作為突破口,請學生自己說出這是作者在反復抒發(fā)對安塞腰鼓的贊嘆之情。借此以點帶面,替學生先梳理清楚作品的行文思路:此文實際用每一次出現的“好一個安塞腰鼓!”一句分別對前文作一個小結;而且在每一部分內容里面作者均是先描寫安塞腰鼓表演的壯觀場面,然后述說作為觀眾之一的作者身臨其境時隨之產生的豐富聯(lián)想,最后則是議論、贊美安塞腰鼓——從而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作品層層遞進的情感宣泄的特點,而且可以讓他們在自讀自疑過程中集中火力各個擊破。
自讀、自疑、教學相長的思路進行“非預設性”教學鼓勵學生借助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生活積累,所以學習氣氛相對比較活躍,學生的積極性也比單純地由教師講解分析要高漲。比如同學在閱讀后提問:本文第10自然段表達的是什么意思?我適時先作引導:要理解這個句子,先必須依次明白前面的兩個段落的意思,而且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什么“使人想起”?學生們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道:是壯闊、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我接著動情地說:對啊,當作者看見這腰鼓表演情不自禁地聯(lián)想到古人所寫的詩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這是唐朝詩人的杰作,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個詩句表現的戰(zhàn)爭場面,你有什么感想呢?
學生在老師激情地引導下,踏實地對悲壯的古戰(zhàn)場似乎有了初步感受。而《安塞腰鼓》接下來的語段則引用了“信天游”陜北民歌《王貴與李香香》的句子: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我又啟發(fā)學生:你們抓住該句關鍵詞“千里”、“萬里”想象一下安塞腰鼓表演的場面是怎樣的?學生們又找到了答案:很遼闊。我趕緊趁熱打鐵:是啊,作者借助這個詩句是想要寫出腰鼓表演場面的.空前壯闊!而聯(lián)系課文短橫線下的注釋,柴同學提出的問題里的“晦暗”是指人們對生活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對人生的領悟境界,那么該句“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會表達哪個方面的感想呢?學生們回答道:那是針對人生話題的。
我進一步開導他們:古語說人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其中“四十不惑”就是指每個人到了一定的年紀隨著閱歷的增加,對生活、對宇宙的感悟基本達到了大徹大悟的境界!我最終拉回學習話題:然而在本文中,帶給作者這種思想領悟的卻是安塞腰鼓,那么安塞腰鼓實在是非常神奇的啊,我們要好好領略一下作者展示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評課稿 篇10
《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飽含激情的文字,向我們展示了這一產生于北方黃土高原上的—種民間藝術,她充滿原始的意味和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那火烈的舞姿、隆隆的聲響、茂騰騰的后生體現了黃土高原人的粗獷、豪放、熱烈以及蓬勃的生命力。如何讓學生走進這篇激情四溢的散文所敘寫的動人場景中,感受安塞腰鼓別具一格、漲溢活力的精湛藝術,與作者感同身受呢?
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腰鼓這種打擊樂器并不熟悉,腰鼓舞這種民間舞蹈也不常見,所以,我先利用相關資源,讓學生得到比較直觀感性的認識。引導學生回顧曾經看過的電影、電視中的有關鏡頭;邀請會跳腰鼓舞的人表演一段;搜集相關的文字、圖片資料,在全班交流;播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視頻給學生看。有了這些課外資源的鋪墊和分享,學生再來閱讀課文,就容易入境了。
學習課文時,先讓學生找出“好一個安塞腰鼓!”這句貫穿全文的句子,幫學生梳理一下課文的脈絡,然后圍繞“火烈的舞姿、隆隆的聲響、茂騰騰的后生”幾個方面展開教學。作為一抒情散文,文中有許多詞語都較難理解,如果割裂開來,脫離課文語境進行教學,效果不一定理想,所以我指導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抓住重點進行理解,如“隆隆、隆隆、隆隆”一句,三個“隆隆”連續(xù)出現,學生易讀成降調,那么安塞腰鼓的'熱烈、豪放、激越的氣勢就很難表現出來,我指導學生用升調來讀,而一聲比一聲延長,很好的表現了當時火烈的場面,學生的激情也很快被激發(fā)出來。
另外,課文中有許多的排比、比喻,詞語活用較多,內涵深刻,較難理解,運用以讀促講,讀中感悟的方法,效果也不錯。
通過讀,明顯感覺到學生有激情了,回答踴躍了,教師不自覺的也和學生融為一體,互動性顯著增強,學生真正從字里行間領略到了安塞腰鼓撲面而來的激情。
《安塞腰鼓》評課稿 篇11
《安塞腰鼓》是劉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這篇課文文質兼美,語言激情澎湃,鏗鏘有力,思想內涵豐厚,特別是其中一些寫意的語句,含義深刻,發(fā)人深思。但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要透徹理解文本的全部內涵,還有相當大的難度。根據學生實際,我確立本課主要解決三個問題,
1、朗讀課文,體會安塞腰鼓激昂的氣勢,雄壯的場面和力量之美。
2、理解文中運用排比、反復和比喻等修辭手法的作用。
3、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fā)學生對生命的熱愛。
新課標認為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我的理解是這揭示了閱讀教學的本質屬性——對話性。圍繞這一屬性,教學過程中要突出三個注重,即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為對話營造氛圍;注重朗讀感知,為對話夯實基礎;注重內外勾連,為對話豐富內涵。
上課時,先播放了一段安塞腰鼓的.視頻,讓同學們對安塞腰鼓有直觀的感受,并且將自己的感受用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表達出來,然后教師對安塞腰鼓進行簡要的介紹。帶著這樣的感觸與了解讓同學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大聲地朗讀課文,即本次課的第二板塊:讀腰鼓。朗讀完成之后,小組之間相互展示、點評,第三板塊:品腰鼓。找出文章中運用修辭手法的語句,體會其作用。首先要求學生獨立勾畫,然后小組交流,并且討論:你所勾畫的語句或語段是怎樣傳達自己的感受的?(提示:可從句式、用詞、修辭手法等角度考慮)第四版塊:悟腰鼓。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情感。作者借對安塞腰鼓的贊美,表達了對黃土高原人們那種奮發(fā)向上精神的贊頌以及對那種強大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贊美之情。最后,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寫一句話或一段話,描寫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時《擊缶而歌》的場面。體會并運用作者鏗鏘有力、富有節(jié)奏感的語言。
教學中,展示視頻很好地將學生引入課堂情境,激發(fā)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對安塞腰鼓簡練的介紹使得學生對其有所認識,加深印象。但在讀腰鼓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是先讀課文,教師只是要求學生讀出節(jié)奏、重音,把握語速和語調。因為學生的朗讀,沒有涉及到作者寫作意圖的領悟,整個朗讀過程學生表現熱烈整個課堂氣氛看似熱鬧,但學生只是會讀但卻并沒有讀懂,顯得有些華而不實。其次,在品腰鼓的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沒有讀懂,在勾畫出傳遞自己感受的句子,去品味那份屬于自己的感受時,語言就顯得蒼白所以這一環(huán)節(jié)有些遺憾。而且由于學生對句式等知識沒有接觸過,所以即使給出提示學生也很疑惑,以至于出現了短暫的冷場。所以這一環(huán)節(jié)應先給出示例,以便讓學生有所參考,這樣課堂氣氛就會活躍很多。學生的仿寫環(huán)節(jié),由于有了對安塞腰鼓宏大場面的感受,學生在看到由2008個擊缶隊員表現的同樣盛大、壯觀的《擊缶而歌》時,很容易被感染。挑一兩個句子或一段話仿寫,對七年級的學生而言難度并不大,因此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個人還是比較滿意的。
總而言之,這節(jié)課一個課時完成以上三個學習目標有些緊張,前兩個基本達成,但第三個目標由于時間緊湊,沒有很好的完成,學生并沒有真正感受到屬于安塞腰鼓和黃土高原人民的精神。
《安塞腰鼓》評課稿 篇12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頌激蕩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濃墨大筆,抒寫飽滿的生命激情;以詩載情,使整個散文呈現出雄奇的詩意美;想象奇?zhèn),意境雄渾。既是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贊。它以詩一般凝練而又富有動感的語言,譜寫了一曲慷慨昂奮,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
在組織教學中,我的設計思路是:
1、了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2、通過朗讀課文,賞析語句,來分析課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
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
4、觀看開發(fā)大西北的圖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異的變化,從而深入理解課文。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比較注重以下幾點:
1、 注重文本意識、人文意識
語文是一門有著豐富人文內涵的學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閃現關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課,大塊時間是朗讀課文,品味語句。緊緊圍繞課文,朗讀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歡的語句。通過朗讀品味,不僅僅是活躍課堂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它讓學生充分地占有學習時間,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領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藝術境界,使學生感受文章中的語言美,音樂美,人物美,情感美,從而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2、 注重對話意識
課堂上,我和學生平等對話。除此,我還設計了讀者和文本的`對話環(huán)節(jié),不同的讀者對《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讓學生思考,理解,探究,從而使學生對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
3、 注重問題設計
在朗讀品味這個環(huán)節(jié),我設計的問題是:請找出你喜歡的語句,并說說喜歡的理由。這個問題一提出,能統(tǒng)領下面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目的性很明確。這樣的問題是主干性的。在教學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這一環(huán)節(jié),提問:你比較傾向于哪種觀點,你的理由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現
存的,而是要學生經過選擇,獨立思考,組織語言陳述出來的。這樣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我也清楚在這堂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
1、 注重結果,忽略過程
課堂教學應該是重過程,輕結果的。我在教學時偏重結果,而忽略了過程。如:有學生賞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這句話時,她的答案完美無缺,我很欣然,其實這答案是教學資料上的照本宣科,并不是她思考的結果。如果,我不沉湎于這個完美的答案,而提問一下他是怎樣理解的這個思考過程,這樣的課堂也許就更實在,更有味。
2、 問題設計有待推敲
在朗讀和品味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我設計的兩個問題是:①你認為哪幾個段落比較精彩,用你喜歡的方式讀一讀。②你最喜歡的哪幾個句子,說說你的理由。這兩個問題其實有重復,一般來說,自己認為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應該把兩個問題合并為:哪些段落你最喜歡,用你認為恰當的情緒和節(jié)奏讀一讀,并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3、 缺乏追問藝術
在品味語句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本應是很出彩的環(huán)節(jié),但由于老師缺乏追問的藝術,而平淡了不少。如一個學生在談理由時,講他喜歡這個句子是因為這個句子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老師沒有追問排比這種修辭手法有什么特點,有什么作用。這樣課堂就顯得淺薄,缺少深度。
總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進步,這堂課的缺憾有待于我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彌補,不斷改進。
《安塞腰鼓》評課稿 篇13
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那么喜歡這篇文章。也許是性格使然,喜歡大氣的東西,不喜歡小里小氣,所以骨子就缺乏點細膩和柔情,也不會矯情和造作。看到那火熱的舞蹈,聽到那震天動地的鼓聲,就感到一種酣暢淋漓的痛快。所以當大家勸我不要選擇這篇文章出課時,我猶豫再三還是選了它。因為喜歡。
選擇了,就不能放棄。可是出課真的折磨人,尤其像我缺乏經驗,而且不是個主意很定的人。一次次的試講,一次次的修改,我決得自己沒有了,沒有了自己的想法,像個木頭人。明明知道大家都是從自己的角度理解文章的,我做的`是應該集思廣益,而不是照單全收,可是卻陷于這種思路中拔不出來,自己都覺得郁悶。結果就出來這樣一堂課,倍受爭議的課。有人說,本節(jié)課,應該分析語言,在品析內涵?墒菚r間就很緊張,分析也可能是蜻蜓點水,不扎實。也有人說朗讀指導就好,發(fā)揮特長即可,可是一節(jié),尤其是一節(jié)公開課就有點避重就輕的感覺。那么怎么樣的一節(jié)課是成功的那?我不知道 了,茫然了。不過也好,有人說茫然好啊,那是說明在思考,的確通過這次出課真的明白許多,收獲很大。一個語文老師的知識儲備真的很重要的,在天天的忙碌中忘記了充實自己,不知道自己那點本錢什么時候以不能滿足學生了。課堂不知覺中已經缺少點新鮮的氣息,激情越來越少,有的是困頓和疲乏?墒峭ㄟ^出課,好象自己又找到了站在講臺的那中感覺,自信和充實。而這一切都源于在出課中學會寬容,寬容學生的無知,因為我的要求太高。起點要低,要循序漸進都明白的,可是做的時候考慮自己的時候多考慮學生的少,逐漸我們的課堂的聲音越來越小,學生的興趣越來越來淡,學生的積極性被扼殺,而我們卻渾然不覺,自己是個劊子手。出課后,我不斷調整自己,漸漸的又找回那種感受,愉快的課堂氛圍。如果再講《安塞腰鼓》我想我知道如何讓自己和學生如何融合到一起了,那么那生命的禮贊和力量會讓我們都愛上這狂放的舞蹈。
《安塞腰鼓》評課稿 篇14
《安塞腰鼓》是一篇散文,是一首生命的贊歌,力量的贊歌。文章用語激昂、酣暢淋漓、大氣磅礴,讓人激情澎湃。通篇貫注一個“情”字,既有對陜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贊美,又有對我們這個從沉睡中覺醒、邁著雄健的步伐,不斷走向繁榮的偉大祖國的禮贊!腰鼓其自身,就是人類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徹底的表現生命的陽剛之美,作者對其傾注了全部的熱情與筆力歌之、頌之。
通常散文教學是一個難點,學生常常是覺得散文語言很美但是就是讀完以后不知所云。
如何在一節(jié)課之內完成兩節(jié)課的內容,既要讓學生達到朗讀要求又要在字里行間體會到《安塞腰鼓》對生命和力量的歌頌,的確有些棘手,考慮再三,我放棄了從結構入手而選擇了從情感導入的方法,抓住文章中標志性的對安塞腰鼓贊美的句子-----“好一個安塞腰鼓”,我把這句話作為整節(jié)課的切入點,這句話在全文間隔反復四次,感情一次比一次強烈,于是我設計了填空是思考題:好一個安塞腰鼓“好”在 你聽(看)
用了 修辭方法,表現了 。這樣的句式。讓學生能明白語文中咬文嚼字品味語句,教給學生品味語句的方法。學生通過填空就明白了課文通過哪四方面展現了安塞腰鼓的.魅力以及妙用排比反復增加語言氣勢的語言特點。學生在明了了中間部分的安塞腰鼓動態(tài)美的特點后,開頭結尾安塞腰鼓靜態(tài)美的特點和開頭結尾互相照應的特點學生能夠輕而易舉的領悟。
講課本來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總結這一節(jié)課得失參半。
優(yōu)點表現在1、整堂課思路清晰,重點突出2、強調讀的魅力3板書有特色
缺點1、有點趕課,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2、對某些問題的設計考慮欠妥。如:看完視頻后就讓學生回答腰鼓的總特點是什么而且要用文中連續(xù)的三個詞語回答。這個問題有些突兀,學生對課文不熟悉,是很難回答出這個問題的,如果把它放到總結課文的時候就會水到渠成。總之有實踐、有總結、有反思才能有進步。行者的快樂就在于成長過程的快樂!
《安塞腰鼓》評課稿 篇15
俗語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的風情!碑斘覀兊哪抗饴舆^繁華而又精致的大都市,也許會為那里的珠光寶器、燈紅綠酒所陶醉。然而,當你在漫天黃塵中看到一場鼓樂喧天的盛宴,那激情四射的震撼力一定會讓你熱血沸騰,那種種的浮華和嬌柔,就會遁形得無影無蹤,只有“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所以,在教學《安塞腰鼓》一課時,我希望學生能從陜北高原的“歌手”劉成章的吟誦中著重體會“安塞腰鼓”的沖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張揚。
由于缺乏必要的多媒體設備,學生很難從感性上認同安塞腰鼓。我就引用一位美國研究者的感嘆:“沒想到溫良敦厚的民族舞蹈中,還有這樣劍拔弩張、野性未泯的一支。”學生都還記得香港回歸慶典上那氣勢恢弘的歡慶鑼鼓,靜想一分鐘,就進入情境。學生自由誦讀本文,都能體會出文章的力量之美,能讀出幾分鏗鏘。讓他們?yōu)榘踩募右粋定語,大多選擇“激情四射、豪放火烈、奔放的生命”等等詞語,對感情的把握很到位。
那么,安塞腰鼓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和流傳下來的呢?為什么我們的中原腹地聽不到這昂揚的生命音響呢?我和學生一起回顧歷史。西北,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fā)源地,曾擁有過強秦、大漢、盛唐的雄睨世界。陜北高原自古就是邊關要地。秦時的大將蒙田曾率30萬大軍鎮(zhèn)守陜北防匈奴入侵:北宋范仲淹等文臣武將率兵抵御西夏入侵;明朝“延綏鎮(zhèn)”長城,幾乎承擔明朝中后期北方邊境一半的防務。西北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在古戰(zhàn)場上,遇敵來襲時,是報警的訊號;作戰(zhàn)失利時,是求援的呼聲;兩軍對壘時,是助威的號角,贏得勝利時,是慶功的笙歌。古代戰(zhàn)場上擂鼓鳴金的場面永遠消失了,然而這種張揚激情與力量的儀式,卻深深根植于陜北高原古老的土地上。
那么,本文僅僅是在歌頌安塞腰鼓嗎?學生略做深入思考,就會發(fā)現文章是借歌頌安塞腰鼓,謳歌生命中奔騰的力量、謳歌沖破束縛阻隘的強烈愿望、謳歌陽剛之美、謳歌痛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現以及奮斗不息的黃土高原人!但是問題出來了:西北一向是貧瘠落后的`代名詞,至今還處在被開發(fā)之列,作者如此傾情頌揚,卻說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難道是在謳歌貧窮嗎?學生的答案是否定的。作者謳歌的不是西北的貧瘠落后,而是渴望掙脫貧窮落后的西北高原人!因為“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并沒有因生活的貧窮和封閉而喪失希望!皠(chuàng)世”的激情始終奔突不息,盼望搏擊,希望不泯,而這種不向環(huán)境低頭的精神就會打破落后的枷鎖,獲得重生!
這篇文章噴涌四射的激情又是如何表現出來的呢?學生很容易發(fā)現排比的運用在文中比比皆是,這種增強語勢的修辭最適合激情的抒發(fā)。經過討論,大家又發(fā)現本文句式上很特別,多用短句。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我特意找到魯迅先生的《紀念劉和珍君》的第一句話:“中華民國十五年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十八日在段祺瑞執(zhí)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兩君開追悼會的一天,我獨在禮堂外徘徊!弊寣W生體會,長句適合表達深沉、壓抑的情感,短句則因語句鏗鏘,簡潔有力而使文章結構緊湊,便于抒發(fā)奔騰昂揚的情緒。
【《安塞腰鼓》評課稿】相關文章:
《安塞腰鼓》評課稿04-01
《安塞腰鼓》評課稿5篇04-01
《安塞腰鼓》評課稿(5篇)04-01
《安塞腰鼓》評課稿匯編5篇04-24
安塞腰鼓教學設計01-22
《安塞腰鼓》教學設計06-25
安塞腰鼓教學設計02-23
《安塞腰鼓》課文教學設計02-04
《安塞腰鼓》教學設計(15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