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年級數學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評課稿
又一次走進數學課堂,聆聽了本校劉老師執教的三年級《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課時的學習。為本節課劉老師做了大量的準備,終因突然停電而使所有的課件準備都成擺設與徒勞。記得五年前有一次參加鎮小的一次大規模課堂教學觀摩展示活動,興沖沖走進一個當時比較出挑的名優女教師的課堂,觀摩她的二年級數學課。大概開始了十來分鐘,她在使用課件的時候突然電腦出了故障,于是她就停了下來,請來了學校管電教的,管教學的副校長琢磨了好一陣子,最后連校長也親自趕來救援。花了近二十來分鐘,終于又可以繼續了。這半節課時間里,她就把數學課改成了學生的即興才藝表演,幸虧她所帶的那個班級是學校唯一的實驗班,學生唱歌什么的都還拿得出手。然后接下去的課是可想而知,當然最終也沒進行評課,不過我想擠擠挨挨聽課的老師心里頭都有嘀咕。當聽完課,我實在感受不到這一課件對本內容的學習能起多大的效果。頂多只是花了心血準備最終沒用上是個遺憾罷了。
劉老師也是位年輕的老師,此意外卻絲毫沒有影響他的課堂,課依然那么流暢。他利用學生手頭的小學具,依然讓學生學得那么投入而有興致。只是我們聽課老師看不到他的課件里還藏著什么覺得遺憾罷了。
縱觀整堂課,劉老師不停地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發現問題,并從中形成概念。第一環節通過摸與看,懂得物體的面有大有小,并得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然后通過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讓學生自己得出什么叫面積,板書整理出定義。第二環節仍然小組合作,想辦法比較三張彩紙的面積大小。在第一次交流后引導學生第二次借助學具來進一步比較大小,并對方法有取有舍,怎樣比較才是最確切的。第三環節認識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這些面積單位時,有扶到放,不僅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到具體的大概大小,還能正確定義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邊長是1平方米。最后及時回顧與小結。
生動地設計總能吸引學生來興趣昂然地投入學習探究,不用擔心學生無事可做,不用擔心學生利用探究時間講空話聊天。他們就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就是知識的主人,講數學聯系生活,將抽象的概念轉變成有形的東西。這都是教師理念的與時俱進帶來的課堂氛圍的良好轉變,是值得肯定的。另外以一個數學門外漢的角度看這堂課,亦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識的遷移,減少舊知識的負遷移?學生在實際解決問題時,很容易把面積與周長相混淆,把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相混淆。而且從課堂上已經不難發現,學生認為周長與面積存在一定的關系,周長長的面積就大。在交流時,也有學生老把面積說成周長。所以,我覺得在認識面積后再讓學生摸一摸物體或封閉圖形的面積和周長,加以區分概念。
2.面積單位是個新概念,建立時是否可更深刻些?作業時,學生把單位都填寫成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只要當時教師在板書后再把面積單位強調一下,就不會出現這錯誤。另外找1平方厘米的物體時,只能說是“約1平方厘米”,畢竟都不是標準的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
由線條的認識到平面的認識,在成人眼里看似簡單,但對于學生而已可以說是質的跨越。要讓每位孩子都有清楚的認識,是否還有更多值得推敲的成分。
【年級數學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評課稿】相關文章:
《面積和面積單位》評課范文07-02
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04-06
三年級數學《面積和面積單位》評課稿07-25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和面積單位》評課稿(通用7篇)04-16
(推薦)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07-07
(精)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07-10
數學認識面積評課稿(實用)08-14
三年級下《面積和面積單位》評課稿08-01
《認識面積》評課稿07-01
認識面積評課稿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