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習俗(集錦15篇)
冬至的習俗1
海南島漢族居民主要從內地不同地域和不同歷史時期遷徙而來,繼承祖先的傳統風俗不盡相同,因此海南部分地區有冬至掃墓的習俗。
在海南,冬至又被成為“小清明”,冬至掃墓,要殺雞、宰鴨,全家族人都回來利用冬至團圓,聚在一塊吃團圓飯,團聚祭祖,很隆重,像過年一樣。
僑鄉萬寧個別鄉鎮把冬至節稱為“飼牛節”,當日讓耕牛休息。萬寧和樂、后安等鎮的人們,不管身在何方,都要趕回老家,在冬至前一兩天一家老少一起出動為先祖掃墓修墳,香火點燃,鞭炮四響,寄托追思。
冬至這天中午人們會在祖居備一卓酒席紀念先祖。八仙桌上有飯仔十碗,小酒杯十個,筷子十雙,菜和肉三盤,一雙蠟燭和三支香,煤油燈一盞,并備有檳榔、錢寶等。備用齊全后,點上香蠟,斟酒祭祖先。經過男丁行祭拜禮許愿后,燒錢寶和放鞭炮,隨后就是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圓飯。
冬至這天,也是外出人員回鄉里,和許久不見的親戚朋友交流感情的時節。女人們也利用冬至團圓,聚在一塊聊家事、侃育兒經。小孩子們則呼朋喚伴,撒歡了滿村滿屋的跑,興奮勁高漲。
海南的冬至跟潮汕各市縣冬至之習俗基本相同都有吃甜丸的習俗。湯圓在潮汕地區又叫甜丸,相傳因為甜丸既甜又圓,是表示好意義,它預示明年又獲豐收,家人又能團聚。
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頭,這有如少數民族的“潑水節”一樣。如果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門拜訪,讓外人碰上它,這些外人也會交上好運。
每年的“冬至”節,海南苗族人家家戶戶都要用山蘭糯米制成一種糕粑來吃,以慶祝一年的豐收喜悅。
其具體做法是:選取上好的糯米用干凈的涼水洗滌并浸泡十二小時以上,然后用漏勺撈出濾掉水,把泡軟的'糯米放入特制的木橧蒸熟。再把蒸熟且黏糊糊的糯米干飯倒進木臼內,幾個人圍著木臼掄起杵子舂搗。當感覺木杵逐漸被粘住時就要醮一下糖漿,以利潤滑木杵不被粘住。
一邊舂搗一邊不斷地翻,直至把糯米飯搗爛成糊狀為止,然后撈出把它切成塊狀,用事先已干炒至熟的玉米粉、秈米粉或芝麻等涂撒在外面壓平,就制成一種苗族民間的美味糕點了。
這種糕粑吃的時候醮上自制的蔗糖漿,一時吃不完可以存放幾天。冬天天氣冷,食物易變硬,把這種糕粑放在炭火上炙烤熱后膨脹軟化,更是香甜可口。
冬至的習俗2
一說到“吃雞”,請不要以為是游戲中的吃雞游戲!今天我要向你們介紹我們家鄉的冬至習俗——吃糖蛋甜雞。
很早以前,就聽爸爸說過冬至是一年中夜最短、晝最長的一天,這一天,我們國家大部分地區都到了溫度最冷的時候。古代人們為了御寒,都會在這天晚上吃雞進補,用來抵御寒氣。
我們家鄉的人們這一天都會吃“糖蛋甜雞”。糖蛋甜雞的做法十分稀奇,接下來就讓我帶你們去看看我奶奶是怎么忙活的吧。
只見奶奶從鄉下抓來了2只土雞,準備燉整整兩鍋糖蛋甜雞,一鍋是爺爺奶奶吃,另一鍋給爸爸、媽媽和我吃。配甜雞的材料有桂圓肉、白木耳,這些東西需要一股腦兒放下去,大火燒開,然后用勺子把漂浮起來的雜質去除。接下來就是放佐料,佐料是老冰糖,冰糖的數量可以根據主人的'喜好隨意添加。爺爺最喜歡吃甜食,奶奶在那個鍋里放的冰糖足足有半斤左右。然后就用小火頓煮,這個過程差不多要進行半天。
等到雞肉完全燉爛了,這時就可以把雞蛋打到雞湯里煮了。糖蛋必須煮得很嫩,一般都還是湯心的,奶奶說這味道才叫絕。
享受美食的時刻到了,我們一家人圍著糖蛋甜雞,你一口我一口地吃起來。我也希望,這冬至的糖蛋甜雞能給我帶來一冬的熱量。
冬至的習俗3
冬至的由來
冬至作為一個節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宋朝以后,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
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冬至的習俗活動
古代紀念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饑餓與死亡。
《后漢書禮儀》:"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并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但民間并不以冬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填充
九九消寒圖
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筆劃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
此外,還有采用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稱作"雅圖",是在白紙上繪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記載:"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無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圖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然而,不管哪種九九消寒圖,在消磨時日、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簡單記錄了氣象變化。據說有經驗的老人,還能根據九九消寒圖,推測出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豐歉情況。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楊柳;七九河開,八_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的習俗4
今天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
我用無比歡快的語氣念完上面這一段話,憂傷還來不及在我腦子里出現。
我看窗外,一排排光禿的法國梧桐在陽光中變的不真實起來。
孤單是一種很神奇的感覺,有些時候人們說自己很孤單,很憂郁,只是因為喜歡那種感覺罷了,不是真的。至少我就是其中之一。
“忽然之間,天昏地暗,世界可以在忽然之間什么都沒有”…在過去的.五個小時里,我一直在聽這首歌,并且發呆、沉默,歌聲在一次一次的輪回,沒有一個音的改變,我的思維也沒有任何改變。這時時間仿佛停滯不前,凝固了。xx說:“我們最大的第三者是時間”,只是腦子里忽然想到的一句話,并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對我來說。
“你最心愛的吉他現在在我的房間,你最想寫的那首歌至今沒有出現”。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歌詞,樸實無華,但意義深遠。在書上偶然發現,新里一頓,然后刻在了腦子里。這個女孩和我有幾分相似,我自戀的認為。
將在冬至這天晚上一夜長大,我等待著我們的成人禮。
去年的冬至仿佛就在昨天,轉眼另一個冬至又悄悄地到來了。就像許多詩句里面說的那樣:時光飛逝、彈指一揮間耳。了解冬至由來,感受冬至氣息,體味生活的幸福。
冬至的習俗5
香煎豆腐的做法,所屬分類:豆制品、下飯菜,需要烹飪時間:10-30分鐘,烹飪難度:切墩(初級)。
老南京過冬至有兩樣東西是必吃的——喝雞湯、吃豆腐。按民間說法,在冬至這天喝雞湯,可以補上一年。而南京人冬至要吃“小蔥燒豆腐”,相傳該習俗是從明代的劉基流傳下來的。明太祖定都南京后,命劉基負責營造皇城,因劉基不愿與貪、官同流合污,便遭到眾貪、官的聯名誣告,說他貪污銀兩。朱元璋大怒,即命劉基將賬本呈上備查。劉基便于冬至這天,左手提賬本,右手提一瓦罐上殿見君。朱元璋好奇地揭開瓦罐,見是滿罐的小蔥燒豆腐;再抬頭看劉基時,見他神色莊重,一身正氣,才知自己錯怪了忠良。于是便自我解嘲道:“小蔥燒豆腐,一清二白”。打這以后每逢冬至,南京家家戶戶便吃小蔥燒豆腐了。又有一種“逗富”、“長旺”的寓意。豆腐營養豐富,含有鐵、鈣、磷、鎂等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還含有糖類、植物油和豐富的優質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稱。豆腐的消化吸收率達95%以上。兩小塊豆腐,即可滿足一個人一天鈣的需要量。所以豆腐也是我們家餐桌上的常客,趁著冬至,香煎豆腐吃起來!
做冬至習俗:香煎豆腐所需食材:
主料:北豆腐1塊,香蔥2根,大蔥1根,玉米油1大勺
輔料:老抽1勺,生抽1勺,水淀粉適量
冬至習俗:香煎豆腐的做法步驟:
1. 一大塊北豆腐沖洗干凈后控干水份。
2. 炒鍋內加入1大勺玉米油,豆腐切成薄片煎至兩面金黃。
3. 鍋里加入1勺老抽,1勺生抽,蔥段和適量雞湯,蓋上鍋蓋燉煮幾分鐘至豆腐入味。
4. 倒入適量水淀粉勾芡,撒上小蔥花裝盤即食。
溫馨提示:
1、煎豆腐時火不要太大,避免煎糊。2、沒有高湯也可以加水燉燒豆腐。
冬至的習俗6
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余,擇日拜神祭祖。并逐漸發展成節日宴飲活動,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在冬至這天,也是如此。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冬至習俗。
祭祖
冬至最初在周代主要是為了向神明和祖先祈福消災,祈求來年減少饑荒與死亡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至今,我國南方沿海一帶還延續著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貢品等。在南方一些地方,還會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吃燒臘與姜飯
潮汕地區有“東丸節,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也叫“添歲”。吃燒臘寓意來年能鴻運當頭。吃姜飯則是時節的原因,冬至需要御寒,適合進補,冬至煮臘味姜飯,適合時令。在冬至這天,廣東人還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
吃年糕
明末清初,杭州人都有冬至吃年糕的習俗,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寓意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吃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區,冬至時節的習俗是吃冬至丸,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蘿卜絲等做餡,包成冬至丸。不僅自家吃,還會贈送親友表示祝福。有的還會帶上煮熟的冬至丸,準備水果、香、銀紙等祭品,上山掃墓,祭祀祖先。
吃餃子
吃餃子是北方人的傳統風俗,有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冬至由來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歷》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采用“平氣法”(即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
“平氣法”用測影確定黃河流域的'日短至作為冬至日,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
冬至含義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傳統節日。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又被稱為“小年”,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亞于新年。在中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在中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的習俗7
冬至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節氣冬至的含義及習俗,我們來看看。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于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冬至節氣的由來
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冬至節氣的氣候特征
冬至日隨即太陽高度最低,日照時間最短,地面吸收的熱量比散失的熱量多,冬至后便開始“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最冷,所以說“冷在三九”。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于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西北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冬至節氣的民俗習俗
古代紀念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饑餓與死亡。
《后漢書禮儀》:“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并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但民間并不以冬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劃,共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筆劃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
此外,還有采用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稱作“雅圖”,是在白紙上繪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記載:“試數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徧無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圖是作九體對聯。每聯九字,每字九劃,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稱為九九消寒迎春聯。然而,不管哪種九九消寒圖,在消磨時日、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簡單記錄了氣象變化。據說有經驗的老人,還能根據九九消寒圖,推測出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豐歉情況。
冬至的習俗8
冬至的來歷和習俗是什么
冬至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所以,永定河沿岸民間又把冬至俗稱為“日短”。他們認為,從冬至開始,陽氣四開,又有了“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故冬至有3種意義:一是陽極之至;二是陽氣之至;三是日行南至,故謂“冬至”。
從冬至這一天起,到驚蟄節后6天,共有九九八十一天,九天稱為一個“九”,即:公歷從12月21日或22日至次年3月11日或12日。永定河沿岸民間稱這段時間為“數九寒天”,還曾有一首歌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邊看楊柳。七九河開,_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永定河兩岸民間的“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俗稱“亞歲”。舊時,每到冬至前幾天,各家各戶要準備好魚肉、蔬菜等食物,先祭祖先,后拜父母尊長。
冬至節還要吃餃子,這源于一個故事:醫圣張仲景,原是一名官員,時值寒冬,他告老還鄉。在途中,他看到很多窮人面黃肌瘦,衣不遮體,好多人的耳朵甚至都凍爛了。孫仲景看到這種情況后,心里非常難過。冬至這天,他在空地上,搭起大棚,架起大鍋,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溫熱的藥材,熬煮煉制“祛寒嬌耳湯”。煮好后,分給每人一碗。另外,把羊肉和藥材搗碎,用面粉皮包成耳朵形狀的“嬌耳”,分給凍傷人每人兩只。人們食后,頓覺渾身發熱,兩耳起暖。從冬至到大年三十,張仲景用這種方法把人們的耳朵凍傷都治好了。從此,每到冬至這一天,人們便模仿“嬌耳”的樣子,做成了“餃子”。
過了農歷十一就到了冬至(大約陽歷為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開始數九。入九以后,民間流行消寒活動,逢九日飲酒消寒,席間慣擺九碟九碗,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但民間并不以冬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滿族人則不同,為了消災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時分,邀請本家嫡親姑表及摯友齊聚庭院席地而坐,殺豬祭天,即祭“祖宗桿子”。在大門的東南角立一高旗桿,頂端為葫蘆形,稍下放一方形木框,內裝用碎豬腸,豬腔骨拌的米飯祭祀烏鴉,烏鴉是滿足古老氏族的圖騰(氏族標志,北方氏族多以飛禽為族標),親朋圍坐吃“白肉”,這種白肉俗稱“神余”。
冬至過后,我國各地都相繼進入寒冷的季節。此時正值我國的小寒、大寒節氣。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又有“小寒大寒寒冷冰團”之說。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面上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在氣象的記錄中,則往往是小寒卻比大寒寒冷,可以說是全年24節氣中最寒冷的節氣。常有“冷在三九”的說法,而“三九”又恰在小寒節氣內。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為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月初寒當小……月半則大矣。”按當時的情況延續至今而已。據說早年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小寒,家家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正因為如此,人們在寒冬臘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要特別注意防寒保健,平安度過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歡歡喜喜迎新春。
特別是年輕人在寒冷的臘月,有的人穿著則“只要風度不要溫度”。這種極端的著裝是不合理的。衣服的保暖程度與衣服內的空氣層的厚度有關。羽絨服有一定的厚度,羊毛織物氣孔不直通,兩種保暖性能都很不錯。寒冬臘月外出時,應注意以保暖為主。“寒從腳起”,人們腳的保暖尤為重要。
冬至民俗活動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饑餓與死亡。《史記·孝武本紀》:“其后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禪。”
《后漢書禮儀》:“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并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什么是冬至
冬至是24節氣之一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白天的時間最短,晚上的時間最長,理論是上是最冷的一天,但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這一天過后也就預示著真正的寒冬就要來臨了。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都把冬至當成一個大節來過,所以這一天又稱為“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在春秋時期的時候就有了冬至這個節氣,到了周朝這個節氣就變成了一個節日,在這一天會舉行很多的祭祀活動。
祭祀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清朝時期,后來因為祭祀有專屬的節日,所以就不再在冬至的這一天祭祀了。大家只在冬至這一天吃一些傳統食物,以此來慶祝這個團圓的時刻。
在古人們的思想中冬至這一天是不能出遠門的,因為這一天是冬天的象征,是年末的時候,一家人必須和和美美的在一起吃一段團圓飯。而且過了這一天之后你就會迎來大雪的天氣,而且在河面上全是冰,非常寒的冷。
冬至的習俗9
四川冬至吃羊肉的由來
據說,那一天,拜師傅、拜尊長,討得一年的福財、一年的安康。師傅、尊長這時也盡揀好詞兒送出口,讓說的聽的,心里都暖融融,這叫“賀冬至”;同僚之間相互拜賀,預祝來年有個好運氣,平時的勾心斗角,一切的恩怨情仇都拋開去,這叫“拜冬至”;有的地方在這一天甚至出動全家,到野外去掃墓,儀式大約和清明差不多,這叫“上冬墳”。周圍同姓的人家多了,還要舉行“冬至會”,就是一大家族的人共同祭祖先。
家庭經濟條件稍好一點的,就在這一天宰豬腌肉。有句俗語:“冬至不割肉,枉在世上走。”因此,有錢人家都在這一天腌臘肉、灌香腸,準備過年的年貨。誰都明白:冬至這天腌的肉,不腐壞,不流油,放的時間久。
這些活兒忙完了,還要到田地里采一些桑葉,拿回家,不能曬太陽,不能用火烤,讓它自然陰干,這就是“冬桑葉”。可以用做中藥,有祛風的藥效;或者將采回的桑葉蒸9次,再露9次,以后才能配做藥引子。每到冬至,村莊早已籠罩在淡淡的薄霧中了,人影悠悠,淌向各自的住房,將那一副好心情帶回家去,晚上還要和一家人吃狗肉呢!這習俗聽說是從漢代開始的。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冬至吃狗肉從此就在民間傳開來,不僅吃狗肉,還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品,希望來年有個好兆頭。到后來,又狗肉就慢慢轉變成了羊肉,最好是再配上祛風防寒的.中藥。于是,冬至吃羊肉湯的習俗在四川地區廣為流傳。
四川冬至羊肉怎么吃
北方有著“冬至吃餃子”的習俗,而這一習俗,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時時覺得僅這一習慣,就充分地說明了四川人比起北方人對自己好太多,起碼在飲食上是這樣。越臨近冬至,在北京的四川人就會開始四處找尋羊肉湯館,當看到那種簡潔,甚至可以說有點俗氣的宋體字“簡陽羊肉湯”的招牌映入眼簾的時候,幾乎是一秒都不用考慮就得進店去,正宗不正宗,可騙不了喝著羊肉湯長大的四川人。
店面里也簡樸得可以,幾乎談不上裝修,不過倘若真要走豪華或者時尚路線,吃起來或許還會有點不習慣。這里的羊肉湯的方式是火鍋的吃法,以羊肉湯為鍋底,里面早已煮著各種羊肉、羊雜,另外還想涮點什么東西自便。這種吃法大概是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從成都小關廟風行起來的。而真正的簡陽周邊的人吃羊肉湯,都是到館子里端上一鍋回家,自己再加點白蘿卜煮煮來吃。吃法如何都沒有關系,重要的是這湯是否正宗。
秘訣有二,其一,羊湯要熬成濃稠細膩的白湯,可不是加什么濃湯煲或者加牛奶,要正經用過油的鯽魚和爆炒的羊肉加羊骨等等熬4個小時以上才能出來的香濃白湯,只有羊肉羊骨也不行,因為“鮮”字,可不能少了重要的“魚”;其二,羊肉不能膻,而北方羊肉的獨特的膻味,不是加點特別的調料可以去掉的,所以必然也只能是簡陽的羊肉品種才能出來這樣的味道。
濃稠的白湯上桌,蘸料也分湯碟和干碟,還有芝麻醬的小料顯然是為北方人準備的,完全可以忽略。還有一碟自家做的臭豆腐,真是與四川的羊湯館子如出一轍,光是這些足以讓人食指大動。先舀上一碗湯來,完全沒有膻味,香味沁心,叫來老板一問,做法果然嚴格按照傳統,而且羊肉也是千里迢迢從四川運來。老板也很實誠:“辣椒等等調料之類的,北京也能找到,只有這羊肉,再麻煩也得從四川來,北方的羊肉根本出不了這樣的湯味。”
至于涮湯的菜,其實只要白蘿卜就成,因為在四川的羊肉湯里,它們原本就是不分家的一鍋。
冬至的習俗10
去年,到韓國出差,卻碰巧趕上了冬至時節。
本以為,冬至這個節氣,只有在國內才會受到重視。沒想到,受漢文化影響頗深的韓國,冬至也是一個重要的日子。而在這一天,韓國人有喝紅豆粥的食俗。
紅豆粥的食俗,由來已久。相傳,古時的韓國人認為鬼神害怕紅色,因此將紅豆熬成粥食用,可以辟邪除病。久而久之,這個食俗流傳下來,成了冬至不可或缺的一個活動。其實,在這個傳說里,不僅蘊含著人們的美好愿望,而且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紅豆是冬季里藥食俱佳的食物,能補脾健胃,食之對身體頗有裨益。
韓國紅豆粥的做法,和國內略有不同。將紅豆洗凈,用清水浸泡半天,放入鍋中熬煮至軟爛后,將紅豆湯與紅豆分開,并將紅豆壓制成豆沙;糯米洗凈,用水泡兩個小時,放入紅豆湯里一同熬煮至米熟爛;預先將湯圓做好,最后將湯圓放入紅豆粥里煮熟就完成了。
其實,韓國人冬至喝紅豆粥,和中國的吃湯圓有些類似。韓國的紅豆粥,其實就是用紅豆加糯米熬煮的湯,來煮湯圓。可見,這個食俗也是受了漢文化的影響。
韓國人有“吃過紅豆湯,可增加一歲”的說法。紅豆湯里的湯圓數量,要和吃的`人的真實年齡一致。朋友又告訴我,盡管韓國湯圓的個頭小,多吃也沒關系,但對于一些年齡大的老人來說,腸胃不太好,糯米吃多了反而傷身。所以有了年紀的人,大多只是象征性地吃一個湯圓,并不嚴格照年齡來吃湯圓的。
冬至的習俗11
1、祭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吃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_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結
傳說蚯蚓是陰曲陽生的生物,冬至時節,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二候:麋鹿解
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
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冬至除了吃餃子,還吃什么
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湯圓
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的湯圓又叫“冬至團”。
南方地區民諺云:“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
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個不成長的兒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愿。
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要及時增添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冬至的習俗12
冬至節,山東相當大的一部分地區要吃水餃或者餛飩,有的還要喝酒。據說喝酒是為了暖身子,吃餃子是怕凍掉耳朵,因為“餃兒”諧音“膠耳”。山東一些地區普遍有學生拜老師和晚輩拜長輩的習俗,農家有祭祖的習俗。
臨沂、鄒城、新泰等地有蒸冬的習俗。臨沂用五谷雜糧面蒸窩頭,鄒城蒸餑餑,傳說蒸冬是為了祈禱來年揚場時有風。民謠說:“蒸冬蒸冬,揚場有風”。古代蒸冬是為了慶賀陽至,冬至以后陽生,正如杜甫詩中所寫“冬至陽生春又來”。
山東有些地區,人們用糯米粉做成米丸,叫做團圓子或冬至團,即“湯圓”,以象征團圓。餑餑和蒸窩頭其實是團圓子的演變。
山東民間有關冬至日的習俗內容豐富,形式各樣。
古代濟南、濟陽等地,官府慶賀如同春節,讀書人也相互贈送賀卡。
莒縣的士大夫階層舉行酒會,叫做“消寒會”,畫“消寒圖”。鄒城則畫九九圖,同時親朋之間互相贈送御寒用具,農家兒童則做“拿寨”、“打瓦”的游戲,少年開始學武術,叫做“看冬”,但是沒有拜賀的習慣。據說孟子死于冬至日,鄉人非常悲痛,于是廢除慶賀冬至的儀式。
臨沂民間認為,冬至是為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戶戶用火紙剪制衣服,焚于墓前,而后添土。莒縣則祀祖于祠堂,儀式十分隆重。
嶗山舊俗,冬至分兩天過節,第一天叫“鬼冬”,擺供祭祖,吃水餃;第二天叫“人冬”,吃包子。
臨沂、歷城、臨朐等地的婦女,習慣回娘家。慶云、無棣從這天開始窖菜,婦女開始做針線。曲阜的婦女節前就做好布鞋,于冬至日贈送舅姑。鄒城開始筑地窖、織席和紡線。
日照民間傳說冬至日如果云迎日出、云迎日落,則來年大吉。
即墨民間根據冬至日期在當月的月初、中旬或下旬來預測當年冬天的寒暖,民謠說:“冬在頭凍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凍死鬼。”兗州市冬至修燧灶以祈求長壽。
山東話的幽默:分明蒜泥香
山東人見了面,開口:“咱爹咱媽好嗎?”這個“咱爹媽”,不是我的爹媽,只是你的爹媽。但套用了“咱”,好像也兼容我的爹媽,瞬間將我們倆捆綁成同胞兄弟了,親切地融為一體了,然后就沒有距離了,甚至兩肋插刀。而上海人說“儂姆媽”,則不兼容我姆媽,路歸路、橋歸橋,一碼歸一碼。
作為商業城市,上海人的習慣就是交易習慣:“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指示精確,涇渭分明。“咱爹咱媽”反映了北方的人情社會,含蓄、含糊,甚至可以不分彼此。在山東,托人辦事,剛想說聲謝,對方就會拍著你的肩膀:“嗨,咱是誰啊!”此處的“咱”是復數,包含你與我,咱,就是“被窩里伸腿——沒外人”,相當于上海人的“兄弟道理!”但上海人“親兄弟、明算賬”。
在人情社會的山東,做人要“憨”,肯吃虧,在小縣城里,低頭不見抬頭見,到處是熟人,這次吃虧,下次可能獲得超值回報,“朋友朋友,有來有去”。在上海這個商業大都市,到處都是“似曾相識”的陌生人,今天見面,可能終身不見,這次吃虧,未必有下次回報,所以做上海人,做人做事講究“筆筆清”,甚至朋友間聚餐,也是AA制。我不欠你,你也不欠我。環境不同,為人處世的標準也不同,“憨”到了上海,就是戇。
二十多年前,鄙人落魄江湖,在泰山腳下、火車站旁經商,每次押貨,晚上上海起運,早上到泰山,分配妥當后,我就坐在店堂口看書,等返滬火車,隔壁柜臺是本地人,遞上一支煙,再遞上一句歇后語:“李老板,你這是騎著墻頭看報紙——夾墻(加強)學習啊!”倘若換成上海話,就是“朋友,儂老用功格”,表達無誤,趣味則無。
“吃光、用光、當光”的月光族,毛病出在“開銷大于收入”,上海人斥之為“脫底棺材”,山東人則還原出他們的消費方式:“蹲著茅坑嗑瓜子——入項不如出項大”,褒貶都在其中!不僅形象,而且生動。
上海是個商業社會,上海人愛用數字,罵人也是數字:“十三點”,從字面上看,不知所云。談到這些年的變化,也喜歡用數字說話,動輒多少個億,對月開銷幾千元的'升斗百姓來講,萬元還有感覺,上千萬頭就暈——抬頭滿眼都是五角星,上億就不知所云,每次聽這樣的描述,就像初中生補課,卻是博導來輔導,如聽天書。每次聽這類經濟講座,上面說得天花亂墜,下面聽得不知所云,老板就會“嚯”地站起來:“朋友,勿要講得介大好口伐?”。山東人則不同,喜歡從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事說開去。泰山地區下面有個肥城縣,現在也是擁有高樓、大賣場的城市了,回顧當初撤縣建市時的簡陋,老百姓是這樣描繪的:“一個市長,兩條馬路,三個警察”,也是數字,卻是生活中的數字,簡單得讓你發笑的數字。
同樣談城鄉進步,學者們滿紙統計數字,不貼肉,無痛癢。山東老鄉則用段子描繪:“我們剛吃上肉,他們改吃菜了;我們剛吃飽肚子,他們開始減肥了;我們剛進城,他們下鄉了;我們剛舍得用手紙擦屁股,他們用手紙擦嘴了。”
不僅有圖像,而且有故事,有情節,有差異,有規律,詼諧而具體,還捎帶些善意的挫人,罵人呢,還不帶臟字!讓你過目不忘,誰都聽得懂。我的山東老侉子唉!誰貶大蔥味,分明蒜泥香,朋友,儂懂口伐!
山東人的行酒令淺顯易懂又快樂溫馨
酒,一個頗具爭議的名詞,千百年來傳承著一種獨特的文化。不同的國家、民族、地區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理解與闡釋,沉淀了獨具風味的酒中文化。
酒令,中國獨有的一種酒文化,起源于儒家的“禮”,是中國人在飲酒時助興的一種特有方式。一般說來,酒令是用來罰酒,但在罰酒的過程中活躍了飲酒時的氣氛。
中國行酒令的方式可謂是五花八門,無論是對詩或對對聯、猜字或猜謎、猜拳,幾乎都能使當局者盡興,旁觀者養眼。
山東,古之魯國勝地,它的酒文化理所當然地滲透出當地獨特的風土民情。提起山東人飲酒,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曾經十八碗烈酒下肚,繼而打死老虎的酒中豪杰武松。無奈當時武松只是一人在獨飲,如若他與朋友對飲,區區十八碗的數字怎能盡興。
與山東人同桌共飲的人士深有體會,山東人那種豪爽、憨厚、倔直的性格在飲酒過程中得到了淋漓致盡的展示,甚至有時會讓某些遠方朋友招架不住。那種“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觸,似乎在這方齊魯大地更能獲得人們的共鳴。
也許是與山東人的性格有關,此地飲酒助興的行酒令趨于淺顯易懂,最普遍最常見的是“劃拳”,也稱“猜拳”。這在一般正式的宴會上頗少見,如若有幸被邀參加朋友宴或親人宴,屆時你就會大開眼界。
酒桌上倆人一組,或父子或兄弟,桌前擺著各自的酒杯,面對面用手與嘴開始了吆喝與比劃。兩人各用自己一只手中的若干個手指的手姿代表某個數,出手后的手指數字相加等于某數,出手的同時,每人報一個數字,如果父親所說的數正好與加數之和相同,則算贏家,輸者兒子就得喝酒。如果父子兩人說的數相同,不計勝負,則重新再來一次。
也許是山東人獨有的高嗓門,或是他們要在聲勢上壓倒對方,總之,每個人的吆喝聲都特別洪亮,再伴有劃拳的手勢,嘈雜中帶有一種快樂與溫馨,而且這種快樂情緒很容易感染周圍其他的人,塑造出“普席同樂”的氛圍。
當然,山東人粗中帶細,在劃拳中也有自己的“友誼規則”。開局第一把劃拳,兩人都只伸一根手指,齊聲喊“哥倆好!”從而表達“比賽第二,友誼第一”的友好精神。然后,才進入正式比賽劃拳,負者罰酒的局面。
山東女子的罰酒方式則比較優雅,一般不使用劃拳的吆喝手法,而是采用一種比較淑女的形式,即擊鼓傳花。
這是一種既熱鬧,又緊張,而且男女老幼皆宜的罰酒方式。賓客依次坐定位置,由一人擊鼓,擊鼓的地方與傳花的地方是分開的,有時擊鼓的人還要蒙眼或背對賓客,以示公正。
開始擊鼓時,花束就開始依次傳遞,鼓聲一落,如果花束在某人手中,則該人就得罰酒。因此花束的傳遞很快,每個人都唯恐花束留在自己的手中。擊鼓的人也得有些技巧,有時緊,有時慢,造成一種捉摸不定的氣氛,更加劇了場上的緊張程度,一旦鼓聲停止,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時大家一哄而笑,緊張的氣氛一消而散。接花者只好飲酒。如果花束正好在兩人手中,則兩人可通過其它方式決定負者。
現在這種擊鼓傳花也多被用于茶話會或聯誼會,而且懲罰娛樂的手段也不僅用于酒類,可以罰人表演節目以示助興。
如若有人恰逢在山東,且又厭倦了無聊的正式宴會,那不妨拿起電話,跟山東朋友預約一下,去參加他們的家庭聚會或朋友聚會,那您就會有身臨其境的獨特感受。
冬至的習俗13
星期天晚上媽媽要包餃子,媽媽說星期一是冬至要吃餃子,吃完餃子后耳朵就不怕凍了。冬至后天氣就真正進入了嚴冬,天氣越來越冷,我們的習俗就是吃餃子。
我們北方冷了,吃餃子不凍耳朵。那南方不冷他們怎么過冬至呢?我上網查了一些資料,全國各地還真的不一樣。
冬至的來歷和習俗1、南方人冬至吃什么——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南北各地還有不少湯圓的.名品,如寧波湯圓餡多皮薄,糯而不粘;長沙姐妹湯圓潔白晶瑩,香甜可口;如今不僅冬至吃,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湯圓。
冬至的來歷和習俗2、杭州人冬至吃什么——年糕
吃年糕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冬至的來歷和習俗3、四川冬至吃什么——羊肉湯
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專家指出,吃羊肉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對一般風寒咳嗽、慢性氣管炎、虛寒哮喘、腎虧陽痿、腹部冷痛、體虛怕冷、腰膝酸軟、面黃肌瘦、氣血兩虧、病后 。
冬至的來歷和習俗4、河南人冬至吃什么——捏凍耳朵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但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
于是我大聲對在廚房包餃子的媽媽喊道:“老媽,你OUT了,吃餃子不是怕凍耳朵,這只是一種風俗。南方就不吃餃子,吃湯圓,我查好了你來看看吧。”媽媽端著兩只面手跑過來看,媽媽一邊看一邊的點頭。媽媽還說:這就對了有疑問時就想辦法去證明你的疑問,這樣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我很高興我既得到了知識,又得到了媽媽的夸獎,真是一舉兩得呀。
冬至的習俗14
冬至是什么?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而且在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冬至有什么習俗?
節日起源:始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
節日活動:更易新衣,備辦飲食,祭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祭天。
節日飲食:吃水餃、湯圓、喝羊肉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東平、汶上、曲阜、鄒城,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冬季應注意什么?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2.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煙,不過度勞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進行適當的御寒鍛煉,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冬至至春分這段時間固然冷,但我們注意保暖,調節好心情,做一下戶外運動,相信我們都可以過好每一天。
冬至的習俗15
一、冬至各地都吃啥
北方冬至要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為何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圣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于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并稱之為“餃耳”、“餃子”。此后,“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里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所以,現在又有“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南方冬至吃湯圓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然后用肉塊壘于盤中祭祖。在南方一些地方,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寧夏冬至要吃“頭腦”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滾開后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粉湯餃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羊肉粉湯餃子做法獨特,味道香辣可口,現在已成為銀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潮汕地區冬至祭祖先、吃甜丸
在潮汕地區,冬至又稱“小過年”,是民間一個大節日。在這一天老百姓要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圍桌共餐。在沿海地區,則要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祭拜祖先,為漁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歸來。
潮汕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之說,其中“冬節圓”就是湯圓了,在潮汕地區又叫甜丸,在冬至這一天吃甜丸的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在很久以前,這些甜丸不僅是用來吃,人們還將甜丸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梁之上,一來是這甜丸圓圓的,預示明年豐收、全家團圓,二來是為了答謝老鼠給農民送來五谷種子。如今人們也不在貼甜丸,不過冬至節吃湯圓的習俗依舊流傳至今。 江南水鄉冬至節吃紅豆糯米飯
在我國的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二、冬至該如何做到科學養生
首先我們從飲食上要調整好
“病從口入”這幾個字說的恰到好處,意思就是如果我們在飲食上不注意的話,有些疾病也會因為我們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而找上我們。冬至以后氣溫變的更低,使我們感覺更加寒冷,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適合吃一些可以讓身體暖和的食物,比如羊肉、狗肉等一些溫和的食物。冬至時節氣候干燥,如果經常吃一些比較容易讓我們上火的食物肯定是不可以的,辣椒雖然吃了可以使身體暖和,但是也不適合多吃,多吃的話使身體上火更容易產生疾病,所以無論食用任何食物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決定。
適當的吃堅果可以補充身體所需
說到堅果大家一定會想到很多種,瓜子花生這兩種比較普遍經常吃的我們就不多說了。我們要經常吃些核桃、栗子、松子、榛子這樣的堅果,這樣的堅果營養價值更高,就連孕婦在懷寶寶的時候都是要吃這些堅果好讓寶寶在媽媽的肚子里補充每天身體所需的養分,無論是胎兒還是小孩子經常吃這些堅果可以使他們更聰明。所以就連孕婦都可以經常食用的食物,我們在這個適合滋補的節氣里有什么理由拒絕這些堅果呢。
適當調好空調溫度不能過高也不要過低
冬至的時候我們北方的家家戶戶已經開始供暖了,而且已經供暖一段時間了,即使是在農村各家各戶也已經燒了熱熱的暖氣或者爐子來保暖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們把溫度調的高我們就不會冷,但是我們也不能做到一個冬天都不出屋吧。所以我們在室內的時候空調、暖氣的溫度不要調的太高,不能和室外的溫度相差太多,那樣如果我們外出的話很容易感冒。
天氣晴好的情況下要經常曬曬太陽
冬至以后的天氣也是“喜怒無常”所以晴好的天氣對于冬至來說應該是難得的,所以在晴好的天氣里我們要經常曬曬太陽,這樣不僅可以使身體暖和,小孩子經常曬太陽的話還可以補鈣。所以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子在天氣晴好的時候都需要在太陽底下曬曬太陽,這樣有利于身體健康。
每天晚上用熱水泡腳
用熱水泡腳相信在冬天幾乎每個人都在做這樣的事情,俗話說“寒從腳下生”所以我們的腳部要著重的注意保暖措施,冬至以后發生凍腳的朋友會更多,如果是騎車上班的朋友更要做到每晚用熱水泡腳,不僅可以促進腳部血液循環,每天泡泡腳也可以減少凍腳的發生。
三、冬至吃什么水果
一、蘋果
蘋果,象征著平安的`意思,其內含檸檬酸、蘋果酸、多糖果膠、鐵、鋅、鉀、磷和維生素A、B、C等,具有養心益氣、潤肺健脾等功效,能促進胃腸蠕動,調理腸胃,利于排便,并能穩定血糖,對降低膽固醇、預防膽結石起到一定的功效,因此,蘋果成為了水果中送禮的首選。
二、香蕉
香蕉吃起味香,一年之計均有收獲,其含營養價值頗高,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較為喜歡的一種水果。而香蕉的營養價值在于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食物纖維和鈉、鉀、鎂等礦物質,對人體皮膚和毛發的健康起到一定維護功效,備受專家認可。另,香蕉另一大營養價值在于能鎮定人們睡眠,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潤肺止咳,幫助人體消化和滋補,值得推薦。但是由于香蕉性寒,不適合體質偏虛者食用,建議少吃。
三、石榴
石榴是一種非常美觀的水果種類,白似水晶,讓人過目難忘。同時,它還是個藥食兩用的水果,同樣也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石榴性味甘酸澀,是屬于溫性食物,其中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對人體腹瀉、便秘起到一定的治療功效。另,石榴這種水果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多酚類物質,在延緩衰老方面也起到一定功效,女性朋友可得一定要試試哦。
四、鮮棗
若要列出營養素最齊全的水果,那么鮮棗一定能名列其中。這種水果含如維生素C、鉀、鋅、鎂、鐵等營養元素。其中,鮮棗中的維生素C就可預防高血壓、軟化血管、冠心病和動脈硬化。而鉀在控制血壓方面帶來一定益處,鎂則是助于對抗壓力,都是適合養生的好水果。值得注意的是,棗偏熱,患有便秘、胃病和糖尿病的患者應禁吃或少吃為宜。
五、柑橘
柑橘味道甘甜微酸,色澤有深有淺,含有多種抗氧化物質如多酚類、維生素B1和類黃酮素,最直接的功效是能化痰活絡。特別是患有急性氣管炎的人來說,這時候要是吃柑橘,可以疏通經絡,消除喉嚨里邊的痰積,在治療患者這個起到關鍵作用。此外,由于感覺中還有胡蘿卜素,這種營養素在體內轉化成維生素A后,能幫助人們護眼名目。
四、冬至養生注意事項常見的有哪些
一、生活起居
冬至養生第一步就是體現在生活起居上。我們應該要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后再出來活動為宜。同時,也要穿好貼身保暖衣物,以抵御寒氣侵襲。另,若是在冬至時節前后能睡好午覺,在養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既能保養神氣,也能勞逸結合,達到養生的目的。
二、飲食調養
“藥補不如食補”這句話說的就是養生中的飲食功效。而若在冬至時節能選擇美味的、補益的食物進行滋補,那豈不美哉?那么美味、補益的食物有哪些呢?養生專家則建議,首選溫補類食物。如羊肉、雞肉、牛肉、鯽魚等,均是冬至適宜食物。這些食物能給我們人體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并對腎起到合理調養作用。
三、保持室內通風順暢
冬至氣候寒冷,氣溫低下,不少人為了防寒保暖,在家的時候習慣緊閉窗戶,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行為。若長時間待在不通風的室內,室內的二氧化碳就會急劇增加。在加上汗水的分解產物,消化道排除不良氣體等,將會導致室內空氣質量大大下降,從而會使人在這樣環境中出現頭暈、食欲不振等現象,不利于人體養生。因此,冬至應該盡量開窗換氣,保證室內擁有一定量的新鮮氧氣。
四、增苦少咸
冬至人體的腎功能是偏旺的,為了防止腎水過旺,建議大家多吃些苦味的食物,少吃咸味食品。因為多吃咸味食品,腎氣就會更旺,從而會給人體心臟帶來傷害,使心臟力量減弱,不利于人體保健。冬至常用的食物建議如下: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核桃、芝麻、橘子、燕麥、薯類及各種豆類產品。
【冬至的習俗】相關文章:
冬至的習俗07-16
冬至習俗12-19
冬至節日習俗08-04
冬至的習俗匯總12-20
冬至的習俗【熱】06-14
冬至的由來與習俗11-03
推薦冬至的習俗06-26
冬至由來與習俗03-20
關于冬至的習俗12-25
【熱】冬至的習俗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