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提高攝影師的眼力邁出攝影第一步
審美力,結合攝影這個領域叫做“攝影師的眼力”。審美力之于攝影乃至各種藝術體裁,都是最為重要最為基本的素養。因為對藝術美的判斷和感知能力,是藝術美得以實現,藝術作品得以產生的絕對前提。前述的幾個“契機”,其意義正在于使我一再深刻地體驗到“攝影師的眼力”對攝影技術提高無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具體怎么作用我們后面慢慢分析),正是因為我覺得審美力太重要了“和大家探討之”幾乎成了我碼字的直接動因所以這個問題我放在第一章。(事實上在后面的章節中,對審美力以及美學標準的討論,會經常穿插,因為它實在太核心。)“攝影師的眼力”的意義或者說作用,主要有三個層面,第一是概念層面的,第二是技術層面的,第三是藝術層面的。下面我們逐一來談:
1.“攝影師的眼力”是攝影者和按快門者分野的決定要素
曾經(或者說一直以來)有人質疑攝影技術的藝術價值,其中一個論據是給猩猩一臺自動相機,它有可能隨手一按拍出來一張傳世照片;而給猩猩一只畫筆,讓它繪出一副能入法眼的畫來,難度則要大得多。這個論據有兩個層面的意思,一個層面是說藝術價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和作品實現的難易程度掛鉤,(即馬克思常念叨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時間決定價值”)第二個層面說的是按快門這個動作可以是盲目和偶然的,所以攝影作品的產生也可能是偶然和隨機的,連帶攝影這一“技藝”的藝術內涵打大折扣。第一個層面我們不做討論,畢竟藝術的售價并不類同于珠寶的售價,而且如果認定“按下快門就是攝影全部任務的完成”,那么我們后面大部分(包括其他章節)的討論都會變得淺薄和無意義。(我并沒有說這種觀點的絕對錯誤,畢竟布列松他老人家基本也只負責和關心按快門,對他而言,按下快門就算不是全部任務的完成,怕也是大部分任務的完成。)我們集中討論一下第二層面的理解。
事實上在上述的“猩猩案例”里,有一個概念被偷換了。“按快門”和被冠之藝術頭銜的“攝影”,應該是兩個概念。藝術是藝術創造者主觀能動性的體現,藝術作品的誕生是經過謀劃的意識行為的成果,意識行為的最大特點在于行為人對行為結果的預期性(不一定準確預見,但有預期和盼望的主觀意愿)。而猩猩端著相機按下快門的動作,顯然不屬于意識行為,則必然不能稱之為藝術創作,那么討論它拍出來的照片的“藝術價值”,連帶去討論“攝影”的藝術價值,是無意義的。因此,所謂攝影藝術,首先是一個相對明確和獨立的概念,很顯然的,攝影藝術創作是以某種具有獨立標準的判斷和感知能力為驅動和指引,主觀能動的意識行為。這種“具有獨立標準的判斷和感知能力”,就是所謂的“攝影師的眼力”。 所以我們說“攝影師的眼力”是用以區分攝影者和按快門者的決定要素,判斷一個行為是否屬于攝影創作范疇,首先要看它是否內含了“攝影師的眼力”這一要素,行為是否以“攝影師的眼力”為驅動和指引。
廣義的“攝影師的眼力”除了一般理解上的對特定美學標準的鑒別能力外,還包括“想拍出好看的照片”的主觀意愿。說白了就是所謂“攝影師的眼力”也有高低之分,只要有想把照片拍好拍美的意愿,“眼力”就是存在的(達不到“攝影師眼力”境界的不妨叫做“攝影者的眼力”),其按快門的行為就可以定位為“攝影”。可見,“攝影師的眼力”的有無,決定了按快門這個動作的性質,而“眼力”的高低,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攝影水平的高低。盡管我們這些攝影愛好者每一次端起相機按下快門,自詡“在攝影”是無錯的(這一點上我們畢竟強于猩猩),不過一個人要被稱為“攝影師”,必須具備相匹配的一定水準的“攝影師的眼力”,則是最為基本的前提條件。
鏈接問答:
問:如果上述案例中的猩猩特別聰明,甚至知道按下快門這個動作意味著它能得到一張取景所視場景的圖片,那么它按快門的行為可以稱為“攝影”嗎?
答:大多數動物會本能地希望把目的性行為盡量做好,猩猩如果“明白”并學會“預期”按快門這一行為導致的“出來圖片”的結果,它會努力把取景和按快門的行為在它力所能及范圍里做好,所以它已經在攝影了,當然水平有待提高。(別以為自己比猩猩聰明太多了)
2. “攝影師的眼力”對攝影作品實現和攝影技術提高的現實作用。
為什么我們認為“攝影師的眼力”非常重要,從現實和技術的層面說,是因為它對我們能否拍出好的照片,攝影水平能否長足提高,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我們從攝影的前中后三個階段(和一般的劃分法略有差別)分別來說。
前期(選擇拍攝對象,準備工作,以及按下快門完成曝光)
前期階段,“攝影師的眼力”主要幫助我們回答兩個問題:拍什么好,怎么拍好。由于“眼力”的差異(不一定是高低之別),導致我們對可拍對象選擇判斷的差異。譬如說在本章開篇提到的第一個“事件”中,朋友對我所在街頭選擇的拍攝對象的疑惑。很俗的一句話是“生活中不缺乏美,只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攝影師的眼力”就是這種能發現美的眼睛。一個具有高明“眼力”的攝影師,對“美的存在”是極度敏感的,他觀察事物的視角很特別,并且習慣于高速地將客觀世界中的各色元素在腦海抽象組合,琢磨是否能搭配成“美的形態”,最后用取景器選擇框定,并按下快門定格。同時,攝影師的“眼力”的高明之處,還在于他對照片最終效果的預見性(包括曝光成像結果和后期處理結果)因為按下快門以后攝影的任務還遠沒完成預見性越準確,攝影前期越能為中后期服務,越能為照片的最終效果的完美性奠定最優基礎。
(這張照片,作者考慮到后期需要對黃藍二色進行加強分離和對比,故此在拍攝的前期設置了手動白平衡,使照片中的湖水向藍調傾斜。這是“攝影師的眼力”預見功能的應用之一)
中期(甄選照片,收集素材)
中期階段,“攝影師的眼力”主要幫助我們判斷已拍得的照片以及各種素材的價值和潛在價值,它決定了我們對一張照片是保留珍藏,是即時丟掉,還是加工處理。這個環節非常關鍵,是真正體現一個攝影者鑒賞力和想象力的時刻,不同的攝影者在這個階段由于“眼力”的差異(再次強調,不是高低)造成的對照片價值判斷的差異,比前期對拍攝對象作選擇的差異更加的大。許多我們自以為不錯的照片,在大師的眼里可能分文不值(原因可能是太濫、太正、太傳統、太低章等等);而許多我們咋一看隸屬“垃圾”的照片,他們卻如獲至寶,適當的后期將使其脫胎換骨,身價百倍甚至成為經典。就像前述那張荷賽金獎照片,對于一個攝影門外漢(也包括當時的我)來說,最終的作品尚且未能理解其中獨特之處,剛沖洗出來時的照片怕要歸為甩手丟棄那一類。
再次強調,“攝影師的眼力”對照片價值判斷,尤其是未經處理的初期照片的潛在價值判斷起決定作用,這同時也是攝影水平差異的最重要體現之一,它會直接影響你的出片能力: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沒有好的照片一個人拍得照片足夠多的時候,總會捕捉到一兩個靚麗精彩的場面的問題在于你是否知道它有價值,或者有潛力,還是一如前述的猩猩一般,盡管拍出了傳世之作而不自知。相信我兩點:第一,世界上很多(特別多)攝影大師每天都拍出無數張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照片,你甚至不能在他一大堆原片中,找出和你拍的那些的差別來;第二,世界上很多(特別多)的經典照片,在暗房處理之前,會被攝影門外漢(甚至是你我),隨手丟進垃圾桶里頭。
后面將附一些看似不起眼,但潛在價值很大的照片,供大家交流。(原片附后)
后期(暗房處理和編輯)
后期階段,“攝影師的眼力”作為一種“藝術家自以為的”美的判斷標準,精細地調控和指引著攝影師對照片的處理力度和處理方向(包括暗房處理、組照編輯、命名加注等等),使其不斷接近作者腦海中夢境里的那個影像。(事實上,攝影與其他的藝術形式一樣,是藝術家將內心的圖像外具象化的一種通道。)這個環節,“攝影師的眼力”直接導向你攝影作品的蛻變成型,(怎么樣處理能更美,處理到什么程度達到圓滿?)并影響著你的照片的藝術高度和屬性,也即你的“眼力”決定了你的“風格”。
鏈接思考:
曾經和朋友探討過這樣一個命題:過多的后期是否會給人(尤其是新同學)一個錯覺,哪怕一張“垃圾”照片,經過高超的暗房技術,也能成為經典,從而導致前期無用化并使攝影變質。我對此的答案簡述為:1.要看“垃圾”照片是如何定義的?2.要看“經典”照片的標準是什么?論證過程先賣個關子,給大家留個思考空間的白,在后面的章節我們再展開。
3.“攝影師的眼力”是攝影藝術觀念體現、爭鳴和流派形成的根源。
“攝影師的眼力”說白了就是你認為怎么樣的照片是美的,是一種對美學感受的主觀判斷(當然也是一種能力)。如果提升到一定的高度,這種主觀的獨立的審美標準就會變成藝術思想和藝術觀念。一個朋友說過,藝術是狹隘的,我們都需要承認的是,當我們的“眼力”鍛煉到一定的程度,并相對定型的時候,我們對一張照片好壞美丑的判斷會更為獨立和有差異,對不同類型的照片的喜好和不同領域的攝影的嘗試會表現出更明顯的傾向性和風格化(譬如大家會說Raison的風格是明顯的),爭論也會出現。對于一群大宗師而言,迥異而獨到的“眼力”,則是他們開宗立派的根本動因。可以說,正是有了差異性的“攝影師的眼力”,有了差異性的攝影美學判斷標準,攝影才在不經意間被世人承認為“藝術形式”,并逐漸形成各種流派:既有人潛心于街頭巷尾的決定性瞬間,也有人鐘情于攝影棚里的行為藝術;既有人對各式各樣的城市垃
【提高攝影師的眼力邁出攝影第一步】相關文章:
教你邁出完美職場第一步01-20
攝影師的作文04-23
攝影師簡歷02-16
攝影師簡歷06-28
攝影師簡歷集錦08-30
攝影師簡歷通用09-16
《小攝影師》教案11-03
小攝影師說課稿06-25
小攝影師教案08-26
小攝影師作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