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七年級下冊生物第四單元第五章知識點
在平時的學習中,大家都背過不少知識點,肯定對知識點非常熟悉吧!知識點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數學的知識點除了定義,同樣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為知識點。為了幫助大家更高效的學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七年級下冊生物第四單元第五章知識點(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下冊生物第四單元第五章知識點1
一、排泄
概念:體內物質分解時產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分等廢物排出體外的過程。途徑:
1)皮膚: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無機鹽、尿素
2)呼吸系統:以氣體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3)泌尿系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無機鹽、尿素區別于:排遺:食物消化后的殘渣形成的`糞便排出體外的過程。
二、泌尿系統的組成
1.腎臟:形成尿的場所
2.輸尿管
3.膀胱排尿的通道,膀胱有貯尿的作用4.尿道
腎臟位于人體腹腔后壁脊柱的兩側,左右各一個,每個腎臟由100多萬個腎單位構成,腎單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單位,腎單位的結構與功能:
腎單位:腎小球、腎小囊、腎小管三、尿的形成(腎單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單位)
1.腎小球的過濾作用:除了血細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質以外的血漿成分都可以過濾,在腎小囊中形成原尿。
2.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對人體有用的物質,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無機鹽被重吸收進入包繞在腎小管外面的毛細血管中,剩下的形成尿液。
區別:血液(包括血細胞和血漿)、血漿(含有各種營養成分和代謝廢物)、原尿(沒有血細胞,不含蛋白質)和尿液(沒有血細胞,不含蛋白質、葡萄糖)
四、人糞尿的處理
人糞尿的無害化處理方法:建沼氣池、高溫堆肥、建生態廁所
作用:殺死各種病菌、蟲卵,分解有機物和其他有害物質。
七年級下冊生物第四單元第五章知識點2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1.19世紀,進化論的建立者達爾文提出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四種現代類人猿:大猩猩、黑猩猩、長臂猿、猩猩。
3.由于環境的改變和自身形態結構的變化,使得部分古猿進化成現在人。
4.人與猿分界的標準之一是直立行走。
5.類人猿與人類的根本區別在于:
(1)運動方式不同(人類直立行走,類人猿臂行。)
(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3)腦的發育程度不同(人有很強的思維能力和語言、文學交流能力。)
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1.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主要有六大類: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維生素。
能源物質:
糖類:人體日;顒幼钪匾墓┠芪镔|,也是構成細胞的成分。
脂肪:一般情況下,作為備用能源物質貯存在體內;保溫;單位質量釋放能量最多。
蛋白質: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參與損傷細胞的修復和更新;為人體的生理活動提供能量。
非能源物質:
水:約占體重的60%-70%,細胞的主要組成成分,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都離不開水。水是人體需要最多的營養物質。
生物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知識點
1、目前已命名的軟體動物有10萬種以上,是動物界的第二大類群。軟體動物殼內柔軟的身體表面包裹著猶如外套一般的肉質膜,稱為外套膜,貝殼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物質形成的物質形成的.。雙殼類動物可以用足緩慢地運動,利用鰓與水流進行氣體交換。
2、節肢動物是最大的動物類群,目前已命名的種類有120萬種以上,占所有已知動物種類的80%以上。昆蟲是節肢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類動物。
3、蝗蟲身體分為頭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頭部負責感覺和攝食,感覺器官有一對觸角,三個單眼和一對復眼,口器用于攝食。胸部是運動中心,有三對足,善于跳躍;有兩對翅,適于飛行。觸角和足等是昆蟲的附肢,分節。腹部集中容納內臟器官。此外,體表有氣門,用于呼吸;身體表面包著堅韌的外骨骼。
4、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石鱉、蝸牛、烏賊都是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是: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節。蝦、蜘蛛、蜈蚣等,都屬于節肢動物。昆蟲除了具有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外,還有昆蟲獨有的特征:有一對觸角、三對足、一般有兩翅等等。
怎樣背生物才能很快的記住
掌握規律
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聯系。初中生物有自身的規律,如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生物與環境相協調。
以及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水生到陸生的進化過程。掌握這些規律將有助于初中生物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如學習線粒體就應該抓結構與功能相適應
突破難點
有些初中生物知識比較復雜,或是過于抽象,同學們學起來感到有困難,這時就應化難為易,設法突破難點。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復雜問題簡單化。生物知識中,有許多難點存在于生命運動的復雜過程中,難以全面準確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使知識一目了然。
歸納總結
在初中生物新課學習過程中,一般都是將知識分塊學習。但當學完一部分內容之后,就應該把各分塊的知識聯系起來,歸納整理成系統的知識。這樣不僅可以在腦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記憶。
七年級下冊生物第四單元第五章知識點3
1.19世紀,進化論的建立者達爾文提出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四種現代類人猿:大猩猩、黑猩猩、長臂猿、猩猩。
3.由于環境的改變和自身形態結構的變化,使得部分古猿進化成現在人。
4.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睪丸,睪丸的功能是產生精子并分泌雄性激素;
5.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是產生卵細胞并分泌雌性激素。
6.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內,左右各一個,左肺有兩葉,右肺有三葉。一分種大約呼吸16次。肺的基本單位是肺泡。
7.肺適于氣體交換的特點是:肺泡外面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是一層扁平的上皮細胞。
8.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肺泡中的氧氣透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同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
9.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液具有運輸、防御和保護的功能,被稱為流動的組織。
10.血液分層后,上層淡黃色的半透明液體是血漿。下層是紅細胞,呈紅色;白細胞和血小板在兩層交界處,很薄,呈白色
11.血漿的主要作用是運載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物質和體內產生的廢物等。
人的視覺和聽覺
1、眼球的結構與功能
外膜:角膜:外膜的前部,無色透明,可透光
鞏膜:白色,保護眼球內部的作用
虹膜:中膜的前部,有顏色,中央是瞳孔,通光
中膜:睫狀體:虹膜稍后部,內有平滑肌,能收縮舒張,調節晶狀體的曲度
脈絡膜:占中膜2/3的后部,有血管(營養眼球)、色素細胞(遮光并使眼球內部形成“暗室”)
內膜:視網膜,內有大量感光細胞
內容物:晶狀體:雙凸鏡,依靠韌帶與睫狀體相連,玻璃體、房水。
附屬結構:眼肌、眼瞼、睫毛、結膜、淚器(淚腺、淚點、鼻淚管)
2、視覺的形成:外界光線經反射在視網膜上成像,產生神經沖動傳遞到視覺中樞(形成視覺)
3、眼的衛生保健:
近視:由于眼球前后徑過長,或晶狀體曲度過大,物像落在視網膜的前方,矯正:戴凹透鏡
遠視:由于眼球前后徑過短,或晶狀體曲度過小,物像落在視網膜的后方,矯正:戴凸透鏡
沙眼:由沙眼衣原體感染眼瞼內面的結膜
生物顯微鏡知識點
1.顯微鏡的構造
鏡座:穩定鏡身;
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分;
鏡臂:握鏡的部位;
載物臺: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于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準通光孔,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光強時使用平面鏡,光弱時使用凹面鏡。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后方有準焦螺旋。
準焦螺旋:①粗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②細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很小。
2.顯微鏡的使用
(1)取鏡和安放
(2)對光
(3)觀察
(4)收鏡裝箱
3.從目鏡內看到的物像是倒像,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動方向和視野中物象的移動方向相反。放大倍數越大,觀察到的物像就越大,但觀察的視野范圍就越小,觀察到數目就越少。
4.放大倍數=物鏡倍數×目鏡倍數
5.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制成玻片標本,常用的玻片標本:切片、涂片、裝片(注意三者區別,分為臨時和永久的)
6.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虎克觀察軟木薄片,發現了細胞。
初中生背生物的最快方法
諧音串記法
(1)細胞的結構中有關細胞膜的記憶:線葉雙無心糖。
即:線粒體、葉綠體有雙層膜,沒有膜結構的是中心體和核糖體。
(2)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中易混的單細胞生物區分記憶原核生物:一(衣原體)支(支原體)細(細菌)藍(藍藻)
子真核生物:一(衣藻)團(藻)酵母(菌)發霉(菌)了。
口訣記憶
將生物學知識編成“順口溜”,生動有趣,印象深刻,不易遺忘。例如:判斷遺傳病的顯性或隱性關系:
無(病)中生有(病)為隱性(遺傳病)
有(病)中生無(病)為顯性(遺傳病)
七年級下冊生物第四單元第五章知識點4
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
1、合理營養是指全面而平衡的營養
2、營養學家將食物分為五類,形象設計成平衡膳食寶塔。從下往上依次是:谷類—果蔬類—魚蛋類—豆奶類—油脂類
3、保證每日三餐,按時進餐;早、中、晚餐的能量應當分別占30%、40%、30%左右。
4、時刻注意食品安全
食用蔬菜水果之前,應該浸泡、沖洗,或削皮;買食品時,應注意檢驗是否合格,是否變質等;發芽的馬鈴薯和毒蘑菇等有毒食品不要食用;
人體的呼吸
1、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組成。
2、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
3、呼吸道的作用是:①保證氣體順暢通過的結構;②能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使到達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清潔。
4、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們要保持環境中的空氣新鮮、清潔。
5、咽既是消化器官,也是呼吸器官。
血液循環:
1、血液循環的概念和途徑:
概念:血液在心臟和全部血管所組成的管道中進行的循環流動。
2、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
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身體各處、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到毛細血管到肺循環:左心房、肺靜脈、肺部的毛細血管、肺動脈、右心室。
3、出血的初步護理:
毛細血管出血:血液呈紅色,自然止血,應消毒;
動脈出血:血色鮮紅,血流猛急,在受傷動脈近心端進行止血;
靜脈出血:血色暗紅,血流緩和,在受傷靜脈遠心端進行止血。
4、輸血與血量
血型的發現:1900年,蘭德斯坦納發現了ABO血型;血量:占體重的7—8%
輸血:血型:A型、B型、AB型、O型;輸血:以輸同型血為原則
1、細胞的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器、細胞核
2、生物體的成長與細胞的生長、分裂、分化是分不開的。
3、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1)線粒體:線粒體形狀為棒狀,線粒體具有雙層膜結構,外膜是平滑而連續的界膜;
功能: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細胞動力車間”。
(2)內質網:內質網是指細胞質中一系列囊腔和細管,彼此相通,形成一個隔離于細胞質基質的管道系統。
功能:內質網是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和加工的及脂質合成“車間”。
。3)中心體:中心體是細胞中一種重要的無膜結構的細胞器,每個中心體主要含有兩個中心粒。存在于動物及低等植物細胞中。
功能:中心體是細胞分裂時內部活動的中心。
。4)葉綠體: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含有的細胞器,是植物細胞的“養料制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
功能: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含有的細胞器,是植物細胞的“養料制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
。5)高爾基體:亦稱高爾基復合體、高爾基器。是真核細胞中內膜系統的組成之一,是由單位膜構成的扁平囊疊加在一起所組成。扁平囊為圓形,邊緣膨大且具穿孔。
功能:高爾基體主要是對來自內質網的蛋白質進行加工、分類和包裝的“車間”及“發送站”。
。6)核糖體:舊稱“核糖核蛋白體”或“核蛋白體”,普遍被認為是細胞中的一種細胞器,除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植物篩管細胞外,細胞中都有核糖體存在。
功能:核糖體的主要功能是將遺傳密碼轉換成氨基酸序列并從氨基酸單體構建蛋白質聚合物。
。7)溶酶體:溶酶體是分解蛋白質、核酸、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細胞器。
功能:是“消化車間”,分解從外界進入到細胞內的物質,也可消化細胞自身的局部細胞質或細胞器,當細胞衰老時,其溶酶體破裂,釋放出水解酶,消化整個細胞而使其死亡。
。8)液泡:液泡是一種由生物膜包被的細胞器,在所有的植物(未成熟的植物細胞沒有液泡;有些高度成熟的植物細胞也是沒有液泡的,如石細胞)和真菌細胞,以及部分原生生物、動物和細菌細胞中廣泛地存在。
功能:液泡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強維持細胞的緊張度是它所起的明顯作用。
初中生物的學習方法
1初中生物怎么學習
想要學好初中生物,首先要保證認真預習,上課專心聽講,做好筆記。預習是為了讓同學們可以提前了解知識點,而上課專心聽講則是學生學好生物知識的關鍵。
聽講也是有技巧的,學生們每天上課的時間是一樣的,但學習成績就不一樣,這就證明大家的聽課效率不同。初中生在上生物課的時候,要全神貫注,并且思考教師提出的相關問題。
做筆記則是為了簡化生物重要的知識點,聽課的時候,記下老師講授的知識點,可以加深印象,減輕考試復習的負擔。
另外,學習生物切記死記硬背,想要取得好成績,就要活學活用。生物是一門生活科學,來源于自然,來源于生活。緊密的聯系生活實際,知識就會為你所用。
2初中生物學習技巧
很多人認為生物很簡單,只要多做題,就會提高生物成績。這是錯誤的觀點,學習生物和學習其他理科一樣,都在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初中階段的生物有很多名詞、術語我們是不懂的,所以大家可以采取先記憶后理解的方法,在記好基礎知識后,再去理解重要知識點。
初中生物學習中,有很多實驗。這些實驗是生物學中的重點,每年中考出題時,實驗題都是出題的重點難點。所以,想要學好生物,同學們一定要將生物教材中的實驗、實習和調查等探究活動都掌握清楚。
七年級下冊生物第四單元第五章知識點5
人體的呼吸知識點總結
1、人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組成的。
2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和(支氣管)
3、呼吸系統的'起始器官是(鼻)、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是(肺)。
4、鼻腔中的毛細血管很豐富作用是(溫暖氣體)。
5、呼吸道都有骨或軟骨作支架,其重要生理意義是(保證氣體順暢通過)。
6、既是食物的通道也是呼吸通道的結構(咽)。
7、受涼感冒時,引起的呼吸不暢的原因是(鼻黏膜充血腫脹,堵塞鼻腔)
8、呼吸道的作用是(①呼吸道具有保證氣體順暢通過的結構;②使到達肺部的氣體溫暖、清潔、濕潤)
9、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是(有限的),因此,我們要(保持環境中空氣的清新、清潔)。
10、會厭軟骨的作用是(吞咽時,會厭軟骨像蓋子蓋住喉口,以免食物進入氣管)。
11、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器官是(肺)
12、痰是由(氣管)和(支氣管)內表面的黏膜所分泌的黏液粘著的灰塵和細菌組成的。
13、肺的功能單位是(肺泡)
14、肺位于(胸腔),一分鐘大約呼吸(16)次。
15、探究呼吸運動中胸闊容積是否發生變化,通過測量(胸圍差)來進行,測多次要求(平均值);肺活量應找(最大值)。
16、人體完成呼吸動作的'主要呼吸肌是(肋間肌)和(膈肌)
初中生學好生物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該背就要背
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都少不了要背誦的內容。數學、物理、化學有相應的公式,地理有地圖,而生物需要背誦的內容就相對冗雜。其實只要上課聽講足夠仔細,概念理解較為透徹,背誦不會太難,只需要多多重復。
剛開始背的時候,可以先結合著圖進行復述,再與課本原話進行對照,找出自己說的不規范的地方,然后把課本上的原話背下來;考前突擊的背誦,則要一遍一遍重復課本上的原話,力求語言表達準確。
考試是要落實到筆上,所以,背的時候同時也要進行默寫?记皬土暺陂g,我幾乎不背書,都是抄書,默寫,默不對就再來;另外還把書上重要的圖都畫一遍。結果有一次考試真的考了畫圖,我就賺到了。
會聽課很重要
會聽課課堂上不僅要保持旺盛的精力,還要做到眼到、耳到、腦到、手到,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這樣在大腦皮層上形成許多個興奮中心相聯系,留下不易肖退的記憶痕跡。
老師講課尤其是講授新課,一般是分塊的,但各塊各知識點之間有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各年級生物知識是連貫的,是一個整體。學習時要將分散的知識聚集起來,歸納整理成為系統的知識,這樣易理解好記憶。
生物被子植物知識點
1、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經歷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開花和結果。
2、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自身條件:種子和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在壽命期內);種子不在休眠期。保存種子、不讓其萌發
需要控制環境條件是:降低溫度、環境干燥、減少氧氣。
3、種子萌發的過程:種子首先吸收水分膨脹,同時子葉或胚乳中的營養物質逐漸轉運給胚根、胚芽、胚軸;胚根發育成根;胚軸伸長,連接根和莖;最后胚芽發育成芽,芽進一步發育成莖和葉。
4、根尖的結構和功能:
(1)根冠具有保護作用。
(2)分生區(分生組織):分裂產生新細胞,不斷補充伸長區的細胞數量。
(3)伸長區(生長最快的部位):下部細胞較小,越往上細胞越大,最后成為成熟區細胞的一部分。
(4)成熟區:表皮細胞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5、幼根的生長:一方面要靠分生區細胞的分裂增加細胞的數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的體積的增大。
6、芽的分類:頂芽和側芽。芽的發育:幼葉發育成葉,芽軸發育成莖,芽原基發育成芽。枝條由幼嫩莖、葉、和芽組成的,其上的芽還能發育成新的枝條。
7、植物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缺氮時,植株矮小瘦弱,葉片發黃)、含磷的(缺磷時,植株特別矮小,葉片呈暗綠色,并出現紫色。)、含鉀的(缺鉀時,植株的莖稈軟弱,容易倒伏,葉片邊緣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漸焦枯。)
七年級下冊生物第四單元第五章知識點6
人體的營養
1、食物中含有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等六類營養物質。
2、糖類、脂肪、蛋白質都是組成細胞的主要有機物。并且能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3、人體需要含鈣、磷、鐵、碘、鋅的無機鹽。
4、人體缺乏維生素引起的主要病癥:
缺乏維生素A:皮膚干燥、夜盲癥(夜晚看不清東西)、干眼癥等。
缺乏維生素B1:神經炎、腳氣。ňS生素B1缺乏癥)、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缺乏維生素C:壞血病、抵抗力下降等。
缺乏維生素D:佝僂病、骨質疏松癥等。維生素D可以促進磷、鈣的吸收和骨質發育。
人體的消化和吸收
食物在消化道內分解成可以被細胞吸收的物質的過程叫做消化。
1、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
2、消化道
(1)口腔——消化道的起始部位,內有牙齒、舌和唾液腺。
。2)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既沒有消化作用也沒有吸收作用。
。3)胃——消化道中最膨大部分,有暫時貯存食物和初步消化蛋白質的作用。
。4)小腸——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小腸的起始部位為十二指腸)
。5)大腸——暫時貯存糞便,既沒有消化作用也沒有吸收作用。
。6)肛門
3、消化腺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2)胃腺——分泌胃液,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質
。3)腸腺——分泌腸液,腸液含有多種酶,能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胰液含有多種酶,能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
(5)肝臟——分泌膽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1、酸雨:又被稱為“空中死神”,人為地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質造成的。我國的酸雨主要是大量燃燒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
使土壤酸化,從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使水質酸化,從而使水生生物生長發育受到影響,甚至死亡;
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葉,嚴重時使成片的植物死亡。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通過凈化裝置,減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減少煤、石油等燃料的使用,開發新型能源。
2、排入水中的有毒物質接觸人體,可能會增加基因突變概率,誘發癌癥。水中、土壤中很多重金屬污染物,如汞、鎘、砷,會通過食物鏈積累,最終危害人體健康。
3、溫室效應形成: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量不斷增加形成的。危害:全球氣候變暖,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逐漸上升,臺風更加頻繁,土地更加干旱,造成世界各地農作物的減產和多種生物的生存危機。
【七年級下冊生物第四單元第五章知識點】相關文章:
七年級下冊生物第五章知識點08-05
七年級生物下冊第四章知識點04-14
七年級下冊生物知識點12-25
七年級下冊生物知識點04-11
七年級下學期生物第五章知識點10-14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四單元知識點11-05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生物知識點12-21
生物下冊知識點總結03-02
高中生物第五章知識點總結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