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歷史典故(通用15篇)
經典歷史典故1
期期艾艾
【出處】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史記·張丞相列傳》鄧艾口吃,語稱艾艾。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解釋】形容口吃的人吐辭重復,說話不流利。
【用法】作謂語、狀語;形容口吃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支支吾吾
【相反詞】油嘴滑舌
【同韻詞】猛志常在、飛土逐害、布衣韋帶、優勝劣汰、沉著痛快、意出言外、赤誠相待、吃糠咽菜、萬般無奈、胡孫入袋、......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漢朝初年,汾陽侯周昌跟隨劉邦打天下,劉邦寵愛戚姬,想廢太子立戚姬生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周昌不顧個人安危上殿晉見,結結巴巴不知說什么為好,就是阻止劉邦廢太子。劉邦非常感動,再也不提廢太子之事
經典歷史典故2
有備無患
出處《傳·襄公十一年》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
【釋義】“患”,禍患。事先有了充分的準備,就不會產生禍患。
【故事】春秋時,晉悼公當了國君以后,想重振晉國的威名,像他的先祖晉文公一樣,稱霸諸侯。這時,鄭國是一個小國,一會兒和晉結盟,一會兒又歸順楚國。晉悼公很生氣,公元562年,他集合了宋、魯、衛、劉等11國的部隊出兵伐鄭。鄰簡公兵敗投降,給晉國送去大批禮物,計有兵車一百輛,樂師數名,一批名貴樂器和十六個能歌善舞的女子。晉悼公很高興,把這些禮物的一半賞賜給魏絳,說:“魏絳,是你勸我跟戎、狄和好,又安定了中原各國;八年來,我們九次召集各國諸侯會盟。現在我們和各國的關系,就象一曲動聽的樂曲一樣和諧。鄭國送來這么多禮物,讓我和你同享吧!”魏絳說:“能和狄、戎和好相處,這是我們國家的福氣,大王做了中原諸侯的盟主,這是憑您的.才能,我出的力是微不足道的。不過,我希望大王在安享快樂的時候,能夠多考慮一些國家的未來。《尚書》里說:“在安定的時候,要想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危險;您想到了,就會有所準備,有所準備,就不會發生禍患。’我愿意用這些話來提醒大王!”
經典歷史典故3
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
年代:【唐】 作者:【曹松】 體裁:【七絕】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
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此詩題作《己亥歲》,題下注:“僖宗廣明元年。”按“己亥”為廣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詩大約是在廣明元年追憶去年時事而作。“己亥歲”這個醒目的詩題,就點明了詩中所寫的是活生生的社會政治現實。
安史之亂后,戰爭先在河北,后來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唐王朝進行窮兇極惡的鎮壓,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戰場。這就是所謂“澤國江山入戰圖”。詩句不直說戰亂殃及江漢流域(澤國),而只說這一片河山都已繪入戰圖,表達委婉曲折,讓讀者通過一幅“戰圖”,想象到兵荒馬亂、鐵和血的現實,這是詩人運用形象思維的一個成功例子。
隨戰亂而來的是生靈涂炭。打柴為“樵”,割草為“蘇”。樵蘇生計本來艱辛,無樂可言。然而,“寧為太平犬,勿為亂世民”,在流離失所、掙扎于生死線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樂了。只可惜這種樵蘇之樂,今亦不可復得。用“樂”字反襯“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尋味。
迸代戰爭以取首級之數計功,戰爭造成了殘酷的殺戮,人民的大量死亡。這是血淋淋的.現實。詩的前兩句雖然筆調輕描淡寫,字里行間卻有斑斑血淚。這就自然逼出后兩句沉痛的呼告。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這里“封侯”之事,是有現實針對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歲”)鎮海節度使高駢就以在淮南鎮壓黃巢起義軍的“功績”,受到封賞,無非“功在殺人多”而已。令人聞之發指,言之齒冷。無怪詩人閉目搖手道“憑君莫話封侯事”了。一個“憑”字,意在“請”與“求”之間,語調比言“請”更軟,意謂:行行好吧,可別提封侯的話啦。詞苦聲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來。
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將功成萬骨枯”。它詞約而義豐。與“可憐白骨攢孤冢,盡為將軍覓戰功”(張《吊萬人冢》)之句相比,字數減半而意味倍添。它不僅同樣含有“將軍夸寶劍,功在殺人多”(劉商《行營即事》)的現實內容;還更多一層“士卒涂草莽,將軍空爾為”(李白《戰城南》)的意味,即言將軍封侯是用士卒犧牲的高昂代價換取的。其次,一句之中運用了強烈對比手法:“一”與“萬”、“榮”與“枯”的對照,令人觸目驚心。“骨”字極形象駭目。這里的對比手法和“骨”字的運用,都很接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驚人之句。它們從不同側面揭示了封建社會歷史的本質,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詞氣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擲地有聲,相形之下更覺字字千鈞。
作者簡介
曹松(828——?),唐代詩人。字夢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潛山)人。生卒年不詳。早年曾避亂棲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頻。李死后,流落江湖,無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進士,年已70余,特授校書郎(秘書省正字)而卒。
曹松為詩,學賈島苦吟。“平生五字句,一夕滿頭絲”(《崇義里言懷》),是其自我寫照。工五言律詩,煉字琢句,取境幽深,也有點接近賈島,但尚未流于怪僻,而自有一種清苦澹宕的風味。“汲水疑山動,揚帆覺岸行”(《秋日送方干游上元》)、“廢巢侵曉色,荒冢入鋤聲”(《送進士喻坦之游太原》),正代表他的這種詩風。題材狹窄,不外乎嘆老嗟卑,旅思離情,很少接觸社會問題,而《己亥歲二首》中的“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卻歷來傳誦不衰。
有詩1卷,《唐詩百名家全集》收錄時,編作《曹松詩集》2卷。《全唐詩補編》補詩一首。
經典歷史典故4
百尺竿頭
宋朝時期,長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他佛學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總是會深受感染。
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去講經。前來聽講的僧人雖然很多,但法堂內除了大師的聲音外,一片寂靜。大師講經完畢后,一名僧人站起來,向他行了一個禮,然后提了幾個問題,請求大師解答。大師還了禮,慢慢地回答他。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于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他倆談論的`是有關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容。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賢大師當場拿出了一份偈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大師指著偈帖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是: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是真正的高峰。
經典歷史典故5
朽木不可雕
出處《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污也。”
【釋義】這個成語也稱“朽木糞土,比喻人已經敗壞到不可救藥的地步。
【故事】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辭美好,說起話來娓娓動聽。起初,孔子很喜歡這個弟子,以為他一定很有出息。可是不久,宰子暴露出懶惰的`毛玻一天,孔子給弟子講課,發現宰予沒有來聽課,就派弟子去找。一會兒,去找的弟子回來報告說,宰予在房里睡大覺。孔子聽了傷感他說:“腐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一樣的墻壁不能粉刷。最初我聽到別人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一定與他說的一樣;現在我聽別人的話后,要考察一下他的行為。就從宰子起,我改變了態度。”
經典歷史典故6
【出處】《論語·述而》。
【釋義】三:虛數,泛指幾個人。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歷史典故】
孔子非常重視學習的作用。他自稱不是天才,而是通過勤奮學習才成為有學識的人的。所以,他終生都在努力學習。只恐自己學得不夠,趕不上別人,因此廢寢忘食,樂此不疲,做到了活到老,學到老。孔子進了魯國開國祖先周公的宗廟,事事都向人請教,于是有人譏笑他不懂得“禮”。他說,不懂就問,這正是“禮”所要求人做到的。孔子提倡不恥下問地學習知識,也重視學習別人品德上的長處。他說,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又說:只要有兩三個人在一塊兒行走,其中就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們的優點和長處來學習;也從他們的缺點中得到借鑒,來改正自己身上同樣的.毛病。后遂以此語指只要善于向別人學習,那么到處都可以找到值得師法和學習的人。
【成長心語】
人們常犯的一個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多,看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少;或者只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愛拿自己的長處與他人的短處比。其實,身邊的每一位朋友甚至路人,他們其實都可以成為我們人生中的老師,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長處,我們要善于取長補短。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處事、思維的角度,甚至一個細微的動作或表情,學到人生中細微的知識,這些是書本中學不到的“真金”。
經典歷史典故7
發生在西漢時期的同姓王聯合大叛亂"七國之亂"和西晉時晉朝皇室內宮爭權奪利的`"八王之亂",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社會生活被搞得一團糟。后來人們便將這兩次叛亂聯系起來,構成了"亂七八糟"這句成語。
經典歷史典故8
風馬牛不相及意思出處:
【解釋】:風:走失;及:到。本指齊楚相去很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出自】:《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轉載]古代歷史成語典故故事大全
【示例】:咱們彼此其實沒有絲毫關聯,望帝和杜鵑也~。 ◎郭沫若《百花齊放·杜鵑花》
【近義詞】:驢唇不對馬嘴
【反義詞】:唇齒相依、息息相關
【語法】:復句式;作賓語、定語、補語;用于事情
經典歷史典故9
月船禪師是一位善于繪畫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畫前,必堅持購買者先行付款,否則決不動筆,對于這種作風,社會人士經常有微詞。
有一天,一位女士請月船禪師幫她作一幅畫,月船禪師問:“你能付多少酬勞?”“你要多少就付多少!”那女子回答道:“但我要你到我家去當眾揮毫。”月船禪師允諾跟著前去。
原來那女子家中正在宴客,月船禪師用心為她作畫,畫成之后,拿了酬勞正想離開。那女士就對宴桌上的客人說道:“這位畫家只知要錢,他的畫雖畫得很好,但心地骯臟;金錢污染了它的善美。出于這種污穢心靈的作品是不宜掛在客廳的,它只能裝飾我的一條裙子。”說著便將自己穿的一條裙子脫下,要月船禪師在它后面作畫。
月船禪師問道:“你出多少錢?”女士答道:“哦,隨便你要多少。”月船禪師開了一個特別昂貴的價格,然后依照那位女士要求畫了一幅畫,畫畢立即離開。
很多人懷疑,為什么只要有錢就好?受到任何侮辱都無所謂的月船禪師,心里是何想法?
原來,在月船禪師居住的地方常發生災荒,富人不肯出錢救助窮人,因此他建了一座倉庫,貯存稻谷以供賑濟之需。又因他的師父生前發愿建寺一座,但不幸其志未成而身亡,月船禪師要完成其志愿。
當月船禪師完成其愿望后,立即拋棄畫筆,退隱山林,從此不復再畫。他只說了這樣的'話:“畫虎畫皮難畫骨,畫人畫面難畫心。錢,是丑陋的。心,是清凈的。”
有禪心的人,不計較人間毀譽,月船禪師以自己的藝術素養,求取凈財救人救世,他的畫不能以一般畫來論,應該稱為禪畫了。因為他不是貪財,他是舍財,可是世間人有多少人能懂得這種禪心呢?
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說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就看你會不會用。
古人云:“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世界上的是是非非,全憑自己去慎思辨別,然后根據自己的分析思維決定自己走的路;社會上必然有人贊揚,也會有人毀謗譏罵。對此,自己要泰然處之,任人評論。
聽到別人說我壞話要能夠不生氣,盡管壞話說得很厲害,也不過是像拿火去燒空中,虛空中無物可燒,而火卻是終歸要熄滅的。人的煩惱,都是從心上造出來的,我們的心不動,那么煩惱還會從何處生出來呢?
經典歷史典故10
唐代《朝野僉載》里記載:房玄齡怕老婆很有名,一直不敢娶小妾。有名到皇帝下旨,欲賜十二名女子于房玄齡照顧飲食其居,以表彰房丞相為國操勞之苦。
詔曰:“若寧不妒而生,寧妒而死?”意思就是:如果你(房氏)應允這件事,那么這里有美酒一杯,自此以后和和美美,如果你要嫉妒你們家老公,不允此事,嗯,朕賜你毒酒一杯。
房氏“寧妒而死”,拿起毒酒一飲而盡。結果呢?不過一杯醋而已,濃濃的酸意里卻浸透著對夫君無限的愛,寧可死,也要吃醋。吃醋的'女人是不講道理的,吃醋的女人也不能說是錯的。
經典歷史典故11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
春秋五霸指春秋時期五次諸侯會盟的盟主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公,一說指齊桓公,晉襄公,楚莊公,武王闔閭,越王勾踐。戰國七雄指戰國時期的.七個最強的諸侯國齊、楚、燕、韓、趙、魏、秦。
經典歷史典故12
不為五斗米折腰【出處】《晉書·陶潛傳》。
【釋義】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后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于人。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歷史典故】
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東晉著名的詩人、辭賦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東晉著名的大將軍陶侃,但到他這代,陶家已經敗落,生活貧困。盡管如此,從小陶淵明還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覽群書,養成不愛慕虛榮、不貪富貴的高潔性格。
義熙元年(405年),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出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云,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就栽贓陷害。縣吏說:“我們應當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
于是,陶淵明在出任彭澤令八十多天后,就離開衙門,收拾行裝,返回家鄉,從此過起隱居生活。對于官場,他絲毫沒有眷戀之心,反而有一種重獲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飲酒寫詩,過著世外桃源一樣的清閑生活。
【成長心語】
名利本為身外物,卻讓許多人樂此不疲地執著追逐,正所謂“名利本為浮世重,古今能有幾人拋”。但是,陶淵明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名利并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們不應為名利而活,被名利驅使。淡泊不是不思進取,不是無所作為,不是沒有追求,而是以一顆純凈的心靈對待生活與人生的欲望和誘惑。在順境中不得意忘形,身處逆境時不枉自菲薄,寵辱不驚,悉由自然。這樣就會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淡泊中充實自己。
力士脫靴【出處】《唐國史補·李白脫靴事》。
【釋義】力士指的是高力士。形容文人任性飲酒,不畏權貴,不受拘束。
【歷史典故】
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因詩寫得出色,被著名詩人賀知章推薦給唐玄宗。唐玄宗很快在金鑾殿召見了李白。唐玄宗對李白很欣賞,就封他為供奉翰林,要他在宮在寫詩作文。過了一段時間,李白既不見皇帝找他商量國家大事,有沒有分派給他什么重要公務,卻常常讓他陪皇帝和貴妃游山玩水,寫“宮中行樂詞”。這和李白治國安邦的志向相差太遠,因此他常常在苦悶中借酒澆愁。
有一天,皇帝又召見李白,請他起草一份很重要的詔書。恰巧李白剛剛喝完酒,東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他瞇著眼往四周看了看,看見站在皇帝身邊的一個太監正在很不友好地盯著他。這個太監叫高力士,是唐玄宗最寵信的太監,權力很大,皇太子叫他“阿哥”,王公大臣們稱他“阿爹”,四方的奏事都要經過他的手,文武百官沒有一個不巴結他的。李白其實早就看不慣高力士的所作所為了,于是趁著這天的酒性對皇帝說:“皇上,我有個小小的請求,不知您準不準?”皇上因為急著要李白寫詔書,便著急地說:“你有什么要求,盡管講。”李白說:“我剛喝了點酒,因此無法像平常那樣很恭敬地寫文章。請皇上準許我穿戴隨便一點,這樣我才能把這篇詔書寫得符合您的要求。”皇上想了想,摸著胡子說:“既然這樣,我就準許你隨便一點吧。”于是,李白伸了個懶腰說:“我穿的鞋太緊了,要換一雙松一點的便鞋。”皇帝便立即叫人給他取雙便鞋來換。李白趁機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腳一伸:“給我把鞋脫了!”高力士看看伸在他面前的腳,又看看玄宗毫無表示,只好順從地給李白脫下靴子。
這一次,李白可給那些受高力士欺負的人出了口氣,但高力士平時作威作福搞慣了,從來沒有受過這樣的侮辱,這件事使他很憤怒,于是他就經常在唐玄宗面前說李白的壞話。唐玄宗對李白漸漸冷淡下來。李白在這樣的環境里再也待不下去了,只得離開長安,再次到外地游歷。
【成長心語】
李白的一生,懷抱治國的遠大理想,但抱負始終未能實現。這個典故充分顯示了他不畏權貴,堅持自我本色的偉大人格。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更把詩人的一身傲骨展露無遺。孟子曾說:“富貴不能婬,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每個人都應該堅決捍衛自己的尊嚴,不能為了所謂的榮華富貴而趨炎附勢,媚勢取寵,犧牲人格和尊嚴而求取的富貴是永遠為人所不齒的。
克己奉公【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祭遵傳》。
【釋義】克己:約束自己;奉公:以公事為重。克制自己的私心,以公事為重。比喻一個人對己要求嚴格,一心為公。
【歷史典故】
祭遵,字弟孫,東漢初年潁陽人。祭遵雖然出身豪門,但生活非常儉樸。他從小就喜歡讀書,知書達理,賢孝博學。
公元24年,劉秀攻打潁陽一帶時,祭遵前去投奔,劉秀便將其收到帳下。劉秀發現祭遵為人正派,做事講究原則,便任命他為軍市令,負責軍營的法令,管理軍紀。祭執法嚴明,不徇私情,為大家所稱道。
有一次,劉秀身邊的一個小侍從犯了罪,祭遵查明真相后,依法把這名小侍從處以死刑。劉秀知道后,十分生氣,欲降罪于祭遵。有人勸諫劉秀說:“嚴明軍令,本來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堅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對,這樣號令三軍才有威信,保證以后再也沒人敢以身試法了。”
劉秀聽了覺得有理,笑著說:“這個侍從死得太妙了,他一個該死的人讓我看到了我的營帳中的兩個賢人。”于是,他不但沒有降罪于祭遵,還提升他為刺奸將軍。后來,祭遵因屢立戰功,又被封為征虜將軍,潁陽侯。
祭遵為人廉潔,為官清正,做事謹慎,克己奉公,常得到劉秀的賞賜,但他將這些賞賜都拿出來分給了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儉樸,家中也沒有多少私人財產,即使在安排后事時,他仍囑咐手下的人,不許鋪張浪費,只要用牛車裝載自己的尸體和棺木,拉到洛陽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成長心語】
“克己”,便是要對自己有要求,有一個時刻不能松懈的標尺。貪、嗔、癡,這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誘惑,但不同的人在誘惑面前的表現卻大不一樣。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這應是我們對自己的最起碼的要求。“奉公”,是一種為自己所在的團體貢獻力量的義務,是一種維護自己所在團體的公平與公正的義務。以法律和法規為行事的準則,以共同利益為行為的目標,以眾人的幸福為己任,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
立木為信【出處】《史記·商鞅列傳》。
【釋義】商鞅為推行新法而取信于民的方法。比喻只有言出必行。
【歷史典故】
戰國七雄中,秦國在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后。但自從秦孝公即位后,他重用衛國人商鞅變法強國,使秦國一躍成為七國之中最強者。
商鞅在變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難,為了讓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條妙計。他命人在京城南門立了一根三米長的木桿,發布公告,誰能把這根木桿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黃金。
這一舉動引來了許多老百姓,他們圍在一起議論紛紛。其中一個人說:“這根木桿誰都扛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黃金呢?這其中一定有問題!”另一個人說:“大概是跟我們開玩笑吧,不會是真的。”圍觀的人都認為商鞅的立約不可信,所以無一人去扛木桿。
商鞅見狀,便把賞金加大,說道:“如果有人能把這根木桿扛到北門去,我就賞給他五十兩黃金。”商鞅的話音未落,百姓又開始嘩然。有人嚷道:“大人真會開玩笑,這么簡單的事,哪會賞那么多黃金呢?”現在,人們反而更加懷疑了,誰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桿。
過了一會兒,人群中走出來一個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說:“我可以把這根木桿扛到北門去。”只見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桿,邁開大步,向北門走去。圍觀的人們也尾隨著他,想看個究竟。那人到達北門后,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兩黃金,交給了他。老百姓紛紛稱贊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國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頒布后,得到順利推行。
【成長心語】
商鞅變法重在誠信,所以立木為例取信于萬民,說明了他做事的決心和勇氣。其實,不只他變法如此,生活中凡是都應以信為重。信用是衡量一個人品格好壞的標準。信守承諾的人,會贏得眾人的信賴。古語有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做人就要言出重如泰山,不會輕易改變,如果把說出的話當兒戲,說了不做,言出不行,則會失去很多人對自己的信任,自身形象在別人心中也將大打折扣。
烽火戲諸侯【出處】《史記·周本紀》。
【釋義】古時候,遇到敵情,就在烽火臺上點燃曬士的狼糞,靠“狼煙”傳遞情報。戲:戲要。用烽火臺上的狼煙戲要各地諸侯。比喻人沒有誠信。
【歷史典故】
周幽王,又叫姬宮涅。他在位時,不理朝政,喜好美色。有個叫褒響的大臣勸說周幽王應該以國家大事為重,周幽王不但不聽,還把褒響關了起來。褒家的人為了把褒響救出來,就在鄉下買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姑娘,起名褒姒,教會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來,獻給周幽王,替褒響贖罪。
周幽王十分寵愛褒姒,可是褒姒自從進宮以后,就沒有笑過一次,整天悶悶不樂。周幽王送她各種珍奇禮物,想盡各種古怪的辦法叫她笑,都沒有成功。于是周幽王說:“有誰能讓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賞他一千兩黃金。”這時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個主意。他說:“大王可以跟娘娘上驪山去玩幾天。到了晚上,咱們把烽火點起來,讓附近的諸侯見了趕來,上個大當。娘娘見了許多兵馬撲了個空,肯定會笑的。”周幽王很高興:“好極了,就這么辦吧!”
他們上了驪山,真的把烽火點了起來。各路諸侯誤以為天子蒙難,紛遣軍隊星夜兼程地前往救駕,但到京城后才發現是個惡作劇。褒姒見此情景就真的笑了。京城里外,此時已是兵馬云集,一片混亂,這種狼狽滑稽的場面,被站在高臺上的褒姒看見,禁不住哈哈大笑。幽王心花怒放,以后又數度重復這個荒謬的方法,以致無人再相信狼煙信號的意義。
五年后,酉夷犬戎大舉攻周,周幽王連忙下命把驪山的'烽火點起來,但是誰也不愿再上當了。結果周幽王被殺,而褒姒也被搶走了。
【成長心語】
一個帝王無信,最終導致了國破家亡。對個人來說,誠信同樣重要。良好的信譽能給你的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誠實、守信是形成強大親和力的基礎——誠實守信會使人產生與你交往的愿望,在某種程度上,會消除不利因素帶來的影響,使困境變為坦途。誠信是衡量人品的試金石。誠實守信不僅反映出一個人的品行,而且能讓人建立起對家庭、對社會的強烈的責任感。因此,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把誠信當做自己最好的品牌。
曳尾涂中【出處】《莊子·秋水》。
【釋義】原意指烏龜拖著尾巴在泥巴里爬,比喻與其位列卿相,受爵祿、刑罰的管束,不如隱居而安于貧賤。后也比喻在污濁的環境里茍且偷生。
【歷史典故】
莊子,名周,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抨擊儒墨的權勢觀,鄙棄虛情假意,主張順其自然。莊子曾做過漆園小吏,生活很窮困,卻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請,他是一位非常廉潔、正直,有相當棱角和鋒芒的人。
楚威王仰慕他的才學,想請他來輔佐朝政,多次派使者來請他,都遭到莊子的拒絕。一次,莊子正在濮河上釣魚,楚王又派兩位大夫來請他去做官,他們對莊子說:“大王想將國內的事務勞累您啊!”莊子拿著漁竿沒有回頭看他們,說:“我聽說楚國有一只神龜,已經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卻把它用錦緞包好裝在匣子里,藏在廟堂之上。作為一只龜,是死了留下尸骨讓人尊敬好呢,還是情愿活著而拖著尾巴在泥沼中爬行好呢?”兩個大夫說:“還是活著好啊。”于是莊子說:“請回吧!我要在爛泥里搖尾巴。”使者無言以對。
【成長心語】
莊子不為了富貴當“犬馬”,堅決不被名利鎖束縛的骨氣讓我們敬佩。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充滿著對當時世態的悲憤與絕望。從他的哲學有著退隱、不爭、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莊子是一個對現實世界有著強烈愛恨的人。
正因為世道污濁,所以他才退隱;正因為有黃雀在后的經歷,所以他才與世無爭;正因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強調率性。與其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貧賤生活中自得其樂,這正是莊子獨特人格魅力的卓越體現。
經典歷史典故13
【出處】《后漢書·酷吏傳·董宣》。
【釋義】本義是強硬的頸項,借喻人性格剛強,不肯低頭屈服。后以“強項令”泛指剛直不阿的官吏。
【歷史典故】
光武帝建立東漢王朝后,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減輕賦稅,釋放奴婢,減少官差。因此,東漢初年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卻需要有效的法令。不過法令只能威懾百姓,卻無法約束達官貴人。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倚仗自己的弟弟是皇帝,橫行無忌,她的奴仆也不把法紀放在眼中。
洛陽令董宣是一個耿直的人,他認為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湖陽公主有一個家奴仗勢行兇殺了人,躲在公主府里不出來。董宣不能進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門口守著,只等家奴出來。
一天,湖陽公主坐著馬車外出,跟隨她的正是那個殺人的家奴。董宣得到了消息,就親自帶衙役趕來,攔住湖陽公主的車。
湖陽公主大怒:“好大膽的洛陽令,竟敢阻攔我的馬車!”
董宣毫不畏懼,當面責備湖陽公主不該放縱家奴犯法殺人。他不管公主阻撓,吩咐衙役把兇手逮起來,當場處決。
湖陽公主十分生氣,馬上趕到宮里,向光武帝哭訴董宣怎樣欺負她。光武帝聽了也十分惱怒,立刻召董宣進宮,吩咐內侍當著湖陽公主的面,責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氣。
董宣說:“先別動手,微臣有話要上奏。”
光武帝怒氣沖沖地問道:“你還有什么話可說?”
董宣說:“陛下是一個中興的皇帝,應該注重法令。現在陛下讓公主放縱奴仆殺人,還能治理天下嗎?如果微臣因為維護法令而獲罪,懇請以死謝天下!”說罷,他向柱子撞去。光武帝連忙吩咐內侍把他拉住,但董宣已經撞得頭破血流。
光武帝理屈,但是為了顧全湖陽公主的'面子,要董宣向公主磕頭賠禮。董宣寧死不磕,內侍把他的腦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兩手使勁撐住地,挺著脖子。
內侍回報說:“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光武帝也只好放了他。
湖陽公主見光武帝放了董宣,并不服氣,諷刺光武帝沒有權威,光武帝無奈地說:“正因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時那樣肆意為之。”
【成長心語】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是古代法治思想的精華,沿用至今。董宣敢于挑戰有權勢之人,堅持原則不退讓、寧折不彎的精神值得我們后人尊敬,他無論官品與人品皆屬上乘。每個人都有一個衡量一切的尺度,所以對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容忍程度不一。作為一個執法者,對自己、對他人都應該嚴格要求;如果是普通人,就要嚴于律己。敢于堅持原則,寧折不彎的堅韌精神,這些都將成為青少年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條件和原因。
經典歷史典故14
劉邦滅了秦后,本想住在王宮里,但他的.心腹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為了取得民心,劉邦還把老百姓召集起來,鄭重宣布道:“秦朝的嚴刑苛法,應該全部廢除。現在 我和眾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接著公布了法律的內容。百姓們聽了,都熱烈擁護,給了劉邦以極大的擁護和支持立邦也因此取得天下。
經典歷史典故15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和(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鄭玄傳》。
【釋義】同室:自己人;操:拿起;戈:古代的兵器。自家人動刀槍。比喻兄弟自相殘殺。泛指內部斗爭。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徐吾犯的妹妹徐吾氏長得特別漂亮,人見人愛。下大夫公孫楚和上大夫公孫黑見過她之后,都想娶她為妻。下大夫公孫楚送了聘禮,訂為未婚妻;上大夫公孫黑傾慕徐吾氏的容貌,也送來禮物,強作婚約。公孫楚與公孫黑都是貴族,而且是堂兄弟,徐吾犯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是好,只得去請教執政子產。子產聽了徐吾犯的講述后說:“因為國家政治不清明,所以才會出現兩個大夫爭奪妻室的事情,這不是你的過錯,還是讓你的.妹妹自己做決定吧。”
徐吾犯讓二人分別來求親。公孫黑穿著華麗的服裝,將聘禮置于堂上;公孫楚穿著軍服,在院中射箭,接著跳到車上離去,他沒有再送禮,因為之前他已給過聘禮,認為不需要另送。徐吾氏在屋內認真地觀看了兩位大夫的行動,選擇了自己的情人。她認為公孫黑確實漂亮,但不能做自己的丈夫,而公孫楚表現出了男子漢氣概,決定嫁給他。她的哥哥尊重她的意見,徐吾氏遂同公孫楚結為伉儷。
但這件事情到此并未結束,失敗的公孫黑很不甘心,一氣之下,全副武裝闖入公孫楚的家中,聲稱要殺死自己的堂哥,以奪取徐吾氏。公孫楚聽了他的話也不甘示弱,執起武器與公孫黑打斗起來,結果在打斗中,公孫黑不幸被擊傷。
【成長心語】
如公孫黑與公孫楚這般同室操戈的事件,在歷史上不勝枚舉,或為名利,或為美女,或為權勢……無論是為了什么,這樣的事情不斷發生,直到今天,它還在上演。其實,家不但是可以躲避風雨的港灣,還是你茁壯成長的土壤。兄弟姐妹間雖然免不了爭吵,但畢竟是孩童往事,最終不會妨礙血濃于水的親情發展。放眼今天社會,有許多家族企業皆由兄弟姐妹攜手合作,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聯手經營、相互激勵、共渡難關,最終成就一方大業而受人敬慕。所以,兄弟之間一定要互相幫助和扶持,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成長、進步,成就事業。
【經典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經典歷史典故04-28
經典的歷史典故01-13
歷史典故04-12
歷史的典故04-12
經典歷史典故02-19
經典的歷史典故04-20
經典歷史典故精選08-26
頤和園的歷史典故04-25
精選歷史典故閱讀09-03
歷史典故閱讀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