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藝術概論》知識點:藝術活動的構成
在現實學習生活中,很多人都經常追著老師們要知識點吧,知識點就是“讓別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過練習我能掌握”的內容。還在苦惱沒有知識點總結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藝術概論》知識點:藝術活動的構成,歡迎大家分享。
從原始社會開始,藝術活動就在人類社會實踐中萌芽,進入了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隨著時代和社會生活的變遷,藝術在內容、形式、風格諸方面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體現了不同的時代精神。但是,無論其體現的審美理想和藝術趣味的差異有多大,它們都必須通過藝術作品而獲得體現。馬克思的藝術生產理論告訴我們,藝術審美價值的產生和實現,必須經過藝術生產的全過程,即藝術活動必須包含著客體世界、藝術創作與制作、藝術作品、藝術傳播與接受四個基本環節,四者共同組成一個完整有機的系統。
一、客體世界
客體世界是指藝術活動所反映和表現的客觀社會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世界是藝術創造的主要對象。
藝術活動的主體是從事藝術活動的人,藝術活動的客體是客觀社會生活和自然界。客觀社會和自然界是一切藝術活動的源泉。人的美感是在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產生的,沒有人對社會生活和自然界的感知、認識,沒有人類的生產實踐和改造自然的實踐,就不會有藝術創造。趙樹理沒有對解放初期山西農村生活的親身體驗,就寫不出《小二黑結婚》;老舍沒有對老北京風土人情的切身體會和幾十年老北京生活的積累,也寫不出《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優秀文學作品;沒有人類在意識生成和完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對形式美的審美認識,也不會有書法藝術、舞蹈藝術、繪畫藝術、音樂藝術的發展。所以說,客觀社會生活和自然界是構成藝術活動的主要要素之一。
對于客體世界來說,并不是所有的事物與現象都是藝術創造的對象,只有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世界才是藝術創造的主要對象。而客體世界是否具有審美價值是相對的,是隨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范圍的不斷擴大和審美意識的生成與發展而不斷演變發展的。
二、藝術創作與藝術制作
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基于自身的審美經驗和審美體驗,運用特定的藝術語言和材料,所進行的從審美意象到藝術形象或藝術意境的創造性活動。從生活到藝術,這中間要經過藝術家的勞動,這種勞動就是藝術創作。藝術創作是一種精神活動,主要是在藝術家的頭腦中進行。藝術家進行創作的目的,不管他自覺的程度如何,都是要運用藝術的手段,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包括感受、理解、評價、愿望等等)顯示出來。藝術的創作過程,實質上是藝術地認識生活并表現生活的過程。各種類型的藝術創作,無論是作家對人物和情節的典型化創造,還是畫家筆下對自然物的提煉概括,或者是演員對角色的體驗和體現等等,究其共同的實質,都是對生活的認識與表現。認識生活是表現生活的基礎。藝術家如果對生活缺乏獨到的見識和深刻感受,就不可能創作出激動人心的藝術作品。如果他對生活的認識越明晰、越深刻,同時對藝術手段的掌握越熟練,他的作品就越有價值。藝術的表現,是藝術家在認識生活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的成果。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凝結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
藝術制作是以物質性制作為主,以精神性創造為輔,與藝術創作密切相關的藝術活動。在當代藝術活動發展史中,藝術制作具有重要的和相對獨立性的意義。
例如工藝品、工業設計、舞臺設計、影視藝術作品的制作以及藝術品的復制,主要是在已有的審美意象或藝術形象基礎上,使用物質技術手段和物質材料再現藝術形象或是審美意象實體化。
藝術制作與藝術創作相比,具有“以物質性制作為主”的特點。對物質技術的體現多于藝術創造性。但是,藝術制作在人類整個藝術活動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意義。尤其在電影、電視、現代音樂作品的制作等領域,藝術制作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把藝術創作與制作劃分為介于客體世界與藝術作品之間的一個藝術活動環節。
三、藝術作品
藝術作品即指藝術創作和藝術制作的成果,是由藝術主體創造的審美意識物態化的表現形式。
這是藝術審美活動中居于中心地位的環節。藝術作品既是藝術家創造的結果,是藝術家審美體驗與審美觀念的物態表現,同時也是藝術接受者審美的對象,因而藝術作品就成為聯結創作者與接受者的紐帶,成為創作者與接受者實現精神交流和審美對話的中介。不僅如此,藝術作品還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它既是創作者美學觀念和創作能力的體現,也是一個時代人類審美活動狀況的反映。我們認識藝術,了解藝術活動,雖然要考察藝術品產生的環境,探尋創作者的生平等,但最核心的只能是作品本身。
四、藝術傳播與接受
藝術傳播即借助于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信息或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藝術接受即在傳播的基礎上,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鑒賞者為主體,積極能動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活動。
在傳統藝術研究中,往往把藝術作品作為藝術家和藝術欣賞者之間的一個直接環節,而忽略了“藝術傳播”這個因素。這與客觀存在的藝術傳播方式有關。現代社會中,各種傳播技術和傳播媒介被廣泛應用,隨之藝術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藝術傳播的功能及在當代藝術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凸顯出來。藝術傳播已成為藝術作品和藝術接受者之間的重要一環。
藝術接受與藝術傳播緊密相連,藝術傳播的目的是為了使藝術作品為更多的人接受,同時藝術接受又以藝術傳播為基礎。藝術接受包括對藝術作品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是藝術活動的終點,也是藝術創作主體及藝術品內在價值獲得最終實現的一個環節。藝術接受這個環節中,藝術接受者是主體,藝術接受者根據自身的審美體驗和審美經驗解讀藝術作品,與藝術作品的創作主體進行精神領域的交流和對話,并且通過對藝術作品的審美體驗對客觀世界做出精神性反饋,從而實現藝術活動與社會活動的聯結,最終體現藝術活動在人類整個社會活動中的功能和作用。
藝術活動的四要素是什么?
藝術活動由客體世界、藝術創造、藝術作品、藝術傳播與接受四個要素構成。
客觀世界,也就是說,藝術活動所反映和表達的客觀的社會生活和自然生活,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世界是藝術創作的集中主要對象;
藝術創造,是指在藝術家自身的審美經驗和審美體驗的積累基礎之上,運用特定的藝術語言和材料,進行的從審美意象到藝術形象或藝術意境的創造性活動;
藝術作品,簡而言之就是藝術家藝術創作和藝術制作的結晶,是藝術家主體自身創造的審美意識物質化的表現形態。
藝術傳播與接受,藝術傳播是指通過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手段,將藝術作品的信息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
藝術接受是以交流為基礎,以藝術作品為客體,以欣賞者為主體,進行消費、欣賞和批評的活動。
當然,藝術活動四要素不會是孤立活動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協作的。四個因素必然圍繞作品運轉,作者、讀者、世界形成有機系統。
藝術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什么?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列舉的人類掌握世界的方式有四種,即哲學的、藝術的、宗教的、實踐精神的掌握方式。
當然藝術掌握世界的主要方式還是形象思維。實踐精神的、哲學的、宗教的思維方式與形象思維既存在著某種聯系,又表現出明顯的差別。就藝術思維和哲學思維而言,哲學的推理和思考過程是從一般到個體,產生“思維具體性”,而藝術是從生活中,通過個體對一般的反思,創造“藝術模式”。藝術概括不同于科學概括。雖然它與抽象思維密不可分,但主要是通過形象思維,運用抽象與具體相結合的典型方法,以直覺或直覺的形式,創造出共同與個性相統一的藝術形象。
形象思維的特點是
①形象思維過程始終不能離開具體可感的形象。
②形象思維過程不依靠邏輯推理,而是始終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種心理能。
③形象思維具有整體性(綜合性)的特點。
【《藝術概論》知識點:藝術活動的構成】相關文章:
學習藝術概論有感11-24
藝術概論心得體會03-20
藝術概論心得體會8篇04-19
學習藝術概論的心得體會04-09
藝術概論心得體會6篇03-20
藝術概論心得體會(6篇)03-20
大班藝術活動《盤子藝術》08-12
藝術概論課的心得體會(通用5篇)05-13
學習藝術概論的心得體會6篇04-09
學習藝術概論的心得體會(6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