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體積單位間進率》評課稿
今天聽了施老師的課,我更深刻體會到教會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這節課主要是教學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讓學生學會根據進率進行相鄰體積單位的換算并與學過的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進行對比,并進行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注重知識之間的前后聯系。
本節課導入環節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展開教學,施老師安排了關于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間進率及換算單位的復習,以喚起學生關于單位間進率的學習經驗,為學習新知做好了鋪墊。
2、注重學法指導。
在教學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主要是通過計算和觀察得出的。在單位間進率換算的教學環節則在老師問題的引領下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推算,之后為了給學生建立表象,施老師還直觀的用教具實物演示,多媒體演示,這里的演示作為對前面理論結論的驗證,又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空間表象,這對于培養他們的空間感知能力是非常有好處的。在這個環節,施老師適當的引導學生把學習過的知識、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并且通過學生的思考、研究去探索發現新知識。
學生對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猜測的結果進行驗證,興趣很濃厚,大部分學生能通過自己或合作探究出進率是1000的。通過猜一猜,發揮學生主動性,提高學習趣味性、吸引他們求知欲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計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結論;同時,在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間的進率時,及時引導學生回顧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這一結論的方法與過程,啟發學生用類比、遷移的方法,放手讓學生根據探索中得到的經驗自主進行推算立方米與立方分米的進率。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數學知識,而且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數學思想方法的熏陶。
3、注重培養學生表達交流的能力。
在學生初步感知和認識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后,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讓學生在搶答之后,施老師安排了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自然過渡到下個環節,自學例3,完成相應的練習。之后,學生匯報交流,重點問學生是怎么想的。學生根據已有面積單位名數的改寫作基礎,在嘗試了解答例題的基礎上概括出解題的一般方法。學生在表述思路時,條理清晰,可以看出施老師平時就非常注重培養學生表達能力。
4、練習題設計有針對性。
在學生易混、易錯的地方精心設計,讓學生引起注意。
5、目標出示,很有創意。
目標中含有問題,以填空的形式出現。
建議:是否能在練習時,加入單名數和復名數的互化。
【五年級數學《體積單位間進率》評課稿】相關文章:
五年級數學《體積單位間進率》評課稿04-07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設計05-07
三年級下《面積單位間進率》評課稿08-01
數學評課稿-《圓錐體積》評課稿07-22
數學《圓錐體積》評課稿05-25
數學評課稿:《圓錐體積》03-25
圓柱的體積評課稿11-06
圓錐的體積評課稿11-05
圓錐的體積的評課稿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