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草原》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草原》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本課的渲、勒等生字,明確文章分為風光和人情這兩個部分,有感情的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
【過程與方法】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法、朗讀感悟法、情境教學法,提高學生感悟理解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草原風光的美麗,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的兩個主要描寫方面,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體會草原風光的美麗,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朗讀感悟法、情境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視頻導入,播放關于草原風光的視頻,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眼中所看到景象,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這樣的大草原上,可能看到什么、聽到什么,順勢導入本課,跟隨作者老舍一起走進美麗的草原。
(二)整體感知
通讀全文,提問引導:
1.通過課題我們知道了本文主要是描寫草原的,那么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對草原進行具體描寫的呢?梳理文章大意,標出不認識的生字詞。
明確:本文從風光和人情兩個方面展開描寫。講解生字“渲”字。板書:風光,人情,渲。
2.朗讀感悟:在學生了解本文是圍繞兩個部分展開描寫的之后,我會把全班分為兩個小組,分別去朗讀相應的段落,體會散文的語言美。
3.賽讀感悟:男女生比賽從文中選取一些自己喜歡的句子,看看那組讀得更有感情。
(三)深入研讀
1.通過剛剛學生的朗讀比賽,我們已經體會了草原的風光美,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草原,看看草原的風光與我們平時所見的有什么不同?
明確:文中描寫草原的句子,“四面都有小丘……輕輕流入云際。”
2.這一句中說的“白色的大花”指的是什么?
明確:比喻的修辭手法,將羊群比喻為白色的大花。板書:比喻。
3.結合課下注釋,理解“渲染”“勾勒”體會畫面感。
明確:草原風光的總特點是洋洋灑灑的,風過草原給我們呈現了一幅綠色的中國畫,而不是一幅描繪細致的工筆畫,這里從側面寫出了草原的意境美。
4.設置承上啟下的`問題,在這樣的草原上生活著一個可愛的民族,他們對待客人是怎樣的呢?請你找到關于“人情”描寫的相關段落,勾畫出草原人們待客的句子和客人的表現。
明確:草原民族的熱情,迎客、吃飯、飯后載歌載舞。
5.客人與草原民族的語言是不相通的,我們為什么能如一家人一般其樂融融呢?
明確:草原人們的熱情,民族團結深入人心。
6.全班朗誦文中最后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明確:體會作者分別時的心情,總結全文。
(四)拓展延伸
搜集與蒙古族相關的資料,思考民族團結的重要性。
(五)小結作業
畫出你心目中的草原,并且為你的畫配上相應的文字。
《草原》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本課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寫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動地秒學了草原上如詩如畫的美麗景色以及蒙古人民的能歌善舞,熱情好客。
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可分為兩個部分。本課語言通暢易懂,對場面的秒學富有激情,細膩貼切,把民族互助的真情融入其中,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令人回味無窮。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
2.了解課文內容,認識草原特點,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草原的自然風光。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4.在草原自然美與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大團結的教育。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
教學重點:
1.讓學說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里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
2.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3.具體體會課文中靜態、動態描寫。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認識草原特點。
3.按作者進入草原以后所經歷事情的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按作者進入草原以后所經歷事情的.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認識草原特點。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你到過草原嗎?在電視、電影中見過草原嗎?誰愿意把你的親身經歷向我們大家介紹一下?(我國北部的內蒙古自治區有寬廣無邊的草原,景色優美,牛羊成群/article/。這篇課文記敘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
2.觀看《草原》電視教材,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和意境。
3.學生簡單談談自己的感受。
二.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朗讀課文,把你喜歡的段落好好地讀一讀,想一想,你為什么喜歡這一段?
三.布置預習
1.學習生字新詞,注意生字的音形義。
2.讀讀課文,想想作者筆下的草原是怎樣的景象。
3.畫出你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和含義深刻的句子,試著體會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四.檢查自學,質疑問難
1.理解詞語。
2.質疑問難,現在小組內討論,交流。
五.理清課文的線索
1.自由讀課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時,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樣的?
2.默讀思考:本文是按作者進入草原以后的經歷事情的順序來敘述的。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寫了幾個意思?
3.交流、整理
《草原》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活情景。
2.學習作者靜態和動態的描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蒙漢情深、民族團結的思想感情。
2.激發學生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人們的感情。
重難點分析:
通過閱讀想象,展示語言文字蘊涵的豐富形象,進而設身處地地去感受蒙古的美好風光和風土人情,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通過對課文語言的品味,抓住關鍵詞,理解景物特點;通過品讀好語段,說出自己的見解,并帶著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而掌握作者的寫作手法。
課前準備:
1.課前要學生通過資料的搜集,了解草原的基本特點和作家老舍的有關情況。
2.搜集有關描繪草原景色的圖片和贊美草原的曲子。
教學過程:
一、歌曲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一)播放歌曲,引導想象。(出示視頻)
(二)教師用贊美的語氣描繪草原美景的歌詞,并讓學生說體會。
(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老舍先生的散文《草原》。
(四)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導入: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參觀訪問,記下了沿途的所見所聞所感。今天,就讓我們與老舍先生一起走進草原。(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在優美動聽的歌曲聲中欣賞那一望無際的遼闊大草原,學生會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動。教師飽含深情的朗誦會進一步激起學生對草原的向往之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一)自讀要求: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二)自己輕聲朗讀課文。
(三)同桌互讀。
(四)檢查朗讀。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條理。
(一)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作者寫了哪些內容?分別告訴我們什么?
(二)引導交流,理清條理。課文主要寫草原的景和草原的事,寫草原的景,突出草原景色的美;寫草原的事,突出了蒙漢情誼的深。
(設計意圖: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針對這篇略讀文章,所以用大量的時間讓學生沉下心來讀書,讓學生對文章有整體的感悟,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
四、精讀細品,感受草原之美。
(一)自讀想象,還原形象。
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象:讀了課文,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看到這畫面你有什么想說?作者又有怎樣的感受?
(設計意圖: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并進入情境去感受,進而借助朗讀表達自己的情感。)
(二)朗讀想象,再現情景。
再次自由朗讀,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借助朗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三)細讀品味,加深感悟。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一自然段。你認為哪句話最美?在相關的句子旁寫出自己的感受。
2.讀后交流,相機點撥。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課件出示)
“茫茫”什么意思?同是寫草原,為什么有的說“天蒼蒼,野茫茫”,老舍先生卻說“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設計意圖:聯系“天蒼蒼,野茫茫”對比理解,激疑促思,強化學生對草原總的特征“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
“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課件出示)
這句話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想象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欲流,輕輕流入云際。”(課件出示)
翠色流,為什么后面又說“輕輕流入云際”,這不是矛盾嗎?
輕輕讀這句話,看看這“翠欲流,輕輕流入云際”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四)配樂朗讀,熟讀成誦。(課件出示音樂)
(設計意圖:借助課件展示草原圖,并配以輕音樂,讓學生邊看、邊聽、邊讀,最后熟讀成誦,促進積累。)
四、細細品味,感受草原人民之情。
導入:
草原的景色讓人心馳神往,流連忘返,給初到草原的作者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也給我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那么草原人民給作者又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
(一)自由朗讀課文2-6自然段,邊讀邊想:讀了課文,在你的眼前出現了哪些畫面,從這些畫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交流眼前出現的畫面:“迎客——會見——款待——聯歡”,并談感受。
(設計意圖:讓學生說畫面,談感受,并借助朗讀,再現情境;抓住重點,拓展情境;準確理解,深入感悟。)
(三)自讀第二、三自然段,畫出最能表現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的句子,朗讀、感悟,加深體會。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抓住靜態和動態描寫,體會“蒙漢情深”。
1.課件出示蒙古族同胞款待漢族同胞的畫面。
2.設置情境,激發讀書興趣。蒙古包里擺上了熱乎乎的奶茶、香噴噴的手抓羊肉……你們想去做客嗎?熟讀課文,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
3.分角色表演本段內容。
(五)學習第五自然段。感受蒙漢兩族人民狂歡的歡樂氣氛。
1.看畫面“聯歡”。(課件出示)
2.出示詩句,再次體會含義,加深理解。
3.多媒體出示“碧草斜陽”圖,想象“話別”的場面,兩人一組進行對話練習。
五、拓展延伸,升華內心感受。
假如你是個導游,在前往草原的車上,你怎樣向游客介紹草原的美好景色和風土人情,讓游客對草原產生向往之情。請結合課文和自己了解到的有關情況,寫一份解說詞。
教育反思:
成功之處:
一.借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富有表現力的特殊功能,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在學生面前,由于本班學生絕大多數沒見過草原,因此教學時,我采用多媒體教學。導入時,通過用多媒體播放草原風景圖,再配上一首樂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品讀課文,抒發美的情懷
上課的過程中,我努力讓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通過自己投入地誦讀,讓孩子們感受本文的語言美,感受課文中作者描述的內蒙古草原的美麗景色。借助音樂,以及與文字內容相符的美麗的草原圖片,學生走進語言文字里了,就如身臨其境一般來到了草原,和作者在交流感受著草原的無限秀美。然后,我抓住重點語句,如“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繡上的白色大花、翠欲流”等,通過學生的朗讀并結合圖片讓學生感悟、理解。學生通過情感體驗,對“文章內容、思想感情、語言文字”產生了自己的讀書見解,對草原的景美、作者的語言美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學生經歷了這一讀書過程,心中自然產生了諸多感受,再安排配樂吟誦這個環節,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把優美的畫面、真摯的情感朗讀出來,用有聲語言再現美,表達美。多媒體的應用,減少了繁瑣而徒勞無功的講解,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啟發想象,聯想美的畫面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再啟發學生根據積累語言文字想象的畫面,喚起學生的直觀表象,教學“小丘”“一碧千里”這是一個從語言到表象的體驗過程,因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語言美和自然美融為一體。
存在的不足:
1、對課文中詞語的理解過細,以致教學中時間比較倉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覺。比如對重點語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時間用得過多。
2、由于制作水平有限,不能根據學生回答相機調出圖片,只能按照固定順序出示圖片,教學顯得不夠靈活。
3、反饋時提問的面不夠廣,優等生,中等生提問次數多,沒有照顧到后進生。
【《草原》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草原教學設計04-27
《草原》的教學設計05-26
《草原》教學設計01-30
草原教學設計04-06
《草原的早晨》教學設計06-02
《樹林和草原》教學設計02-26
草原教學設計15篇05-27
《草原》教學設計15篇01-30
草原上的鷹教學設計02-19
《草原》教學設計(15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