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春節所見作文3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春節所見作文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春節所見作文 篇1
一到過年,很多的地方都熱熱鬧鬧的。可是,在我所生活的東莞,卻感受不了這種熱鬧。原因只有一個:在東莞住的人中,有大多數人都是來東莞打工的外來工。所以,一到春節,很多外來工都回老家了,只有少數人還留在東莞,才導致這里不是那么的熱鬧。
春節的前一天晚上,許多人都有吃團圓飯的習慣,我們一家也不例外,大大小小二十多人好不容易才團聚在一起,有說有笑的,別提多高興了。那天晚上,馬路上的'車很多,夜景也十分美麗,只是天氣不太好,下著毛毛細雨,所以吃完飯后,我們就取消了以往逛花市的這一環節,直接回家看春晚了。
回到家里,打開電視機,幾乎所有的電視節目都是春晚,剛好我家附近放著煙花,樓下的小孩們又放著鞭炮,我感到了過春節的熱鬧。
到了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這里卻安靜了許多,昨晚的熱鬧也一下就消失了。我走到窗前,望著窗外的灰蒙蒙的小雨,底下的汽車也屈指可數,還有那寒冷刺骨的天氣,我也有點失落,只能待在家里看電視。外面不像以往那樣吵鬧,只有一點鞭炮聲,比平時冷清了許多,好像這里并不是在過年。直到了年初二,氣氛才有點起色。
晚上看電視時我才知道,過春節物價上升,連菜價也升了許多。有些菜價漲了兩三倍,有的菜甚至和豬肉一樣貴。有的人坦言:“吃菜比吃肉還要貴,吃菜還不如吃肉呢!”的確,我也覺得菜價太貴了。
看來,過春節有人歡樂有人憂。過春節,團圓使人高興,但是,物品價格卻使人煩惱。這就是春節,我的所見所聞。
春節所見作文 篇2
正月初一是我們國家傳統佳節—春節。關于過春節各地的習俗可多了,除夕的年夜飯可是最重要的。一大家人團聚在一起,開開心心、熱熱鬧鬧的品嘗著美酒佳肴,其樂融融。年夜飯我們北方人喜歡吃餃子,預示著來年交好運;而南方人喜歡吃湯圓,象征著一家人團團圓圓。
聽大人們說,以前,過年可以吃到平時吃不到的'好東西,因此,人們總盼著天天都過年。如今,我們天天吃得都象過年一樣,現在就希望忙碌了一年,一家人能夠相聚在一起。
今年,我們家的年夜飯是在飯店里吃的。一家人在一起可開心啦!大人們送給我很多祝福,還有壓歲錢呢。我也祝愿長輩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大家吃著、喝著、說著、笑著……我們家除夕的年夜飯充滿了濃濃的親情。
今天是春節,農歷大年初一。早晨,太陽漸漸升起,陽光驅散了薄霧,天空瓦藍瓦藍的。
我和爸爸、媽媽出門去玩,我們一出門,就看到街上非常熱鬧,空氣里蕩漾著炮竹的硝煙味,人們都穿上節日的新裝,個個喜氣洋洋。對于我們孩子來說,新年更高興了。我手上拿著紅艷艷,黃澄澄,綠盈盈的氣球,笑個不停。
我們一家人來到了古彭廣場。節日的古彭廣場人山人海,張燈結彩,披紅掛綠,到處都漂浮著一串串彩色的氣球和條幅;鑼鼓聲一陣緊似一陣,人們舞著長龍,扭著秧歌,真是一片歡樂的海洋,我們都沉浸在這節日的歡慶氣氛之中。
春節所見作文 篇3
上個禮拜我和奶奶去鄭和公園打羽毛球,突然發現鄭和公園里搭起了舞臺,走近一看原來是香港九龍的珠寶買到我們南京來了。只聽主持人滿臉笑容的對觀眾說:“來來來,下面我把珠寶放在袋子,我拋,誰接到了就給誰!”聽他這么一說,不論是男女老少都趕到臺前伸著手,生怕被別人搶了。原來稀稀疏疏的人群變得擁擠起來,好似不經意間聽到了命令的螞蟻一樣,亂成了一鍋粥。突然,人們疏散下來,只聽有人喊把人擠倒了,我靠近人群一看,啊呀,有一個老年人被擠倒了頭上被跌出了一個大包那老奶奶的兒子大吼道:“不要再擠啦,有人摔跤了!”
那個主持人下臺來叫一個營業員來陪著來奶奶上了出租車去醫院了。隨后就開始追究是誰的錯,那主持人看見在摔跤的時候旁邊有個推著自行車的小孩,就誣賴是那個小孩的自行車碰倒了老奶奶,便又把那輛自行車拿走了,與此同時還與那個孩子的`父母爭吵起來,旁邊的觀看者也為那孩子打抱不平。有的說那些人在以大欺小,欺負小孩子,還有人說是在讓那些無辜的人背上賺黑錢的人的黑鍋!總之人們的猜測各種各樣。雖然我沒有親眼看到,但是我也猜測了,我是這樣想的:
主持人剛說完,旁邊的年輕人就蜂擁而上,把老年人擠得節節后退,不知所措,而恰好,那位老奶奶的后面有一個推著自行車的小孩子,那自行車正好絆住了她,讓她沒站穩腳步,一下子摔倒在地了,所以導致了現在這種情形。
我很不滿意那位主持人的所作所為,也希望我們大家不要像他那樣把自己的黑鍋嵌在人的身上,這約等于把別人的痛苦嵌在自己的快樂之上啊!這不公平!大家和我想得是不是一樣呢?
……
【春節所見作文】相關文章:
實用的春節所見作文三篇04-15
有關春節所見作文4篇07-02
所見的作文03-13
所見優秀作文03-05
所見所想作文01-31
所見作文范文08-14
關于所見作文12-14
所見所聞作文03-23
《所見》教學設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