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戰國時期歷史知識點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春秋戰國時期歷史知識點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很多人都經常追著老師們要知識點吧,知識點是傳遞信息的基本單位,知識點對提高學習導航具有重要的作用。為了幫助大家更高效的學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春秋戰國時期歷史知識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春秋戰國時期歷史知識點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2、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結束時期。
(2)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結束時期。
名稱春秋時間前770——476年前475——前221年歷史特征奴隸制瓦解: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強大的諸侯封建制度形成:兼并戰爭更頻繁,規模更大更殘酷,有統一的趨勢社會特點?戰亂與紛爭?春秋以爭霸為主戰國以兼并為主戰國
注釋:春秋,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戰國,因各諸侯國連年爭戰而得名。
一、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1、農業: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
2、手工業:規模擴大。
3、商業:出現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
二、王室衰微
1、原因:各種制度遭到破壞,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現:
(1)周王室的統治勢力大減,已無力控制諸侯;
(2)諸侯不再聽從王命,各自為政;
(3)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導致周王室在財政上陷入困境。
3、結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國勢力崛起。他們競相稱霸,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諸侯爭霸
1、背景:由于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各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開爭斗;民族間的矛盾也有所發展。
2、經過: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先后稱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也先后北上爭霸。(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是齊桓公)
3、影響(結果):
(1)消極影響:給社會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
(2)積極影響:
①在爭霸過程中,有的諸侯國被滅掉,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加快了統一的步伐。
②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周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后的朝代,分為“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和洛邑;東周由周平王姬宜臼建立,定都洛邑。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及“戰國”兩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前11世紀至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共計存在約為791年。
在歷史上,東周也被稱為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又出現了春秋和戰國兩個部分,即使是這樣,科學家們還是認為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是周朝。直到公元前26年秦朝統一六國之后,周朝才真正的滅亡。
說完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下面來說一說中國歷史上最短的朝代。說到最短的朝代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隋朝,隋朝存在的時間只有38年。
但是還有一個朝代比隋朝還要短,這個朝代僅僅存在了三年多的時間。它就是玄漢,它存在的時間是公元23年到公元25年,是由西漢劉玄建立的玄漢,存在時間僅僅為三年,卻進行了三次遷都,分別遷到洛陽,長安等地方。
因為它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所以中國歷史上很少有關于他們的記載,導致我們對玄漢也不是特別了解。
不管是存在最長時間的周朝,還是很短時間的玄漢,它們都是歷史長河中的一部分,也是值得我們去探索和研究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
1.農業生產的發展
(1)井田制破壞和土地私有制形成
春秋時期,井田制開始走向崩潰,逐漸成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各諸侯國先后進行了稅制改革,客觀上承認士地的私有權,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實際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變法,宣布“除井田,民得賣買”,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對土地私有制給予全面的肯定。這種局面一直延續了20xx多年。
(2)生產工具的進步和水利
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逐漸代替了木、石制的農具。大約在春秋后期,牛耕開始出現。不斷改良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形成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
我國古代一直很重視農業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戰國時期的都江堰等。
(3)個體生產的小農經濟
商周時期,農具原始,多采用大規模簡單協作方式進行農業生產。隨著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進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現,自耕農經濟應運而生。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是當時自耕農的主要經營方式。從此,“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也成為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一。
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自耕農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統治者過度的剝削和壓榨是自耕農破產的原因之一。
2.手工業生產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私營手工業興起。小農的家庭手工業生產也十分普遍,“男耕女織”的經濟模式下,家庭手工業以紡織業為主。家庭手丁業的產品多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有很少一部分也會進入市場。
3.商業的發展和重農抑商政策
(1)私營商業的興起
春秋戰國時期,許多庶人沖破官府的束縛,在經營商業中發家致富,成為有強大經濟實力的自由商人。
(2)重農抑商政策的出現
早期商業的發展得到了統治者的重視和鼓勵。但商業與強調耕戰、加強中央集權的思想發生矛盾,戰國時期,重農抑商思想崛起。
商鞅為政,獎勵耕戰,實施了一系列重農抑商措施。以農業為“本業”,商業為“末業”。重本抑末:
一是從身份上貶低商人的社會地位;
二是限制商人經營的范圍,國家獨占山澤之利,實行鹽鐵官營。
春秋戰國的紛爭知識點
一、東周的發展階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東周建立。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二、春秋五霸
1、諸侯爭霸的實質
教師首先出示有關西、東周變化的對照表名稱土地兵力財力物力人口
天子與諸侯的關系西周周王室直接管轄從鎬京到洛邑方約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轄的軍隊多達14萬人以上
人口眾多,資源豐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東周東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轄的土地有方約600里的土地,往后越來越少。最后只有方約百里的土地。
平王東遷后,還有3萬人。后來逐漸減少到只剩下幾千人了
直轄的人口所剩無幾,財力、物力、兵源減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強大的諸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分析,對東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東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諸侯的地位變化的理解。教師提問:諸侯爭霸的實質是什么?教師應進一步指出: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喪失了"天下共主"的資格,反而在政治、經濟上依附于強大的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諸侯爭霸的熱鬧場面一場接一場地出現了。周天子,雖然名存實亡,但是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權威,卻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貢賦,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并戰爭,爭當諸侯首領-霸主。這是諸侯爭霸的原因,也是諸侯爭霸的實質。
2、春秋五霸
教師應引出春秋初期,一些較大的諸侯國,不斷進行兼并戰爭,誰戰勝了就召開各諸侯國會議,迫使大家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先后起來爭霸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種說法。)同時讓學生在春秋列國形勢土上畫出"五霸"(實際應該為7個國家)的相應位置。
3、齊桓公稱霸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出:齊桓公為什么能夠首先稱霸?
⑴齊在山東,得漁鹽之利,富庶,為東方大國。
⑵齊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為相。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齊國實現國富兵強。
⑶齊桓公依仗實力,有管仲謀略"尊王攘夷",發展齊國勢力。(東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義,仍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強大的諸侯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會盟,標志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頂峰。
4、晉楚爭霸
教師先作介紹:晉國出動的兵力約2萬人,楚國出動的兵力約4萬人,結果卻是晉勝楚敗。所以,城濮之戰在我國歷史上是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解釋退避三舍這一成語的來源。)"齊桓公晉文公稱霸有什么相同之處"關鍵要讓學生明白齊、晉之所以可以成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兩個國家的君主都進行了改革,使國家得以強壯。(吳越爭霸:建議教師指導學生自己以講故事的方式學習)
5、爭霸戰爭的作用
教師提問:這么多爭霸戰爭,會給社會和人民帶來什么影響?估計學生可能會回答出戰爭的破壞性,但對于戰爭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恐怕回答的不會很到位,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如:春秋開始的時候諸侯國林立,由于爭霸戰爭到春秋末期只剩下為數不多的一些大國,這能說明些什么問題?(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發言。
三、戰國七雄
教師首先出示《戰國形勢土》邊指圖邊向學生介紹戰國七雄,建議教師按方位向學生介紹七個國家即齊楚秦燕趙魏韓,東西南北在中間。教師再提問:請同學對照《春秋列國形勢圖》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國家是春秋時就存在的,而哪些國家是戰國時新出現的?在學生正確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次指出:其實除了新出現韓趙魏之外,此時的齊國也與春秋時期的齊國有所不同了,教師講解"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事件。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把握,但是一定要強調長平之戰的作用,即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對抗秦軍的進攻了。
【春秋戰國時期歷史知識點】相關文章:
春秋戰國時期歷史知識點03-06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典故09-24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常識07-05
春秋戰國時期文藝和科技教案04-25
春秋的歷史典故03-12
七年級歷史戰國時期知識點04-30
春秋的重要歷史典故06-26
[必備]春秋的歷史典故07-05
(熱)春秋的歷史典故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