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什么是面積》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什么是面積》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什么是面積》教學設計1
一、單元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
2、能用自選單位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3、體會并認識面積單位(厘米、米、千米、公頃),會進行簡單的面積換算;
4、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表示簡單的分數。
計劃課時:6課時
第1課時什么是面積
教學目標
1、結合四對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體或圖形,直觀說明面積的含義。
2、通過觀察和直接對比容易得出誰大誰小。教學中還可以鼓勵學生舉例說明身邊物體的表面或圖形面積的大小,豐富學生對面積的感性認識。
教學重難點
1、認識物體的形狀、大小以及面積的含義。
2、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新授
1、比一比:
(1)學生自己自己閱讀課文;
(2)同桌互相說一說;
(3)指名匯報,什么叫面積?
(4)集體讀兩次:物體的表面或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2、比一比:哪個圖形的面積大?(把附頁2中的圖5剪下)
我先用硬幣擺一擺,再數一數。
我可以剪一剪,拼一拼。
我先畫格子再數一數。
(兩個圖形的面積誰大單純依靠觀察和直接對比難以判斷,學生需要尋找其它的比較手段。教材中提供了三種辦法,不僅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其中擺硬幣或畫格子的辦法所蘊含的思想,為后繼學習面積的度量奠定了基礎。)
3、畫一畫
在下面的方格里畫3個面積等于7個方格的圖形。
三、練一練
1、下面方格中哪個圖形的面積大?
2、說一說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哪個圖形的面積小。并指出周長,用彩筆描出來。
3、說一說每種顏色圖形的面積是多少。
4、這兩個圖案哪個面積大?
四、小結
教學后記:學生通過身邊的事例,以及擺一擺、數一數、剪一剪等活動,正確理解面積的概念。
《什么是面積》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P39—40“什么是面積”
教學目標:
通過對具體實物和平面圖形的感知理解面積的含義;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重點:
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準備:
課件、長方形和正方形卡片、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周長的含義,引入面積
1、復習“周長”含義
師出示一本數學課本,問:數學封面是一個什么圖形?你能摸出它的周長來嗎?
師請一名學生上來摸一摸,其余評價。
2、引入“面積”
師:封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這一周包含里面的這些地方嗎?
那么這些地方又叫什么呢?
3、師摸著數學書封面的表面,說明:數學封面的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積”(板書:面積)。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什么是面積”(再板書:什么是)
二、 認識面積的.含義
1、感性認識
(1) 課件逐一出示硬幣、樹葉、湖面的圖片。
問:它的面積在哪里?請學生上來指一指。
請學生上臺邊摸邊說,其余評價。
(2) 師: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物體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板書)。
(3) 舉生活中的例子。
問:你能舉一個其它物體的面積嗎?
2、抽象出圖形
(1) 在上述的圖形中抽象出圖形。
問:其實,我們沿著湖邊描一圈,就可以得到這個圖形。樹葉、硬幣的表面也可以通過這樣的辦法,得到這些圖形。你知道它們都叫做什么圖形嗎?
(學生說不出來時,師就說明這些圖形都統稱為“封閉圖形”。)
(2)理解“封閉圖形”。
問:你怎么理解“封閉”二字的?
你能判斷下面圖形中,哪個是封閉圖形?哪個不是?
課件出示,請學生回答,并說一說:是怎么判斷的?
(3)歸納總結出“面積的含義”。
問:上面這句話還可以怎么說?(指著黑板的含義。)
讓學生先交流,再請學生回答。
師最后板書: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
(4)指出長/正方形的面積
師拿長方形和正方形各一個,問:這兩個還是封閉圖形嗎?
又問:你知道這兩個圖形,哪個面積大?你是怎樣知道的?
請1名學生回答。
再問:還有不同的辦法嗎?
讓學生獨立思考片刻,再與同學交流,最后匯報。
(5)師課件展示學生未提及的課本的方法。
師注意強調:標準要大小統一。
問:你認為那種比較方法最好?為什么?
師強調:用數方格的方法是我們以后重點要用的。
三、數一數,畫一畫
1、下面兩個圖形哪個面積大?(課件出示P41“練一練”的第2題。)
請學生獨立數一數再回答,其余評價。
2、畫一畫(課件出示P40的“畫一畫”。)。
讓學生獨立完成,師巡視,請幾名學生投影匯報,其余評價。
強調面積要是7個方格。
四、總結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還有什么想說的,想問的?
五、練一練
1、P41“練一練”的第1題。
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請學生回答,師最后課件演示重疊對比的比較方法。
2、 P41“練一練”的第3、4題。
先讓學生交流,再請學生回答,師最后課件演示不足一個方格的數法。
《什么是面積》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借助已有經驗和具體實例形成面積的表象,抽象出面積的概念,用摸一摸、涂一涂、說一說的方式找到圖形的面積。
2.經歷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探索比較圖形大小的方法(割補法、擺方塊),積累比較圖形面積的直接經驗。
3.在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習慣。
教學內容:教科書49頁《什么是面積》
課前思考:
孩子預習的過程中,提出了面積和周長有什么關系?這個問題。可見他們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進行了聯系和比對,但存在混淆。怎樣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面積概念呢?
教學重難點:
認識面積
教學準備:
課件、小方格、長方形、正方形
教學過程:
1.什么是圖形的面積
師:同學們,昨天你們每一位都順利完成了半期測試,老師為你們送上掌聲。
師:我拍手的時候,兩只手碰擊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誰來摸一摸老師的手掌面?
生:(上來摸老師的手掌面,只摸了一部分。)
師:請一位能把手掌面摸全的孩子再來試一試。
生:(完整地摸了手掌面)
師:你們的手掌面在哪兒?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生:(學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師:(摸數學書的封面)這是數學書的封面。老師的手掌面和數學書的封面比,哪一個面大?
生:數學書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師:把剛才的話說完整,好嗎?
生:數學書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小。
師:伸出你們的小手,也擺在數學書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數學書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小。
師:(指數學書的封面)像這里,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板書:面積)你能說一說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積嗎?
生: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積。
師:把書翻到49頁,找到圖形2,請用鉛筆涂出1元硬幣和1角硬幣正面的面積。
生:(開始動手涂)
師:(找到涂周長的)大家來看看,他涂得怎么樣?
生:他涂得是硬幣的周長,硬幣的面積是整個表面的大小,整個表面都要涂,包括周長。
師:請在小組內討論“硬幣周長和它的面積有何區別”
生:周長是指圍繞硬幣一圈的長度,面積是指硬幣面的大小,它們不是一個概念。
生:周長有長度,我們一般用“長和短”來描述,它可以用線、直尺來量出,面積我們一般用“大和小”來描述,我覺得它不能用線和直尺直接量出。
師:是的,周長和面積指的是物體或圖形的兩個不同的方面。當然用于描述它們的語言和工具也有所不同。
師:(找到涂得不規范的,多涂或少涂的)大家觀察一下這個涂得怎樣樣。
生:不準確,不能多涂也不能少涂,把這個硬幣面涂滿就可以了。
師:以上告知我們,涂圖形的面積時要注意它和周長的區別,涂的時候要精確。
師: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物體,桌子、凳子、練習本、文具盒等等。這些物體都有面,這些面的面積有大有小。現在,請同學們找一找,選擇其中的兩個面比一比,再說一說哪個面的面積大,哪個面的面積小?
生1:課桌面的面積比文具盒面的面積大。
生2:凳子面的面積比課桌面的面積小。
2.怎樣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
師:前面你們通過看一看或是把兩個圖形直接放在一起就能得出哪一個物體面的面積比較大。(出示面積接近的長方形和正方形)但在我們生活中常常能遇見這樣一些面,很難直接看出或比較出它們的面積,你能不能想想其他方法?下面請用桌上的工具獨自想辦法試一試。
師:請把你的方法和比較結果與同桌分享分享。
師:下面,請你把自己的比較方案在全班大聲的說一說。
生:我把剪下來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重疊在一起,把各自突出來的那一部分剪下來,再拼一拼和比一比,正方形剩下的部分比長方形剩下的部分大,所以正方形的面積就比長方形的面積大。
師:我們把這種剪下來再比一比的方法叫做割補法。
生:我用擺小正方形的方法,正方形剛好能夠擺16個小正方形,長方形只能把這樣的15個小正方形。所以正方形的面積比長方形的面積大。
師:我注意到剛才那個同學用了“這樣”一個詞,意味著小正方形是一樣大,為什么要一樣大呢?不一樣大不行嗎?
生:不行,這樣標準就不一樣了,假如用來擺正方形的小正方形小一些,雖然正方形用的小正方形個數比長方形用的多1個,但不能直接斷定它就比長方形的面積大。
師:在比較中統一比較工具非常重要。那比較以上兩種方法,你認為哪種方法好一些?
生:兩種都一樣,都可以。
生:如果兩個圖形都不允許被移動和破壞,那么擺小正方形的方法最合理,而且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大多是這種情況,我覺得它更好。
師:這兩種方法比較起來,可能你們會覺得擺小正方形的方法相對好一些。那么用來擺的小正方形的邊長為多長的時候最合適呢?生活中的物體面不允許你一個個擺小正方形來求得面積又該怎么辦呢?比如說你比一個面積相差不大的正方形廣場和長方形廣場,你還一個個擺小正方形嗎?我們下面的數學課程會繼續研究此類問題。
教學反思:
(一)教學設計背景
在進行教學設計前,我提前布置預習和提問題的任務,孩子們把自己不理解或是想知道的,通過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能發現學生對面積和周長的關系產生了興趣或有困難,因此我把它也納入到本課的教學內容中,此舉是基于問題的教學。同時設計了摸一摸、涂一涂、說一說的活動,調動學生各種感官,想讓學生充分感知“什么是面積”。
(二)課堂效果反思
在課堂上,學生積極活躍地參與活動,對面積有了初步的理解,但還不夠深刻。其中主要的一個原因是感受“什么是面積”的活動時間少,被后續探討比較面積的方法給擠用了。亦小的楊玉翠老師給出了寶貴的建議:把第一課時的知識目標僅定為“學生充分感知什么是面積”,運用各種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如看、摸、畫、想、說。把“面積和周長的關系”、“探討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關系”后置。它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學中,幫學生建立起新概念比其他與之相關的一切內容都要重要和緊迫。
【《什么是面積》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面積與面積單位》教學設計06-01
面積的教學設計03-14
面積教學設計05-29
面積的變化教學設計02-23
《梯形的面積》教學設計04-29
《圓環的面積》教學設計05-07
《認識面積》教學設計05-25
《圓的面積》教學設計02-07
圓的面積教學設計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