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jié)的由來(精選15篇)
中元節(jié)的由來1
中元節(jié)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中元節(jié)——農(nóng)歷七月十五,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元節(jié)”。在南方,亦稱“鬼節(jié)”。也有部分地區(qū)過中元節(jié)是在農(nóng)歷七月十四。節(jié)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jié)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jié)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它的另一叫法即盂蘭盆節(jié)。
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也稱“盂蘭盆節(jié)”,“盂蘭盆會”(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jié)歸屬道教,盂蘭盆節(jié)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jié)”、“施孤”,又稱亡人節(jié)、七月半。“鬼節(jié)”,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qū),尤以華南為十三或十四,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jié))。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依照佛家的說法,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yǎng)慈愛之恩。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jié)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nèi)死的稱新亡人,死亡超過三年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
中元節(jié)的由來2
中元節(jié)的由來
中元節(jié)又稱“七月節(jié)"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jié)之一。中元節(jié)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jié)"、"施孤",又稱亡人節(jié)、七月半。根據(jù)古書記載:"道經(jīng)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jié)與除夕、清明節(jié)、重陽節(jié)(除、清、九)等三節(jié),都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里祭祖的四大節(jié)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于其日夜講誦是經(jīng),十方大圣,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jié)日懷念親人,并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愿。
中元節(jié)習俗
傳統(tǒng)中元節(jié)都是商辦官助,可到上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上世紀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后一次中元節(jié),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不久“文革”開始了,除了清明節(jié),所有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都被取締,中元節(jié)也沒能幸免。
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tǒng)節(jié)日逐步回歸,但中元節(jié)卻被冷落了,因為人們對它有兩個很大的誤會:首先,把它看成是鬼節(jié),是宣揚落后、迷信的思想,所以沒人敢呼吁恢復;其次,把它當成了追思亡人的節(jié)日,那么,已經(jīng)有了清明節(jié),何必再恢復中元節(jié)呢?
其實,中元節(jié)是古代的`“孝親節(jié)”,它與清明節(jié)的內(nèi)涵并不相同。
七月中元節(jié)原是小秋,有若干農(nóng)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一種植物的葉子,有香氣),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并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臘日主要的內(nèi)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后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中元節(jié)的由來3
農(nóng)歷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祭祀先人),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jié)(乃慶元宵,古已有之)、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jié)(乃食寒食,紀念賢人)同為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
中元節(jié)是道教節(jié)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jié)又稱"上元天官節(jié)",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jié)又稱"中元地官節(jié)",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jié)又稱"下元水官節(jié)",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jīng)》云:"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tǒng)攝"。中元節(jié)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云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佛教徒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盂蘭盆會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間,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廟,有條件的,如廣濟寺、法源寺、拈花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椿寺等都舉辦規(guī)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民國以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堂等處歷年此時都有"追悼陣亡將士法會"。用番(喇嘛)、道(道士)、禪(和尚)三臺經(jīng),供著一個"海陸空軍陣亡將士"的牌位,進行公祭。中元節(jié)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制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
與農(nóng)歷四月初五清明節(jié)、農(nóng)歷十月初一寒衣節(jié)并稱中國傳統(tǒng)三大鬼節(jié)。
中元節(jié)由來:
道教的中元節(jié)既是道教的宗教節(jié)日,也成為民俗節(jié)日。道教初起時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稱之為三官大帝。他們各有責司,天官為上元賜福,地官為中元赦罪,水官則稱下元解厄。道書中說,凡是這三天,三官都要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其中地官所管為地府,當然所檢的重點是諸路鬼眾了。所以這一天,眾鬼都要出離冥界,接受考校。道門中於這一天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升天堂。這是中元節(jié)成為民俗節(jié)日的主要原因。
中元節(jié)的起源,與佛教的“孟蘭盆會”也有很大的關系。“孟蘭”是梵語,倒懸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們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佛典《孟蘭盆經(jīng)》中記載這么一個故事,說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后,想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于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無奈,哭著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佛祖說: “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里,敬設盛大的孟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yǎng)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脫離了餓鬼道。佛祖還說:“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時,佛喜歡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yǎng)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到了西晉,《盂蘭盆經(jīng)》被譯成漢文,因為它所提倡的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和中國儒家傳統(tǒng)的孝順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贊揚和重視,并在中國廣為流傳。自梁武帝在南方創(chuàng)設盂蘭盆會后,已成為一種習俗,規(guī)模有增無減。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宮中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城中的寺院也要備辦供品,陳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誠。
中元節(jié)的由來4
中元節(jié)的由來與佛教
中元節(jié)還是一個佛教節(jié)日,稱為“盂蘭盆節(jié)”,也稱“盂蘭盆會”、“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盂蘭盆節(jié)緣于佛經(jīng)故事《目蓮救母》。盂蘭,梵語音譯,意為“倒懸”,盆意為“救器”。目蓮是當年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弟子大目犍蓮。他是個大孝子,他在修證佛法的過程中開發(fā)出了智慧和身體的潛能,有“神通第一”的美稱,能夠用“天眼”觀察世界。他發(fā)現(xiàn)自己過世的母親一直在地獄里吃苦,卻無力救贖。便在釋迦牟尼佛跟前悲泣和求法,佛便告訴他,須集天下佛弟子的慈悲和智慧功德的和合之力,感召他母親回心向善才行。在佛典《佛說盂蘭盆經(jīng)》里,佛還對目蓮說,你僅救度這一世的'父母是不夠的,要生起菩提心,還應救度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和一切苦難眾生。佛為目蓮念誦《盂蘭盆經(jīng)》,并囑咐他于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備百味飲食,以祭其母,并供養(yǎng)十方僧眾,以此可解脫母難。佛教徒便據(jù)此神話傳說興起盂蘭盆會,并逐漸傳為追薦祖先的常例。近代民間在七月十五獻瓜果,陳禾麻以祭先祖,這不能不說是佛教盂蘭盆祭的遺風。據(jù)《佛祖統(tǒng)記》載,七月十五日設“盂蘭盆齋”開始于南朝梁武帝時期。唐宋時期,此日已經(jīng)成為民間祭祀祖先的一個重要節(jié)日了。
中元節(jié)的由來5
一、“鬼月”
漢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時之氣的風俗,先秦時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記載。”鄭玄解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謂白帝即是秋神,主殺伐,為死神。漢族又有四時薦享祖先、秋嘗之祭的風俗,此俗一直傳至近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時間,迎秋、秋嘗與秋祭之俗逐漸在民間形成了七月為神鬼之月的俗信。在漢民族傳統(tǒng)的陰陽五行觀念中,春夏秋冬分別是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寒季是陰,暑季是陽。南是陽,北是陰。純陰之鬼與冬、寒、北之陰相對應。五行之水氣開始顯現(xiàn)的時間正是申,即七月。水氣,于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應地,純陰之鬼正是在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次年三月沉寂。反應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節(jié)的出現(xiàn):七月鬼節(jié),十一月寒衣節(jié),次年三月清明節(jié)。故俗語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
民間認為,整個七月為鬼月。初一鬼門開,十五鬼門關。此月,鬼經(jīng)過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來活動,所以叫做鬼門開。民間以路邊點火、河中放燈、提供鞋子等辦法,滿足鬼出門活動的需要,以免它們連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無法出行而在原地為非作歹,當然,點燈引路等辦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夠“遠走他鄉(xiāng)”。七月時,鬼門初開群鬼紛出,一時“群鬼亂竄”,由于鬼剛剛經(jīng)歷一夏的墓居煎熬,饑腸轆轆,所以給餓鬼施食就成為要緊之事。由于此時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動,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孫的家中,祖先之靈便可飽餐祭品。
二、道教中元節(jié)
道教認為產(chǎn)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稱“官”,即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jié)段。天官紫微大帝賜福,誕于正月十五,稱上元節(jié)。地官清虛大帝赦罪,誕于七月十五,稱中元節(jié)。水官洞陰大帝解厄,誕于十月十五,稱下元節(jié)。我們熟悉的元宵節(jié)即上元節(jié),或稱上元燈節(jié)。三元節(jié)時,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職務。它們法力無邊,中元地官清虛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記》云,“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jīng),餓節(jié)囚徒亦得解脫。”
中元節(jié)時,道教宮觀舉行“中元齋醮”,俗稱“道場”,為民眾祈福。是日殿上設“太上中元七氣赦罪洞靈清虛大帝平等應善天尊”的神位,廣陳供養(yǎng)。卯刻,道眾聞鼓上殿,經(jīng)師們加披五彩云鶴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頭戴五老冠,金蓮蓋頂,身披天仙法衣,手執(zhí)朝簡,在鐘鼓齊鳴中拈香、宣表,稱“慶賀朝科”,便拉開了法會序幕。法會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誦 《玄門功課經(jīng)》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錫福寶懺》。晚間唪誦《鐵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師,并普渡十方孤魂。
三、佛教盂蘭盆節(jié)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蘭盆節(jié)。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盂蘭盆即“解倒懸”之意。佛典《佛說盂蘭盆經(jīng)》中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后,想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于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無奈,哭著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佛祖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里,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yǎng)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脫離了餓鬼道。佛祖還說:“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歡日(于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間,僧眾聚集一處安居,堅持戒律、皎潔其行,于最后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請僧眾舉出各自所犯之過失,于大眾中發(fā)露懺悔而得清凈,自生喜悅,稱為自恣。又十方諸佛歡喜其安居圓滿之精進修行,故亦稱佛歡喜日、歡喜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yǎng)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從此,在漢語系佛教地區(qū),根據(jù)《佛說盂蘭盆經(jīng)》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便舉行超度歷代宗親佛教儀式,稱為盂蘭盆法會、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等。盂蘭盆法會有復雜的儀規(guī),儀潤《百丈清規(guī)證義記》卷八中詳載《蘭盆儀軌摘要》,云全卷見《蘭盆會纂》中。其中有凈壇繞經(jīng)、上蘭盆供、眾僧受食諸儀節(jié)。
中元節(jié)的由來6
中元節(jié)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中元節(jié)——農(nóng)歷7月15日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元節(jié)”。在南方,亦稱“鬼節(jié)”。也有說法中元節(jié)是在農(nóng)歷7月14日。節(jié)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jié)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jié)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
農(nóng)歷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有些地方,尤以中國南方,是七月十四日,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jié)),道教稱為中元節(jié),佛教稱為盂蘭盆節(jié)(簡稱盂蘭節(jié)),民間俗稱鬼節(jié),七月半(部分客家人的稱謂,相對于中秋為八月半)。節(jié)日的慶祝活動從農(nóng)歷七月初一開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長達一個月。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jié),乃慶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jié),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jié),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jié)的由來7
廣東省
廣州、香港、澳門、佛山、東莞等廣府地區(qū)的中元節(jié)在農(nóng)歷七月十四,以祭祖、上墳與施孤為主。中元節(jié)祭祖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在家內(nèi)、祠堂為祖先燒香、上供、叩拜;另一方面是上墳、祭掃先人。除了祭拜祖先外,還要施祭野鬼、孤魂。《中華全國風俗志》:“七月十五日,俗謂鬼節(jié),僧道沿街搭臺念經(jīng),謂之盂蘭會,謂廣施佛力,以追薦鬼魂,而為餓鬼施食。”。
中元節(jié),廣州人稱“七月半”。舊時居民們于節(jié)日前上冥店買來金銀紙衣(即各種色紙,俗以為可制冥衣)、溪銀(冥幣)、元寶等冥具,盛于紙袋中,加封,俗稱“包袱”,上面寫上先人的姓名、官階,每人數(shù)包不等,擇日于午后配上牲醴、果品拜祭祖先,拜畢焚化冥具(包袱),俗稱“燒衣”。入夜以后,又以各種冥具及水飯、酒菜、香紙等祭于門前,施以無主之鬼魂。祭畢燃冥具,將祭品(酒飯)留在門外不收回,俗稱“燒幽”。最后還要向街中施撒銅錢。此原意為借金屬的聲音驅鬼,但把銅錢撒到街上去以后,多被兒童們搶走。
廣州現(xiàn)在尚有些居民仍行此俗。
曲江縣瑤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民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jié)。據(jù)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jié)。澄海縣中元節(jié)祭祖先及灶神。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有錢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不起農(nóng)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
廣西
桂林地區(qū)的人多以七月十四為鬼節(jié),整個節(jié)日應該是以七月七開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過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過程;有的地方從七月七開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飯”(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別祖先,晚飯前祭祀后 到晚上十點左右進行送祖先儀式,同時將寫有祖先名諱(關于寫多少代祖先各個家庭不一)的“錢包”及 擔夫、引路大王的“錢包”紙錢等物于路口燒去灑米水飯等儀式送別祖先;其過程繁雜嚴肅是當?shù)貎x式最為復雜的節(jié)日,是當?shù)厝讼喈斨匾暤墓?jié)日,其重視程度是除春節(jié)(當?shù)赜^念中元宵節(jié)也屬于春節(jié),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樣重要的節(jié)日。
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jié),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元節(jié)也稱“鴨子節(jié)”,人們認為亡靈可以站在鴨子上,通過鴨子的運載在陽間和陰間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放在扁平笸箕內(nèi),意為野鬼不得搶奪。
云南省
騰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黃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黃瓜船」,與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
邵陽人于農(nóng)歷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農(nóng)歷七月十五晚焚化紙包、燒香拜祖,曰“送老客”。紙包內(nèi)包有寸厚紙錢,紙包正面書祖上名諱,包好后須在背面書‘封’字。十五當晚,焚燒封包越多,火勢越大,表示家族越發(fā)興旺。
湖北省
麻城人每逢農(nóng)歷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團聚過節(jié),焚燒紙錢祭拜逝去先人。祭祀當天,先獻上葷食與白酒,并“饅頭”飯,竹筷平攤于飯菜之間,燈火齊明,還要訴接祭之言。各家男丁親自在紙錢上打印制作紙錢,燒紙畢,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節(jié)日可以選擇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間的任一天進行。
新加坡
華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元節(jié)在新加坡特別熱鬧,持續(xù)長達一個月之久,超越所有其他華人傳統(tǒng)節(jié)日。不說別的,單單在陰歷七月期間的歌臺遍地開花,通常一個晚上十幾場,每場觀眾至少一兩千名。另外每晚還有多場中元宴會,一個月下來,參與中元節(jié)活動的民眾少說也有六七十萬人次,包括辦歌臺、宴會、購買福物與祭品等等的開銷,整個中元節(jié)的總花費估計是上億元。
中元節(jié)已演變?yōu)椤岸嘣?jié)”
中元節(jié)是新加坡一道奇特的風景線,是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民俗活動,據(jù)說,這也是新加坡的另一個世界第一。不是說其他華人聚居地區(qū)就沒有中元節(jié)活動,但是搞得如此熱火朝天,遍地開花,似乎只有新加坡。
一直有人質疑中元節(jié)活動的正面意義,新加坡不是早已進入高科技時代了嗎?人們怎么還那么熱衷于祭鬼活動?新加坡人是怎么讓電腦與“好兄弟”(民間因避諱,把鬼稱為“好兄弟”)“和平共處”的呢?
盡管中元現(xiàn)象幾十年來一直受到批評,但是至今依然興盛不衰,可見其生命力之頑強。德國19世紀哲學家黑格爾有個著名的命題:存在必有其合理性。中元現(xiàn)象能在新加坡延續(xù)百余年,必有它的道理,不是簡單一句“封建迷信”就能說得清的。聯(lián)合早報在200【網(wǎng)絡綜合-寫中元節(jié)的作文:鬼節(jié)習俗】
貴州省
畢節(jié)地區(qū)、黔南州、黔西南州 等地,“燒包”時,以包砌塔,用香燭繞包塔一圈,留一缺口排成陣型,寓意亡者領取紙錢之路,紙錢包均為寸厚,每兩包之間夾上畫有駿馬的紙片一張,稱之為“駝錢馬”。燒包前,于圈外置金屬質盆一個,內(nèi)盛半盆清水。盆上擱有貴州用來夾取煤炭的“夾鉗”一個(也稱“火鉗”,類似北方的“火筷子”)以及菜刀一把。寓意為防止無主的孤魂野鬼靠近。
河北省
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并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jié)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并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山西省
永和縣讀書人于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于中元節(jié)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chǎn)。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面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nóng)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jié)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面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nóng)民于中元節(jié)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河南省
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于門口,傳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jié)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nèi)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省
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后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jié)為掐嘴節(jié),家家吃粗茶淡飯。
陜西省
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jié)農(nóng)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nóng)家,中元節(jié)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旛」。
江蘇省
吳縣居民中元節(jié)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征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nèi)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jié)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xiāng)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shù),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扎「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nèi)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
嘉善縣以中元節(jié)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jié)晚上鳴鑼撒飯于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念經(jīng)。天臺中元節(jié)吃「餃餅」,筒類似春卷。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團(置于一片大樹樹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浙西南(處州一帶)稱此節(jié)為“七月半”又稱“鬼節(jié)”。晚上一般不讓小孩子在外面,因為小孩的心是純潔的,眼睛是明亮的,能看見大人看不見的東西
江西省
吉安人中元節(jié)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折紙錠。據(jù)說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后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臺下擲包子、水果。傳說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福建省
永福縣中元節(jié),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jié)」。已嫁之女準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xiāng)必定舉行,其經(jīng)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出。閩南地區(qū)也是過整個月的鬼節(jié)。閩北地區(qū)浦城縣七月半會請親人吃飯,做點小吃點心之類的,最普遍的就是大街小巷都賣“火把”1年8月12日有則帶分析性的報道,指出中元節(jié)在新加坡實際上已演變成“多元節(jié)”。
中元節(jié)的正面作用
中元節(jié)新加坡有著正反兩面的作用,此節(jié)日的現(xiàn)象也應正反兩面看,才能全面而且客觀地看待和理解。
負面作用無非為宣揚迷信,造成一定程度的環(huán)境污染。
正面作用則可分為四點:
一、重溫“甘榜精神”。由于城市化的推進,過去的甘榜(鄉(xiāng)村)都成了城鎮(zhèn),當年的厝邊(鄰居)各奔東西,中元宴給所有人提供了一個聚會敘舊的機會。同個組屋區(qū)的居民,也借這次機會聯(lián)絡感情。
二、增進同業(yè)友情。中元集會讓同一商業(yè)中心、巴剎做生意的人之間加強了聯(lián)系,彼此增進了感情。
三、為慈善事業(yè)籌款。各慈善團體、社區(qū)組織會利用機會難得的中元宴會籌募義款。
四、給民間俗文化一個展現(xiàn)的舞臺。
中元節(jié)的由來8
中元節(jié)的由來
農(nóng)歷七月十五,民間又稱為“七月半”,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重要節(jié)日,道教稱為“中元節(jié)”,佛教稱為“盂蘭盆節(jié)”,民間舊稱之為“鬼節(jié)”。
中國道教,全年的法事盛會有三次,合稱為“三元”。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是天官紫微大帝賜福日,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七月十五日,稱“中元”,是地官清虛大帝赦罪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是水官洞陰大帝解厄日,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相傳,七月,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主的回家去,無主的到處游蕩。七月十五日,人們以誦經(jīng)、作法事,“普度”以超度孤魂野鬼,防其為禍人間;間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保佑家宅平安。封建時代,地方官府令寺廟道觀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
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jīng)中,《盂蘭盆經(jīng)》以修孝、順勵佛家弟子,實行追先、悼遠的俗信旨意。
流傳“目連解救母厄”的故事: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后變成餓鬼。目連知后,很傷心,把飯菜給母親吃,可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求教于佛。佛祖釋迦牟尼告訴他,每年七月十五,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養(yǎng)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濟度解脫。久而久之,從供養(yǎng)僧人演變成供養(yǎng)鬼魂,就有了“盂蘭盆節(jié)”。
民間,“七月半”俗稱“鬼節(jié)”,又稱“亡人節(jié)”。民間俗傳,去世的祖先在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燒紙錢冥財,以便“祖先享用”。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nèi)過世者“燒新包”,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民間認為七月為“鬼月”。初一鬼門開,十五鬼門關。民間有路邊點火、河中放燈、點燈引路等活動。
吳地舊俗,在七月十五,家家要在五更天用素菜祭祖,如先人新亡,祭祀時間更早。有的人家請和尚道士設壇打醮、焚燒紙錢錫箔。廟宇舉行盂嘗蘭盆會,夜間放河燈習俗,屆時眾人群集城河兩岸,爭看河燈。往日,七月十五“虎丘中元廟會”,是很熱鬧的。
道教的“中元節(jié)”、佛教的“盂蘭盆節(jié)”、民間的“鬼節(jié)”,雖有不同的習俗形式,而這“三節(jié)”共有祭祀祖先、崇尚忠烈,以奉親、敬養(yǎng)、普渡的文化內(nèi)涵。“中元節(jié)”的祭祀,不僅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又發(fā)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得到人們的重視。
中元節(jié)習俗之送羊節(jié)
農(nóng)歷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jié)”。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甲骨文《卜辭》中也稱羊通祥。可見在古代,羊這種動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舊京及華北地區(qū)的農(nóng)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jù)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后來逐漸演變?yōu)樗鸵粚γ嫜颉8]七月十五節(jié)前,民間婦女盛行面塑活動,晉北地區(qū)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jù)家庭實有人數(shù)(包括出嫁的女兒及女婿、外孫,另過的兒子及媳婦、孫子等等),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余。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那么嚴格講究了,完全依據(jù)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魚、兔、人各種造型的饃都有。人均一獸的花饃捏完以后,還要再捏許多瓜、果、桃、李、蓮、菊、梅等造型的花饃,點綴以花、鳥、蝴蝶、蜻蜒、松鼠。個頭較前要小,做為走親戚,看朋友的禮品。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經(jīng)過五色著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稱為絕佳的手工藝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經(jīng)成了農(nóng)家婦女一展靈巧手藝的節(jié)目了。
中元節(jié)習俗之放河燈
放河燈,尤數(shù)黃河里放燈壯觀。晉西北的河曲縣城,緊臨黃河。河道開闊,水流平緩。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齊集黃河岸邊的戲臺前廣場,競觀河燈。各色彩燈順水漂移,小孩子緊盯著自家的燈能漂多遠。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斷祈禱。今天的放河燈,已經(jīng)成為歡樂的活動項目了。
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guī)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jié)目,并不顯得多么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jié)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xiàn)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jié);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中元節(jié)習俗之祭祀土地
家家戶戶焚銀紙、經(jīng)衣[7]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nóng)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中元節(jié)的由來9
祭拜時間
祭拜亡魂,于下午14點以后,15點到17點為最佳(農(nóng)歷七月十五當天)。家里若有祖先牌位,同日正午11點到13點為祭拜時間。
祭拜地點
亡魂祭拜于自宅家門前或公寓的陽臺。祭拜祖先于祖先牌位前。
準備供品
除臉盆以外,其余供品份量以六或六的倍數(shù)為佳。
1、臉盆一個,裝八分滿水。及毛巾、香皂等,供于供桌前的板凳給好兄弟清潔用。
2、煮熟的飯、面或糕餅,共六人份
3、煮熟的雞、豬、魚等。可用罐頭代替
4、碗裝的湯或杯裝的飲料。
5、新鮮的水果及煮好的`蔬菜。
儀式順序
1、供桌上筷子
2、焚香禱告,香的數(shù)目為供品總數(shù)加三
3、第一次焚香后,每炷香各插一個供品,多出來的香,主食類的飯面或糕餅,可各插兩柱
4、第一次的香燃剩一半時,焚第二次香,插法如上。
5、第二次的香燃剩一半時,重復上述動作
6、等香都燃盡后,將香腳收起,雙手頂禮合拜,向過路好兄弟祝禱,宣告祭禮結束。
中元節(jié)的由來10
水燈又名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紙質木座。人們在中元夜將河燈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作為中國人民一項古老的習俗,每年七月十五日“盂蘭盆會”的中元節(jié),老百姓都要在河中放燈以求平安和吉祥。而實際上從農(nóng)歷六月開始,一直到中秋節(jié)期間,人們都愛放河燈。
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夜晚,平緩的江面會漂起千姿百態(tài)的河燈,它們沿流而下,光映粼流,幾乎讓人分不清哪是天上的`星星,哪是江里的河燈。相傳,放河燈起源于印度。在佛祖釋迦牟尼的故鄉(xiāng),佛教信徒每于七月十五舉行孟蘭盆會,放河燈追祭祖先、超度亡靈。
閩南人、臺灣人習俗,中元節(jié)祭拜時,會在各水域先放流燈火,迎接到來的亡魂,幫亡魂照路,邀來同享香火,號稱“水燈”。多是以紙糊如宮殿形,中有蠟油點火,內(nèi)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紙旗,號稱“普渡旗”,該旗以毛筆寫上“慶贊中元”、“廣施盂蘭”、“敬奉陰光”、“冥輝普照”等“中元敬語”字樣,并寫上自己的姓名,讓好兄弟(閩南語對亡魂的敬稱)知曉是哪家檀越所供奉,也有直接寫在燈上而不用旗者。俗謂水燈漂浮愈遠,該施主愈得庇佑。
東北歷史上河燈最盛的地方是吉林市。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政府在這里建立水師營,古稱船廠。當時技術落后,撈木造船死傷的人很多,造成人心不穩(wěn)。船廠老板為收買、籠絡人心,在當年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這天,請僧人到江邊做法事,為死者超度。于是以后每年的中元節(jié),家里有故去親人的,就到江邊放河燈。燈上寫著死難者的名字,燈里點上蠟燭,隨波流去,表達思念之情同時,也希望親人的靈魂能幫助活人渡過難關……
放河燈的習俗已經(jīng)被人們拓展,如果七月十五莊稼長勢喜人,農(nóng)民們心里就有底了,就覺得應祭祀一下天地,老人們就開始張羅:放點河燈吧,收成也許會更好。
中元節(jié)的由來11
傳說一:每年農(nóng)歷7月14日是中元節(jié)又叫鬼節(jié)或著叫盂蘭節(jié)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節(jié)日。中元節(jié)源自道,,后來佛教改為現(xiàn)現(xiàn)在俗稱的鬼節(jié)。盂蘭節(jié)在印度語中意指“倒懸 ” ,“倒懸 ”指的的是釋迦十大第子目蓮的母親死后后受餓鬼之苦,不能吃東西 。 后后來得到釋迦幫助。用百味五果供養(yǎng)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親。所以現(xiàn)在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農(nóng)歷7月舉行普渡會,現(xiàn)在叫鬼節(jié)。一般來說古時候都不愿在這個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傳說二:關于鬼節(jié)的來歷,傳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后來到陰朝地府,被關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那些跑回家鄉(xiāng)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jié)希望早日托生。后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鬼節(jié)”。 鬼節(jié)這天,人們要燒紙錢,擺供品祭奠故去親人的亡靈。
農(nóng)歷七月十五這天,同是佛道兩家總結批評的日子,兩家都相應的考籍講評活動;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匯報指向民眾,即校籍辰。佛家的總結講評則在內(nèi)部進行。不管是對外的校籍辰還是內(nèi)部的批評會,都說明佛道兩家對七月十五日的`重視。或者說明這個日子在佛道節(jié)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間的所謂鬼節(jié),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僅只是這個時節(jié)俗活動中極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薦新、放燈照冥、盂蘭盆會等在一年中也屬重要的節(jié)俗活動。
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jié)儀規(guī)中重要的儀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舉行,因此中元節(jié)也有“盂蘭盆節(jié)”之稱。盡管經(jīng)過千余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眾的中元節(jié)俗活動中。首先是那名目。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是“倒懸”意思,盂蘭與盆合起來是救器,即“救倒懸器”;另外,盂蘭盆也可以解釋為“救倒懸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飯食”的特點。
中元節(jié)的由來12
一、道教風俗
東漢《老子章句》引《道經(jīng)》云:“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于其日夜講誦是經(jīng)。十方大圣,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北魏時道教于七月十五祭中元已成普遍儀式,《修行記》曰:“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于是夜誦經(jīng),餓鬼囚徒,亦得解脫。”,《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于其日夜講誦是經(jīng),十方大圣,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
閻王于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
七月十五日這一天為地官壽誕,地官大帝會為鬼魂赦罪祈恩,釋放獄中眾鬼囚,讓囚徒餓鬼解脫享食飽滿免于眾苦,道教會舉行“中元普渡”, 誦經(jīng)、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順帶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紙,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道士於是夜誦經(jīng),餓節(jié)囚徒亦得解脫,用以減輕亡魂的罪,希望他們早日安息。
二、佛教風俗
佛教盂蘭盆節(jié)起源于“目蓮救母”的故事,《大藏經(jīng)》首次記載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因貪念業(yè)報,死后墮落在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便欲獨貪之,不料食物到她口中立化成火炭,無法下咽。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蓮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其母,其母親終得食物,并脫離惡鬼道。
三、民間風俗
民間在七月十五日而民間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傳唱以懷念親人,并對自身未來寄予美好的祝愿。這一風俗各地大同小異,其主旨更多是融合道佛二者儀式的實用處置。
中元節(jié)的由來13
農(nóng)歷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民間舊稱“鬼節(jié)”,道教稱為“中元節(jié)”,佛教稱為“盂蘭節(jié)”。
民間農(nóng)歷七月稱之為“鬼月” 七月十四(有的是十五)稱為“七月半”,俗稱“鬼節(jié)”。節(jié)日的慶祝活動有的從農(nóng)歷七月初一開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長達一個月。
鬼節(jié),又稱亡人節(jié)、月半。民間普遍開展祭祖活動。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亡人節(jié)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nèi)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里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里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后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里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后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是道教的說法:根據(jù)五雜俎的.記載:道經(jīng)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jīng),餓節(jié)囚徒亦得解脫。因此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民間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道教相信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到人間來接受奉祭。有主的回家去;沒主的就到處游蕩,徘徊于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人間為了免受鬼神的干擾傷害,便在這一天設“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燒冥紙以安撫那些無主孤魂。有的上墳掃墓,祭把祖先;有的人家在門前或街道巷口焚燒紙錢;有的以誦經(jīng)作法等事舉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盂蘭會」。盂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jīng),佈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jié)和盂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佛教徒慶祝中元節(jié)的儀式稱為“盂蘭盆會”,慶祝中元節(jié)不僅是為了拜祭死去的親人,對佛教徒來說,這也是紀念目蓮的日子,藉以表揚他的孝道。目蓮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經(jīng)》(由印度傳入的佛理〕,根據(jù)《大藏經(jīng)》的記載,目蓮在陰間地府經(jīng)歷千辛萬苦后,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四娘受一群餓鬼折磨,目蓮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jīng)。目蓮按照指示,于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于得到食物。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
道教、佛教對這個節(jié)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佛教強調孝道;道教則著重于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節(jié)雖然是一個宗教節(jié)日,但是由于節(jié)日本身是勸人盡孝,對非信徒來說,也是有意義的。我們可以把這個節(jié)日當作是追念祖先及已故親、友的節(jié)日。
中元節(jié)的由來14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后定為地宮圣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jié),是中國三大冥節(jié)中最重要的一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nèi)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nèi)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傳說中“目蓮”的母親被打入地獄,“目蓮”看到母親在惡鬼道中,肚子變大,喉嚨縮小,不可以進食,餓得好苦。他拿了飯,就要喂,可飯剛送到口中,立即成為炭灰。他向釋迦求救,釋迦要其用盆,羅列了百味素食,供奉眾多僧徒,方能解除他母親罪孽深重的倒懸苦難。“目蓮”照此去做,果然不錯。后來人們把這應念在心目中,每年在鬼節(jié)這一天,就用竹子做的“盂蘭盆”施齋于佛與僧,以此報答前輩養(yǎng)育之恩。
寒衣節(jié)(十月初一),上墳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買紙扎成,包起來晚上在門前燒。
欽天監(jiān)要在這一天頒布新的`皇歷。
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四是中國鬼節(jié)──正名“盂蘭節(jié)”。
相傳農(nóng)歷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從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這段日子里,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涌到陽間,徘徊于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里以誦經(jīng)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們?yōu)榈溕鐓^(qū),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中元節(jié)的由來15
中元節(jié),俗稱鬼節(jié)、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jié)。與除夕、清明節(jié)、重陽節(jié)三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的祭祖大節(jié),也是流行于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中元節(jié)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jié),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jié),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jié),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中元節(jié)在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qū)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節(jié)原是小秋,有若干農(nóng)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jié),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海外華人華僑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這四節(jié)會寄批銀,否則便會被人認為是對祖宗不敬,對長輩不孝,對妻子不負責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傳說中元節(jié)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jié)日之一。
中元節(jié)的由來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jié)又稱“鬼節(jié)”或“孟蘭盆會”。根據(jù)五雜俎的記載:“道經(jīng)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jīng),餓節(jié)囚徒亦得解脫。”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jīng),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jié)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中元節(jié)的傳說
有關中元節(jié)的傳說很多,最主要的有—閻羅王於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yè)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咽。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這便是臺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中元節(jié)的由來】相關文章:
中元節(jié)的由來08-16
中元節(jié)的由來大全08-17
【熱門】中元節(jié)的由來07-15
中元節(jié)的由來【推薦】07-15
【熱】中元節(jié)的由來07-15
中元節(jié)的由來故事09-17
中元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08-12
中元節(jié)的由來(15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