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老的民間藝術:中幡
我國北方的中幡是體育與娛樂、力量與技巧結合的傳統體育項目。該項目流傳久遠,備受回族、滿族和蒙古族群眾的喜愛。
中幡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是我國民間藝術的珍貴遺產。據史料記載,中幡起源于唐、宋年間,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幡早年叫“大督旗”,又叫“大執式”,用于軍隊的儀仗,指揮等;后來傳到民間,經過演變成現在的中幡。它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的民間藝術,又是一種民間雜技和傳統體育項目。
起源
中幡起源于皇室儀仗隊的旗桿,后演變成民間廟會中的表演節目。作為老北京文化的縮影,北京天橋中幡已成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被世人關注。
歷史上,天橋“寶三”的中幡和摔跤最有名,而“寶三”的中幡絕活僅有一個傳人——付順祿,付順祿又將中幡的看家絕技傳給兒子付文友和付文剛。
中幡原名大執事,源于明、清兩帶帝王儀仗隊行軍、打獵時王旗的旗桿。在行軍或打獵休息期間,旗手們為給皇上解悶,揮舞耍動大旗以博皇上歡心,鼓舞三軍斗志。清乾隆年間,將原龍旗桿上加上傘,耍起來更是好看。后來加傘的大旗桿被皇宮用做迎接外交使者的儀仗隊,顯得更加威武莊重,故名大執事。皇宮里每年耍大執事,慶祝重要慶典。
中幡的主干是一根長三丈三(10米多)的竹竿,竿頂懸掛著標旗,旗的正面繡有祝福語句和吉祥圖案,反面有時繡上表演團體的名稱。中幡分為單練、雙人對練和集體練,動作有50多個。表演者或頂幡上額,或伸臂托塔,驚險動作連連不斷,但始終幡不離身,竿不落地。十余米高、幾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腦門、下巴、項背等處上下飛舞、交替騰挪。
歷史溯源
幡旗形制壯麗,標題清晰,常常用于儀仗活動。旗手耍弄幡旗,能盡顯武勇與智慧,因此中幡曾是清代朝佛、慶典等走會活動的必備項目。走會中各個團體都有自己的標旗,競相演練耍幡高招絕技,逐漸形成頗具特色的雜技節目。
耍中幡,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已有記載。清《百戲竹枝詞》記載:“幡為四五尺高,上懸鈴鋒,健兒數輩舞之,指揮甚如意,佐以金鼓聲,觀者如堵墻焉!
清代乾隆年間,將原龍旗桿上加上傘,耍起來更是好看。后來加傘的大旗桿被皇宮用做迎接外交使者的儀仗隊,顯得更加威武莊重,故又名大執事。皇宮里每年耍大執事,慶祝重要慶典。乾隆年間中幡會屬于鑲黃旗佐領管轄,屬內八檔會之一,受過皇封,盛極一時。
對中幡的發展起重要作用的要屬王小辮。當時中國各地都有中幡表演,但是表演形式各不相同。到了清朝末年,天橋老藝人王小辮從宮中耍執事的哥哥處學得此藝,并將大執事改名中幡,變成賣藝性質的表演傳入民間。后來又收寶善林為徒,將一身絕技傳與寶三。清末民初,八旗子弟為謀生計中幡紛紛到天橋市場賣藝,其中由沈三(沈友三)、寶三(寶善林)、張狗子(張文山)等率眾表演的中幡、摔跤是撂地表演中最紅火、最火爆、最受歡迎的項目。
20世紀50年代,天橋耍中幡由寶善林先生執掌,第三代傳人陳金權、馬貴保、付順祿、徐茂等人在天橋跤場演練中幡,吸引了中國各地大批專業和業余高手前來切磋技藝。
20世紀60至70年代,天橋市場被取消,各種文藝演出被禁止,寶三跤場也同時被撤消。改革開放后,宣武區文化委員會以弘揚宣南文化為宗旨,開展了挖掘、整理、保護天橋民俗系列文化活動。付順祿先生之子付文剛成立了“北京付氏天橋寶三民俗文化藝術團”,使一批天橋絕活得到傳承。
【古老的,民間藝術,中幡】相關文章:
古老的文化傳承作文11-16
古老的獅子林06-08
民間藝術的作文10-27
民間藝術作文12-31
民間藝術作文(精選)06-30
民間藝術作文01-18
甲骨文古老與時尚作文12-16
(合集)民間藝術作文07-31
民間藝術作文(合集)08-26
關于民間藝術的作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