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的讀后感精選1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斷舍離》的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斷舍離》的讀后感1
各位對不起,先道歉解釋下,因去出差,導致沒電腦和時間寫,斷舍離開頭是講解作者由心理負擔加重,通過很多種辦法卻依舊沒辦法解決,比較后靠自己摸尋試用了一套方法,并詳細分析各種原因導致的負擔。
它詳細分析了由欲望造成了貪,理念上來說人生來就不可能沒有欲望,但是太多變貪了會導致你經濟、時間負荷過大。第一部分即讓人斷掉一些非必須的欲望,以我個人的理解是可以將其應用到很多生活場景的,比如減肥,不是非要多吃一口或者吃非常昂貴的食物,你想要好的身材你就不能期待每次都能大飽口福,說起來跟魚和熊掌的道理一模一樣。
第二部分為舍,即舍棄掉那些現有感情負擔的東西。比如這個舊杯子我用了兩年了,朋友送我一個星巴克杯子,我又不舍得把舊的扔了,也不舍得使用朋友這個帶有情誼又是的杯子。這里的個人建議與作者一般,生活就是生活,你每天看著這個舊杯子都要懷念一下,看到那個要懷念一下,多浪費時間精力,浪費房子的空間;假如把舊的、不合身的衣服扔了,買套新的去裝扮自己,也能有個更好的心情去面對生活的挫折,而且作者這里也提到了你自己都不舍得用的心理去分析你自身是因為你心態沒擺正,這個是很nice的指出,如果哪位同學看了這個書記得注意這個概念。大多數父母會給孩子灌輸節約的概念,節約確實能節流,可是因為這個節流造成不能開源那就得不償失;過去我為了省幾塊錢走過幾公里路去吃飯,也克制得自己想去吃的肯德基都要順帶請朋友吃飯才去,等到明白后悔不已,我挺喜歡的想法,“千萬別委屈自己對別人好,那樣只會降低自己的人際價值,就像做事把希望放在別人身上還不如把握自己手中。”
對于離我覺得有點偏佛性,個人不太喜歡,佛性不是對于現在的自己帶有點欺騙成分,社會不會因為你的佛性而對你手下留情;對于所有的年輕人能夠做到兩個足以,因為你已經斷了自己多余的貪念,留下你對的、真正需要的念想,并且舍棄了那些沒用的,非必須的東西,那你應該是個很有效率、有目標的'年輕人。
對于現在的我提升并不高,因為本身就是個很窮的人,而且也沒擁有自己的房子,也未找到自己的一半,對于那種占用空間、太花瓶的東西都不太感興趣,每天的時間都用來擠地鐵了,還是老老實實想著怎么利用地鐵時間吧。
《斷舍離》的讀后感2
十年磨一劍,日更十年第83天。
想要突破1000人關注,2月結束時有930人關注,本月計劃增加70人關注,今天增加1人,本月累計增加47人,目前977人,感謝每一位小伙伴的關注。學會享受過程,懂得知足常樂。古典老師說,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斷舍離》是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的作品,許多年前就聽說過這本書,今年終于把它看完了。這本書豆瓣7。4分還不錯,但是對我而言,比較失望,看完幾乎沒有什么收獲,全書能夠帶給我啟發的內容屈指可數。唯一有一句話讓我比較感動,演員陳數在推薦書里引用了霍金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最讓人感動的,是遙遠的相似性。”也是第一次看到演員為書寫序,也讓我對陳數多了一分好感。
覺得看這個書名,就把這本書的內容已經包含完了,重點就是去實踐,不僅是生活中的斷舍離,還有精神上的斷舍離。不過我十分佩服的是作者創造了“斷舍離”的理念,然后把它傳播出去,影響了許多人的生活。讓別人因為自己而受益,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也想到《微習慣》的作者斯蒂芬·蓋斯,曾經從來沒有微習慣這個概念,但是作者創建了它,并且把它傳播出去讓無數人受益,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是微習慣終身踐行者,我現在也在給人傳播微習慣,如果我能夠用多年時間持續影響100人,500人,1000人跟著我踐行微習慣,讓大家因為微習慣而受益,這就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情。國內的.社群有幾個比較火的,比如譚杰創辦的007,影響了許多人每周寫一篇文章。小牛媽媽創辦的日記星球,影響了許多人跟著每天寫日記。曾經沒有斷舍離,沒有微習慣,沒有007,沒有日記星球,他們創建了這樣的一個概念,然后把它傳播出去,實現從0到1的突破。然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規模還在不斷持續壯大。我就想到張杰彬老師講個人品牌,收費接近20萬一個人,一年只需收費5個人,就是年入百萬。看他的文章得知,他在個人品牌課里說到,要創建一套理論,我之前看了這句話沒有感覺,但是現在把這些聯系起來,發現真是那么回事。我就想,既然微習慣這么好,我能不能也創建一個概念呢,它就是微習慣星球,是受到堅持星球與日記星球兩個社群名字的影響,就這么干,寫完我就開通一個知識星球,名字就叫微習慣星球。
期望將來可以影響1000人跟著我踐行微習慣1000天。當然,這肯定不容易,但是值得嘗試。我覺得微習慣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戰勝半途而廢,生活中有太多半途而廢的案例,幾乎都麻木了。而微習慣仿佛就是漆黑夜里的一束光,讓我看到持之以恒的可能性。我非常有信心可以持續行動1000天,我也做好了持續行動十年,持續行動一輩子的準備,我成為了一名微習慣終身踐行者。
《斷舍離》的讀后感3
一位同事的婆婆是典型的囤積癖,新鮮的水果買回家,她要收進冰箱。每次只撿快壞掉的吃。決不允許其他人隨意地吃。
同事帶回家的東西,無論吃的還是用的,只要能夠存儲一段時間,她都悄無聲息地收起來,直到其他人都忘記,直到她自己也忘記。
最令人受不了的是,她喜歡囤積塑料袋。家里的塑料袋囤積了一大堆,同事懷疑,有的塑料袋估計已經囤積了十年之久。然而,如果其他人需要的時候拿一個用,輕則要承受她的白眼,重則要忍受她的謾罵。
只要別人用了她的東西,或者她不得不使用了自己所囤積的物品,她的心里就會很難受,就算那僅僅是一個塑料袋,就算她囤積的塑料袋已經老化掉渣。
囤積癖是我給她的定義,因為她是我所知道的人當中最當得上這個名的人。不過,囤積癖也并不總是以如此極端的方式表現出來,它甚至就潛藏在你我這種自以為正常的人的行為中。
當我認真細讀《斷舍離》這本書之前,并不認為自己有囤積癖,也未曾認真思考過,自己內心總是存在的一股沉重感竟然是閑置物品所帶來的“怨念”。它雖然不明顯,但卻多多少少影響著自己的生活。
雜亂的房間,甚至都讓自己不想踏足;凌亂的衣柜,甚至都讓自己沒有打扮的沖動;紛亂的思緒,甚至讓自己停滯了求知上進的.腳步.......
是什么讓我們囤積了如此之多的物品?而我們的生活真的需要那么多嗎?
書中提到了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逃避現實型、執著過去型、擔憂未來型。我覺得普通人的囤積癖,這三種原因多多少少兼而有之。就如我的父母,他們是生活習慣很好的人。家里的物品分門別類儲備齊全。同時,他們也是很節省和節約的人。洗衣服的水要留著沖廁所;洗菜的水要留著澆花。一個紙箱可以裝滿垃圾再扔掉;一件舊衣服可以送給鄉下的親戚。但凡我想扔掉一件不用的舊物,他們總是會問:怎么要扔掉呢?壞了可以修啊!
如果回答說不想要了或者不需要了。他們便會指責:太浪費了,多可惜啊!
覺得可惜,是阻止我們放棄閑置物品的最重要的一種心理。然而,《斷舍離》的作者山下英子卻認為,“可惜”成了很多人不用扔東西的赦免令,而不是真正的對物品的愛惜之情。因為物品要盡其用才能實現它的價值。
而覺得可惜,恰恰是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了物品上,思考的主角是物品而不是人。是因為物品還能用,而不是自己需要它。這種心理往往把物品凌駕于人之上,久而久之,否定了自己的價值。難道我們自己的價值還不及一件閑置的舊物嗎?作者:布道女巫
《斷舍離》的讀后感4
《斷舍離》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作品,她所倡導的斷舍離是一種生活狀態,更是一種精神狀態。人生在世,總是有太多的斷不了、舍不得、放不下,對物品如此,對感情便如此,對名利如此……于是我們的思想里充斥了太多的欲望,物質的、精神的、現實的、虛幻的,真所謂欲壑難填,然后又抱怨生活太苦,活的太累。
“斷”就是要斷掉對物欲的執念,對外界各種誘惑的迷戀。人的本性中總會有貪便宜的想法,商家恰恰抓住了人性的弱點,各種打折、促銷活動層出不窮,特別是現在網購發達的時代,除了以前的傳統節日,商家別出心裁推出各種雙11活動、雙12活動,518大促,618大促等等形式繁多的活動,各種限時折扣紅包、限時拆紅包花樣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蠢蠢欲動,好像有種錯過后悔一億年的.感覺。
要想抵得住這樣的誘惑,需要我們時刻保持理性消費意識。要有一種“斷”字當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信念,才能阻擋各種不需要的物品進入我們的房間。
如果家里到處堆積著這些搞活動、大促銷買來的便宜貨,你的房間會變得滿滿當當,別人對你的評價以及你的自我評價都會在無形中被貼上這種“愛占便宜”“我只配擁有這些便宜貨”等廉價標簽,天長日久,自然會在潛意識種下自卑的種子。
當然并不是說東西越貴越好,也并不是要拋開經濟條件的限制,一味追求高品質、高價格的商品,而是應該從自己的經濟條件出發,在自己的經濟條件許可情況下,適當控制購買商品的數量來提高購買商品的質量,就是要追求“少而精”的生活方式。
現實的窘迫,讓我從小養成節儉的習慣,對物品有種難以割舍的情懷。衣柜里好多從來不穿的衣服,柜子里好多明知不會用的物品,明知不用,但依然舍不得扔。扔的時候會有一種莫名的“心被揪一下”的感覺,一種惶恐的情愫,一種隱隱的不安,生怕在未來的某一天,自己再一次為錢所困、窮困潦倒,到時候還可以拿出來派上用場。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根本不會發生,即便在歷經人生最痛苦的階段,家庭經濟也還是可以正常運轉,那些“以為會在困難時候用得到的衣服、物品”始終沒有派上用場。
要想做到徹底的“舍”,需要重新看待人和物品的關系,能夠做到“物為我用”“物盡其用”才是物品的最佳狀態。
如果把物品看作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它也同樣只有在使用過程中才能被人們認識和認可,才能體現作為物品本身的價值。
人人都在追求自己的社會價值,“被需要”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生存價值,物品亦如此。“不用”才是對物品最大的浪費。
《斷舍離》的讀后感5
記得以前看過這樣一句話“再完美的婚姻,夫妻雙方也會有200次離婚的念頭,50次掐死對方的沖動”。山下英子老師這本《最該斷舍離的是丈夫?》則可以幫助人們很好地去梳理一下夫妻間的關系。婚姻的開始都是你儂我儂的,慢慢地就變成了一地雞毛,從乍見之歡到相處不厭真的需要用心去經營的。書中作者揭露了夫妻關系相處的四個階段。大家不妨可以去對應一下,自己目前處于哪個階段。
夫妻爭吵往往都是雞毛蒜皮小事引起的,比如誰的`東西占地方多了,比如誰把剛弄好的房間弄亂了。妻子慢慢嫌棄丈夫以及丈夫的東西,丈夫雖內心清楚卻很難在行動上有所表示。夫妻慢慢地從對房間的雜亂無章視而不見到置之不理,再到說好收拾卻一再拖延。
在這個過程當中,夫妻雙方的關系也經歷了這樣的階段。由物及人,夫妻關系也變得緊張。書中說妻子應該有兩大擅長,一是擅長烹飪一是擅長整理。但兩者都很擅長的人太少了。
夫妻的婚姻模式有本能型婚姻,即沒什么感情也不離婚,就這么得過且過著。有情感型婚姻,算是過得幸福的了吧。最可悲的算是死纏爛打型婚姻,二人互相忍讓,因為一些原因而不離婚,就互相忍耐著僵持著。
書中說"散漫無序的居住空間,物品雜亂無章,是憤怒的積攢。死氣沉沉的居住空間,物品堆積如山,是死心的累積。
“斷舍離,顯得尤為必要。斷舍離,不是一味地強調扔東西,而是想要從內心上改變一些關系。比如跟物品的關系,跟空間的關系。乃至跟丈夫的關系。想來恐怕沒有哪一個丈夫愿意在一個臟亂差的環境里生活,對吧!
夫妻關系中女性總是容易患得患失,擔心不夠,害怕失去。人們想要改變卻又對改變感到不安。不安就是煩惱的根源。世界上沒有多少東西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我們心中要知道世事無常,且能接受無常。能坦然地接受無常變化,就是成熟的開始了。針對那些沒有感情卻仍茍延殘喘的婚姻,就是如此。大家不接受的不過是自己自尊受損,而非感情婚姻本身了。
物品雜亂,物品過剩,都是因為自己沒有和物品建立良好的關系。如果和物品都建立不好關系,何況活生生的人呢!想要重新建立與家人的交流,改善關系,從打造一個空間開始。用“斷舍離”創造時間的間隔,語言的余地,交往的距離。無論什么樣的人際關系都需要一定的間隙。
斷舍離,不是要真的拋棄掉什么人。
斷舍離,是對關系進行重新審視。
斷舍離,就是改變個人與物品間的關系。
所以,如果感到焦慮煩悶,那就試試整理房間,整理衣櫥,整理的過程就是一次心情斷舍離的過程休整。
愿看到這本書的每個人都可以活得自我又酣暢愉悅!
《斷舍離》的讀后感6
疫情期間,我每天在家辦公。面對我家55平米的小房子,每天都覺得很擁擠。這種擁擠感在老公下班回家后更加明顯,兩個人一下子讓空間變得擁擠不堪。我在前天開始看《斷舍離》這本書,因為微信閱讀上又朋友在看。在很久以前就聽過斷舍離這個詞,本能的覺得就是扔東西,扔掉雜念,就像作者說的那樣“瀉”,其實就像身體便秘一樣堆積了太多東西,需要排出體外,重獲健康。好像之前也看到過輕斷食的推文,輕斷食是從入口解決人的物質過剩,而斷舍離是從出口解決物質過剩。
坦白講,看完斷舍離,我扔了一些東西。我家有很多我老公出差后回發的廉價洗發水沐浴露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對于他這個糙漢來說,出差在外可以用,但是有的選的時候,他毫不猶豫的選擇用我的沐浴用品。質量好的沐浴用品洗完的感受畢竟不一樣,像是頭發就真的不會那么干澀,香味也會好聞一些。這也就是為什么,老公每次出差會發的洗發水,一直堆積在洗浴間,卻從來沒有被消耗掉。我們處于節儉,覺得這東西還可以繼續用,或者什么時候可以用,扔了太浪費,而浪費是可恥的,所以就保留到現在。可事實上,我們并不會用,哪怕放在手邊,我們也會去選擇好用的喜歡的洗發水,等喜歡的洗發水用光了以后也會及時的續上。
今天我把這些洗發水都扔掉了。
但其實斷舍離的本質還是讓人能夠關注當下,縮小關注的點,降低自己的欲望,拋棄過多的雜念和欲望。我看到作者多次提到瑜伽。剛好我最近也在上瑜伽課,呼吸是瑜伽的基礎。在我開始練習的時候,包括現在也是,碰到難度大的動作,我會不自覺地屏住呼吸。因為我面對困難時的'恐懼和緊張讓我忘記了呼吸。忘記了當下,忘了關注自己的內心。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還是要學會關注的自己的內心,關注當下。
當然,這本書還是有很多看了有些“迷惑”的地方。作為一個學術工作者,因果關系需要嚴格的論證。而作者經常提出某個觀點后,緊接著舉一個例子說某女士在斷舍離后,就開始了新戀情,買了新房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不得不多,論據存在很大的瑕疵。如果書中加上一些科學實驗的例子,我可能更信服。如果都是主觀的感受導致了客觀事物的變化,那我覺得作者太唯心主義了。
總而言之,看了斷舍離,我扔了些東西,不管作者強調的因果是不是能實現,但我單純覺得扔東西的感覺就一個字“爽”!
《斷舍離》的讀后感7
斬“斷”物欲,“舍”棄廢物,脫“離”執念,走在“自在·隨心”的路上。
第一次接觸山下英子老師和她的《斷舍離》,是在抖音好書分享會上,演員陳數關于《斷舍離》的分享。
陳數老師認為《斷舍離》強調立足當下,通過整理、疏通人與物品之間的關系,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從根源上達到對物品的斷舍離。人待物如此,人生更應如是。所以生活中,陳數老師多次讓自己停下來,去感受生活,去給生活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
因為忙碌所帶來的物質,并不一定等同于現在你所看到的和獲得的價值,你所以為的忙碌也許只是碌碌而為,隨之帶來地也僅僅只是機械式地成長,而你丟失的可能是有計劃的見識,健康?亦或是因為忙碌而忽略的親情、友情和愛情?我想這大概就是陳數老師所理解的有關斷舍離的部分,舍去不必要的物質和欲念,停下來,感受生活和人生。
而這一點很多初次嘗試斷舍離的大眾并沒有意識到,因為之前沒有斷舍離的意識和概念,所以并沒有深刻理解山下英子老師所著書的真實目的,只是簡單地實踐斷舍離,比如他們認為斷舍離的實質就是“扔東西”,于是最直接的行為,就是拿生活中的書籍和衣物類品開刀,認為扔了就好,扔了就不亂了,沒有從根源上認識斷舍離的含義,長期以往無法做到堅持,最后不了了之,鮮有成就。
其實斷舍離最核心的概念并不是單純地處理雜物,拋掉廢物,而是進則出,出則進的循環反復,二者缺一不可,在實踐過程中盡可能地做壓縮生活的減法運算,比如“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去多余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為不需要的“雜物”減肥。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從這個層面出發,你就獲得了斷舍離過程中的初步成功。
實施斷舍離,實則是幫助我們剔除泛而無用的“物品價值觀”,積極甩掉惰性,采取行動,促進生命中物質和精神的新陳代謝,迎來嶄新的輕盈人生。而執行斷舍離過程的每一步都是加分運算,盡管在實踐中,每一個步驟的得分點都很低,但我相信,只要身心合一,全力集中,從細微之處著手,不斷從小事上積累小成功,增加成就感,就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完成“斷舍離”和面對人生路上的大困難。
就如《斷舍離》一書中所講的,斷舍離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為你每天都在用的東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潛意識,如果你在擇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斷舍離,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簡單而快樂,人生一定輕盈而豐富。
說到這里,我突然想到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很應景:當你的潛意識沒有進入到你的意識的時候,那就是你的命運。
《斷舍離》的讀后感8
初看這本《生活需要斷舍離》,會以為是一本心靈雞湯文,但仔細品讀之后,會發現作者客觀理性地為我們講解深層次的生活領悟,正如文中所說:
“寫的是勵志,更是堅韌,是和你們分享,好好地看看現實的殘酷,然后從骨子里練出那種志氣,并找到方向和方法,給自己殺出一條路。”看完這本書,我想我是愛著這份對著生活獨到的見解。
一、帶著最簡單的想法工作
初入社會,我們總是帶著對未來的一份幻想,就像《萬萬沒想到》里的王大錘的經典臺詞“當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可能沒有那么夸張,但是卻帶著幼稚的想法,覺得一入職場便覺得自己也能為那個“一切皆有可能”的成功者。但是社會總會給我們重重的一擊,現實總是會以血淋淋的現實擺在我們面前。如若你也是跌落在了谷底,不如也學學這本書里作者傳達出來的態度,帶著最簡單的想法工作,割舍斷那些不切實際的想法,高調做事,低調做人,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時刻警醒自己“其實,我沒有那么重要”。
二、舍棄不合適,離開不快樂
人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是一個群體社會。有些時候,我們很難做到獨善其身。曾經的同學,工作里的同事,如果相處或者共事會讓我們感覺到不開心,不如將與他們“斗法”的時間沉淀下來提升自己,學滿技能之后離開,與更優秀的人在一起。當然,曾經的愛戀,如果不適合,也應該學會大膽、瀟灑地放手,無休止的淪陷和互相折磨,只會讓人喪失最后的體面。每段感情開始,每個階段都要細心經營,好好感受,并且我們都應該好好思考:我們是否在和增值的人在一起?愛情是將人變得更好,而不是變得更老!
三、告別蕪雜,整理自己,重新出發
生活斷舍離,將過去的蕪雜拋棄,我們要具有一份有意識的生活態度,專注于提高自己。就像作者童小言,一步步學會自省,從DSA公司的.一名實習生,再到項目負責人,再到主持人、演講者、暢銷書作家。人生中的每一步轉變,都是懂得在學習的過程中反思,與那個帶著不完美的自己對話,懂得與過去的不值得斷舍離,修煉自己,于是發生的“向上的改變”,“從凝望者,變成的被凝望者”,有了一系列的逆襲。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的“三此主義”,相信大家都聽過。他說:此身,是說凡此身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決不推諉給別人;此時,是指凡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決不推延到將來;此地,是說凡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決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希望我們也能像朱光潛先生一般用著這種決斷的精神和魄力,能與生活里的空想、抱怨,將就,迷戀,堆積等等決斷地來一場空前絕后斷舍離,讓我們也能做到書中所說的"靜默并有氣勢,既獨立懂事又善用資源,去拼湊想要的生活,把憧憬的畫面一一實現。"
《斷舍離》的讀后感9
之前有在圖書館和書店看到過這本書,也曾經信手翻了一翻,初步印象就是舍棄一些不必要的東西,所以一直沒有買回家......
后面考慮,為了教育經常喜歡亂買東西、把家里“整理”得亂七八糟的家屬。順便自己也認真靜下心來翻一翻,最終還是在網上與其他書一起“搭著”買了一本。
拿到手以后,發現這本書與我之前想的不完全一樣。
《斷舍離》這本書層次很分明,從教人如何選擇篩選必要物品(清理雜物)開始,漸入如何管理家居物資,最后上升到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和生活,挺有意思的。
“斷舍離“這個概念是由一位日本女性山下英子提出的——斷,是斬斷物欲;舍,是舍棄廢物;離,是脫離執念。
書中指出,對于物化在具體而言,“不輕易地入手物品”、“放手不需要之物”、“人、事、物的循環與代謝”,進一步引申到人類身體體系上,則是“節食diet”、“排毒detox”、“新陳代謝metabolism”的閉環。
我第一次見過這種寫文章(講道理)的方式,先分析“之所以無法放手的原因”,從生物學上解釋了人類對于物質的攝取寧多勿少的追求物欲的天性,也即“黏性”,接下來提出了一個“物質軸”的概念,即“以物質資料為基準軸的觀點來進行取舍和判斷”;
然后解釋“斷舍離的工作機制”,具體將如何實施斷舍離分為“觀念上的斷舍離”“雜物上的斷舍離”“收納指南”以及各個家居空間的.具體操作方法,各種思路和方法都很具體,很實用,緊密結合實務。這就有點意思了,這里依舊緊緊地圍繞一位家庭主婦的視角,面向家居(內務)秩序管理目的和用途。
接下來就以“斷舍離改變人生”“斷舍離,怡然生活”兩章,將“斷舍離”這種手段融入人生,進而升華成“斷舍離”精神,并具體列舉了“時間”“煩惱”“結婚”“甲戊”“終活”等場景的應用,引導自己完成“身體、心靈、生命”機制的回歸,并擺脫過剩執念,減輕心靈負重,讓人生處處自在怡然。
隨書還附贈了一本小冊子,里面直接以圖畫方式列舉了很多家具收納之類的技巧和方法,確實也挺容易理解接受和實用。
這本書,刷新了很多國人的觀念,引導我們更好地管理家居,進而更好地樹立一個管理生活和精神的人生信條原則。特別值得當下中國人經歷了從過去物資不足,到現在物資很豐富生活很富足的背景下,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具體行為,料理好自己,很有幫助和借鑒。
總之,值得推薦!
《斷舍離》的讀后感10
端午假期說長不長,說短又不短,三天時間,遠程旅行沒辦法,短途旅行又不甘心,思來想去,只有待在家里多陪家人。趁此時間,讀了兩本書,《雙城記》與《斷舍離》。
斷舍離現在已經算是網紅詞了,放下執念,放下欲望,人才會活得輕松。不過我的感悟最多的倒不是放下,而是另外兩點:
1、人生得意時,要多往上看,這樣自己才會更有動力;人生失意時,要多往下看,這樣自己才會知足常樂;
2、人生向上時,要告訴自己,人活一世,不能渾渾噩噩過;人生向下時,要勸自己,人生苦短,要看開,不要太累。
更多的感想是看雙城記后引發的。雙城記是狄更斯的作品,與霧都孤兒一樣都是世界名著,不過讀完之后感覺就算同為世界名著,也分為上中下等,雙城記應該是其中相對低層次的。
雙城記的故事設置相對巧妙,也用了一些技法,通過一個很強的懸念引出故事,“死人復活了”,不可謂不巧妙,再加上那個經典名段,“這是最好的時代,又是最壞的時代”,足以吸引讀者進行下去,接下來又通過兩個不同家庭各自的故事線往前延伸,你雖然不知道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但是你肯定知道他們之間一定會有什么關系。等到故事收尾的時候,你才發現,哇,前面的各種線索,各種不解,都是很好的鋪墊,故事的轉折還算巧妙,看完是可以回味回味的。
而且這類名著與小白文的最大的區別,除了情節的細節一環扣一環,前后呼應的伏筆,人物對話的豐富性等,最大的不同在于,雙城記是通過小人物的人生遭遇,給讀者展現了法國大革命的全貌,階級的沖突,人物命運的前后顛倒,對下等階層人物的同情,卻又保證客觀性,并不一味站在哪一邊,等到革命成功之后,起義群眾對于生命的蔑視,對于正義的罔顧,對于對錯的愚昧,也成了作者諷刺的對象,最終的結果必然是悲劇,因為只有悲劇的內核才足夠引起反思與警醒。
這跟金庸的.不少小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將故事嵌入進時代的大背景中,渾然天成,并不會感覺是故事,這非得對于歷史與世情的理解到十分,才可以實現。不同的是金庸寫的是通俗小說,其中取悅讀者的部分,比如主角的愛情,各種武俠招式的奇妙,最終大團圓大結局的設計,對整個故事的立意與內涵是有一些遺憾的。
但是雙城記也并不是沒有遺憾,其中主角露西與達奈二人的形象過于臉譜化,一對優秀的青年男女,簡直是沒有缺點的存在,德法耶太太的邪惡部分完全蓋過了她的堅定,機智等特質,對她的悲慘命運也沒有多加闡述,整個弱化了故事的矛盾與沖突感,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而且各種人物配角的血肉不夠豐滿立體,特別是主角西德尼的描述上,如果能夠多花費一些篇幅,多描寫他的經歷與人生,引起讀者的認同與代入感,那最終的結局帶來的震撼與惋惜一定會更強烈。
《斷舍離》的讀后感11
首先要了解斷舍離的深刻含義。斷,即斷絕想要進入自己生活的不需要的東西;舍,即舍棄身邊泛濫的破爛兒。不斷地重復斷和舍,最終達到離的狀態: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間。
要做到斷舍離,自己需要深刻的意識到,物品的存在僅僅是為自己服務的,對于人來說,任何物品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它們都只是在自己生命的某一段時間里陪伴自己的東西,自己不可能因為存積或愛護了它們多久,在自己死后就能帶走它和它永遠在一起。所以不喜歡的東西,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它本身還能用就讓它陪在自己身邊。
當我很快的開始實行斷舍離時(其實做到斷舍離是相當快就能進入狀態的),自己最大的感受有幾點:
1、活在當下。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更加專注于自己手上的事情,對正在做的事情更加認真、上心。因為想著的就是趕緊做完這件事,然后放下它。真正的`活在當下。
2、生活的精致感。更加喜歡自己現在所處的環境,在意識到和自己打交道的東西都是自己精挑細選留下的的時候,生活的精致感油然而生。
3、迎接挑戰,接納新事物的能力。看待物品,事情,甚至知識的眼光也再跟著變化。以前老想著以后要做什么,學什么,卻因為眼下的堆積的事情太多,無法輕松地開始。
4、淡然對待不能擁有的東西。對于進入自己生活的物品的選擇更加慎重。不能只因為它還不錯,而不是因為自己真正需要它,喜歡它(可能沒用,但是至少自己看著就舒服),就要去擁有。你花在它上面地精力帶給你的回報或許遠遠比不上你在維護你和它的關系上的付出。
以上,"它"不只能指代身邊的物品,還包括過時友情,愛情。過去的情感或許美好,偶爾回憶也會讓你醉心其中,但如果真正讓你回到當初地狀態,卻很可能已變了味兒。
當我寫下這些的時候,意識到,寫下的這些感受,也是一種應該被舍棄的東西。我寫的知識博客,讀書感受,很多時候都是希望能一勞永逸的記錄下,曾經我意識到了某個深刻的道理,體會到了某個難以體會到的感受,但是,任何知識與感受,都不可能因為你寫下了它,你就能真正一直擁有它。如果不時時刻刻都去反思,去感受,而是依賴于"我寫過這樣的博客,我有過這樣的經歷"來麻痹自己,那么這些博客對于當下的自己,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但是寫總結博客又是非常必要的,因為要舍去一個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入的去了解它,總結提煉它,然后讓它融解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博客的意義就在于,自己要時刻溫習,在已經總結的基礎上再一次次總結,直到有一天,可以放心的刪除它。
《斷舍離》的讀后感12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為之斷,舍棄多余的廢物為之舍,脫離對物品的執念為之離。這是斷舍離一書對斷舍離的闡釋。斷舍離這本書是日本心理學家山下英子的作品。它是一本心理學輔助讀物。究其本質,它再指引我們如何進行斷舍離各種雜物雜念以保障我們在做任何事情能夠心無旁騖。確實,只要能清空雜念,我們任何事情至少提高30%絕不是妄言。
其實能夠心無旁騖,專心致志的做任何事情是我們一直所追求的。但現實往往我們會被各種各樣已有的或沒有虛幻的所迷惑,產生出迷茫而困惑或心憂之感阻礙我們的前行。我們在出現這種問題時往往歸咎于我們自己心理素質不夠強,自控能力不夠高,不夠果決堅決導致我們在失敗之時遺憾不已。但這次通過閱讀,書中卻告訴了我們如何去有效的進行控制掌控進行斷舍離。
斷舍離它其實是一本自我及人本身的整理術,它用了人與物(真實,虛幻)來衡量一件物究竟是否有價值。這個觀念其實在我們古老的國粹里就早有提及。古語常說:少則得,多則惑。其實對在目前屬于信息時代的我們是尤有直感。比如信息,比如技術,比如某件事,某個熱點。各種信息,等等是海量的。其中的量并不都是完全好用的。有些有用的,有些無用的,有些甚至是陷阱謠言等等。我們需要的只是我們需要的,不需要的得到只會白白占用經歷。這就是一個重要的理念:占有物品的同時,物品也在占有你。
斷舍離它非常強調與指引我們如何去舍棄與拋棄我們需要的.東西、物件、思維、負面情緒。如何能真的做到斷舍離,并不僅僅只是在現實的物品上進行整理,丟棄我們不需要的東西。最尤為重要的是我們思想思維的釋放,不被不需要的思想思維所禁錮。因為人的思想很多面性,酸甜苦辣咸樣樣皆有。因此并不是全都有用。比如負面,消極的思維想法,對于這些消極的情緒必須一定要堅定果決的當斷則斷。
山田英子通過她收拾房間這個最簡單而常見的例子為我們打開的思想釋放的大門。確實怎么看怎么都像垃圾一般的東西還有什么可舍不得斷舍離呢。當我們真正的能做到“斷”,“舍”“離”。就能活的真正自在。而想要活的自在隨心,就要學會放棄一些不需要的東西,人的精力有窮,就必須把它放在重要的人、事,物上。看著斷舍離是很簡單很實用的方法。但是斷舍離這短短簡單的3個字,真正完全能做到達到這一高深的境界確也是難上加難的,所以斷舍離雖定義非常的簡單,但確實不僅僅只是明白就可而同樣也需要不斷的去努力修行的。
《斷舍離》的讀后感13
我記得那年,每次考試,班主任總是有以下幾點建議:
我們應該以一顆平常心去應對,不要有心理包袱,輕裝上陣,才能發揮出最好的競技水平。
一直記住這段,特別是“輕裝上陣”這個詞銘刻于心,所以每次面對生活的考驗,只要以輕松平和的形態來處理,卸下心頭的重擔,身心輕盈,一切難題便事半功倍。
山下英子提出“斷舍離”的概念,表面上是日常生活中接受安排的一種方式,但實際上包含著人生的道理,是一種以輕松、不可思議的心態整理安排。
我們知道環境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如果你身邊有一個壞人,不僅會降低生活質量,還會嚴重影響自己的心態,甚至干擾他人的情緒,導致惡性循環。
所以,第一步,切斷。切斷貪婪,斷絕一切不必要的物品,使“入口”變窄,只有“收藏、精選”才能通過“關卡”。當身邊只有你喜歡的東西時,心情會越來越快樂。
第二步是舍。丟掉浪費,舍棄貪婪。你不再需要的東西扔掉它,賣掉它,或者送掉。明白“可以用,但用不到”就沒有意義,只會增加環境的混亂,惡化心情。
前兩步是一個良性循環。通過對物品的收集和處理,不斷地用必要的、合適的、舒適的物品來替代不必要的、不合適的、不舒服的物品,最終達到生活環境、生活物品和生活主人的和諧狀態。然后一個新的世界將會出現。
英子女士把“斷舍離”分為三個層次,其中最極端的是“離”——擺脫執念,認識自己,愛上自己,成為一個自由、清新、快樂的自我。身處一個舒適的空間最終會讓你快樂。整個人散發出積極的能量,感染周圍的家人和朋友,一起過上積極的生活。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中國古代賢人那里學到“斷舍離”的生活智慧。
在那些日子里,柳三變的“忍把浮名換作淺吟低唱”,是悲憤和看透名利之后的決裂,曹孟德的'“不可慕虛名而處實禍”,是通透練達徹悟人生之后的斷舍離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里,人們就像無頭蒼蠅一樣,互相推搡,互相欺騙,這就是所謂的“奮斗”,但最終,他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留下孤獨。甚至有年輕人突然死于過度工作,還有更多的人在一生的痛苦中失去了寶貴的健康。
是時候理清你的思緒和欲望,放慢腳步,“輕松上陣”,告別過去的貪婪、憤怒和偏執。要知道,只有帶著愛和感激,你才能到達通往天堂的霓虹燈。慢慢來,不要錯過你生命中那些美麗可愛的人。
《斷舍離》的讀后感14
對于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兩個地方:
一、對于未來的擔憂,讓我們總是以“現在買比較劃算”,“萬一要用到的時候沒有就麻煩了”作為理由,把當下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帶回家。但是,有沒有想過,這種不確定,實際上是對自我的不自信、不信任呢?難道,在需要的時候再去添置,是如此的難以辦到嗎?這讓我聯想到自己經常用的一個邏輯——我要提前學習,因為不知道什么時候我就要用到,如果到時不懂就麻煩了。 相反地,我老公就一直理直氣壯地回應——要用的時候再學吧。但是,很明顯地,前一種邏輯,似乎帶著一種心理暗示——如果不預先準備,我到時候就肯定來不及學或者學不會了(自我否定)。而后一種呢,則是——沒關系,反正只要我要學的,肯定都能掌握(自我肯定)。所以《斷舍離》提出,把垃圾清除出自己的空間,才能清除負能量,回歸正常的能量場。
二、利用七、五、一的總量限制原則,打造充裕的空間。在斷舍離里提倡,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七成,看得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五成,而裝飾性擺設的空間只放一成的東西。看不見的空間留出三成空間,讓人有繼續收拾或者每次都擺放整齊的欲望和心情,同時空出的三成空間也是物品進出的通道;看得見的空間一般放置都是日用品,留出五成空間一個是處于美觀的'考慮,同時也是提醒自己在日常中更注重品質而非數量,認清屬于當下自我的物品阻斷不時冒出的新奇想法,也及時舍棄一些當下沒意義的物品;最后裝飾性的空間,只放一成的東西,原因很簡單,聯想一下高檔包包專賣店和雜貨店的陳設吧,你會明白原因的。我不自覺地聯想到,其實人生是否也可以分為三類時間需求:對于日常的時間安排,盡可留下三成空余,給自己更積極的動力投入那七成時間去完成必須的任務,也留下三成的機動時間去放松去調適;對于計劃長期投入的時間投資,不妨給予五成的留白,這樣對于當下的精力投入不至于造成太大的負擔,也有更開放的心智去感受自我,更從容地應對未來的變化;對于一些準備作為終身事業或愛好的時間投入,不妨精選一二進行持久地、精心的投入。
《斷舍離》是一套理論,更是一本方法論、一本行動手冊。我相信,書中的所得更需要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和提煉。我已積極投入了生活中的斷舍離,先從日常的衣櫥、廚房、辦公桌開始吧。大膽舍棄才能擁有更好的。
《斷舍離》的讀后感15
之前有在圖書館和書店看到過這本書,也曾經信手翻了一翻,初步印象就是舍棄一些不必要的東西,所以一直沒有買回家。
后面考慮,為了教育經常喜歡亂買東西、把家里“整理”得亂七八糟的家屬.....順便自己也認真靜下心來翻一翻,最終還是在網上與其他書一起“搭著”買了一本。
拿到手以后,發現這本書與我之前想的不完全一樣。
《斷舍離》這本書層次很分明,從教人如何選擇篩選必要物品開始,漸入如何管理家居物資,最后上升到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和生活,挺有意思的。
“斷舍離“這個概念是由一位日本女性山下英子提出的——斷,是斬斷物欲;舍,是舍棄廢物;離,是脫離執念。
書中指出,對于物化在具體而言,“不輕易地入手物品”、“放手不需要之物”、“人、事、物的循環與代謝”.....,進一步引申到人類身體體系上,則是“節食diet”、“排毒detox”、“新陳代謝metabolism”的閉環。
我第一次見過這種寫文章的方式,先分析“之所以無法放手的原因”,從生物學上解釋了人類對于物質的攝取寧多勿少的追求物欲的天性,也即“黏性”,接下來提出了一個“物質軸”的概念,即“以物質資料為基準軸的`觀點來進行取舍和判斷”。
然后解釋“斷舍離的工作機制”,具體將如何實施斷舍離分為“觀念上的斷舍離”“雜物上的斷舍離”“收納指南”以及各個家居空間的具體操作方法,各種思路和方法都很具體,很實用,緊密結合實務。這就有點意思了,這里依舊緊緊地圍繞一位家庭主婦的視角,面向家居秩序管理目的和用途。接下來就以“斷舍離改變人生”“斷舍離,怡然生活”兩章,將“斷舍離”這種手段融入人生,進而升華成“斷舍離”精神,并具體列舉了“時間”“煩惱”“結婚”“甲戊”“終活”等場景的應用,引導自己完成“身體、心靈、生命”機制的回歸,并擺脫過剩執念,減輕心靈負重,讓人生處處自在怡然。
隨書還附贈了一本小冊子,里面直接以圖畫方式列舉了很多家具收納之類的技巧和方法,確實也挺容易理解接受和實用。
這本書,刷新了很多國人的觀念,引導我們更好地管理家居,進而更好地樹立一個管理生活和精神的人生信條原則。特別值得當下中國人經歷了從過去物資不足,到現在物資很豐富生活很富足的背景下,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具體行為,料理好自己,很有幫助和借鑒。
總之,值得推薦!
【《斷舍離》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斷舍離》讀書筆記03-05
《斷舍離》讀后感12-13
斷舍離讀后感06-11
《斷舍離》讀后感11-29
《斷舍離》的讀后感02-25
斷舍離讀書心得02-08
《斷舍離》讀書心得12-22
斷舍離讀后感范文07-25
《斷舍離》讀后感13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