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元節的由來故事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生時代,大家都背過不少知識點,肯定對知識點非常熟悉吧!知識點在教育實踐中,是指對某一個知識的泛稱。掌握知識點是我們提高成績的關鍵!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元節的由來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中元節的由來故事
中元節的來源據考證應該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祀有關。中國傳統教派的道教會在七月十五開盛大法會,紀念地官大帝的誕辰,同時也是為人間的孤鬼赦罪。這個七月十五祭鬼傳統就一直流傳下來了。儒家重孝道敬祖宗,古人中元節放水燈,普渡孤魂野鬼,同時是也奉上當年秋收的谷物與鮮果祭祀祖宗,向祖先稟告當年的收成,請祖先享用子孫的供奉。也是祈求先人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民間傳說
相傳農歷的七月初一鬼門大開,閻羅王特許陰間的鬼魂會回到陽間接受后人的祭,而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會飄蕩在人間尋食物。民間信仰祖宗崇拜,相信在中元節期間祖先會返回陽間的家中看望子孫后代。因此,民間會在中元節,祭祀先人,超度亡魂,但也并不是局限在中元節當天。一些地區會在夜里將祖先接引回家中,一日三頓茶飯的供奉直到七月結束,人們在中元節這天,也會祈求祖宗保佑來年秋收能五谷豐登,驅病除災保家宅平安。為了防止在陽間飄蕩的孤魂野鬼傷害自己,也會在路邊祭祀孤魂野鬼,免他們無人祭祀而危害人間。
佛教典故
根據《佛說盂蘭盆經》的記載,“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為,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總眾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生靈。
而盂蘭盆節,在我國最早開壇舉行法會是在梁武帝時期,自此以后,歷代帝王都會在盂蘭盆節舉行法會,答謝先祖恩德。
道教經典
道教一年之中的三次盛會統稱“三元”,分別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和水官大帝的誕辰。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天官大帝生辰,主賜福典禮。
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地官生日大帝生辰,主亡魂赦罪儀式。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水官大帝生辰,主除人世厄運法會。
自宋朝以來,佛道教相融合的趨勢更為明顯,道教的中元祭鬼與原本儒家提倡的祭祖相互融合,人們不僅敬獻供品祭祖同時也會放水燈祭鬼,讓他們一路好走。
中元節習俗
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回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因為人們對它有兩個很大的誤會:首先,把它看成是鬼節,是宣揚落后、迷信的思想,所以沒人敢呼吁恢復;其次,把它當成了追思亡人的節日,那么,已經有了清明節,何必再恢復中元節呢?
其實,中元節是古代的“孝親節”,它與清明節的內涵并不相同。
七月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一種植物的葉子,有香氣),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并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臘日主要的內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后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中元節的傳說
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最主要的有—閻羅王於每年農歷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 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咽。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這便是臺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又州俗稱“鬼節”,“施孤”。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
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為說盂蘭盆經,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后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鐘,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后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著五谷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彩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里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里。
【中元節的由來故事】相關文章:
中元節的由來01-22
中元節的由來作文11-17
中元節的風俗和由來07-28
除夕的由來的故事02-20
除夕守歲的故事及由來03-28
除夕的由來傳說故事12-13
除夕守歲的由來及傳說故事11-03
元宵節的由來的故事12-29
中秋吃月餅由來故事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