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生設計在童年》讀后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生設計在童年》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生設計在童年》讀后感1
這本書顛覆了我的追求童年的快樂的觀念,猛然驚醒。
高燕定先生自5歲開始為他的女兒定下了“長大當律師”的人生理想,不像其它的家長隨口說說并不去一步步實施,大部分是不知道該如何實施。于是童年的夢想都隨風而去了。高燕定先生則不同,他不光為女兒提出了這個夢想,還根據(jù)這個夢想所需要的職業(yè)素質(zhì)一步步為女兒打造基礎。從想成為到如何成為再到準備好--成為,實現(xiàn)了不靠別人靠自己,打造自己的亮麗人生的起步階段。
高先生這種人生設計起步于童年的建議是否正確按照目前我國的應試教育結果,現(xiàn)在很多大學生畢業(yè)都不知道干什么,很多讀完研究生的學生卻不去從事自己的專業(yè)而去從事銷售行業(yè)或軟件行業(yè),還有很多人就業(yè)后頻繁跳槽,更多的人是終其一生都沒有找到工作的樂趣,混日子終生,這樣的人生不能不說是遺憾。我們?nèi)鄙倭耸裁措y道職業(yè)真的那么乏味嗎還是我們從小缺少對各種職業(yè)的了解,長大后總有其它職業(yè)都比自己的好這種錯覺我們的職業(yè)精神如何培養(yǎng)可我們的教育本身完全空缺職業(yè)培養(yǎng)!
高先生是如何當好女兒的導師的呢為了讓孩子的表達能力跟上去,他天天讓女兒給他講故事,女兒白天看的是英文故事,晚上要用中文給爸爸講一遍,這一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鍛煉了翻譯能力,而爸爸只需要做的是為女兒找好的書讀,聽女兒講故事,開始時問一句:”你能看懂嗎”當女兒表示看懂了的時候,驚奇的睜大眼睛說:“我不信,你講一講給我聽”于是小故事家就這樣打造了出來。
我知道講故事確實能鍛煉人的表達能力,因為我天天晚上都給自己的寶寶講故事。對于中國中學和美國中學,大眾的觀點是中國的嚴,美國的寬松,但高先生不認同這種觀點。他認為美國的中學是全面的基礎教育,美國中學更注重學
生的表達能力,總結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而中國是偏面的填鴨式教育,著重學生的記憶能力,在數(shù)學上高先生采用的方法是中西合壁,也就是略施題海戰(zhàn)術,讓女兒的數(shù)學能力得到提升,但其它方面則是采用美國基礎教育,擴展女兒的知識面,鼓勵女兒看完書后寫讀后感,提高總結分析能力。高先生從女兒小的時候就注重她的社會實踐能力,走向社會,不做井底烏龜,這一點讓所有以學習為重的中國家長門汗顏吧!中國的家長們都是說,“只要你考上大學,其它什么都不用干,”這無疑于砍掉了孩子的手。高先生讓女兒寫自己的簡歷并不斷更新。這對一個年僅10歲的孩子來講是個極大的動力。
高先生注重女兒的自學能力,讓她10歲時就開始自學兩門外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不得不佩服。
在這整個過程中,家長的付出是少看點電視,欣賞孩子的成功,教孩子感恩,當好拉拉隊,這些旁觀者的工作做的很到位。
高倩的每個暑假都沒有閑著:
學前班(5歲):做數(shù)學題,看書,看電視
一年級:用打字機學打字,做數(shù)學題,看書
二年級:隨父母駕車北上3周,游歷美國東北部及加拿大共十幾座大中城市。做數(shù)學題,閱讀英文版的'中外小說,包括《青春之歌》,《紅巖》,《子夜》
三年級:背誦SAT詞典,大量閱讀英文版中外經(jīng)典文學原著,包括中國作品《紅樓夢》等。自學漢語
四年級:同時自學法語,西班牙語,第二次重背SAT詞典,大量閱讀英美經(jīng)典文學名著。五年級:繼續(xù)自學大學法語,西班牙語,獲選參加德州工學院為優(yōu)秀小學生開設的暑期課程,再次重背SAT詞典。
六年級:寫作《從西方到東方》。獲霍普金斯大學獎學金。參加天才少年中心暑期課程《數(shù)學物理之困惑》。
七年級:獲選參加德州工學院為優(yōu)秀中學生開設的數(shù)學課程。
八年級:選修代數(shù)課程。
九年級:獲獎學金參加貝勒大學鋼琴夏令營。到北京的中學學習兩周,隨中央電視臺攝影組到山區(qū)農(nóng)村拍攝記錄片《長大》,前后共4周。
十年級:參加暑假州長榮譽項目三周。拍攝《東方女孩》。擔任交響樂夏令營輔導員。十一年級:擔任暑假州長榮譽項目輔導員3周。在德州大學選修經(jīng)濟學課程
十二年級:高中畢業(yè)。白天在德州大學當會計助理(全職,每周40小時),晚上到中國飯館當服務員(每周工作30小時)。閱讀有關法學院的學習和申請的書籍,自學法學院入學考試LSAT習題,“超前”為4年后上法學院作準備。
這么豐富、重質(zhì)保量的暑假中國孩子哪個有中國孩子大部分都放羊了。
高倩的學習基本上屬于研究性學習,從寫讀后感開始,寫旅行日記,論文,專題分析等,這些無不鍛煉人的研究性思維,怪不得高倩能夠高效率處理事務,而我們國家的教育呢,還只停留在寫讀后感的階段。
有大批的象高倩這樣的高素質(zhì)的職業(yè)人才,難怪美國的科技人文總走在世界的前列;有中國的灌鴨式教育和點對點的應試教育,難怪中國只有復制性人才,卻無突破性人才。
《人生設計在童年》讀后感2
一個好老師,不僅應該教給學生學業(yè)上的知識技能,而且還應該教給他們?nèi)蘸笊钪心苡玫弥某WR。 ——雷夫
最近在網(wǎng)上獲悉,中國大量的普通高校將轉為職業(yè)高校,我認為原因有二:一是跟中國式的教育有關,教育的多樣性很難開展,教師可發(fā)揮的空間很少,教育土壤貧瘠,教育被過多的權利干預,民間教育被忽視,被不信任,被教育格式化的學生大學畢業(yè)后即將面臨失業(yè);二則是缺乏人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設計了。
孩子長大了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許多家長和孩子并沒有認真思考。有的只是憑著高考分數(shù)在幾天內(nèi)臨時選擇專業(yè),把孩子糊里糊涂的送進大學,糊里糊涂地塞進一個專業(yè),鎖定他們的人生,哪里談得上什么人生的設計。沒有理想,人生迷茫,使許多孩子沒有奮斗目標,長大成人后,才開始考慮人生,倉促培養(yǎng)就業(yè)技能,為時已晚。
最近,拜讀了秦望老師推薦給我們的《人生設計在童年》一書,使我打開眼界,收獲頗深。
《人生設計在童年》一書講述了一個華裔女孩高倩在父親高燕定的引導下,從小樹立人生理想和職業(yè)目標,在預期的人生軌跡上奮力追夢,一步步達到理想目標的故事,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事例向讀者傳達了一個理念:在一個日趨完善和規(guī)范化的社會里,人生是可以設計的,而且應該從童年開始。有了科學、理性的人生規(guī)劃,人們完全可以不憑機遇、不靠伯樂,按部就班地、可預見性地獲得自我認識意義上的`、必然的成功。作者用充滿溫情、閃爍智慧、迭出新意的故事,詮釋了中美教育的差異和"中西合璧"的教育方法,女兒高倩兒時的心理活動和生理細節(jié),疲于奔命的高中時代和充滿智慧的社會活動,以及自我奮斗、追逐夢想、演義人生的自我表白,與作者的論述交織在一起,引人入勝。
書中的女孩高倩5歲句隨父親高燕定去美國定居,10歲開始立志上哈佛并選擇定下律師職業(yè),10年后達成愿望。客觀的說,高倩的成功是與她的家庭氛圍、教育方式是分不開的。雖然高燕定一直在強調(diào)女兒不是個智商超群的人,但是我們不可否認,人的天賦確實是有差異的,看著16歲女孩高倩每天的日程安排,我們不得不為她興趣的廣泛而佩服,而這種廣泛的興趣一方面是父親高燕定有意為之下的產(chǎn)物,另一方面也和美國多姿多彩的基礎教育和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息息相關。
"這真讓國人心情沉重!",早晨剛拿起手機,發(fā)現(xiàn)翟校長在學校微信發(fā)出這樣的感嘆。我爬樓學習,原來是學校辦公室主任成文佳發(fā)了篇《人民大學院長送孩子去美國讀小學,感覺挨了一悶棍……》的鏈接,我拜讀了此文,文章寫的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高鋼訪美時將其9歲兒子送進當?shù)匦W,由此發(fā)生了一連串讓他驚異的事情,也引發(fā)了他對中國教育的憂思……
文中作者通過對中美教育方式的對比,字里行間流露了對"中國式"教育的批判。美國的小學雖然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但是他們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他們要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
他們沒有讓孩子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孩子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一切努力,去贊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chuàng)作欲望和嘗試。
美國的教育,學校和老師是在這一個個設問之中,向孩子們傳輸一種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引導孩子們?nèi)リP注人類的命運,讓孩子們學習思考重大問題的方法。這些問題在課堂上都沒有標準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們用一生去尋索。
例如:關于"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問題,老師是這樣留作業(yè)的:
"你認為誰對這場戰(zhàn)爭負有責任?"
"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tǒng)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原子彈持什么態(tài)度?"
"你是否認為當時只有投放原子彈一個辦法去結束戰(zhàn)爭?"
"你認為今天避免戰(zhàn)爭的最好辦法是什么?"
有人說,中國式教育是"聰明伶俐進去,呆若木雞出來"。作為一個普通老師,我們不敢對教育現(xiàn)狀做過多評判,但想想我們的日常教學,都是在傳授一些知識點。教會學生如何做數(shù)學題,如何掌握數(shù)學公式,如何記住歷史人物……最終孩子學會的就是如何去考試了,這正如文中"要是憑課堂上的學習成績拿獎學金,美國人常常不是中國人的對手,可是一到實踐領域,搞點研究性題目,中國學生往往沒有美國學生那么機靈,那么富有創(chuàng)造性。"通過讀了《人生設計在童年》后,使我明確,當今一個成功的人,他們最特別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在于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所以如何去思考則是我們要教給學生的最重要的東西。
人的一生需要設計,早期應該是家長引導、孩子主導,教師和社會共同協(xié)調(diào)的課題。只有孩子自我認識的不斷變化,經(jīng)過長期的思考,研究和自我提高,在對社會、經(jīng)濟、技術的變化和發(fā)展有了一定的認識、并經(jīng)過反復篩選和淘汰之后,才能提煉出他們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標,只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理想之火在他們心中燃燒起來,成為他們?nèi)绨V如醉的自我追求,才會成為巨大的動力,推動他們自我奮斗并獲得成功。
【《人生設計在童年》讀后感】相關文章:
童年的發(fā)現(xiàn)教學設計04-08
《童年的發(fā)現(xiàn)》教學設計(15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