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三國演義的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關于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篇1
今天,我讀完了《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描述的是三國時期的戰爭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
諸葛亮是蜀國的宰相。他機智聰明,神機妙算,不管遇到什么困難,不管接到什么任務,他總有辦法不費吹灰之力地解決掉。有一次,吳蜀聯軍,齊戰魏國。吳國周瑜任都督,他見諸葛亮如此神通,很不服氣。于是,他故意捉弄諸葛亮,讓諸葛亮三日之內造十萬支箭。諸葛亮早已識破周瑜的計謀,可還是答應了。諸葛亮識天文懂地理,料到三天后必有大霧,前兩天都沒有行動。一直到了第三天的`半夜,他才帶著幾十艘船整裝出發。他下令讓船上的士兵吶喊擊鼓,讓曹操誤認為是侵敵進攻,便派人射箭。第二天,諸葛亮帶著船隊滿載而歸。周瑜見了,也只能服輸了。
想到我自己,在遇到困難時只會退縮、恐懼,從來不會主動想辦法解決。其實,畏懼困難是毫無作用的,這只會讓困難更逼近你。所以,當我們遭遇困難時,不要心焦,也不要煩惱,要心平氣和地鎮定面對。我們要學會動腦筋解決問題,用機智與自信共同戰勝難題。相信吧,只要肯動腦筋,在你前方的腳下將會鋪上一條金色的道路。
關于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篇2
去年,媽媽從新華書店里買了一本《三國演義》,我回到家一口氣把它看完了,好看極了。它主要講了蜀、魏、吳三國爭霸的故事,后來蜀、吳兩國相繼滅亡,從此,二國都歸于魏國。
我最喜歡的人是關羽,他太忠義了!他當年“降漢不降曹”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的武力也很棒,斬了許多魏、吳國的`大將,連曹操都想得到他呢!諸葛亮也不錯,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這一點讓我十分敬仰他。劉備、張飛、趙云……他們也個個都是英雄好漢,為了國家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如果是我,我寧可躲得遠遠的。武有劉備、關羽、張飛,智有諸葛亮,這個國家可以說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向無敵!
可是,這么強大的國家為什么滅亡了呢?當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死后,魏國又一次進攻蜀國。許多大臣都做好了誓死保衛蜀國的打算,可是劉備的兒子——劉禪卻軟弱無能,竟領著大臣們投降了!唉!誰讓他是皇帝呢?如果他不投降,還有許多英勇善戰的大將軍呢,蜀國怎么會滅亡?
讀完《三國演義》我的心情非常復雜。但書中英雄人物的品質在我心中卻并不復雜,因為他們都是兩個字——英勇!
關于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篇3
《三國演義》這本書,大家應該都知道的,說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朝廷腐敗無能。就在這時,出了幾位好漢英雄,故事也開始展開......
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最敬佩的人物就是劉備的二弟關羽,他不僅武功高強,而且為人正直、仗義,還熟讀兵書。面對曹操的官位與金錢的引誘,他絲毫不被吸引,過五關,斬六將,有多少武將都死在了他的刀下啊!我最討厭的人是呂布,雖然他武藝高強,三國中他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的,但是為人不講信用,先拜丁原為義父,然后殺掉,又拜奸臣董卓為義父,又被他殺掉,被張飛稱為三姓家奴。叫義父兩聲只是為了換匹赤兔馬和一把方天畫戟,還有很大的色心。反以我不喜歡他。故事的結局是劉備去世了,兒子劉禪繼位,可不久就被滅了,司馬昭逼魏帝下位,東吳不久后也被司馬昭攻破。最后司馬昭成立大晉,統一了紛爭幾十年三國。
讀了《三國演義》我受益匪淺,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如劉備的道德,諸葛亮的智慧,曹操的.深謀,張飛的勇敢,關羽的為人等。讀了一遍又一遍,這是一本書,也是一段歷史,更是一部文學精華。
關于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篇4
話說天下在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看了《三國演義》后,我才真正地明白這句話意思。
《三國演義》描寫了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著重以曹操、劉備、孫權為代表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矛盾和斗爭背景,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政治、軍事集團。反映出人民在動亂時痛苦和災難,以及它們反對魔鬼訓練似戰爭,追求和平統一愿望。
人稱諸葛亮“智絕”,曹操為“奸絕”,關羽為“義絕”,合稱“三絕”。諸葛亮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高風亮節,而且死心塌地輔助劉備;曹操是一位奸雄,它生活信條“寧我負天下人,不要天下人負我”是一個政治野心、陰謀家;關羽既“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不為金錢所迷惑,并且傲上而不忍下,期強而不凌弱,放曹操走華容道后,后人曰:曹操兵敗走華容,正與關公狹路逢。只為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真是值得我深思!
劉備仁民愛物,禮賢下士;張飛心直口快,勇猛魯莽;趙云英雄非凡、堅韌忠心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劉備很冷靜,遇事請教孔明,所以說自己是漢左將軍、宜讀成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張做事很快,可是又瞧不起諸葛亮,說他是村夫而已,在請孔明出山前,張還說孔明不來就用一條麻繩把他捆回來;趙去英勇善戰,一次還單騎勇救主!這些人優點都值得我們學習。
看了《三國演義》,使我更加佩服小說里那些英雄好漢!
關于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篇5
暑假在媽媽的指導下,我讀完了《三國演義》兒童版。
三國里英雄人物很多,我知道了桃園結義的三兄弟:仁慈的劉備,義氣的關羽,膽大勇敢的張飛,多謀善斷的孔明,文武雙全的趙云,聰明卻又多疑的'周瑜,殘暴兇狠卻又愛才的曹操等等。
三國的故事有好多好多,謙遜的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多才的諸葛先生不負眾望,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巧借東風,三氣周瑜,大擺空城計退敵,充分展現了他的聰明才智,不愧是一代奇才啊!義薄云天的關羽,溫酒斬華雄,降漢不降曹,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又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刮骨療傷,體現了他一心忠于劉備,既勇敢又大膽,堅強而講義氣,是一個真真正正的大英雄。其中我還喜歡忠心耿耿的趙云,他受劉備的囑托,單騎救主,與曹軍的千軍萬馬浴血奮戰,把小阿斗完好無損的交給劉備,真是威風凜凜啊!還有一個小故事我記憶猶新,講的是曹丕不顧兄弟情,要殺曹植。才華四溢的曹植在七步之內做出了七步詩,真是好聰明啊!曹丕無奈,只得放過他。《三國演義》這本書寫的真好,我們能通過這些小故事增加好多知識,我要把四大名著中的其他三本也看完。
關于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篇6
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的互相斗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三國演義》刻畫了近
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
關羽,這是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
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能可貴的忠。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還需要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賢臣,他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他火燒新野等都是常人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曹操在我心目中也是一代梟雄。他說劉備與他并世英雄,說得劉備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這使我感到曹操的大度。
還有趙子龍坡單騎救主、三江口周渝縱火……《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豐富的人物形象給了我很深的感受,很值得我學習。
關于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篇7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一系列故事。它寫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周瑜,長厚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蔣干,無不個極其態。
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忠。他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兒子。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天下就太平了。后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天下也太平了。
總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關于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篇8
想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這本書吧,它講訴的是在一個三國鼎立時期的故事,在這其中我最崇拜的便是諸葛亮,他的計謀,他的膽識是誰也無法比擬的!
其中,最為驚險的便是他的空城計。那一戰他打的是心理戰術,他獨自一人在城樓上奏樂,給人一種胸有成竹的自信,讓敵人誤認為這空城里下一刻便會涌出千軍萬馬,將他們殺個片甲不留。然而,諸葛亮要的`就是讓敵人產生這種錯覺,然后使心理產生怯意,最后取勝。
其實,在現在社會上也不缺乏像諸葛亮一類的為國貢獻的能人義士,他們之中也有為國家奉獻無怨無悔,甚至付出生命!諸葛亮是為保衛國家而戰,他們也是為保衛國家而戰,看來從古到今保衛國家都是十分之重要的! 那么,為什么不一起起來保衛我們的祖國呢?
或許有人會說我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國家的大事,不是我說了算的,只要我家沒事就行。可是,你們可曾想過,千萬個滴水就是一片無邊的海洋,每個微不足道相結合就是無窮的力量。在者,倘若過不在了哪來的家?
所以,大家都站起來吧,不要再像清朝政府那樣被壓迫了!保家衛國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關于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篇9
這段時間,我讀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我深有感觸。
這個是在一個三國時期的故事了,有一個人叫劉備字玄德,主要是以賣鞋為生。在他遇見了張飛、關羽,大家一見如故,相識恨晚,于是他們在張飛家的桃園結拜為兄弟。劉備大哥,關羽比張飛大一點,做二哥,張飛做三弟。然后他們收兵買馬,創建了蜀國,故事發生了。
三國也有一些故事:如空城計、赤壁之戰、草船借箭等。我在這里向大家介紹草船借箭。話說劉備把諸葛亮調到東吳孫權的,周瑜看不起諸葛亮,他想一計。對諸葛亮說:“你要在三天之內湊齊十萬支箭,不然按軍法處治。”前兩天他就喝酒,他準備二十只船,每只船十個稻草人。他預測第三天會起大霧。魯肅擔心諸葛亮會被殺掉,但諸葛亮不動于衷。第三天果然起了大霧。諸葛亮的船往曹操陣營開去,曹操命令放箭,等船的.兩邊的稻草人滿了,就回去。這次諸葛亮憑借淵博的知識和過人的智慧,輕而易舉地借得了有十萬余只箭。
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很厲害,真是令我很佩服他。
關于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篇10
書是我的好朋友。
——讀《空城計》有感
為了豐富課余時間,為了提高自己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我讀了許多有益的課外書籍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話》。我最喜歡讀的就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里面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如:《刮骨療傷》、《千里走單騎》、《單騎救主》……其中,值得我深思、最感興趣的是:《空城計》。文章主要敘說了三國時期,魏國大都督司馬懿率領十幾萬精兵強將浩浩蕩蕩地向蜀國守衛的陽平開來并想一舉攻下。而此時,城中也只有幾十人,大家一個個大驚失色,嚇得不知所措。只有諸葛亮沉著穩重,他命令士兵打開城門,孤身一人坐在城樓上,彈著琴,巧妙運用空城計,使司馬懿以為城中有埋伏,急忙命令退兵。諸葛亮巧妙運用計策保住了全城人的性命。
讀了《空城計》這個故事,我由衷感嘆道:諸葛亮瀟灑自如、沉著冷靜、機智過人最終戰勝敵人,我真想為他鼓掌叫好。 我更領悟到:人的一生難免遇到挫折、危機。要用博大的胸懷,沉著冷靜面對危機的到來,要用堅強的意志面對危機的挑戰,最終要憑著自己聰明的.頭腦,機智過人的智慧化解危機和戰勝危機。
親愛的伙伴們,讀書能讓人更加聰明智慧,讀書能讓人更加熱愛生活,拿起手中的書大聲地讀出自己的心聲吧!
關于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篇11
三國演義是一本很好看的歷史戰爭書,這本書是吳承恩寫的,看完三國演義,給我我很大的啟發。
三國演義中,主要的人物有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曹操、呂布....好多人物,保證讓你頭暈,因為人物有太多了。
誰都想讓自己的國家興榮起來,所以要不斷得去討伐別的國家,如果你的國家強,那你就是王者,如果你的國家弱,那你就是失敗者。失敗者和王者,大家肯定會選王者,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里,你只有變強了,才會抬的起頭來,才回去討伐別的'國家,要是你的國家很弱小,那你絕對不會去討伐別的國家,所以,強國都是一些經常去討伐別的國家的人,但有些人成功,有些人失敗,這是為什么呢?計謀,對,除了國家強,人多,還有有計謀,像諸葛亮,幾乎就是沒有打過敗仗,他靠的是什么呢?是計謀,他是絕不會讓自己的人貿然行事的,所以,這就成了諸葛亮能不敗的原因了。
三國最終稱霸的是曹操,也就是魏國,這是什么原因的,因為曹操手下有文有武,也比較團結,所以,這就成了曹操稱霸的原因,但是曹操一開始敗給過好多人,而且都是大敗,但后來是什么讓曹操稱霸了呢?
是曹操在北方實行屯田制,恢復經濟生產,有穩固的后方;他還禮賢下士,光泛搜求人才,連不忠不孝而有治國之才的都不遺漏。.....
所以,想稱霸,還要動腦子呀!
關于三國演義的讀后感 篇12
3.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后事時,托付楊儀主持全局工作,將兵法傳與姜維。此時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楊儀當魏延鬧情緒時可相機處死他。而魏延這邊正氣鼓鼓的:論資格,他最老;論功勞,他最大;論文謀武略,他不輸楊儀、姜維,而到頭來這把年紀,還得聽小輩調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舉動:放火燒了蜀軍回撤的棧道,揚言要擒殺楊儀。最后還是楊儀和馬岱合力斬了魏延。
之所以造成魏延悲劇性的命運結局,和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關系。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諸葛亮卻始終對魏延抱有成見,而且還當著魏延的面說一些不利于團結穩定的話。無論魏延怎樣沖鋒陷陣、屢立戰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諸葛亮用人不當不僅毀了魏延的一生,還毀了自己苦心經營的興復漢室的'大業。在幾個關鍵性的環節上,在錯誤的地點,選擇錯誤的時機,任用了錯誤的人,導致功虧一簣,抱憾終生!根導火索,當諸葛亮死后就爆發出來。
魏延我認為是個響當當的好漢,只是諸葛亮不會用人,浪費掉了魏延,馬謖......魏延的死
我覺得真的很冤!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初二三國演義讀后感04-06
《三國演義》讀后感05-07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2-02
三國演義讀后感01-08
《 三國演義》讀后感02-18
三國演義讀后感05-30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6-23
三國演義讀后感【薦】04-02
三國演義讀后感【熱】04-02
《三國演義》讀后感【薦】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