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征文【精】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寫征文的經(jīng)歷,對征文很是熟悉吧,通過征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你知道征文怎樣寫才規(guī)范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jié)征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明節(jié)征文1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搖指杏花村。” 清明節(jié)那天上午,姐姐提議,到她的姥姥家去,我,表弟和姐姐談論的怎樣去姥姥家,我,表弟和姐姐一致決定騎電動車去。下午,我給姥爺說了說,姥爺同意了,我們高興地跳了起來。開始啟程了,我和姐姐商量一下怎么騎,平坦的.路我騎,顛簸的路是姐姐騎。我們抄小路很快就到了。我們放了一會風箏,風箏一會高,一會低。放完風箏,我們發(fā)現(xiàn)田地里有澆地的水,舅舅幫我們擰開,讓我們洗手。我說:“再大一點,再大點。”表弟一擰,水像一股大水柱,向我們噴過來。
當時,我和表弟蹲在旁邊,水一下子噴到我和表弟的身上,弄的我眼鏡上都是濕的,我和表弟互看了一下,傻笑起來。
清明節(jié)征文2
清明時節(jié),不禁憶起了我的相思。一切都是斷魂!一切故事猶新!
小時候,真不知清明時節(jié)是干啥來的?自己還沒會走路就跟著大人們到墳墓里祭奠太公太婆什么的,在家鄉(xiāng),如其說祭奠,用家鄉(xiāng)的土話還不如說是分太公肉吃。在南方山坡丘陵的,哪有什么公墓,墓地只有一堆土。在家鄉(xiāng),土堆墓隨處可見,不論是外頭的還是本地的,簡單一句話,只要死的,在誰的山地埋都可以。所以每至清明,墓地總不免長起密密的草根來,墓在我們這里人們常稱它為草墳。輩份較高的死人,往往要一族人去拜。(我們土話把祭奠稱掃墓,簡稱拜。)例如說太太公,太公等。
掃墓其實就是拿把鋤頭與刀把草墳修理干凈。然后捧上雞公,有錢的就燒豬,沒錢的就豬肉。加飯茶等。最后燒香蠟燭放鞭炮轟天雷等,這樣一個山就拜完了。不過就是不慣祭花。若說公家,也就是說拜太公等,因為當太公的子孫后代多,往往要湊錢一起拜的.。在這里有個習俗,要是拿一年誰家新添個小人兒,誰就要主持湊錢管理清明關于掃墓的事,如買雞豬啊香寶蠟燭鞭炮等,還要在自家搞好然后奉神,最后再分配一個個擔子到各個地方的草墳里,一拜就得兼并拜幾個,分好主。若全村沒有添兒子的呢,就新添女兒家的主持事物。
在草墳一切修理好了,拜上幾拜。我們拿飯去的,就要拿出來放在平平的墳地上,并揭開蓋子。大人們常對我們說,如果拿有飯來不拿出供奉,孩子就會讀書不聰明,我總記得這個。當拜完之后,負責擔擔的人就叫人切肉。然后分成一小盤一小盤的,
然而我們就只在一旁用小刀削筷子。很快就可以享受這墓中之餐了,人們說這是“太公分的龍肉”其實就是一大塊一大塊的豬肉。我們通常八個人做在一起,其中餐盤還有一點炒得脆香香的花生。所以到清明,總有許多人咳嗽。若是晴天,這肉倒被太陽照得挺香,這時人們總會得意說太公保佑。若有時碰到大雨,他們總不好說什么。當然,這是我回想很就以前的事了。
記得多年前,清明的前一天,要去很遠的一個草墳拜,還下起了很大的雨。一路的泥濘,開車不好走,走路也難。有的喜歡熱鬧,多遠也喜歡去,一路的顛簸,衣服鞋子又濕又臟。那年村里人還開了一部拖拉機去,上面車倉坐完了人,所以坐車也難受,不知那屁股多疼!因為當時很少有人有車,回想起來還真是一把辛酸。不過人面對這大雨仍然不改日期,他們總是義無反顧地奔去,不管路是多么崎嶇。一日奔走也夠勞累的了。于是小孩子們一回到家就只顧躺在椅子上打盹。他們高興得斷了魂,也疲累得斷了魂。
往事真的不堪回首。如今清明倒怎么也找不到那種感覺。
細細想起,清明前后總是多雨的。真是個清明雨紛紛。可這又知無奈了多少人?又苦了多少人?或許,雨是一種淚,一種祭奠死者的淚。這樣,或許是人類祭奠不知其是什么目的。于是,一大卷一大堆的鞭炮響個不絕,從而代替了哭聲。小時候在清明不知道是多么興奮。單點鞭炮就顯得過隱。長大后呢,就一切都變得惆悵了,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人為了親人與自己隔離一塊土而哀傷。
清明時節(jié)。我不能不說這是令人愁腸斷魂的日子!
清明節(jié)征文3
屈原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他的愛國之心是無人能比的。
我們怎能忘了屈原,在懷王客死于秦之時來到江邊,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舉世皆醉,而我獨醒。”漁夫勸他說:“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哺其糟而啜起醴?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長嘆一聲說:“世人又有誰能夠理解我呢?楚國日削月割,懷王客死于秦,只剩下無能的襄王與子蘭。楚命不久矣,我又有何顏面茍活于世?唯有一死,乃了我心頭之恨!”乃作《懷沙》之賦,接著懷石投汨羅江一死。后人對此不平,以為楚王那樣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盡忠和報效,我認為這忽視了他作為“政治家”的一面。焉知政治也是一種“理想”。政治家與政客不同,前者是別無選擇的'獻身,后者卻是投機。身為“楚臣”,他不能夠承受楚國亡國的事實。
僅作為一個“詩人”,即使“國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詩人可以以“詩”愛國和救國。他可以為國家的教育事業(yè)做出奉獻,但是作為三閭大夫必須沉江。屈原的這種“相始終”的精神,是他作為一個政治家面對失敗的唯一選擇,他將作為“政治家”的責任放到“詩人”之上,這才是屈原對自己的定位。
屈原是不會等到敵國軍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國。他要選擇死,一種自由的、高尚的、獨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他悲吟著,高歌著,在汨羅江飽覽他所摯愛的山河大地,從容如歸地赴死。
屈原的死是偉大的,他為了祖國,為了社稷,殫思極慮,至死不渝,流芳百世,名垂青史。
祖宗給了我們一個清明節(jié)。清明時的中國,生人走到死的邊界,冥冥之中的靈魂也來與生人相逢。中國人,不只是活在自己的生命里,還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活在歷史里,活在未來中。五千年積淀的,絕非只是出土的竹簡,而是這中國式的生命,這使得中國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體上的人生更為漫長浩渺。
清明節(jié)征文4
云在風里偷笑著嚴寒,最后的西北風飄過了黃土高原的荒山,枯黃的野草也慢慢的蘇醒過來。又是個飄著雪花夾雜著風沙的春天到來了,沒有南方的“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的景象,只有西北狂野上的大風沙肆無忌憚的吹著,我和父親穿著棉襖帶著要去燒給奶奶的冥錢艱難的向墳塋走去,不是春風吹拂下的一片翠綠,而是大風堆積下的靄靄白雪。路上的.行人三三兩兩提著竹籠帶著冥錢在嚴寒的吹拂下艱難的走著........................
西北的天氣就是這樣嚴寒惡劣,今年的清明我在異鄉(xiāng)打拼回不去,讓我想起了從小到大老家-西北那與眾不同的清明節(jié)。奶奶的墳塋在深山里沒有城市公墓的喧嘩只有鄉(xiāng)野的僻靜,按照家鄉(xiāng)的風俗這天要給天堂的人燒冥錢,在墳頭壓上白紙,帶上酒肉在這天全部燒給他們,記憶每年都是一大早起床,準備白紙用模子蘸上紅墨水造冥錢。聽老人說買的冥錢不好那邊的人收不到的,這一天是民間傳統(tǒng)的“鬼節(jié)”所以要在走的時候帶上柳樹枝,以免燒給的冥錢被其它的孤魂野鬼搶走,童年的時候在天未明的時候就開始走,那時候這一天自己是感覺最害怕的一天。走到了墳塋大雪已經(jīng)蓋住了墳頭,就開始揣摸著往上面壓白紙這樣亡去的親人才能認識路,不會走錯路直接就在這里取走我們燒給他的東西,然后開始燒冥錢風很大呼呼的吹著,所以點著冥錢要花很長時間,父親和我的手全凍僵了還不停的插著火柴點冥錢。點著后父親就給奶奶說些關心的話讓在天堂不要孤單我們時時刻刻都想著她!想起這些習俗讓我懷念起了奶奶,她老人家已經(jīng)故去17個年頭了。在我三歲的時候就走了模糊的記著奶奶是位很慈祥的老人,她生在民國18年的海城大地震中,做童養(yǎng)媳到了我們家一直伺候了四代人的生活,走的時候我很小記不起有多悲傷但現(xiàn)在很傷痛,懷念我的親人懷念我的奶奶,愿她在天堂能夠過的幸福,清明節(jié)我把思念和囑托寄給遠在天堂的奶奶,今年在外闖蕩回不了家鄉(xiāng),不能像往年一樣為你燒冥錢,請你不要生氣來年我為你燒滿滿的一竹籠冥錢!
一直記著這個節(jié)日這個特殊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個讓人思鄉(xiāng)念親的節(jié)日。西北獨特的清明節(jié)就是這樣,讓人懷念讓人記憶深刻。站在南方的山頭上望一望家鄉(xiāng),那片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上還會像往年一樣舉行著隆重而悲壯的傳統(tǒng)!
清明節(jié)征文5
清明節(jié)的下午,我和媽媽一起去放風箏,可是風太小了,我費盡全身力氣也沒能讓風箏飛上天。我們等了很長時間風還是那么小,于是媽媽決定回家。我垂頭喪氣地走著,忽然,一道鵝黃色映入我的眼簾中,我急忙跑過去一看,咦,干枯了一冬的.柳樹不知啥時變綠了,長長的柳枝上長滿了許多黃黃的東西。
我奇怪地問媽媽:“媽媽,柳樹上應該是長葉子的呀,可這些不是葉子,它們是什么東西呀?”
媽媽笑了,說:“這是柳樹開花了呀。”
啊,柳樹也開花呀!于是,我輕輕摘下一朵放在手心,它的顏色那么黃、那么淡,毛茸茸的像一條毛毛蟲,上面一朵朵小花盡情開放著,好像在宣告什么似的。
媽媽還告訴我等過一段時間柳樹的種子成熟以后就會乘著降落傘四處旅行、生根發(fā)芽。我仔細端詳著手心中的花,好像手中捧著一個個沉甸甸的生命。“清明楊柳綠”,是春天讓生命重新起航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這個清明節(jié)我雖然沒有像別人一樣去祭祖,但它卻讓我認識了柳花,明白了生命的意義。我也要趁著這美好時光快快長大,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清明節(jié)征文6
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jié)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的殊氣氛。人們帶上清明果`紙錢。
上山掃墓。在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這天,家家戶戶門上都插上柳樹枝,告訴人們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到了。最有趣的要數(shù)吃雞蛋和剪頭發(fā)了。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那天一定要吃雞蛋,雞蛋里面還要放點蔥。因為蔥和聰是同音字,所以雞蛋里放點蔥人們叫"聰?shù)?也就是聰明蛋了。還有就是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那天一定要剪頭發(fā),剪了頭發(fā)會變聰明起來,所以人們稱"聰明頭"。你說奇怪不奇怪。
這就是我們那里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我愛這已有2500年的歷史和獨一無二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征文7
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是家喻戶曉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到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大家都開始忙碌起來。
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古時也叫三月節(jié),已有兩千五百年歷史了。公歷四月五日前后就是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清明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是獨樹一幟的。因為在所有的節(jié)氣中,既是節(jié)日又是節(jié)氣的只有清明。
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要掃墓,吃清明?、踏青……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吃清明?了。每到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爺爺就去山上把青給采回來;然后把它剁成泥;再把它燒制,并在里面加上餡,餡有咸的、有甜的',可美味了;最后用模具把它分割成圓形狀的就完成了。
不僅我們中國有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國外也有好多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他們和我們一樣,都要享受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帶給我們的快樂。
清明節(jié)征文8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年的這個節(jié)氣,我們都會在心里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這一天,我們會來到墓前,放置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借以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為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的那一邊也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快樂地生活著。此時,我們不禁會想起他們曾經(jīng)和我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那些畫面仿佛還歷歷在目,想到這些,我不禁潸然淚下。
遠處春的景色映入了我的眼簾,鳥兒唱著春天奏鳴曲,漫山的'桃紅柳綠,遍地金黃的油菜花,“嫩芽吹葉落”,綠油油的嫩芽長了出來,到處是一片春意盎然、萬物復蘇的景象,這是一個充滿期望和祝福的季節(jié)。清明時節(jié),讓我們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們在緬懷過去的同時,也要對未來充滿希望,珍惜生命,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不要虛度了這樣一個美好的人生。還要對生命有一個重新的認識,讓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充實實的,這樣才會不讓自己遺憾,并且對得起他人。
清明節(jié)征文9
清明節(jié),又稱掃墳節(jié)、鬼節(jié)、冥節(jié),與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及十月十五下元節(jié)合稱三冥節(jié),都與祭祀鬼神有關。并且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jié),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清明節(jié)古時也叫三月節(jié),已有20xx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jié),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jié)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節(jié)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nóng)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nóng)言。可見這個節(jié)氣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節(jié)作為一個節(jié)日,與純粹的節(jié)氣又有所不同。節(jié)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jié)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shù)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jié)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jié)的特殊氣氛。直到今天,清明節(jié)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清明節(jié)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重要的“八節(jié)”(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號,但其節(jié)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的起源,據(jù)說是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jié)征文10
清明,一個很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一個歷來受中國人重視的節(jié)日,也許是到上海來的這七年以來,沒有過過清明,或者是每次都在清明去烈士碑掃墓,使清明在我的潛意識中失去了本質上的意義。
在清明前幾天聽同學說著要去鄉(xiāng)下掃墓時,我心里就很難過。一種抑制不住的哀傷在我心頭蔓延。直到早上路過橋邊,看到東邊那塊墓地上,青蔥掩映不住來往的人潮,一些私家車安靜的停在路邊,暗示著他們特地而來。沒有預兆的,那種疼痛蔓到我的指尖,我的淚很沖動地想要滑出眼眶。
不論怎樣,這些人做的事,這些每個人分內的事,我一輩子都不能做。從舉家遷徙后。外婆、小姨,還有祖祖輩輩葬在老家泥土里的親人,如今,都已被無情的水淹沒,蕩然無存。
我至今無法忘記臨走時的情景,那些跪在墳堆前悲痛的哭聲,多少淚灑在墳前。當我們燒完紙錢,拔完墳堆上的雜草,擦凈碑上的污泥時,多少人倔強的趴在墳前不肯離去。要知道素以土葬的家鄉(xiāng),尸骨無存,是多大的忌諱。而對于我們這些人來說,又是何等的罪過?一些哭昏的老者,他們的內心是何等的悲悵,他們又會遭到多少良心的譴責?
也許土葬的家鄉(xiāng)風俗就注定了三峽人要歷經(jīng)許多內心的.掙扎。
“每逢清明倍思親”,多少的移民想要祭祀先祖,磕頭燒香,可現(xiàn)在只是奢望。三峽那給多少人帶去福利的水,卻沖垮了那里人曾今的家園,祖輩的墳塋,更沖垮了多少人那份思鄉(xiāng)的情愫。
多少人渴望回到家鄉(xiāng),再回到他們的身旁,深切的叫聲已故的親人。
可是我們已經(jīng)沒有家鄉(xiāng),那里沒有了我們的立足之地和棲身之所,更沒有能實現(xiàn)我們掃墓愿望的地方。
思念是一種病,潛伏期是你擁有之時,發(fā)作期使你失去之日。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思鄉(xiāng)之人欲斷魂。
清明節(jié)征文11
又見萬物復蘇、春暖花開。
早春二月,春風剪刀裁出了萬紫千紅的大好春色。今年清明寒食節(jié),特意攜帶上初一的孩子回鄉(xiāng)祭祖,擁抱大地山川,重溫介子推的故事。
春秋時期,在晉文公重耳饑寒交迫、四面楚歌之際,介子推割下自己腿肉和采摘來的野菜同煮,以救助主人。度過危機的晉文公回國執(zhí)政論功行賞時,介子推功不言祿,攜母隱居介休綿山。晉文公求友心切,百般無奈之下,放火焚山,介子推抱樹而死。悲傷欲絕、悔恨交加的君主追思介子推,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不許任何人動火,這就是寒食節(jié)的由來。
相傳介子推死前曾留下血衣、血詩,以生命的代價告誡摯交君主“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為了感恩介子推的大愛與犧牲精神,晉文公又把這天定名為“清明節(jié)”,并身體力行、盡心竭力地成就了一番霸業(yè),實現(xiàn)了介公的遺愿。
遙想當年,是去?是留?對重情重義的介子推來說,真真切切是一種從未有過的痛苦抉擇。留下來肯定有享之不盡的'錦衣玉食、榮華富貴,也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報效朋友和國家。可居廟堂之高,表面上溫文爾雅、歌舞升平,暗地里玩弄權術、勾心斗角,難免有所閃失,個人榮辱得失事小,失去知己和損害國家利益事大;況且“割股”易,治理國家難,萬一自己治國無方,卻因私情空占要職,使晉文公蒙羞,于國于民更是損失。所以面對功名利祿,靈魂近乎潔癖的介子推和母親毅然決然地選擇離開、選擇浴火。
中國文化是愛的文化,是善的文化。老子說,“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啊,天與地孕育萬物,滋養(yǎng)生靈,可是他們從來沒有要求過一絲一毫的回報,不自恃,不居功,這是大自然的現(xiàn)象和規(guī)律,就是道;眾生一生遵循隨順大自然的法規(guī),這就叫做德。介子推就是一位有高尚道德的忠烈之士,舍生取義,所以世世代代受人稱頌。
人世間的眾生,終其一生孜孜以求無非名與利,無非修身齊家,無非光宗耀祖,可是介子推為了至真至善的友情,為了國家利益和百姓福祉,連人生最最寶貴的生命皆可舍棄,每每念此,心中便涌起千萬朵崇敬的浪花,原本游離不定的目光變得淡定從容,浮躁不安的心靈也立即得到洗禮與升華。從古至今,不論遭受多少艱難險阻,不論經(jīng)歷多少苦難滄桑,同為炎黃子孫的中華兒女始終不離不棄,不屈不撓,不怨天不怨地,集中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就是感恩與大愛,對天地萬物的感恩,對國家民族的熱愛。
重溫清明寒食這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慎終追遠,感恩前賢,還不要忘記一位永遠值得我們尊敬和愛戴的介子母。古人說,母慈子孝,如果介子推沒有母親無私的愛與教導,很難想象會做出讓世代津津樂道“割股啖君”“功不言祿”的義舉。所以,與朋友相處時,我總會把一句話掛在口頭,不孝敬父母的人,不可能真正愛朋友。讓人欣慰的是,如今許多朋友已經(jīng)把此話當成交友的試金石。
“灑灑沾巾雨,披披側帽風。花燃山色里,柳臥水聲中。”在這被春雨滋潤、春風撫慰的清明時節(jié),我們?yōu)樽嫦全I一束鮮花,敬一杯清酒,不但要緬懷先輩、寄托哀思,更要心有所敬、心存感恩,因為有了敬畏和感恩,自然就生發(fā)出了愛與善,有愛就有一切,有善便會和諧,和諧化解危機。
清明節(jié)征文12
我的家鄉(xiāng)在雄村,每年清明節(jié),父親都要帶我去老家掃墓,今年當然也不例外,我們全家早早就到了雄村的姑婆家。
“該要上山了”,父親叫道,我和父親、爺爺、奶奶一起走在上山的崎嶇小道上。在路上,我看見山路兩過布滿了密密麻麻的杜鵑花。它們一朵連著一朵,競相開放著,它們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我摘了幾朵,仔細一看,像一個小喇叭,在枝頭上擁抱著,非常漂亮,于是我采了一大把杜鵑花,想獻給我親愛的太奶奶。
到了墓地,我看到父親把墳墓上的野草用刀除去,然后又從籃子里拿出了幾個盤子,盤子里有長壽面、雞蛋、紅燒肉……,小盤子里還有糕點,還有幾只杯子裝了一些酒。我看見這么多好吃的東西,情不自禁地把手伸了過去,父親連忙阻攔說:“這是給太奶奶的貢品,不能吃。”我趕緊把手縮了回去,心里嘀咕著:“為什么不能吃?”爺爺笑著說:“就你嘴饞,來,幫爺爺把紙錢掛上去。”我爬到墳墓的'頂上,找了一根又長又粗的竹子插在墳頭的中央,把紙錢繞在竹子上。紙錢在微風中隨風飄蕩,接著我們點了香,磕了頭,燒了紙錢,最后父親拿出鞭炮開始燃放,隨著“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墓地。
這就是我家鄉(xiāng)的清明節(jié),一個令人留意、令人悲嘆的節(jié)日。
清明節(jié)征文13
清明節(jié)是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們每年在這一天都要回老家掃墓。
為了迎接這天的到來,奶奶也早早的蒸好了雞蛋,殺好了雞,準備好了行李。為什么要吃雞蛋呢?我問了奶奶,奶奶說:在掃墓時,我們要將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殼丟在墳上,象征《脫殼》,已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孫皆出人投地。因此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吃雞蛋就成了習俗。
在去掃墓的路上總有熱鬧的集市,大人們就會下車買鞭炮、冥錢、蠟燭、白酒、茶水。而我也會趁這時下車透透氣,路邊總會有各種美艷的.鮮花,我也總會忍不住要摘花,我會拿那些花朵放在墓碑前。
呆在車上的時間是那么漫長,空氣悶悶的。終于來到了老家的房子。我們會在這里休息30分鐘,爺爺會上二樓看去年養(yǎng)的蜜蜂有沒有乖乖聽話,我和弟弟們總喜歡跟在爺爺后面湊熱鬧,弟弟被調皮的蜜蜂蜇了幾個好像玉米粒大的包。
30分鐘過去了,我們再次回到那個灼熱的車里,開始了我們這次掃墓之旅。在這車里顛簸了半天,我們來到了老祖宗的墳前。一下車,天氣悶熱得要命,一絲風也沒有稠乎乎的空氣好好像凝住了。整個世界好像燒透了的磚窯,使人喘不過氣來。但就算天氣再怎么惡劣我仍然不會放棄祭祖的。因為我知道他們對我們的貢獻有多大,沒有他們以前的努力奮斗,哪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來到山上,到處上滿了雜草,爸爸和叔叔們負責除草,嬸嬸和奶奶負責搞好貢品,爺爺負責擺放好鞭炮,而我們小孩子就負責燒香。
一切都搞好了就開始祭拜,我手上抓著大把的香分給每個人,每人6根。每個人都對這祖宗喃喃自語,而我則要祖宗保佑我考試順利。拜完之后點炮了,爸爸叫我先帶弟弟們回到車上,怕鞭炮打到我們。而他們則離得遠遠的,用手捂著耳朵。等到炮聲全沒,我們還要等火都滅完了才走。
掃完墓時,天已黑了。摘了幾串香蕉我們就回家了。我們的掃墓之旅也完結了。回家的途中,因為一天的祭祖,我們都累了,在車上合上眼睛進入了夢鄉(xiāng)。
清明節(jié)征文14
今天是4月5日,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節(jié)的第二天。早上,我非常早就被叫醒了,因為今天,我們全家人一起回老家掃墓。
今天的天氣真好,沒有下雨,還出了太陽呢。掃墓要去的地方多了,太奶奶太爺爺太叔叔,哎呀我都弄不清楚,而且有的地方遠著呢,但不管有多遠,我們每一個點都去了。
一路上我問這問那,伯伯叔叔們說我小不懂事,說什么: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不過我知道我看不見疼我的爺爺了,他永遠不會回來了,我對爺爺?shù)挠∠蟛皇欠浅I睿驗闋敔斣谖椅礉M周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我聽爸爸媽媽說爺爺非常疼我,每當其他同學提起爺爺對自己怎樣好的`時候,我總是又羨慕又傷心。
來到爺爺?shù)膲災骨埃迨鍌冮_始除雜草,他們很快就把墳墓上的雜草給鋤了,不一會,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便是干干凈凈的墳墓。我麻利地從袋子里取出紙花紙帶,灑在了爺爺?shù)膲災股希笕艘苍趬災骨皵[上圓鼓鼓的雞蛋、香噴噴的肉……我們把香點著,雙手舉起香排成一行向爺爺祭拜。隨后,我們燒起了紙錢,放起了鞭炮。
清明節(jié)是緬懷去世的親人的節(jié)日,每年我們都會回老家掃墓,是啊,沒有先人哪有后者。
清明節(jié)征文15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不知從何時起,清明節(jié)已經(jīng)離我們與我們越來越近了。清明節(jié)又俗稱踏青節(jié),在清明節(jié)那一天,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到墓地去悼念已逝的親人。也可以出外踏青游玩。并舉辦一系列體育活動。
我的家鄉(xiāng)是潛江,在清明節(jié)那天,街道上沒有多少人,在某些地方可以看見,門前有擺放白色以及其他顏色的花圈以表示對死者的紀念,在一些大樹下也可以看見已經(jīng)燃放了的香。
清明這一天,我早早的起了床,跟著爸爸媽媽來到了墓園。我懷著一顆對姥爺無比思念的心,走到了存放姥爺骨灰盒的柜子前,慢慢打開柜子,一張黑白照片印入眼簾。照片上的姥爺安詳?shù)男χ路鹚械囊磺卸紱]有發(fā)生過。他似乎還存在于這個世界上。我的心猛然一緊。沉默了一會兒。我輕聲的對著姥爺?shù)南嗥f:“姥爺,請您保佑我們全家健康平安,保佑我考上名牌大學。”說完我跪了下去,對姥爺?shù)南嗥牧巳齻響頭。爸爸媽媽給姥爺請過安之后,就和我來到了燒紙錢的地方。我拿起一大把紙錢默默地往火堆里丟去,漫天都是飛舞的紙絮,落在我的頭上,衣服上,前方滾滾而來的`熱浪也讓人受不了,可我還是堅持把紙錢燒完,好讓姥爺在地下不用擔心錢的問題。
燒完紙錢,爸爸媽媽便拿出鞭炮開始燃放,隨著“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我和媽媽走出了墓園迷途中還看到幾個人在自己的親人的墳前上墳。這就是我家鄉(xiāng)的清明節(jié),它用掃墓,燒錢等一些活動表達了對親人對祖先的一種深深的懷念。
【清明節(jié)征文】相關文章:
清明節(jié)征文08-31
清明節(jié)的征文11-06
【熱】清明節(jié)征文11-16
【精】清明節(jié)征文11-16
清明節(jié)征文【熱門】11-12
清明節(jié)征文【推薦】11-12
清明節(jié)征文【熱】11-12
清明節(jié)征文【薦】11-12
清明節(jié)的主題征文11-07
清明節(jié)優(yōu)秀征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