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框架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演變的史實
1、漢:(1)中央:漢初,丞相位高權重---漢武帝時期,“內外朝”:加強皇權
(2)地方:漢初,郡國并行制----漢武帝的“推恩令”:加強中央集權
2、唐:(1)中央: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加強皇權(2)地方:設節度使:藩鎮割據,削弱中央集權
3、宋:(1)中央: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權,加強皇權
(2)地方:收兵權、錢財,文官政治,通判監督:加強中央集權;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4、元:(1)中央:設中書省:元后期,相權擴大,皇權受到限制
(2)地方:行省制:加強集權,鞏固統一,重大變革,省制開端
二、演變的特點
1、皇帝制度的發展和皇權的加強
2、制度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3、始終存在兩對矛盾的斗爭
三、演變的趨勢
1、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
2、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勢力不斷削弱
四、演變的影響
1、積極影響: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
2、消極影響:高度的中央集權,造成地方官對中央和君主的絕對依賴,難免人浮于事;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也難以實施有效的管理。
五、認識
1、中央集權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在演變過程中,反映出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3、在我國封建社會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考試和選官制度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必備知識
一、了解先秦時期的王朝變遷
約公元20xx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王朝——夏。我國出現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啟奪得王位。“家天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史稱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東周分為兩個階段即春秋戰國時期(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和戰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二、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內容
分封制: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武王、周公旦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同姓子弟被分封到重要地區)
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③受封者,權利——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再分封。
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消極:隨著諸侯國勢力的日益壯大,到西周后期,王權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壞。
宗法制
目的: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利、財產和土地在繼承上的矛盾。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互為表里。
本課要旨:王位世襲制、等級森嚴的分封制以及血緣關系所謂系的宗法制,構成我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和特征。
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
一、了解秦朝的統一
背景: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日益強大,先后滅掉韓趙魏楚燕齊。
結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皇位世襲)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執掌群臣奏章;
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春秋戰國時期已有郡縣制)
背景:秦統一后,統治區域空前擴大。
過程:采納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內容:郡的長官是郡守,郡守定期向丞相匯報工作,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評價: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對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這套從中央到地方機構的建立,把全國的每個地方、每戶人家都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中。
共性作用:秦朝所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本課要旨:秦朝中央官制和郡縣制的實行,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體系,便于皇帝對中央和地方、中央對地方進行的統治。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框架】相關文章:
高中歷史必修一單元02-11
高中歷史必修一單元甄選02-10
高中歷史必修一單元6篇06-06
高中歷史必修一單元7篇02-11
高中歷史必修一單元(7篇)02-11
高一歷史必修一各專題知識框架08-04
高中歷史必修一單元(集錦7篇)02-11
高中歷史必修一單元合集7篇06-10
高中歷史必修一單元甄選(通用2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