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九年級語文《熱愛生命》評課稿
《熱愛生命》課文很長,要在一節課內完成教學任務,教什么、怎么教到關鍵處?這對執教老師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高小粉老師出色地完成了課堂的教學,使我受益匪淺。
一、遵循閱讀教學的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體現自讀課的特點,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抓手。整個教學流程從整體到局部,先見森林再見樹木,從初讀感知到研讀賞析,再到質疑探究,由淺入深,由導到放,先引導學生讀懂文本作者的特定指向,再讀出學生的個性感受,每個環節都注意教方法、給扶手,如初讀感知提供批注的范例,課堂完成后學生談啟示等,讓學生上完一課不但讀懂課文,讀出自已的感悟,還能舉一反三自讀其它文學作品。
二、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內容挖掘到位,語文味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潛移默化,受到熏陶感染,在語境的動態中學到語文知識文中主人公強烈的生命意識,驚人的頑強意志,非凡的人性和智慧;文中精彩出色的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凸現主題的象征意義,形象生動的文學語言執教者都能關注到并在相應的教學環節中巧妙落實。
三、板書設計簡潔、完整,富于藝術性。
隨著多媒體的運用,不少老師忽略了傳統的教學手段——全文性的板書而全文性的板書是對文本整體思路、內容、寫法的把握,有利于訓練師生的思維,錘煉師生的語言,幫助師生深入把握文本,從高老師的板書設計中也可窺見她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扎實的教學基本功。
當然,教學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上好一堂課,對教師往往是高難度的要求。就本課而言,有一些教學環節還有待商榷。如整體感知要整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整體感知這一板塊用時較長,前后有10余位學生進行了感知歸納,內容涉及“困難、命運、自然、饑餓、狼、孤獨、死亡”7個方面。在學生感知回答以后,有一個很好的提煉機會,將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合并,這樣可以將學生發現的點與文章整體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的概念,為進一步理解文本奠定基礎。遺憾的是教者沒有安排這一環節,整體感知的效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九年級語文《熱愛生命》評課稿】相關文章:
《生命生命》評課稿08-02
《生命 生命》評課稿09-15
《生命,生命》評課稿03-15
《生命 生命》評課稿04-08
生命橋評課稿03-13
《生命,生命》評課稿4篇03-15
《生命,生命》評課稿(4篇)04-18
《生命生命》評課稿5篇04-01
《生命生命》評課稿(5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