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模范榜樣人物事跡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青年模范榜樣人物事跡(通用6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對事跡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事跡是用于表揚先進、樹立典型,使廣大干部群眾見賢思齊,有所效仿,從而盡心竭力地做好本職工作而如實記載和反映工作、學習中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跡的書面材料。想擬事跡卻不知道該請教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青年模范榜樣人物事跡(通用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青年模范榜樣人物事跡1
方毅:90后“明星大學生”的10年創業路
“90后”的方毅,在校是“明星學生”。1999年,他被保送進入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工科混合班就讀,2003年又被保送進入浙江大學計算機專業讀研究生,畢業時獲評“浙江大學特優畢業生”。
然而他偏愛創業。2001年,他被選入只有60人的浙大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聆聽MBA老師們的課程,在浙大科技園接受創新創業系統輔導,從此,創業不輟。
“2005年,我開始第一次創業,做‘手機備備’,后來被百度收購了;第二次創業做了‘個信’,后來被騰訊干掉了;個推是我的第三次創業,做手機消息推送服務。”
在經歷了硬件開發商、軟件開發商到技術提供商的幾度定位之后,方毅帶領的團隊定位在了“送水工”角色上——目前“個推”業務獨立覆蓋8億手機終端,在第三方推送服務的部署上占據國內90%的市場份額。
2014年7月,“個推”宣布完成B輪數千萬美元融資,軟銀賽富領投,原A輪投資方悉數跟投,“這可能是國內B2D行業迄今最大的創業公司單筆融資。”方毅說。
2014年11月,“個推”獲第三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行業全國總決賽第一名。
在互聯網創業、科技型創業的江湖里,收益大、風險也大,被替代、被顛覆的事隨時可能發生。
在方毅的創業道路上,資金鏈斷裂、技術瓶頸、小伙伴跳槽的狀況都發生過。
“最難過的時刻是裁員,從135人的團隊直接縮減到50多人,現在回頭想想,沒有裁過員的也許不能叫做公司。”
但10年創業征途,他始終堅信自己的選擇,“雖九死其猶未悔”。
方毅很感激在自己創業路上幫助過他的“貴人”,也很愿意把自己的`一部分時間留給和自己當年一樣選擇創業的年輕人。他每年會到母校浙江大學去進行四五場的創業講座,也會到本土創業圈子B座12樓進行創業分享訪談。
在累積的多年互聯網創業經驗中,他拿出分享的內容常常是自己親歷的失敗。“對于創業者來說,失敗的教訓比夸夸其談的成功學更實用。”
例如說到自己的第一次創業,“當手機不停更新的時候,它就要不停地去適配。你會發現你的敵人不停地增加,不停地進化,你有限的生命都投入到無限的適配中去了”。他告誡師弟師妹們:Find the Must-Win Battle,選對戰場,才有必勝一役。
又如說到第二次創業,他告訴師弟師妹們說,“當競爭對手是一只大象,我是一只螞蟻,大象腿踢過來的時候我可以用針扎,但是這只螞蟻不幸處在了象群遷徙的道路上,畫面太美就不敢看了。所以創業過程中,大家可以很勇敢,但盡量不要選在超級大鱷或者說過早地選在超級大鱷必經之路上。”
2014年,方毅和一些小伙伴共同發起了“涌泉—華旦基金”,專注移動互聯網行業的創投,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初創企業孵化成長。
創業10年,方毅的穿著依舊“校園風”,他和妻女住在杭州普通小區的小房子里,上下班走路,遠一些騎自行車,辦公場地是和百來人分享的、1000平方米大開間里的一小格。
他和他的創業伙伴兼妻子張潔有共識,比起舒適的辦公條件,自由、開放這些創業企業的氛圍更可貴。
“我們這一代的創業者,已經不需要通過穿什么、住在哪里等物質去證明,我們的內心已經足夠豐富強大。”
不過,2014年,他購入了一輛紅色的特斯拉。在杭州,他是首批車主之一。
“這一行為代表了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對未來科技趨勢所保有的好奇心,如果能從中得到一些靈感,價值就會遠遠超過車價本身。”
而且,這輛特斯拉成了“個推”員工的一項福利——只要經過報備,每個人都有一天的使用權。
在方毅目前所帶領的團隊中,有來自伯克利大學的數學博士,有來自上市公司的數據專家,還有百度、騰訊、IBM的前員工,而更重要的是,這個已經有“90后”員工融入的年輕團隊,需要符合他們價值觀的企業文化。
“對于這些年輕人來講,可以接受同樣的工資,但是工作環境需要更加良好一點,這個工作環境也包括所在公司在整個行業里的一個形象。希望同事們在使用的時候,能夠感受到自豪感和歸屬感。”
有人問他,如果有一天他的公司發展到可以放手,他會選擇一份什么樣的職業。方毅說:“創業教練。
青年模范榜樣人物事跡2
張大偉,男,28歲,漢族,本科學歷,2012年落戶于烏拉蓋管理區巴音胡碩鎮,隨后黨組織關系轉入到查干胡碩社區,作為一名年輕的黨員,他積極參加社區的各種活動,利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術幫助社區和社區居民解決了很多電腦和電器上的問題,5月在社區黨委換屆選舉中,成為了查干胡碩社區年輕的黨委委員和團支部書記,張大偉同志是一位具有親和力特點的好同志,他熱心公益,助人為樂,深得同事朋友們的喜愛和單位領導及群眾的好評!
一、助人為樂,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
做好本職工作之余,一頭扎進社會公益活動中。積極加入到團委組織的青年突擊隊,到每個村子開展環保活動、和垃圾清理。他在單位也好,居住的小區也好,還是人民群眾長期聚集活動的廣場上,均積極組織和參與“助人為樂、敬老愛親”、“文明從我做起”等活動。通過他的努力,他所在的小區大家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遵紀守法意識得到了進一步提高,使社區、小區處處呈現出了人人講助人為樂、敬老愛親的濃厚氛圍。多年來,他秉承單位內單位外,家里家外,始終如一,用實際行動傳播愛的文明。根據他的專業特長,在他服務的小區經常義務服務小區住戶的水電,為很多住戶更換燈具、維修電路。助人為樂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近日來,在很多捐款活動中他都積極響應號召,每次都積極主動捐款捐物,體現出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鄰里相幫,患難相恤。他始終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幫助更多的人,讓自己的生活更充實,也充分體現了其對生命價值、社會、人類和人生觀的一種積極態度。
二、具有親和力特點的好同志
張大偉同志熱心助人,樂于助人獲得同事和朋友們的喜愛,也得到廣大居民及家屬們的認可。他平時對同事、對鄉鄰、對患者,對朋友都能以誠相待,友好相處,不論是誰,遇到什么困難,只有他碰到或是只要找到他,他都會盡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幫助和安慰。他也常說:“同事鄰里相聚一起工作,一起居住生活都是一種緣分,多做一些好事情,善事情,大家的關系就肯定會和諧,鄰里關系肯定會和睦,不僅工作起來有勁,而且自己心里也很舒坦”。張大偉同志還是無償獻血者的倡導者,先后獻血4次,累計獻血1300毫升。他主動做群眾思想工作,小區和單位許多人被他的真情感染,主動義務宣傳無償獻血知識,主動參與到獻血中,真正體現了“血液不分你我他,患難共處是一家”。
他有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多年來,他助人為樂之舉一直得到父母、妻子和兒子的理解和支持,他也是家人中的榜樣。
青年模范榜樣人物事跡3
廷·巴特爾,男,蒙古族,1955年6月生,中共黨員,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村)黨支部原書記。
他是新中國開國少將廷懋之子,響應黨和國家號召,離開“將軍家庭”,插隊到錫林郭勒盟薩如拉圖雅嘎查成為一名普通牧民,一干就是40多年。他探索“蹄腿理論”,引導牧民“減羊增牛”,帶頭開展“圍欄輪牧”,改變牧民“靠天養畜”的習慣,并通過種植沙柳、楊柴、榆樹等,改善了草原生態。他帶領牧民探索產業脫貧之路,組織牧民成立嘎查股份制公司,發展奶制品、風干肉加工和旅游產業,嘎查牧民人均收入從1983年的200元增加到2018年的24460元,公司解散后,他把獲得的`251萬元收益分給38戶牧民。他在農牧民培訓基地當“講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牧民宣講黨的惠牧政策、生態保護、科學養畜和理財知識,把自己幾十年鉆研摸索出來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牧民。
曾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最美奮斗者”等稱號。“七一勛章”獲得者。
青年模范榜樣人物事跡4
孫金娣,女,1963年6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仙林街道黨工委書記、仙林農牧場黨委書記,仙林大學城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二級巡視員。
她從抓黨建責任制入手,團結帶領黨員干部開創仙林網格化黨建模式,優化黨組織設置,推動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她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到工作上,在推行“網格化”黨建工作中,每天常態化巡查網格,網格事務隨叫隨到。在她的帶領下,街道干部個個成為“多面手”,人人都能獨當一面。她傾盡全力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持續推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帶領干部群眾開展地下室整治和水環境整治,建立“一戶一檔”居民檔案,發動組建志愿服務隊,讓群眾全天候看得到黨員,有困難第一時間找得到干部,把一個情況錯綜復雜的'“矛盾窩子”轉變成為連續11年進京赴省去市到區上訪“四個零”的和諧樣板,被譽為“新時代城市版的‘楓橋經驗’”。在她的帶領下,南京市仙林街道黨工委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單位等19項國家級榮譽。
曾榮獲“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2021年榮獲“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
青年模范榜樣人物事跡5
一、簡介
李二偉,男,1978年8月出生,密云區新城子鎮中心小學科學教師。
1998年成為科學教師的李二偉發現孩子們很難理解抽象概念,遂萌生自制教具的想法。從第一件教具“風的形成”演示箱成功開始,近20年來他四處“淘”材料,大大小小不同類型的教具制作了四百余件,其中幾十件獲科技創新獎;他的十幾位學生還榮獲了“科技制作小能手”榮譽稱號。
二、主要事跡
科學教師自制教具400件
密云區新城子鎮中心小學操場上,四年級(1)班的孩子們正在上室外科學課,師生圍成了一圈。“發射”,隨著一聲令下,火箭模型“嗖”地一聲沖向天空,發射成功,孩子們歡呼雀躍。這是鄉村教師李二偉利用廢舊飲料瓶制作的氣壓式噴水火箭。利用廢棄物品制作教具,豐富課堂教學,李二偉已有18個年頭,自制教具近400件。
1998年,李二偉分配到密云區最遠的山區校新城子鎮中心小學,成為了一名科學教師。地處深山區農村,這里的孩子想象能力弱,科學課上抽象的實驗太多,孩子根本理解不了,再加上農村經濟基礎薄弱,能夠按需有套實用的教具,真是件難事。于是,他萌生了利用廢舊物品動手制作教具的想法。
李二偉利用休息時間搜集廢舊物品,開始制作配合教學課程的教具。
第一件教具——“風的形成”演示箱,至今讓他記憶猶新。課上講到“風的形成”,他反復強調原理,孩子們還是一臉茫然,課后作業仍是一堆的問題。抽象的知識對于大山里的學生而言,的確是難以理解,在這個節骨眼上,只需要拿上教具在學生面前演示一下,所有問題將迎刃而解。就這樣,他下了班,開始畫圖、設計,到處“淘”合適的材料。一個星期后,所有準備就緒,開始動手制作、實驗、找問題、修改。兩個月后,他的第一件自制教具——“風的形成”演示箱誕生了。演示箱是用廢舊木板釘成的,玻璃管是廢棄的燈管,小風車是學生疊的,箱子里還有房屋、樹木。雖然談不上不完美,但學生卻對這件“寶貝”贊賞有加,關于風的形成原理,也一下變得柳暗花明了。
變廢為寶,廢舊材料成教具。教學主任說:“學生看到他用這些東西做出的這么多好玩意兒,學習興趣被激發起來。學生就像老師一樣,回家找身邊的材料來做玩具、做教具。通過他的制作活動,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本中的知識,動手實踐能力也大大增強。”李二偉從教近20年,他制作的很多作品“太陽能的利用示教板”“晝夜交替演示箱”“自動風向標”“通電螺線管中的磁場”等,大大小小不同類型的教具已有幾百件,多數都參加了市縣級的展出,幾十件作品在市縣級評比中還獲得科技創新獎。
小教具解決大難題。從自制教具到帶領學生參與研制教具,激發了學生創造靈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從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到培養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科學課教學變得簡單而輕松,科學學科成為了學生最喜歡的學科,李二偉也因此成為了學生心目中最具魅力的學科教師。
科技活動助推學生科技夢想。李二偉課前準備豐富的實驗材料,把自制教具引入課堂中,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實驗活動中來。他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趣味科技活動,帶領住宿生開展航模制作活動,組織航模比賽;舉行“水火箭”、“氣火箭”等的制作和發射活動……,在他的引領中,學生積極參加市縣級的科技比賽,十幾位學生榮獲了“科技制作小能手”榮譽稱號。
學生心目中的魅力科學教師——李二偉,扎根深山區18載,利用廢舊材料自制教具近400件,帶領孩子們在玩中學、做中學,培養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領孩子探索科學的奧秘,將一批批孩子送出大山,尋找自己的人生夢想。
青年模范榜樣人物事跡6
杜云,女,1981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龍陽街芳草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
她立足本職崗位,帶領黨員干部堅守社區防控一線。疫情暴發之初,她第一時間組建疫情防控宣傳組、黨員先鋒組,張貼宣傳通告近4000份,為社區居民籌集口罩2000多個,指導居民做好居家隔離。她發動社區黨員、門棟長、網格員對3846戶居民進行拉網式排查,逐一電話核查每戶情況,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她組織巡查隊、環境衛生隊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對社區公共區域開展消殺作業,確保社區環境安全。她心懷群眾冷暖,積極為群眾排憂解難。她發揮自己昔日“全科醫生”專業優勢,發動社區有醫護工作經歷和醫學知識背景的居民,組建“居民問診”微信群,為居民提供專業解答,緩解居民恐慌情緒,提供體溫計、藥品代購和送貨上門服務。她建立“居民買菜群”,讓社區干部變身“代購員”、“快遞員”,對單獨帶小孩的老年居民開展上門非接觸式慰問,讓居民居家更安心。社區居民們都說:“社區有杜書記‘當家’,大家很放心、很舒心。”
被授予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2020年9月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
【青年模范榜樣人物事跡】相關文章:
青年榜樣人物事跡(精選11篇)09-29
中國的青年榜樣人物事跡(精選15篇)09-30
感動人物青年榜樣事跡(精選18篇)12-10
關于青年榜樣人物事跡(精選9篇)09-28
青年榜樣人物事跡素材(精選26篇)09-28
身邊青年榜樣人物事跡(通用6篇)09-27
2022青年模范人物事跡(通用13篇)11-08
榜樣人物事跡01-07
時代青年榜樣事跡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