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通用8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1.重點:速度的計算
2.難點:速度單位以及單位換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場面描述:我校的100米決賽正在進行,小明勇奪冠軍,同學都羨慕地說,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長跑競賽中,運動健將小馬一舉奪得冠軍,同學們佩服地說:小馬跑得真快!
引導學生從事例中提出問題:怎樣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二)講授新課
1.速度
組織學生討論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從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討論得出:運動員運動的'路程相同,比較哪個運動員先到達終點就是哪個運動快。
得出:“通過相等的路程,用的時間短的運動得快。”
提問:小李步行,而媽媽騎自行車,大家同時從家里出發,怎么判斷他們運動的快慢?
學生討論得出:誰在前邊誰就運動得快。
“在相等的時間內,走的路程多的運動得快”
提問:怎樣比較小明和小馬誰運動得快呢?
啟發學生回答:可以計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時間短就是運動快或者計算出相同時間運動的路程長也是運動快的。
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v=s/t
單位:m/s或者是km/h
例題:書本23頁
指導學生學會單位換算
練習:20m/s=54km/h=
例題:書本24頁
指導學生學會熟練掌握公式的變形。
2.勻速直線運動
指導學生觀察圖11.2—2。讓他們提出不同之處。從而引出勻速直線運動的含義: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
變速運動:物體運動快慢是變化的運動。
讓學生列舉一些生活中物體做變速運動的例子(汽車開動時,汽車剎車時,足球在草地滾動時等等)
平均速度:v=s/t這樣算出的速度上該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課堂小結
1.怎樣表示運動的快慢?
2.速度是怎樣計算的?
3.速度的單位怎樣進行換算?
4.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那么變速運動呢?
(四)作業
1.書本26頁第一、四題
2.完成相應的同步測試
(五)教學后記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參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過程與方法
●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什么是機械運動以及在研究機械運動時要選擇參照物
2.難點: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因為選擇不同的參照物,物體運動情況是可以不同的。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閱讀課本序言,讓他們有個印象:運動同樣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學好運動的科學,能夠深入了解體育,還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講授新課
1.機械運動
讓學生討論課本圖11.1—1所示的運動以及相類似的運動。讓學生討論日常生活中有關運動的現象。
針對學生的討論,提出如下問題:
①你從座位走到黑板前,這一過程中,你的什么發生了變化?
②有一輛汽車停在路邊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說天上飛的飛機是運動的,你根據什么?
引導學生從討論和回答中得出:
(1)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改變。(板書)
提出問題:
①圖中的那些物體是否在做機械運動?
②我們周圍的樹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運動的嗎?
討論得出:整個銀河系、喜馬拉雅山、獵豹都在做機械運動,而樹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轉,同時繞太陽公轉,它們也在做機械運動。可見,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運動。
2.參照物
播放一部分選擇不同參照物所產生不同感覺的教學VCD。使學生回憶類似的場景,然后提問:“為什么乘客會產生這樣的錯覺?”組織學生討論,初步明確乘客判斷運動和靜止所選的標準不同以后,會產生不同的判斷。
學生活動:把課本放在桌上,課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動課本使課本沿桌面運動。
讓學生討論回答:
①選取課本作標準,尺子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
②選擇課本作標準,尺子和課桌是運動還是靜止?
③選擇尺子作標準,課桌和課本是運動還是靜止?
得出參照物的概念:
參照物: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一起描述圖11.1—3卡車的運動情況:選取地面做參照物,卡車是運動的;
選取收割機做參照物,卡車是靜止的。
從而得出:
在討論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時,要看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選擇的標準不同,它的運動情況就可能不同。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描述圖11.1—4的各種情形物體的運動狀況。
(三)課堂小結
1.什么是機械運動?
2.什么是參照物?為什么要選參照物?
3.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
(四)作業與思考
1.課本第22頁的“動手動腦學物理”
2.同步測試相應的練習。
(五)教學后記: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 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初步認識到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2)通過實驗與觀察,培養學生發現與提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利用身邊的學習或生活用具進行簡單的物理實驗,觀察聲音發生時的振動現象,體驗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2)在探究活動中,進行合理的推理,學習并培養學生從物理現象歸納出簡單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究身邊的聲現象,對物理有親近感。
二、重點難點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本節的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通過實驗和生活實例的分析,歸納出聲音產生的原因和傳播條件是本節的知識重點。
三、教學器材:
揚聲器在外的錄音機、紙屑、小鼓、音叉與小槌、盛有水的大燒杯、鐵板琴、帶塞子的試管、注射器、音樂芯片(能放進試管里)、細線、裝有金魚的魚缸。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同學們,剛才你們還在教室外快樂的活動,是什么信號使大家都不約而同的走進教室準備上課呢?(學生回答:鈴聲)許多科學家都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同學們對剛剛響過的鈴聲能提出什么問題嗎?(學生提問題,教師選取其中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板書:“提出問題:聲音是怎么產生的?聲音是怎么傳播的?”)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學習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2、新課教學
(1)聲音是怎么產生的?
下面我們就來探究第一個問題:聲音是怎么產生的?
①進行猜想:
讓學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并說話,體會手指的感覺。并進行猜測:物體的發聲可能與什么有關?學生回答后教師評價并板書:“進行猜想:物體的發聲似乎與振動有關。”
②進行試驗與收集證據:
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想通過什么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學生匯報后教師對正確的實驗進行充分肯定并讓學生進行實驗:
(自己沒有器材的學生利用教師準備的器材,其中1/3的學生分組做實驗一,1/3的學生分組做實驗二、1/3的學生分組做實驗三)
實驗一、把小紙片放在正在發音的揚聲器上,觀察現象并思考說明了什么問題。
實驗二、把敲響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觀察現象并思考說明了什么問題。
實驗三、將小紙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擊鼓面,觀察現象并思考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分組匯報,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總結:小紙片在發生的揚聲器里“跳舞”是因為發聲的揚聲器在震動;發生的音叉激起水花是因為發聲的揚聲器在震動;小紙片在鼓面上做“自由體操”是因為發聲的鼓面在震動。
③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師:在這些不同的實驗中你發現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④學生活動:
舉出日常生活中的物體發聲時振動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樂器的.發聲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產生振動發出聲音的,笛子是靠管內的空氣柱的振動發出聲音的。
師敲擊鐵板琴并提問:你聽到了什么聲音?鐵板琴是怎樣發出聲音的?鐵板琴發生時并不是直接貼著你們的耳朵,為什么你們還能聽到聲音呢?(學生回答)
下面我們就來解決本節課的第二個問題: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2)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①進行猜想:
教師先讓學生進行猜測:聲音是通過什么傳播的?
②進行試驗與收集證據:
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想通過什么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學生匯報后,教師對正確的實驗進行充分肯定并進行實驗:
實驗一:(演示試驗)教師把音樂芯片用細線吊在軟木塞下,塞入試管中,芯片不能與試管壁接觸。先將注射器的活塞推到管底,再將針管插入軟木塞內。緩緩向外抽出活塞,聽到音樂聲有什么變化?
設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氣完全抽出來,我們還能聽見聲音嗎?
這個實驗能說明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強調: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實驗二:(演示試驗)將裝有金魚的魚缸放在講桌上,在一邊拍手,觀察金魚的運動。這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聲音可以在液體中傳播)
實驗三:兩個學生合作,一個學生把耳朵靠在課桌的一端。另一個同學用手輕輕敲擊課桌的另一端,感覺聲音的傳播。(學生如果有更方便易行的實驗方案更好)
這個實驗能說明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
思想滲透:據說,音樂家貝多芬耳聾后,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段,另一端定在鋼琴上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從而繼續進行創作的,《命運》等一系列名曲就是這時候創作出來的。他這樣做有什么道理?(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因為木、骨都是固體、都能傳聲。)
師:同學們要學習貝多芬敢于向命運挑戰的優秀品質。同學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有鮮花也有荊棘,不論何時何地,希望同學們都能堅定、堅強的面對生活。
③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師:在這些不同的實驗中你發現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④學生活動:
同學們之間互相討論。舉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有關聲音傳播的事例。
(3)相關知識介紹:
①人耳的結構與聽力的關系。
②聲音傳播的速度與壓強,溫度的關系。
③天壇回音壁的介紹。
3、課堂小結
提問:同學們這節課有什么收獲?(由學生自己小結)
①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
②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它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③聲音的傳播速度與壓強和溫度有關。
4、課堂練習
(1)指出下列發聲現象是什么振動的結果:悠揚的鐘聲——;
海浪的波濤聲——;
氣球破裂時的爆裂聲——‘
水沸騰時發出的聲音——;
下雨天聽到的雷聲——;
用嘴貼著空瓶口吹氣發出聲音——。
(2)把正在走動的鬧鐘放在密閉的玻璃罩中,用抽氣機抽去罩內的空氣,在抽氣過程中,聽到鬧鐘的“滴答”聲是( )。
A越來越響
B越來越弱
C沒有變化
D都有可能
(3)古代的人在曠野里常用“伏地聽聲”的辦法來判斷有無軍隊、馬群到來,這是應用了的知識。
(4)動畫片《星球大戰》中,神鷹號太空船將來犯的天狼號擊中,聽到天狼號“轟”的一聲被炸毀,神鷹號宇航員得意地笑了。你覺得這段描寫符合科學道理嗎?為什么?
(5)有一個足夠長的鋼管(兩端開口),一個人在鋼管的一段用鐵錘敲擊一下。另一個人在另一端聽到幾次聲音?為什么?如果知道聲速,再給計時器,能知道聲音在鋼管中的傳播速度嗎?
五、布置作業
課本第36、37頁1,2、3題。
六、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一節“探究型的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相信學生的思維能力,相信學生集體智慧,決不能將教師思考的結果強加給學生,剝奪學生動腦的權利。本節重點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采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通過分組實驗解決問題。在教學中采用了大量的
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試驗,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因此,通過這一節的教學使學生對聲音的產生、傳播以及接收有了一個全面的理解。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知道升華和凝華的概念。
②知道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
③知道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
2、能力目標
觀察實驗,認識物體變化,形成初步的觀察、實驗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3、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探索一些自然現象奧秘的興趣及培養學生關心環境的環保意識。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培養其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1、察實驗,認識物體變化,形成初步的觀察、實驗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2、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探索一些自然現象奧秘的興趣及培養學生關心環境的環保意識。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哪幾種物態變化?發生這些物態變化的條件是什么?
學生:思考想一想,然后填寫下列空白。
教師:培養復習的好習慣且可以“溫故知新”
二、引入課題
教師:除了以上四個物態變化,還有沒有其它變化嗎?
學生:討論:還有沒有其它物態物態變化?
教師:引導學生思維的方向,培養學生的聯系實際和探索思維。
學生:觀看新舊燈泡的實物投影,觀察、對比燈絲的粗細。
教師:創設問題的情境,引發學生的興趣和質疑。
提出問題:為什么用久的燈絲會變細?
學生:思考、分析、小組討論,回答:物體不需要經過液華過程,直接變成了氣體和固體。
教師:直接引出升華和凝華的概念。
物體由固體直接變成氣體的過程叫升華;物體由氣體直接變成固體的`過程叫凝華。
三、實驗:碘的升華和凝華
教師:通過實驗“碘的升華和凝華”讓學生想想“升華和凝華”過程需要什么條件?是要放熱還是要吸熱?引導學生觀察物態變化條件。培養學生的聯系對比思維。
學生:分組實驗,觀察互逆過程現象,回答:升華過程中需要吸熱;凝華過程需要放熱。
四、常見的升華和凝華現象
教師:播放霧松、冰箱內結霜的圖片及冰凍的衣服變干的動畫,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物態變化現象和過程。
學生:觀察、思考、判斷,進一步了解現實生活中的升華、凝華現象。
教師:讓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升華凝華提出實例。
想一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屬“升華和凝華”,同學們可根據課前收集的信息回答。
學生:感受、思考、分析、討論收集到的信息并綜合應用聯系發散思維,回答:“樟腦丸”變小、“干冰”制冷、燈絲變細等是升華;霜的形成、燈泡發黑、玻璃窗的冰花等是凝華。
教師: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感受物理來源于生活。加深對“升華凝華”的認識。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科學世界》。讓學生閱讀“科學世界”的內容,學生根據所學的“物態變化”知識來對此現象做出解釋。
學生:分析、小組討論。
教師:培養學生尋找答案的過程,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現象中的物理學道理,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五、小結
教師:請學生對照板書進行小結。
學生:思考,總結歸納本課的主要內容,談談學生學習感受。
教師: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 5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和思考,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么情況下沒有做功
②通過推理、分析與閱讀,得出功與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定性關系。
③經歷探究功的原理的過程,感知使用機械不能省功的事實。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聯系生活、生產實際激發求知欲,培養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興趣。
②通過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強自信,學會合作的意識,追求學生和諧發展。
學習重點、難點:
1、理解功的概念及計算。
2、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對“功的原理”的探究與理解。
教學方法:講授與實驗演示,師生互動理解
教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說出下列詞語中“功”的含義:
功勞、立功XX貢獻大功告成、事半功倍XX成效師:在力學上“做功”的含義是什么?
板書:功
二、新課教學
(一)物理學中的功
師: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里就說這個力作了功。
多媒體:投影教材插圖
師:兩組實驗中,分別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生:觀察并總結共同點和不同點師: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師:如何判斷是否做功?生:用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來判斷。
師:有哪些情況看似做功,但實際上并不做功?
生:
1、有力F的作用,但距離S=0(如舉重運動員舉著杠鈴不動)生:
2、有距離S,但力F=0(如慣性運動)
生:
3、有力F也有距離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進)
練習(投影):
1、起重機將貨物從地面A點提升到B點,又從B點平移到C點,在這一過程中起重機一直都在做功嗎?為什么?
2、在下列幾種情況中,力對物體做功的是()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勻速滑動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動
C、學生背著書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勻速行駛的汽車上
D、清潔工把一桶水從地上提起
(二)功的計算
師: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有什么關系?投影:由圖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圖乙把同樣三塊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與甲相比有什么關系?把一塊木板提升3米呢?
師:講述物理學中對功的規定,以及公式、單位。功的公式:W = F S W—功—焦耳(J)F—力—牛頓(N)S—距離—米(m)
功的單位是:“牛·米”專業名稱為:“焦耳” 1J=1N·m關于公式的幾點說明:
1、公式中的各個量W、F、s均用國際單位
2、在功的單位中,“牛·米”才能寫成“焦”。而力x力臂單位是牛·米,不能寫成焦。
投影反饋練習題:
1、推鉛球時,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應是哪個距離?
2、你爬樓梯時,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動的距離應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為100N的物體,使該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前進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師:我們已經知道使用簡單機械可省力、省距離、改變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啟發引導學生猜想。
投影:用杠桿、定滑輪和動滑輪提升物體的圖示。
師:要得到不用機械提升物體和利用機械提升物體所做的功,分別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過圖示加以說明。可通過哪些方法獲得這些數據?最簡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討論,在圖上指出要測的量。討論用怎樣的方法最簡便。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計算收集證據。生:進行計算、說操作步驟,協助教師完成實驗。教師總結強調。
投影練習題: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動滑輪提起50N的重物,人對繩做的功是100J,求動滑輪把物體提起的高度。
三、課堂小結:
在學生自我歸納小結后,教師投影小結內容
力學中的功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2、功的計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即W=F×s注意:F≠0,S=0時不做“功”;F=0,S≠0時不做“功”;F⊥s時不做功。
3、功單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業
P107動手動腦學物理1 2 3 4 5板書設計
功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2、功的計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即W=F×s
3、功單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教學反思
1、“功”的含義很多,有“貢獻”的意思,還有“成效”的意思。力學里所說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確切的含義。“功”新概念引入,學生比較難理解。
2、在力學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義的?怎樣才叫做功?又怎樣計算做功的多少?區分日常功的認識和物理學中功的概念。
3、功的計算,和日常功的計算的差別認識,是難點。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 6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壓強的概念并能夠運用壓強的公式進行計算;知道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2.通過實驗探究,知道壓力作用效果與什么有關,提高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對信息的整合能力。
3.通過學習,增強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壓強的概念。
【難點】能夠根據改變壓強大小的因素理解壓強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視頻:胸口碎大石
提出問題:為什么表演者受到大錘重擊后,石頭碎成兩半,人卻毫發無損?
環節二:新課講授
【模塊1】壓力的概念。
教師提問(結合舊知):對導入中的表演者進行受力分析,根據以往所學力學知識,想一想到底什么是壓力呢?
教師講解:明確壓力的概念、方向以及產生條件,同時明確壓力與重力的關系。
【模塊2】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師提問(結合實例):作用在表演者身上的'力是壓力,他的作用效果僅僅與壓力有關嗎?
讓一名學生演示正常人走路和模仿芭蕾舞走路,引導學生猜想壓力作用效果可能還與接觸面積有關。
小組討論:4人一組討論下面問題:
問題①:實驗研究三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利用什么實驗方法。
問題②:如何能明顯的比較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設立對照實驗,利用海綿當做實驗器材。
學生實驗: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步驟如下:
同桌間討論導入時提出的問題,教師總結歸納:壓力作用的效果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而且跟受力面積有關。
【模塊3】壓強。
教師提問(直接提問):物理學中如何表示壓力和受力面積對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呢?
教師講解:物理學中用力與接觸面積的比值表示這種作用效果,介紹壓強的定義,公式,單位等。
舉例說明壓強的物理意義:成人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約為:1.5×104Pa。它表示:人站立時,其腳下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腳的壓力為:1.5×104N。
環節三:鞏固提高
小組合作,根據網格紙中畫出腳與地的接觸面積和自己的體重,估算站立時自己對地面的壓強的具體數值,研究并討論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知識點。
作業:觀察生活中指甲刀,斧頭等工具,如何改變壓強大小的。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 7
一、設計思路:
1、指導思想:物理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親身體驗,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物理教學中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發展能力,最終目的培養學生終身的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節課處于蘇科版九年級物理上冊第十二章第四節。本章整體學習能量知識,前面學習了《機械能》、《內能》。這一節是將機械能與內能進行結合,學習兩種能量的轉化及生活應用。同時本節也是對改變內能的方式的補充,所以學好前三節知識是前提,學好本節知識是對前面知識的提升和應用。
3、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通過探究實驗,知道做功是改變物體內能的另一種方式
2、通過視頻了解熱機基本結構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沖程內燃機工作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過程方法目標:
體驗科學探究過程,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及合作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目標:
1、了解內能的利用在社會發展的意義
2、通過探索性實驗,提高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養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本節重點為:認識到做功是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內能的轉化過程。難點是:通過觀察、分析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實例,知道熱機的工作原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實驗現象的分析不會時,教師要為學生搭建一些問題臺階,幫助學生逐步通過現象分析到本質。在對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情況分析時(外界對物體做功時內能增加;物體對外界做功時內能減小)通過實驗歸類,進行突破。對熱機的工作原理這個重難點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刺激:有視頻、有自主學習課本、有問題引導合作討論、有模具針對點觀察(曲軸的轉動情況)。調動學生的各種學習機能來主動學習。
5、教法設計:
實驗探究法、視頻輔助法、指導讀書法、問題引導法。運用實驗探究法能更好的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同時還能讓學生親身體驗。視頻輔助法把不容易展現的汽油機工作過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給學生,彌補了模具小、可視性差的缺陷。指導讀書法是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閱讀課本時教師通過問題引導,使自主學習更具指向性,目標性更強。對學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識點教師通過針對點專門突破講解。
6、學法設計:實驗法、觀察法、閱讀法、討論法。這些方法的應用都是為了讓學生限度的參與教學,做學習的主人,自己參與,自己解決。
二、教學準備:利用鐵絲、鉛筆、圖釘等隨手可得的器材讓學生動手體驗做功可以改變物體內能。演示兩個實驗空氣壓縮引火儀、電子式火花發生器、酒精、小瓶,學生體會歸納內能與機械能的轉化。利用汽油機模型、觀看汽油機工作視頻,物體與視頻資源結合,學生通過多種方法學習。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新課引入
ppt圖片導入提問: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式是什么?
圖片情境導入:為什么汽車高速行駛時,輪胎的溫度會升得很高?
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轉化的?
尋找圖片中改變內能的方式,復習回顧舊知
復習舊知,引出新課題。
二、新課教學
1、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另一種方式
活動與演示:
(1)把圖釘按在鉛筆的一端,手握鉛筆使圖釘在粗糙的硬紙板上來回摩擦,用手觸摸一下摩擦的地方,有何感覺?圖釘的'內能變化了嗎?
(2)小組活動:彎折鐵絲十余次,用手指觸摸一下彎折處,有何感覺?鐵絲的內能變化了嗎?
(3)學生演示:空氣壓縮引火儀,你看到了什么現象?
提問:在剛才的活動中,物體增加的內能從何而來的?能量是如何轉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時,物體的機械能減少,內能增加,即機械能轉化為內能。)
板書:改變物體內能的另一種方式:做功
提問:(1)采用哪些辦法可以使鐵絲溫度升高內能增大?這些方法中,哪些是采用熱傳遞的方式改變物體的內能的?哪些是通過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的?
學生舉例,如:放在太陽下曬;在石頭上摩擦;放在熱水中燙;放在火上燒;用錘子敲;用力反復彎折等。
(2)僅憑鐵絲溫度升高內能增大這一現象,能否斷定是通過熱傳遞方式還是做功方式來實現的?(做功與熱傳遞的等效性)
(3)你能再舉一些通過做過來改變物體內能的實例嗎?(鉆木取火;飛船自由下落時溫度升高;)
區別:熱傳遞方式是內能的轉移過程,能的形式沒有變;而做功方式是機械能向內能的轉化過程,能的形式已經發生改變。
2、熱機
(1)熱機中的能量轉化情況
演示:演示點火爆炸實驗。
《機械能與內能的相互轉化》教學設計分析能量轉化情況:化學能內能機械能
結論:酒精燃燒后的燃氣對外做功,燃氣的內能減少,轉化成機械能。
(2)汽油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熱機:是將燃料燃燒產生的高溫高壓燃氣的內能轉化為機械能的裝置。
觀看視頻:汽油機的工作過程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設問:
(1)汽油機的主要結構是哪幾部分?名稱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汽油機完成一個工做循環要經歷幾個沖程?分別是什么?
(3)每個沖程的特點是什么?(從氣門的開閉和活塞的移動角度分析)
(4)這四個沖程都有能量轉化嗎?如果有分別是怎么轉化的?
(5)汽油機完成一個工做循環曲軸旋轉圈,活塞往返次,四沖程內燃機只有________沖程對外做功,其他三個沖程靠_______完成。
第5個問題教師利用模具進行突破。
用考一考的方式來考察對汽油機的學習效果,用超鏈接制造出翻翻看的效果.
3、閱讀:了解熱機的發展歷程。向學生補充一些蒸汽機、燃氣輪機、渦輪噴氣發動機、火箭發動機的初步知識。
4、小結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收獲?
做一做
看一看
學生思考,內能的增加是通過什么方式?
歸納這三個活動的共性:做功,并且是外界對物體做功
學生舉例
指導學生總結熱傳遞與做功改變內能時的區別。
分析能量的轉化情況
思考:與前三個試驗的區別是什么?
學生看視頻
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后經過小組討論再回答
學生自主學習,互動交流后填寫答案
通過多個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并歸納總結。注重知識的獲得過程。
三個活動分別對應:克服摩擦做功、壓縮做功,讓學生總結共性,學會歸納的方法。
讓學生明白:新舊知識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進行歸納,尋找異同
由點火爆炸試驗引出熱機,同時與前面知識做一對比。讓學生分清機械能與內能轉化包括兩種情況:外界對物體做功與物體對外界做功
先通過視頻讓學生對汽油機有一個整體認識
再通過問題驅動,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尋找答案
課堂練習
1、如圖所示是熱機的四個沖程,其中屬于做功沖程的是( )
《機械能與內能的相互轉化》教學設計
2、汽油機工作過程中,機械能轉化為內能的沖程是( )
A.吸氣沖程B.排氣沖程C.做功沖程D .壓縮沖程
3、汽油機在壓縮沖程中,工作物質被壓縮,氣缸中氣體的( )
A.壓強增大,溫度降低B.壓強增大,溫度升高
C.壓強減少,溫度降低D.壓強減少,溫度升高
作業布置
練習冊21頁1-----10題
板書設計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 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伏安法測電阻的原理,會用伏安法測電阻,加深對電阻概念的理解。
(2)能正確畫出伏安法測電阻的電路圖,并按電路圖連接實物電路。
(3)學會正確選擇電壓表量程,并用試觸法確定電流表的量程。
(4)理解小電燈的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2.過程與方法:
設計實驗電路圖,并且比較各個電路圖的優缺點,從而確定本實驗用哪個電路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實驗的熱情,產生探測未知電阻阻值的欲望,積極動手操作,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做好實驗的科學態度,感受用物理知識成功解決問題的喜悅。
二、設計思路
用伏安法測電阻屬于歐姆定律變換式的具體應用,對于加深學生歐姆定律和電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同時又給學生提供了綜合使用初中常用電學器材的機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本節課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如何測量一個定值電阻的阻值”問題后,由學生設計實驗,通過交流和討論發現,應該用有滑動變阻器的電路圖進行實驗,好處是可以通過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來減小誤差,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并設計出實驗表格;第二部分準備需要哪些器材,了解實連接圖如何連接,并根據實物圖說出實驗中的注意點,為下面的實驗做好準備;第三部分開展實驗,先進行定值電阻阻值的測量,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討論為什么電阻兩端的電壓變了,通過它的電流也變了,電阻幾乎沒變?第四部分,仿一仿,開展實驗測量小電燈的電阻的測量,討論為什么小燈泡阻值變化比較大?從而分析出小電燈不需要求平均值。兩個實驗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電阻概念的理解。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能夠設計電路和表格。
2、難點:分析出燈絲電阻受溫度的影響。
四、實驗器材:
每組配備干電池兩節,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開關各1件,待測電阻一只(5歐或10歐,其電阻值用不透明白膠布粘封,并標以Rx字樣。要求學生暫不揭開。),導線若干條,小燈泡(2、5V)。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憶一憶”)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電學中的一條什么重要規律?歐姆定律的表達式如何寫?(學生回答略)
(“想一想”)
師:怎樣利用歐姆定律測量導體的'電阻?引出本節。 板書:(第四節 歐姆定律的應用 測電阻)
(二)進行新課
(“動一動”)
1、設計實驗
(1)測量電阻的方法
師:同學們說說看,你準備如何測量電阻的阻值?板書:(一)測未知電阻Rx
答:用電壓表測電阻兩端的電壓,用電流表測通過它的電流。
(2)問:實驗的原理是什么? 板書:實驗原理
答:根據歐姆定律的變形公式計算出它的電阻。 板書:R=u/I
(3)問:根據同學所說的方法,你們能否設計出實驗電路圖? 板書:實驗電路
學生設計,教師巡視,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幾張電路圖實物投影,師生共同評價。
師:這是同學們設計的電路圖,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哪幅電路圖更好一些,好在哪里。(提醒:實驗中總是有誤差的,為了減小誤差,我們應該怎么辦?聯系前面學的一個重要的器材,如何改進?) 投影正確的實驗電路圖
(“考一考”)
師:滑動變阻器起到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投影:①改變待測電阻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它的電流,多次測量取平均植,減小誤差。②保護電路
(“探一探”)
2、實驗準備
(1)需要哪些實驗器材?板書:實驗器材
電源(干電池2節)、電流表、待測電阻R 、滑動變阻器、開關、電壓表、導線若干 (投影)
檢查和認識自己小組的實驗器材。注意認清哪個元件是待測定值電阻Rx。
(2)設計表格 板書:設計表格
提醒:要測哪些物理量?計算什么?表格需要幾列幾行?
學生設計,教師巡視,實物投影并作出評價,強調表格的規范,并讓學生完善自己設計的表格。
問:三次測量的平均值放哪里?
引導學生在表格后加一列平均值,為了計算方便,可以調節電路中的電流為整
數值(投影完整的實驗表格)
實驗次數 電壓
U/ V 電流
I/ A 電阻
R/ Ω 電阻平均值
R/ Ω
(3)連接實物圖(根據所設計的電路圖連接)
師:請一位同學到屏幕上將電路圖連成實物圖,其他同學在下面觀察是否正確,若有錯誤的地方,請同學們糾正。
(4)實驗注意點 板書:實驗注意點
師:請同學們說一說,實驗中要注意哪些方面?
學生要進行討論,師生共同總結實驗的注意事項:(1)連接電路時開關應該斷開(2)滑動變阻器應該一上一下接,實驗前將阻值調到最大處(3)電流表,電壓表的量程選擇 (投影)
(5)這個實驗需要哪些步驟? 板書:實驗步驟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①按電路圖連接電路。連接電路時開關應是斷開狀態。
滑動變阻器的滑片要放在最大電阻值位置。電壓表和電流表的正負接線柱要連
接正確。電壓表使用0~3伏量程,電流表用試觸法確定量程。
②檢查電路連接無誤后,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改變電路中的電流,觀察電流的示數為0、1A,0、2A,0、25A時電壓表的示數記錄在表格中。
③根據記錄的三組實驗數據分別算出未知電阻的三個值。為了減小誤差,算出電阻的平均值,作為被測電阻的阻值。
④實驗要求:積極動手,按要求操作,記錄數據、計算結果要實事求是。實驗完畢要整理好儀器。
以上內容,邊講邊投影
(“做一做”)
3、實驗探究(伏安法測電阻)
教師巡視,指出學生在操作中有問題的地方
(“比一比”)
哪個小組的實驗規范 準確 迅速
4、分析與討論
實物投影學生的測量結果。揭開定值電阻Rx上的封條,核對自己測試結果的正確性。
思考:你測量的電阻值為什么和定值電阻上標出的數值不完全相同?
答:由于實驗電路和儀表造成的誤差。
(“議一議”)
分析:1、為什么電阻兩端的電壓變了,通過它的電流也變了,電阻幾乎沒變?
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不隨電壓和電流的變化而變化。
(“仿一仿”)
小電燈也有電阻,將待測電阻R換成小電燈,仿照剛才的實驗測小電燈的電阻。
注意:加在小電燈兩端的電壓不要超過小電燈上所標注的電壓
實驗時,觀察小電燈的亮度并用手摸一摸它的溫度
板書:(二)測小電燈的電阻
匯報測小電燈的實驗數據和實驗結果,然后帶領學生進行分析:
2、為什么小燈泡阻值變化比較大?
這似乎與剛才的實驗結論優點矛盾,誰來分析一下這是什么原因呢?
小電燈的燈絲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進行工作的,電燈越亮,燈絲的溫度就越高,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有的材料受溫度影響較大,有的幾乎部首影響)
問:對于小電燈的燈絲,他的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那么求出小電燈阻值的平均值是否有意義?表格中還有必要寫平均值嗎?
師生共同得出結論
檢查儀器是否收拾好,按要求擺放。
(三)課堂小結
(“談一談”)
師:這節課有哪些收獲?
師:通過這節課,我們懂得了如何去測量一個未知電阻的阻值和小電燈的電阻,并且根據所測出的實驗數據機進行分析比較,得出了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會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四)布置作業 :完成本節實驗報告。
(五)說明:本節實驗要引導學生按實驗的目的,完成電路設計、器材選用、實驗步驟、設計表格等項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六)板書設計
四、歐姆定律的應用
(一)測未知電阻Rx
1、原理:歐姆定律的變形式:R=u/I
2、電路圖
3、實驗器材
4、設計表格
5、實驗注意點
6、實驗步驟
(二)測小電燈的電阻
方法:伏安法測電阻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01-04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3篇)09-16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08-17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優)04-15
初中物理密度教學設計07-24
初中物理《壓強》教學設計12-23
初中物理《壓強》教學設計07-02
2023初中物理教學設計03-21
【經典】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5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