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知識
重陽節知識 篇1
因"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所以古人認為,重陽節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關于重陽節的這些知識,你知道多少?
【節日物語】關于重陽節的知識你知道多少
因"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所以古人認為,重陽節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重陽節,也是中國老人節。截至20xx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22億,占總人口的16.1%,其中,可能就有你我白發蒼蒼的父母或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世上最美好的事情,莫過于我已經長大,你還未老;我有能力報答,你仍然健康。今天重陽,一起許個愿,祝家里的老人健康長壽,祝天下老人幸福安康!接下來小編將給小伙伴們介紹關于重陽節的知識,小伙伴們要好好聽~
白鴿鳥類分割線
一、重陽節的來源
重陽節原本只是宮廷節日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后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后,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并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白鴿鳥類分割線
重陽節原型之一:古代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后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
重陽節是中國四大祭祖節日之一
提到祭祖,我們總是首先想到清明,不要忘了,重陽節與清明節、中元節、除夕并為我國四大祭祖節日。祭祖是重陽節古有之意,早在先秦時期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如今,很多地方的人們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甚至在有些地方,重陽比清明更為重要。福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日子,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那么,重陽節有哪些習俗呢
二、重陽節我們可以做什么
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游的一種時尚。
剪刀虛線分割線
習俗那么多,小吃肯定也不少。來跟小編看看都有些什么吃的吧。
三、重陽節可以吃什么
每逢佳節胖三斤,吃貨們一定迫不及待想問,重陽節該吃什么?最傳統的食物是重陽糕,也就是古人所說的蓬餌,用以代替登高習俗,寓意百事俱高。同時,各地的重陽節又有五花八門的各種食物。
山東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陽節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
陜西省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蘇省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面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浙江省桐廬縣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湖北省武昌縣于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
福建省長汀縣農家采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
四川省南溪縣民間舊俗,重陽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即使是我們力所能及的小事情,他們也會為我們高興。常回家看看吧,看看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還有很多長輩。小伙伴們要記得喲~
關于重陽節的知識,你了解嗎?
今天,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
因"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所以古人認為,重陽節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
重陽節,也是中國老人節。世上最美好的事情,莫過于我已經長大,你還未老;我有能力報答,你仍然健康。今天重陽,一起許個愿,祝家里的老人健康長壽,祝天下老人幸福安康!
重陽習俗,不只登高
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祭祖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這一天,廣東人稱"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員都要回來"拜太公山",特別是男丁。
敬老
重陽節,也是中國老人節,人們要表達對老人的孝敬,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xx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
賞菊
重陽日,歷來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佩茱萸
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
重陽美食,傳統地道
飲菊花酒
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采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準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后一并用來釀酒,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
小貼士
中醫證明,菊花藥性甘寒微苦,有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之功。菊花酒雖達不到"令人不老"的奇效,但它確有清熱解毒、明目祛風、平肝疏肺、益陰滋腎的藥用價值。
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此外,上海的松糕、蜜糕,福州的九重稞等,也是重陽節時人們品嘗享用的佳品。
吃羊肉面
重陽節要吃羊肉面。"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羊肉性溫,益氣補虛、溫中暖下,治虛勞羸瘦、腰膝酸軟、五勞七傷。在《本草綱目》中,羊肉被稱為補元陽益血氣的溫熱補品。秋冬食用,可收進補防寒的雙重效果。
小貼士
陜北有不少以蕎面羊肉為主料的著名小吃,比如羊肉臊子饸饹、羊肉蕎麥面等。而陜北人過重陽節更是要在晚上享用蕎面羊肉。
健康
小貼士
當心秋燥
燥為秋令,易傷津耗液;同時,秋季特別容易出現呼吸道疾病,比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鼻炎等,對于免疫力低下的老人更是如此。應對秋燥,應少吃辛味的蔥、姜、蒜、椒等,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蔬菜和食品,以養肝氣。這個季節,喝粥可以減輕人的胃腸道負擔,對消化也有幫助。
溫暖睡眠
睡眠是養生的重頭戲。秋季夜里涼風習習,很容易受到"賊風"侵襲。若"賊風"吹在熟睡者的頭面部,翌日清晨就會感覺偏頭痛;"賊風"吹在腹部,則會引發腹瀉;"賊風"吹在暴露于外的肢體,還會使肌肉處于緊張性收縮狀態。因此,這個時節,入睡時一定要避風寒而臥。另外,秋季氣候干燥、風力大,汗液蒸發快,容易使人出現口干、咽燥、便秘、皮膚干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室內的濕度。
避免盲補
秋季是進補的時節,很多老人在此時"貼秋膘"。現在,社會上各類養生與健康的科普文章很多,然而有些觀點并非適合所有人。特別是老年人,一定要根據自身具體情況進補,很多中藥補品非常講究體質的寒熱,服用前一定要弄清楚。
起居有常
換季時節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最好不要打破原有的、已經形成習慣的、穩定的生活常規。
老年人骨質較脆,是骨關節病高發人群。如果家有老人要去登高,一定要提醒他們盡量避免長時間劇烈運動,注意保護骨關節的健康。
心情開朗
秋季日照減少,氣溫漸降,花木凋零,在這樣的環境里很容易因景觸情,產生憂郁、煩躁、凄涼、垂暮之感。老年人情緒不暢,更會加速生理上的衰老速度,誘發多種疾病。子女們應多跟父母嘮嗑,多交流。
重陽節知識 篇2
今年10月2日是中華民族又一個傳統佳節——重陽節。為什么叫重陽呢?據考證,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又因為“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因此重陽佳節,寓意深遠,所以古人認為這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呂氏春秋·季秋紀》載:“(九月)命冢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并且說“是月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獵,以習五戎獀馬。”可見在秋季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先民普遍存在著饗天帝、祭恩祖等歲時活動,而且這一習俗在戰國時期還被統治者加以條令化和典章化。
關于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其一: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后為道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倍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掃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游戲等。其二: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志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后世的重陽節中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于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質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后出室暢游的春節,那么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因此,人們將具有意義的秋游,民俗上就有“踏青”,重陽“辭青”的說法。
作為一個傳統節日,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代表性的節日習俗。其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到了東漢,民間在該日又有登高的習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到了唐朝,文人墨客們寫了很多登高詩,其中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如杜甫的《登高》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其二、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其三、還有賞菊花的風俗,古人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其四、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是在這一天寫的。為此,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一個傳統節日。
重陽節知識 篇3
河北省香河縣,在9月9日的時候他們有聯姻關系的家庭互相送禮,重陽節這天被稱為追節。
在山東省地區,昌邑北部在重陽節的時候吃胡蘿卜湯,鄒平地區祭祀范仲淹,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不能在重陽節回娘家。
陜西省西鄉縣親友送菊花,菊糕,婦女采茱萸
江蘇省南京人在庭院中插旗,常州縣吃駱駝蹄,無錫縣吃重陽糕,九品羹。
浙江省這天互相拜訪,還有地方9月9日祭祖稱為秋祭。
安徽省銅陵縣九月重陽為龍燭會,削竹馬為戲,迎山神。
山西省自古就有9月9日登高的傳統習俗。
四川省南溪縣讀書人在重陽節這天紀念岑參,并且四川重陽節前后要蒸糯米酒。
河南省南陽市西陜縣成為中國重陽文化之鄉,在重陽節這天會舉行中國西陜重陽文化節。
福建省重陽節會互相贈毛豆,又被稱為毛豆節,還有些地方放風箏為戲。
湖北省武昌縣重陽節釀酒,應城縣重陽節還愿,祭拜萬社田祖之神。
上海市于重陽節舉辦菊花會。
廣東省在重陽節的時候童男童女到城外聚在一起對歌。
江西省在重陽節的'時候舉辦曬秋活動,把大量的新鮮瓜果蔬菜曬干貯藏,在重陽節這天又被稱為曬秋節。
重陽節知識 篇4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由于年代久遠,跟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的形成已經不易考察明確,但民間流傳著眾多關于重陽節起源的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是認為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一種儀式。
“大火”即心宿二(天蝎座的主星),是古代用作確定季節的標志。“大火”在季秋九月隱退,故而《夏小正》有“九月內火”之說。大火星的隱退,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這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內心產生了莫名的恐懼,因此,在“內火”時節,正如其出現時需要迎火儀式那樣,人們也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現在我們雖然很難知曉古人的祭拜儀式,但從后世重陽節習俗中,我們可以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有些地區重陽節有祭灶神的習俗,灶神就是家居的火神,這便是古代九月九祭祀“大火”的'遺俗。
漢劉歆在《西京雜記》中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可見,古人是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相對應的春秋大節,而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便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于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代代傳承。
重陽節知識 篇5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登高: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陽糕:與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賞菊: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
飲菊花酒: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鐘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佩茱萸: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重陽節知識 篇6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重陽節知識 篇7
知識一
重陽節,它也叫敬老節,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并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知識二
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明代,在《陶庵夢憶》中記載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層。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 清代賞菊,如《燕京歲時記》:“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后輕(軒輊,車前高后低叫軒,前低后高叫軒,比喻高低優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在《清嘉錄》中記蘇州賞菊活動說:“畦菊乍放,虎阜花農,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擔入城市。居人買為瓶洗供賞者,或五器七器為一臺,梗中置熟鐵絲,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廣庭大廈堆壘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記》等書中也有賞菊之記載。至今,重陽節期間,各大公園也仍組織大型菊展,并將菊縛扎成各類動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觀。
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游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據《晉書》中《孟嘉傳》載,九月重陽這天,晉朝大司馬桓溫及參軍大將孟嘉等人登上龍山(今湖北江陵縣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觀賞山景,連帽被風吹走也不知道。桓溫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辯,一時傳為佳話。 南朝時,梁人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記載一個神異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游學,費長房要他在重陽這天讓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飲菊花酒,才可免禍。桓景照辦了,才逃脫災禍。這個故事,生動地反映出重陽時人們的避邪除災心理。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并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后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云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明清時,北京地區登高頗盛,《燕京歲時記》云:“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楹,出都登高。南則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凈化域等處,遠則西山八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詢一時之快樂也。”不論文人百姓,都喜歡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高臺、土坡,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戲奏樂,聽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陽于北海東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藍布圍障,防止閑人偷看。在玉淵潭等處,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宮御花園里也有登高之山。又如廣州地區,游客多于重陽登上白云山,飲酒賦詩,熱鬧非凡,影響至今。在上海,附近無山丘,便把滬南丹風樓及豫園的大假山作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熱鬧。至民國年間干脆又登二十四層高的國際飯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東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閣等等,也都是登高勝地。尤其是滕王閣,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陽節時在閣上寫出千古名文《滕王閣序》,更聞名天下。至于湖北江陵龍山上的紀念晉代孟嘉落帽的落帽臺古跡,也吸引著許多游客。由于重陽為秋節,節后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游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游“踏青”之說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于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關于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一說可能源于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古代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九月·九日,月、日均為老陽之數,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長壽的活動,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稱九為“宜于長久”之數。這是明代謝肇制《五雜咀》中的看法。一說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藥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這種上山采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于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后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征,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于登高望遠。
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于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后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這段時間又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民間稱之為“桂花蒸”,這時必須防蟲。茱萸有小毒,有除蟲作用,制茱萸囊的風俗正是這樣來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俗的重心的潛移中去理。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
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征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后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風箏始見于春秋時期,初型均是鳥類。相傳公輸般(魯班)“削竹為鶴,成而飛之”,“作木鳶以窺宋城”。這里的“竹鵲”“木鳶”,就是代風箏的雛型。不過,當時沒有紙,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筆記中說 “韓信率軍十萬圍攻項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風箏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鄉之曲,其聲悲怨,楚軍弟子八千人盡皆散去”。這里所說的漢代風箏,也只不過是牛皮制的風箏。東漢蔡倫造紙術面世后,始有紙制風箏,出現了“紙鳶”和“鷂子”的稱謂。“風箏”之名的出現,據記是出現在五代,《詢芻錄》記曰:“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初,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 鳴,俗呼風箏。”唐以后,風箏盛行,并定清明節為風箏節,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間普及了。從這以后,風箏的形狀已不局限于鵲、鳶、鷂等鳥類,蟲、魚、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風箏制作已成為一種十分精湛的手工藝術。惠州民間的紙鷂,已非本來面目,多為四方平面,帶一尾巴,其形狀與民間所貼門神、神位相似,故疑為神狀風箏的一種簡化。在惠州民間,風疹制作極為簡單,采竹一枝彎曲,一支直豎,撐住一張四方紙,貼上尾巴調好線,即可放飛。有一種不帶尾巴,四方狀紙稍大,稱“阿婆鷂”,以放飛時平穩、安定而得名。除此外,其他形狀的紙鷂也偶而有之。重陽這天,人們多伴以登高,于街道和曠野處放飛風箏,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壯觀。按我國的傳統習慣,放飛風箏多在清明。重陽放紙鷂可說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其來由無從考究。但從惠州的領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為恰當。清明前后為雨季,春雨不斷,這時顯然是不適合于放紙鷂的,而重陽前后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為適合的。
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重陽糕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于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干果;細花糕 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干果,如蘋果脯、桃脯、杏 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又請出嫁女兒回家食糕,稱“迎寧”。
飲菊酒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征。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鐘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采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采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知識三
為什么要將九月九叫做重陽節呢?
在中國一般將奇數像一三五七九稱為陽,而偶數稱為陰。在陽中九最大,有登峰造極之意,而九月九又是雙重九,陽最盛時,可驅邪避害。早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開始很重視九月九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國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就是選擇在這一天登上王位。
重陽節知識 篇8
郭愛香是河南鄭州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在她九歲那年,郭愛香的父母雙雙因公致殘,喪失了勞動和行走的能力。
每天早晨,郭愛香很早就起床,先做飯,然后推來輪椅,照顧父母和姥姥起床,再倒好洗臉水,服侍他們洗臉吃飯后,她才匆匆吃完飯去上學。晚上,她先照顧他們吃飯,等給他們洗完后,自己洗完碗筷,收拾好了家務才開始做作業。到星期天,郭愛香就給全家人洗衣服,為了他們生活得愉快,國愛香起早貪黑把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還擠出時間陪父母和姥姥說說話,給他們讀報紙。
郭愛香非常懂事,她生活很簡樸,父母給她的.零用錢,她都攢起來給老人買水果吃。有一次,父親病了,國愛香推著輪椅把他送到醫院,并日夜陪伴著他,直到父親的病好了,她才回到學校學習。
繁重的家務活并沒有把國愛香嚇倒,相反,她把自己家里的不幸化為前進的動力,學習非常刻苦,成績一直在年級組里名列前茅。艱苦的生活反而給了她樂觀向上的開朗性格,使這個家庭充滿了歡笑和希望。
兒歌一首
小朋友,要記牢,敬重長輩很重要。晚上睡前要問安,早上見了要問早。
進出家門要招呼,禮貌用語不可少。天天做到不能忘,長輩見了哈哈笑。
重陽節知識 篇9
暑假里的一天,我和媽媽乘車到市里玩。雖然是早晨,但太陽光還是肆無忌憚地顯示著它夏日的威力,熱辣辣地照射下來。要不是我一再央求,這樣的日子媽媽是不會帶我出門的。
我們是在家附近的公交車站上的車,還好,在鄰窗的地方,我們尋到了兩個座位,心安理得地坐了下來。售票員阿姨仍在聲嘶力竭地呼喊著:“遼陽”走不走了?一會兒功夫,又上來好幾個人。不要說坐的地方了,就是站的地方也是人擠人的。車里悶得喘不過氣來,空氣好像凝固了一樣。終于,車子開動了,有一絲絲的涼風從窗口吹進來,吹在我的臉上、身上,舒服極了。我在心里暗自慶幸自己和媽媽得到了座位,媽媽也很開心,攬著我的肩頭,沖著我會心的.笑了笑。 車子行至中途,有一件事情深深影響了我。那是一個小站,公交車從一路疾行之中逐漸減速并停下車來。車身剛剛站穩就從下面吃力地擠上來一位白發斑斑地老爺爺,只見他滿臉皺紋,駝著背,背部的粗布衣服早以被汗水濕透。他左手拎著一個看起來很重的包袱,右手抓住車頂上的橫梁,以防摔倒。汽車重新起動,老人站在那里被擁來擠去,處境很是艱難,他又恰巧站在媽媽座位的旁邊。媽媽連忙站起身來:“大伯,您請坐。”
老人推遲了一會兒,終于耐不住媽媽的勸讓,坐了下來。并連聲道謝。媽媽只是微笑著說:“沒事兒,大伯,您坐好!”
那一天,我們玩得很開心。媽媽告訴我人老的時候身體不好。我們對待老人就要像對待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那樣,做人應當富有同情心,做一個尊老、愛老、敬老的好孩子。
今天,媽媽給我上了生動的一堂課,我謹記了。
重陽節知識 篇10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游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于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唐代以后。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并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托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xx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xx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重陽節風俗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征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放紙鷂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后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風箏始見于春秋時期,初型均是鳥類。相傳公輸般(魯班)“削竹為鶴,成而飛之”,“作木鳶以窺宋城”。這里的“竹鵲”“木鳶”,就是代風箏的雛型。不過,當時沒有紙,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筆記中說“韓信率軍十萬圍攻項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風箏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鄉之曲,其聲悲怨,楚軍弟子八千人盡皆散去”。這里所說的漢代風箏,也只不過是牛皮制的風箏。東漢蔡倫造紙術面世后,始有紙制風箏,出現了“紙鳶”和“鷂子”的稱謂。“風箏”之名的出現,據記是出現在五代,《詢芻錄》記曰:“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初,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俗呼風箏。”唐以后,風箏盛行,并定清明節為風箏節,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間普及了。從這以后,風箏的形狀已不局限于鵲、鳶、鷂等鳥類,蟲、魚、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風箏制作已成為一種十分精湛的手工藝術。
惠州民間的紙鷂,已非本來面目,多為四方平面,帶一尾巴,其形狀與民間所貼門神、神位相似,故疑為神狀風箏的一種簡化。在惠州民間,風疹制作極為簡單,采竹一枝彎曲,一支直豎,撐住一張四方紙,貼上尾巴調好線,即可放飛。有一種不帶尾巴,四方狀紙稍大,稱“阿婆鷂”,以放飛時平穩、安定而得名。
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重陽糕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于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干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干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重陽節知識 篇11
重陽節是我國源遠流長的一個民俗文化豐富多彩的節日。重陽節的民俗活動主要有登高、賞菊、插茱萸、佩茱萸囊、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所以重陽節還有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
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由于重陽為秋節,節后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人稱重陽節野游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游“踏青”之說法相對應。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游玩觀景的記載。明清時,北京地區登高頗盛,《燕京歲時記》云:“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楹,出都登高。”故宮御花園里也有登高之山。而近代的北京香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閣等等,也都是登高勝地。尤其是滕王閣,因唐代王勃于重陽節時在閣上寫出千古名文《滕王閣序》,更聞名天下。
關于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源于古人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里,要上山游玩,躲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另一種說法是,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和藥材。這種上山采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
吃重陽糕
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現在重陽節吃糕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青睞,正是取其吉祥之意。
據史書記載,重陽節吃糕早在漢代《西京雜記》就有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食人長壽。”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記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蓬餌就是最初的重陽糕。
九月正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重陽糕又稱桂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飲菊花酒
菊花,是我國是長壽名花,又名“延壽客”。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晉代陶淵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后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更要飲菊花酒。《荊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
釀制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西京雜記》載稱“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時逢佳節,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三五相邀,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佩茱萸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也叫越椒或艾子,秋后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后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
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茱萸雅號“辟邪翁”,它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這時必須防蟲。但是在近代,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是,茱萸在早期民眾的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文明的進步,人們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
重陽節養生知識
當心秋燥
燥為秋令,易傷津耗液;同時,秋季特別容易出現呼吸道疾病,比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鼻炎等,對于免疫力低下的老人更是如此。應對秋燥,應少吃辛味的蔥、姜、蒜、椒等,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蔬菜和食品,以養肝氣。這個季節,喝粥可以減輕人的胃腸道負擔,對消化也有幫助。
溫暖睡眠
睡眠是養生的重頭戲。秋季夜里涼風習習,很容易受到“賊風”侵襲。若“賊風”吹在熟睡者的頭面部,翌日清晨就會感覺偏頭痛;“賊風”吹在腹部,則會引發腹瀉;“賊風”吹在暴露于外的肢體,還會使肌肉處于緊張性收縮狀態。因此,這個時節,入睡時一定要避風寒而臥。另外,秋季氣候干燥、風力大,汗液蒸發快,容易使人出現口干、咽燥、便秘、皮膚干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室內的濕度。
避免盲補
秋季是進補的時節,很多老人在此時“貼秋膘”。現在,社會上各類養生與健康的科普文章很多,然而有些觀點并非適合所有人。特別是老年人,一定要根據自身具體情況進補,很多中藥補品非常講究體質的寒熱,服用前一定要弄清楚。
起居有常
換季時節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最好不要打破原有的、已經形成習慣的、穩定的生活常規。
老年人骨質較脆,是骨關節病高發人群。如果家有老人要去登高,一定要提醒他們盡量避免長時間劇烈運動,注意保護骨關節的健康。
重陽節老人養生吃什么
調節飲食平衡也是防病護體的根本。秋季飲食老年人應以平補為主,盡量多吃性平味甘的食物,如玉米、豬肉、百合等就是最佳飲食。燥為秋令,易傷津耗液,因此,老年人可適當進行潤補,即養陰、生津、潤肺。少吃一些辛味的蔥、姜、蒜、椒等,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蔬菜和食品,以養肝氣。
重陽“三寶”
重陽節將至,飲菊花酒、吃羊肉面、吃花糕是重陽節的三大飲食習俗。
重陽要飲“菊花酒”。九九與“久久”諧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
第二是吃羊肉面。“羊”與“陽”諧音,應重陽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京城給九十九歲老人過生日叫“白壽”。有錢人家當日可舉行以羊肉為主的宴會,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兒最肥的季節,羊肉性暖,可以御寒。
第三是吃花糕。重陽節敬老,登高以避災。“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花糕”成了普受歡迎的節日食品。
多喝粥
歷代醫家和養生家對老人喝粥都十分推崇。《隨息居飲食》說:“粥為世間第一滋補人物。”粥易消化、吸收,能和胃、補脾、清肺、潤下。清代養生家曹慈生說:“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計頓,亦能體強健,享大壽。”這個季節,喝粥不但可以減輕老年人的胃腸道負擔,對老年人的消化也有幫助,稀粥里可加一些養胃健脾、滋陰潤燥之品,可起到養肺潤燥的效果。
小米是老人的最佳補品。老人最喜歡小米,把小米當成最好的滋補佳品,體弱有病的老人常用小米滋補身體。祖國醫學認為,小米益五臟,厚腸胃,充津液,壯筋骨,長肌肉。清代有位名醫說:“小米最養人。熬米粥時的米油勝過人參湯。”小米粥是不錯的養生粥。
對呼吸系統不太好的老年人來說,如今新上市的黃澄澄的雪梨,就是非常好的“補藥”,可以用雪梨熬成雪梨粥,每天晚上喝一碗。除了雪梨,像秋季上市的京白梨、鴨梨等,都是做梨粥效果最好的好材料,價格還便宜,粥做起來也很簡單,將粳米放在鍋中熬至八分熟,然后把洗凈的雪梨連皮一起切成塊,放進粥里再熬十分鐘左右就可以了。如果有條件,也可以在粥中加入同樣能夠滋陰潤肺的百合,3~5克就可以了。
多喝湯
老人們多喝湯,能夠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中醫學認為:“人與天地相應”,意思是人體的生理機理應與四季氣候的變化密切相應。湯,是人們所吃的各種食物中最富營養、最易消化的品種之一。
老年人多喝湯不但有助于營養的吸收,還能起到調理腸胃的作用。要注意多喝點骨頭湯,把骨頭打碎了,熬點骨頭湯,以髓補髓,這是中醫的理論。
養成飯前吃飯時不斷進點湯水的習慣,還可以減少食道炎、胃炎等的發生。當然,飯前喝湯并不是說喝得越多越好。一般情況下,中晚餐前以半碗湯為宜,而早餐前可適當多些,這是因為一夜睡眠后,人體水分損失較多。進湯時間以飯前20分鐘左右為好,吃飯時也可緩慢少量進湯,但切忌“狂飲”。
多吃魚
每周做三頓魚菜或每天吃30克魚肉,能夠使中風風險降低50%。醫學研究證明,經常吃魚的日本人和愛斯基摩人與很少吃魚的民族相比,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要小得多。
海魚的含鋅量高,且屬于動物性食物,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對于老年人來說,海魚蛋白質含量豐富,容易消化,又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對降低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有益。除含鋅量高,海魚所含的維生素A、維生素D、鈣、錳、碘、硒等微量元素也比肉類豐富,對于老人的營養平衡有益。
建議老人每周吃一到兩次海魚,每次100克左右。鱸魚、黃花魚、鲅魚都很好,金槍魚屬肉食魚類,盡量少吃。適合老年人的海魚吃法是清蒸和清燉,可以保證魚肉中營養不易流失,且味道鮮美。吃前一定要洗凈,去凈鱗、腮及內臟,無鱗魚可用刀刮去表皮上的污泥部分,因為這些部位往往是海魚中污染成分的聚集地。
重陽節知識 篇12
重陽節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也逐漸的被人們所熟知。為什么把陰歷九月九日叫做重陽呢?那是因為,古人“以陽爻為九”,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為“重九”;日月并陽,兩陽相重,故名“重陽”,又名“重九”、“九月九”、“九日”。
重陽節的習俗有很多,而且么一個地方的習俗都不太一樣,如登高、賞菊、飲菊花酒、簪插菊花、吃重陽糕、佩帶茱萸、放風箏等。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它還是我國傳統的敬老節。各地還把重陽節衍化為“登山節”、 “菊花節”、“茱萸節”、“野餐節”、“女兒節”等等。這些叫法,均由節日的活動內容或主題而得名。
重陽節究竟起源何時,學術界尚無定論。一般認為,重陽節的個別節俗在先秦時期已經初露端倪,至東漢時期正式產生。它的產生,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首先,從天候上看,古代先民確定了天文點上的冬至和夏至之后,就要選擇兩個節氣之間的中間點,于是,上巳節和下巳節就出現了,最后定格在三月三和九月九。另外,我國古代先民把大火星看做火神的化身。
到了九月,大火星退隱了,這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和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也使將大火星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以為邪祟將與之俱來,因而產生辟邪的要求,并將它在重陽節俗中體現了出來。其次,從物候上看,農歷九月,我國大部分地區農事已畢,農民需要慶豐收。
《呂氏春秋季秋紀》載:九月“命冢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 “是月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盡管史料闕如,但我們仍然可以斷定:先秦時流傳已久的'各種九月豐年慶祝活動,到東漢時有了一個固定的日期——九月九,因而實現了節日化。再次,從氣候上看,九月天清氣朗,氣候干燥。由于東漢時道教產生,各種神秘觀念、儀式、傳說和古老風俗的滲入,對九月九日的氣候便有了新的解釋。一種解釋是,人們以為這一天清氣上揚,濁氣下沉,地勢越高,清氣聚集得越多,登臨高處自然就可以乘清氣而升天,由此產生了重陽節登高的習俗。從主觀上講,登高原是為了求仙和升天,但這在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于是求仙。升天便轉為祈壽。這成了傳統重陽節的一個重要主題活動。另一種解釋是,人們認為九月天氣由暖轉寒,容易發生時疫。
由于當時科學水平較低,誤以為是冥冥中存在的鬼魅邪祟勢力所致,因而產生了以桓景學道的傳說為代表的避邪趨吉的要求,從而登高和佩插茱萸就成為古代重陽節的主要習俗。
重陽節在東漢產生,在六朝定型,在唐宋達到鼎盛。在漫長的傳續過程中,它幾經嬗變,耦合了多種民俗因素和神秘的數理邏輯,將儀式型的節日逐漸轉變為娛樂型的節日,并且表現出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思維習慣、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因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重陽文化。
就重陽的民俗文化價值而言,有三點值得強調。
其一,重陽民俗文化具有極強的傳承性和地域特征性。他們相輔相成,緊緊圍繞避禍消災、健康長壽、積極向上這一主題,在一年一度的重陽節日氛圍中,構建出極其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情愫。
其二,桓景的學道避災,雖帶有神秘色彩,但他把登高作為具體行為去實踐,從而形成了中華民族以強身健體、防病祛疾為目的的登高民俗的開端。他向世人展示這樣一個道理:災難不可怕,邪惡無所懼,只有勇于攀登進取、相信自我、敢于抗爭的人,才能追求到生命的價值和美好的未來。
其三,重陽在演變過程中超越了大眾民俗文化的基本內涵,隨著民族文化的日臻完美,其文化內涵也產生著質的飛躍與升華,派生出歷代文人、學者、士大夫借重陽日抒情達意的高雅文化現象。他們留下了許多不朽的佳句名作,至今仍被人們爭相傳誦。
重陽節知識 篇13
農歷的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節。隨著九月初九的來臨,重陽節離我們也越來越近了。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
重陽節我們一般到爺爺奶奶家過。重陽節雖然不是特別大的節日,但也比較正式。經管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不過長大了也逐漸明白了就是思念遠方的親人。這讓我想起了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
重陽節很多風俗,比如說: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一說起吃讓我就想起了奶奶家的`那個糕,特別好吃。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還有賞菊并飲菊花酒。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說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他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仿他,所以有重陽賞菊的習俗。
重陽節在陜北。福建莆松都有特殊的習俗。比如在陜北過重陽在晚上。晚飯后,人們三三兩兩的走出家門,爬上附近的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插在頭上,用來辟邪。
重陽節知識 篇14
重陽節的來歷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
當時有個青年叫恒景,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恒景歷經艱險,終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給他一把降妖寶劍,并密傳授降妖劍術。恒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訣,讓恒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瑟瑟發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恒景手持降妖寶劍,經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斗,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在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人們把重陽節又叫老人節。早在春秋戰國時,屈原在《遠游》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曹丕在《九日與鐘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糕的由來與傳承
重陽糕有一則來源甚早的說法,《南齊書》卷九上說,劉裕篡晉之前,有一年在彭城過重陽。一時興起,便騎馬登上了項羽戲馬臺。等他即位稱帝后,便規定每年九月九日為騎馬射箭、校閱軍隊的日子。據說后來流行的重陽糕,就是當年發給士兵的干糧。
另一種傳說則流傳于陜西附近。傳說明朝的狀元康海是陜西武功人,他參加八月中的鄉試后,臥病長安,八月下旨放榜后,報喜的'報子兼程將此喜訊送到武功,但此時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沒人打發賞錢,報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來。等康海病好回家時,已經是重陽節了。這時他才打發報子,給了他賞錢,并蒸了一鍋糕給他回程作干糧。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給左鄰右舍。因為這糕是用來慶祝康海中狀元,所以后來有子弟上學的人家,也在重陽節蒸糕分發,討一個好兆頭。重陽節吃糕的習俗就這樣傳開來了。
重陽節賞菊是為哪般?
九月九日重陽節也正是菊花盛開的時候。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菊是長壽之花又為人們所贊賞為凌霜不屈的對象且又為辟邪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自古有說法,重陽節又稱菊花節。所以賞菊也正是應了那時候的風景。
插茱萸又是怎么一回事?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沒錯這里的茱萸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茱萸!
茱萸是一種茴香科植物,也是一種中藥材,分為吳茱萸和山茱萸。茱萸雅號“辟邪翁”,重陽佩戴茱萸的習俗在唐代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他們或是佩戴手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還有插在頭上的。
【重陽節知識】相關文章:
重陽節日知識11-01
有關重陽節的知識12-26
重陽節節日知識10-27
重陽節養生知識12-25
重陽節日知識3篇11-01
重陽節知識(14篇)02-21
重陽節知識13篇02-21
重陽節知識14篇02-21
有關重陽節的知識-其他節日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