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好的告別》讀后感(精選3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好的告別》讀后感(精選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好的告別》讀后感1
在我過往的三十年中,歷經過我外公外婆的去世,爺爺的離開,那種親人般離去私心裂肺的痛還長留心間。去年,我更遭受過我的第一個孩子在我腹中,未滿三個月就已經胎停的打擊。我更不敢去想像我父母的離去及其愛人的永別會是什么樣的情景。但是我一天天的成熟,父母一日日的老去,這是都我不可回避的事實。人真的在生老病死自然規律面前,無能為力。
于是我拾起了這本書《最好的告別》。作者阿圖本身是一名醫學工作者。在書中既有作為醫者的專業角度,也有作者作為子女,朋友的角度。全書更多的是對讓我們很羨慕美國完善的養老機制的批判,但不是枯燥無趣的講述養老院的制度,而是穿插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患者的小故事,甚至還有作者的父親在罹難腫瘤的案例,我讀到最后真的是已經淚流滿面,泣不成聲了。
關于衰老,首先我要承認是一種不可逆的現象,我想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老了就要承認,但是在老的過程中要學會如何優雅從容的老去,該放手的時候就應該坦然地去放手。
關于死亡,我從來不知道為什么我會常常思考到死亡,尤其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只要想要有一天我會死去,再也見不到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我就會感到一種難以呼吸的痛。我們總以為我們時間多到無聊,總以為有時間讓我們任性一回……誰讓那時候的自己年輕呢?現在的我,時間不在是“畢業遙遙無期”的那種慵懶,帶給我更多的是一種緊迫感,我也終于意識到生命從開始就已經意味著結束,所以我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多嘗試,多經歷,多感受。可能真的怕死,因為我還有還多未完成的心愿,可能真的舍不得死,因為留下太多遺憾。在書中我學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面對死亡的勇氣,雖然在死亡面前,我們是那么的無助痛苦,但是至少能坦然接受死亡的事實。
結合我自己的平日教學教育工作,在中學階段開展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能使學生正確認識死亡,消除和減少危險因素的影響,進一步明確健康和生命的意義。類似C同學的慘劇將不會在學校發生。更重要的`要學生尊重生命的價值。了解死亡并且坦然接受的必然性并不會讓人消極和悲觀,反而會促使人更加積極地思考該如何更加自主。更有勇氣,更有尊嚴的走向生命的終點。
人生就是一場場的別離,當臍帶被剪斷那一刻,寶寶和媽媽經歷了第一次“別離”。斷奶,寶寶和媽媽的第二次“分離”。上學時我們的第三次“別離”,孩子的青春期,我們的第四次“別離”。愛情使我們第五次的“別離”。永別是我們最后一次“別離”。一次次別離,一次次成長。
皮像再漂亮也會衰老,不變的應該是有趣而深刻的靈魂。多看書,看好書,也是變美的修行。
《最好的告別》讀后感2
這是一本關于衰老與死亡的書,讓所有人恐懼的命題,這兩者所帶來的陰影同時也迫使人去思考終極的哲學問題:關于人生的意義、個人對于人生的期望、怎樣取舍、怎樣保留對于生命的控制。
即便在少年時期,衰老和死亡對于我們也并不是遙不可及的事。無可避免地,我們幾乎都經歷過親人離去的過程,有時候這過程甚至至為漫長,即便只是旁觀,也能夠隱約感受到那種痛苦。
在80歲之前,我外婆始終是整個家庭的掌控者,她獨力支撐,一手帶大了三個女兒,在女兒成人之前,她的收入就是家里的所有經濟來源,她也習慣于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即使成年之后,她也習慣于按自己的要求規范女兒們的行為,甚至包括晾衣服的方式、換衣服的頻率、吃飯的坐姿等,最喜歡給孫輩們講的是二十四孝里割肉求母的故事。后來衰老逐漸剝奪了她外出的能力、自己洗澡的能力,她對零食的熱愛隨著身體狀況的惡化也變成了一種經常無法被滿足的任性要求。
后來每一次見她,我都更多地感受到她正在失去對生命的控制:她不能再到門衛那里參加每天下午兩點的牌局;她不再出門,女兒們來選擇用輪椅推她出門溜達的時機;她喜歡的甜食沒能吃完就會被拿走;她后來用上了尿不濕,在每次弄臟床鋪的時候都羞愧得像做錯事的孩子……
而我的記憶里,還是70歲時拄著拐杖在廚房里指揮女兒們置辦宴席的外婆,即便只是一次家宴,她也帶出了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氣勢,那時候的她,眼睛里面是有光的。今年,96歲的她住進了醫院,醫生對于她超出正常指標數十倍的血樣檢測結果無能為力。住院一周以后我外婆堅決要求出院,她幾乎近于哀求地不斷催促我媽媽去問小姨,能不能讓她回家去,躺在她自己的床上。小姨當著她的面點頭,外婆才露出了她入院以來的第一個笑容,她緊繃的神經一下子松了下來,疲憊而寧靜地躺在床上,像一個瞌睡的嬰兒。
盡管回家以后她的情況時好時壞,她糊涂的`時候甚至誰也不認識,但在短暫的清醒的時間里,她從未后悔過自己離開醫院的決定,她很高興是所有家人陪著她離開醫院,我們也都很清楚她生命終結的那一刻一定是在她熟悉的床上,一定會有人握著她的手。
技術的進步讓我們太過于關注結果,醫學的作用僅僅局限于延長生命,而不是給予安慰和陪伴;我們太執著于問題得以被解決,而忽略了這一過程中所要經歷的痛苦。
我并不能像一個年邁或瀕死的人一樣,深切地體會獨自等待最黑暗一刻來臨的孤獨。但我很清楚人類對于自己掌控人生的需求。在人只能聽任他人擺布的時候,總是驚疑憂懼或是歇斯底里的,就像嬰兒在不舒服的時候就會大聲啼哭,少年倔強時總是以決絕的姿態對抗,不惜與全世界為敵。青春期的叛逆只是一場鬧劇,回過頭去看,激烈反抗的都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有時,我們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可能并不是真的想要穿著破了洞的牛仔褲耀武揚威,并不是想頂著非主流的亂發抽一根煙。想來,任何時候我們都只是在變換著方式喊“我在這啊!”,只是希望那些我們在乎的人能夠轉過頭來看一看,哪怕他們對我們的困境也無能為力,但是試圖理解并試圖給你你想要的,這種行為本身就已經是最好的安慰了。
如今突出的醫患矛盾也好,城管和小販的矛盾也好,其實都和人類面對衰老和死亡的恐慌類似,人生之中的困境無處不在,盡管有各種為了規避風險而存在的制度,盡管社會努力去克服發展過程中的短板和黑暗面,很多人還是常常忘記了,處于矛盾中心位置的還是一個個鮮活的人,他們有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故事,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小販和病人處于弱勢,他們更需要被傾聽,被理解,被需要。任何職業的實質其實都一樣,都是為人或社會提供服務,社會又是人的社會,所以即便從事專業技術行業,其核心還是關注人的發展和需求。即便不用直接和人打交道,如果在專注于技術精進和達成目標的同時,能關注到消費者、使用者或接受服務者的感受,能嘗試理解并設法改善對方的體驗,必然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
作為翻譯的好處之一是可以時常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與文化,甚至翻譯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幫助別人理解并接納對方的不同,所以這份職業給予我更多的可能,先更多地了解,再理解和轉達。甚至肢體語言和表情上的細微差別都能帶來情感交流結果的明顯差異。
《最好的告別》讀后感3
這本書提出并解答了許多我們不愿意仔細思考的問題:人們到底該如何坦然面對(親人或者自己的)衰老和死亡?好死真的不如賴活著嗎?醫療的終極意義僅僅是為了延長生命嗎?明知道時日無多,回天乏力,還有沒有必要竭盡全力救治?如何才能做到有意義地活著和體面地離開?
以下是本書譯者的精彩總結:
作者在書中主要討論了三大話題:臨終醫療、護理和養老。透過作者提供的一個個案例,讀者可以看到美國人享受到的良好、充分的醫療,美國病人和醫生的互動過程。作者對美國養老歷史及現狀的考察,讓我們看到美國老年人普遍享有比較體面、舒適的老年生活。養老的社會化既保證老年人受到專業、可靠的`照顧,又不增加兒女事務性的負擔;類型多樣、選擇豐富的養老機構可以保障老年人的安全、醫療、生活、社交等方面的需求,而且這些機構還在不斷地改進,往更人性化、更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以我一個中國人的視角看,美國的醫療和養老狀況令人艷羨。不過,作者寫這本書可不是為了贊揚美國的成就,而是對美國醫學界提出了嚴厲、深刻的批評——他認為美國醫學界沒有做好照顧臨終患者和老年人的準備:醫務人員對臨終病人和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了解和關懷得不夠,常常不關心治療是不是符合病人的最大利益,即有意義地活著;他批評醫生在明知治療已經沒有意義的時候,還在繼續提供治療方案,提供虛假希望,導致病人以非常不人道的方式死去,他認為這樣的治療很野蠻,是對病人的折磨。他描寫的那些被過度、無效治療折磨的病例是在“奢侈地遭罪”,讀之令人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