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歷史典故(集錦15篇)
關于歷史典故1
六月初,張憲和姚政率前軍與游奕軍直抵光州,往東北的順昌府方向疾進。由于順昌府于十二日解圍,張憲便揮兵折向西北,擊破敵軍,襲取蔡州,為岳家軍此次大舉北伐,舉行了一個奠基禮。岳飛當即委派馬羽鎮守蔡州。
牛皋的左軍也接著出戰。十三日,在京西路打敗金軍,兵鋒直指汝州。牛皋率左軍攻克他的故鄉魯山等縣,又揮師東向,同大軍會合。
二十三日,統領孫顯在蔡州和淮寧府之間,大破金朝裴滿干夫長的.部伍,實際上是對淮寧府作了一次試探性的軍事偵察。
閏六月,岳家軍經過集結和準備后,又發起新的更猛烈的攻勢。
十九日,同提舉一行事務、前軍統制張憲指揮傅選等將,在離潁昌府四十宋里的地方,同金朝的韓常軍對陣。韓常軍被殺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張憲麾軍追奔逐北,在二十日奪取潁昌府城。
二十五日上午,踏白軍統制董先得悉金軍自本府長葛縣(今河南長葛市)來犯,即同游奕軍統制姚政出城迎敵。在城北的七里店,金酋鎮國大王、韓常和邪也孛堇率六千余騎,已經擺開軍陣。顯然,由于得到開封府金軍的增援,韓常企圖奪回潁昌府城。董先和姚政率部分頭直搗敵陣,雙方激戰一個時辰,金兵終于敗退。岳家軍追殺三十幾宋里路,方才收兵。張憲麾軍收復開封以南地區,戰果輝煌;另一支岳家軍,則在提舉一行事務、中軍統制王貴的指揮下,又接著向開封府以西的地區進軍。
一十五日,王貴派遣的將官楊成等率兵前往鄭州。金軍萬夫長漫獨化帶五千余騎出城迎戰,岳家軍掩殺敵人,一鼓作氣,攻克鄭州。二十九日,準備將劉政又率兵突入開封府中牟縣(今河南中牟縣),夜襲漫獨化的營寨。岳家軍殺死很多敵人,奪得三百五十多匹戰馬,一百多頭騾、驢,還有大量衣物器甲,漫獨化本人生死不明。
中軍副統制郝晸統領軍馬,直指西京,在離河南府城六十宋里外扎營。金朝河南知府李成手下有七千多“番人”,三千多“食糧軍”,五千多匹戰馬。七月一日,李成發幾千騎前來挑戰。郝晸命將官張應和韓清指揮馬軍迎頭痛擊,神速地追殺到西京河南府城下,郝晸也鼓率全軍為后繼。李成心膽俱裂,連夜棄城狂逃。岳家軍于翌日光復了西京河南府。在不足半個月的時間內,岳家軍凱歌猛進,席卷京西,兵臨大河,勝利地完成了掃清開封府外圍的作戰計劃。
關于歷史典故2
紹興六年七、八月間,岳家軍進行第二次北伐。
左軍統制牛皋為先鋒,進攻偽齊新設的鎮汝軍。偽齊守將薛亨,素稱悍勇善戰,牛皋向岳飛保證,一定要“生擒以獻”。左軍以雷霆萬鈞般的威力,很快就擊破這個堅壘。當薛亨作為戰俘押解到宣撫司時,連岳飛也頗感驚訝。牛皋繼續揮兵東向,掃蕩潁昌府,直至蔡州,焚燒偽齊軍積聚的` 糧草、器械而凱旋。
岳飛采取聲東擊西的戰術,以牛皋左軍的佯攻,掩蔽大軍的主攻方向。牛皋初戰告捷后,岳飛的大部隊往西北方向進擊。八月初,王貴、董先、郝晸等將攻占虢州州治盧氏縣,殲滅偽齊守軍,繳獲糧食十五萬石。偽齊武義郎、監盧氏縣 酒稅楊茂“挺身歸附”。接著,岳家軍又分兵奪取了虢略、朱陽和欒川三縣。王貴在虢州得手后,繼續統軍西向,又克復商州全境,包括上洛、商洛、洛南 、豐陽、上津五縣。
商、虢兩州都屬陜西路,本非岳家軍的戰區。吳玠部將邵隆即是當年陜西解州神稷山抗金義軍首領邵興,因避宋高宗紹興年號而改名。他曾上奏宋廷,認為商州乃是“要害之地”,只有力取商州,方能經營關中。于是宋廷任命他為商州知州,令他和金州 守將郭浩共同負責收復商州。岳飛攻克商州后,便催促邵隆盡快赴任,以減輕本部人馬的戍守負擔。
商州和虢州確是軍事要沖,北可控扼黃河,與北方抗金義軍直接聯系,東可奪據西京河南府,西可進攻關中,幾乎將偽齊的統治區一劈兩爿。岳家軍接連三戰告捷,宋廷為此下詔嘉獎說, “遂復商于之地,盡收虢略之城”,“長驅將入于三川,震響傍驚于五路”。“商于”和“虢略”已成兩州別名。“三川”為秦朝設三 川郡的古地,意指此處有河、洛、伊三川。“五路”者,是指宋朝于陜西沿邊設秦鳳、涇原、環慶、鄜延和熙河五路。
關于歷史典故3
綽號之中見端倪
北宋大臣王珪的綽號是“三旨宰相”,他執掌大權16年,守成而已,少有建樹。王珪為官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此公很會顧惜體面,其表現堪稱標準的三部曲——“取圣旨”、“領圣旨”、“已得圣旨矣”。至于袒露私衷,獨抒己見,絕對不是王珪的風格。
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民國期間,譚延闿在主持當時行政院會議時,常閉目養神,對討論的問題不置可否,人稱“三不主義”,即“不負責,不建言,不得罪人”。
關于歷史典故4
貴妃醉酒歷來被公推為中國傳統四大美人圖之一。在此次酒局中,楊貴妃美中見醉,醉中見美,與太監宮女們演了一出好戲。這是十大酒局中唯一的美人酒局,而且是唯一以女子為主角的酒局,所以不可不選。
卻說這天傍晚,皇宮院內涼風習習,皓月當空。唐玄宗與楊貴妃本來相約在百花亭品酒賞花,屆時玄宗卻沒有赴約,而是移駕到西宮與梅妃共度良宵。良辰美景奈何天,雖然景色撩人欲醉,楊貴妃也只好在花前月下悶悶獨飲,喝了一會不覺沉醉,邊飲邊舞,嘴里念叨著“李二郎你枉為人君,說話不算數……” 萬般春情,此時竟難自排遣,加以酒入愁腸,立時便醉。一時春情萌動不能自持,竟至忘乎所以,面對高力士等一干太監宮女,楊貴妃頻頻作出種種求歡猥褻狀,倦極才怏怏回宮。
《貴妃醉酒》是出著名的'京戲。據說《貴妃醉酒》最早的版本是昆曲。原曲目中楊貴妃大醉后自賞懷春,輕解羅衣,春光乍瀉。當然高力士們不解這種風情,倒也無傷大雅。后來梅蘭芳同志親自出手,以霹靂手段對這部作品做了“去污化處理”,所有少兒不宜內容統統被切掉了。于是,《貴妃醉酒》也就從當初的**變成了今日8歲以上孩童也可觀賞的正劇。
關于歷史典故5
誤殺呂伯奢
當年曹操刺殺董卓未遂,逃出京城。董卓派人追捕,并四處張貼告示,到處設下捉拿曹操的羅網,情勢十分險惡。
曹操和救他脫險的陳宮逃到曹操父親的老友呂伯奢家。呂伯奢熱情款待,因家中無酒,便急忙出去買酒。曹操坐在前堂,忽然聽見后面有磨刀聲,頓時起了疑心。悄悄走到后院,聽里面說:“綁起來,殺吧!”立即大驚失色,沒等再認真觀察,就決定先下手。于是提劍闖入內宅,見一人殺一人,老少八口全倒在血泊之中,殺到廚房,看見一只豬剛剛被困上司蹄待宰。這才明白是因為誤會而錯殺了真誠待客的'主人一家。
曹操和陳宮時又匆匆逃離呂家。但是在半路上又和興沖沖、喜滋滋買酒而歸的老翁呂伯奢碰上了!陳宮滿面愧疚,抬不起頭。曹操卻在兩馬相錯之機,一揮劍,又把慈祥的老翁殺死了!
陳宮大驚:“前面殺人,是由于誤會,現在明知是恩人,卻還要殺害,太不像話了!”
曹操道:“呂伯奢到家,一見被殺之人,必定告官,追殺我們!”
“你這樣做,也太不仁義了!”陳宮道。
曹操冷笑道:“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關于歷史典故6
王維是哪個朝代的
王維的出生日期存在爭議,有人說是699年,也有人說是701年,而他的離世時間是761年。所以,王維所處的朝代是可以確定的,他是唐朝的人。
699年是圣歷二年,而701年是武則天大足元年或長安元年,所以無論他的出生日期是其中的哪一年,他都出生于武則天執政時期。而武則天是李治的皇后,我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
761年是唐肅宗李亨執政時期,而唐肅宗是唐朝的皇帝,唐玄宗的繼位者。所以,從王維出生,到王維死亡,他所處的年代都是唐朝時期。
王維經歷了開元盛世的景象,也經歷了安史之亂后唐朝的元氣大傷。安史之亂后,唐朝逐漸開始衰落,政局不穩。也正是政局的動蕩,使原本壯志凌云的王維漸漸變得心灰意冷了。消沉以后的王維,開始過著半隱的生活,他將名利看得很淡,悠閑自然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在隱居期間,他寫下了不少的詩作,其中不少詩句都體現了他淡薄的心態。
王維出生于武則天執政時期,卒于李亨執政時期。所以,王維是唐代的人,而他的詩在唐代的詩壇中有著十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力。
王維和太平公主
王維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有傳言他中狀元是走了太平公主的后門。王維與貴族交好。 一天,一位王爺看到王維很煩惱,于是上前詢問以示關心。在知道他是在擔心科舉考試的事后,便拍著胸脯告訴王維這件事他可以幫忙。
這個王爺是太平的侄子 ,他讓王維準備幾首詩,并帶著他去了公主府。對于這位公主,王維是有所而聞的。王爺把他介紹給了太平,太平表示她很欣賞王維的.詩才。王維明白這個公主是看上自己了。可王維畢竟是流傳千古的大詩人,如果沒有點節操,他也就不會被后世推崇了。王維不想靠色相取得官職 ,便想要告辭了。但好色的公主哪里會放過這樣一塊美玉。她腦子一轉,要換一種方式拿下他。他不是喜歡做詩嗎,好,就用詩打動你。公主給王維講了個故事, 一個貴族子弟搶了一個美貌的燒餅店老板娘,可她終日不開口說話,那位貴公子就把她的燒餅老公叫來,她一見到她老公,就不說話,開始哭,場面非常動人。公主讓王維以這個故事為主題賦詩一首。王維不慌不忙寫了五言絕句,并對太平講訴了楚國息夫人與這個老板娘同樣的遭遇。聰明的太平聽出了弦外之音,問王維是否有舊情,王維大大方方地承認了。公主還是不死心,給王維看畫在名貴紙張上的宮圖,可王維仍然不為所動。公主對于崇高的王維漸漸開始欣賞起來,可恨自己怎么不早點遇到這樣的人物。
后來,太平見王維意志堅決,實在打動不了他,又不想逼迫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就放他離開了。
關于歷史典故7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只大鳥銜著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里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征兆。后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于是黃帝便與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間,沉璧于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著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于是黃帝開始巡游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說:“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后,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里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里反省了3個月。而后又到廣成子那里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跪著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問甚好!”接著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說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后,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并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后,回到縉云堂修煉,他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須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須。結果龍須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說龍須草便是那些龍須變的。
關于歷史典故8
1.文君當壚:
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富家卓王孫有個女兒叫文君,剛守寡不久,非常愛慕司馬相如,相如就同文君私奔來到臨邛,把自己的車馬全部賣掉,買下一家酒店,做賣酒生意。并且讓文君親自主持壚前的酌酒應對顧客之事,而自己穿起犢鼻褲,與雇工們一起操作忙活,在鬧市中洗滌酒器。
這個故事后來成為夫妻愛情堅貞不渝的一段佳話,臨邛也成為釀酒之鄉。
2.王羲之蘭亭流觴:
王羲之素有“書圣”之稱,他最為后人所稱道的《蘭亭集序》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相聚會稽山陰蘭亭,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王羲之揮毫書寫詩序,既著名的《蘭亭集序》,王羲之適逢酒酣,趁興揮筆,瀟灑自如,寫下這絕代書法佳作。
3.清圣濁賢:
三國魏初建時,曹操嚴厲禁酒,人們只好私下偷著飲酒,但諱言酒字,故用"賢人"作為"白酒"(或"濁酒")的隱語,用"圣人"作為"清酒"的隱語。清圣濁賢演變成一個典故。還有一個"青州從事,平原督郵"的成語,也是美酒和惡酒的隱語。南朝人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記載,桓溫手下的一個助手善于辨別酒的`好壞,他則把好酒叫做"青州從事",青州是一個地名,青州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齊郡,"齊"喻"肚臍",好酒叫做"青州從事",是因為好酒喝下去后,酒氣可以通到臍部;他把壞酒稱做"平原督郵",是因為平原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鬲縣,"鬲"喻"膈",意思是說壞酒喝下去,酒氣只能通到膈部。
關于歷史典故9
傳說中的黃帝是一位圣王明君,也是一位修道的人,他一統華夏,“職道義,經天地,紀人倫,序萬物,以信與仁為天下先”,在治世的同時修身證道,以德教化百姓,為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傳黃帝生下來兩個多月就會說話,十歲時就對當時情形有相當了解,明了自己的責任,注重修身積德,長成后更是個聰明非凡的人物。
他即位后,看到當時諸侯中的九黎族蚩尤暴虐百姓,誅殺無辜。為了拯救人民,他征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但蚩尤憑借妖術,黃帝之兵不能前進。于是黃帝在瓊林臺虔誠向上天祈禱,請求天命,西王母便命使者授給黃帝玉符,天帝又命玄女教給他兵機,授予《九鼎神丹經》、《陰符策》等,賜給他九天六甲兵信之符,黃帝在神兵的幫助下克伏了蚩尤之黨,平定四方,天下始歸一統。
黃帝劃分州野,制禮興樂,教化百姓,率民以事天。黃帝在打敗蚩尤后,于當年七月又來祭天,感謝上帝幫助之恩;三年后的八月第三次祭天,報答上帝使國家強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他在泰山上舉行了“封禪”儀式祭祀天地。在泰山頂上筑壇,行祭天禮,叫封;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作平壇,行祭地禮,叫禪。黃帝得到了天賜的寶鼎——銅鼎,在那時是極其珍奇的;有鳳凰銜著卞圖送給他,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又有黃龍捧河圖洛書獻給他,這些都表明是天下安寧、大祥的征兆。
黃帝曾向玄女詢問治國之道,玄女回答:“君無為而民自化,君好靜而民自正,君無事而民自富,君無欲而民自樸。以文善化,循循誘導;懲惡揚善,扶弱濟困;上應天理,下順民心;行仁義,施德惠;立正法,塞邪道;修廟堂,祭祖明;四方懷德,百姓感化;以正治國,以德服眾,以理教化,慈悲寬宏……”黃帝又問:“何謂王道之弊?”玄女回答:“官昏庸而貪,喪德而暴;積亂于內,引患于外;伐民縱暴,好歹倒懸;民冤不伸,惡暴不除;不樹中樞,眾心散亂;疏于善化,邪風盛行;浪費鋪張,天降饑荒……”,黃帝問道“有人隱居山林修行,言能歸九天,可否?”玄女回答:“有根基者、有善慧者、有功德者,天必應之,隨緣而歸。若不修心、修德,多邪念,則難有機緣,縱然修行百年也難歸矣。”黃帝問:“可否知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玄女回答:“觀現在,就知過去;看今世作為,即知后世禍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天道昭昭,善惡分明。”黃帝本來是智慧絕倫之人,經玄女一說,自然是聲人心通。
黃帝幾經跋涉,尋真訪隱,問道修道。他登崆峒山,問廣成子以大道,廣成子告訴他至道之精要:“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存神定氣,方可長生”。之后他又到過峨嵋山,見真人于玉堂,真人講道:“順應大道,以德治世,便可以把天下交給他;一切行為合乎天理,便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
黃帝尊奉有德,任人唯賢,他常聽從賢臣的忠告。黃帝還將全國共分九州,提出以“德”施天下,修德立義,惟仁是行;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義,要求官員節簡樸素,以身作則。
黃帝觀測日月星辰運行規律以制定歷法,確定天下萬物名稱;教百姓造屋筑城,播百谷草木,制造舟車,養蠶制衣,史稱當時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黃帝還以甲、乙等十天干,子、丑等十二地支、六十甲子循環來紀時、紀日、紀年,定度量衡之制。黃帝令擅長描摹繪畫的史官倉頡搜集、整理文字。倉頡揣摩文字,廢寢忘食,感動了神明,有鳳凰銜來神書,歷經數年,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并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遂成文字,揭開了天地間的奧秘,使民族文化從此有了一個穩固的載體。黃帝令樂官伶倫作律,伶倫在山谷中找到適合的竹管以作簫,吹它的聲音作基本音,就是“黃鐘之宮”,又制成長度不同的十二個管,應十二律,并以他聽到的鳳凰的鳴聲來校正它們,后來又相應鑄了十二個鐘作樂音的標準。黃帝祭天于泰山時,親自創作了第一支樂曲《清角》,人稱天樂,曲調昂揚激蕩,感天動地,流傳后世。黃帝與岐伯諸人討論醫理,作內外經,有《素問》、《靈樞》等各種醫書,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
相傳黃帝后來以功德隆重而得道升天,民皆仰望和贊頌。《管子》一書寫道:“黃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來,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黃帝之治也,置法而不變,使民安其法者也”
黃帝帶頭實踐修之身而天人合一治世,依據大道的規律法則創立了符合大道規則的人間法律,給人們指明精神回歸、淳德歸道之路,使道德作為人們恪守不離的思想行為準則。當時社會,尊道是人們共同自然信守的共識,維系著仁治社會狀態,人們的心靈和行為都充滿著上善,通過修身能夠直接與大道相感通,與神相感應,與人為善,慈愛萬物。黃帝的豐功偉業和海納百川的精神,使人們充份感受到人文始祖和中華民族祖根文化的魅力和身為華夏兒女的驕傲和自豪。
關于歷史典故10
官渡之戰
袁紹和曹操在官渡地區展開了爭奪中原的官渡大戰。
袁紹率十萬大軍駐守在黃河北岸,兵強馬壯,糧草已基本用完。
謀士田豐勸袁紹打持久戰。消耗曹軍實力。袁紹不聽,反將田豐關進監獄。另一位謀士許攸建議袁紹乘機偷襲許昌,卻被袁紹懷疑為曹操的`奸細,想調開前線兵力。許攸一怒之下,投奔了曹營。
許攸建議曹操出奇兵突襲袁紹糧草供應的大本營——烏巢。曹操采納了許攸的獻策,親自率領精兵強將,夜襲烏巢,一把火將袁軍的糧草燒個精光。
袁紹部將曾經主張全力增援烏巢,袁紹卻堅持要與曹軍正面決戰:結果,既攻不破曹軍大營,又損失了烏巢的糧草,軍心大亂。
曹操乘勢大舉進攻,揚言直取袁紹的老巢 郡合黎陽。袁紹從河北官渡前線分兵趕去久遠,曹軍尾隨追殺,袁軍無心戀戰,紛紛丟盔棄甲,四處逃竄,損失足有七八萬人。
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范例,體現了曹操的指揮才能。
關于歷史典故11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 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 產,游手好閑;但后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于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 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 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
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于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關于歷史典故12
蜀漢后主劉阿斗的的歷史形象并不是很好,所以后人總是在揣度,為什么諸葛孔明不另立新主呢?
一 先從隆中對策說起。當時諸葛亮為劉備定下的最高戰略目標是“興復漢室”,這樣做一是可以使師出有名,二是可以爭取民心,無疑為劉備完成霸業提供條件。如此聰明之舉為何曹操孫權沒有想到呢?其實二人未必沒有想到這一點,只是曹操、孫權二人都無皇室血統,根本不可能打這個旗號去創業,劉備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倘若諸葛亮廢了劉禪,百姓便會起疑,“丞相說的`興復漢室還算不算?”廢了劉禪,等于自己砸自己的招牌,自毀長城!
二 劉禪雖不為明君,但在諸葛亮時期卻不謂庸主,還未有后期那般荒唐,無非是貪戀女色、聽信幾句謠言,尚未構成大錯。試問諸葛亮有什么理由廢了他?廢一個皇帝,勢必造成朝中大亂,蜀國本身羸弱,如何經得起這一大動?如此一來,反倒天了自家風險。
三 諸葛亮要廢劉禪,是因為劉禪無能,不能完成大業。那么他若廢了劉禪便說明他完全有能力滅了魏國,與東吳平分天下!但蜀國當時由此力量否?滅不了魏國卻廢皇帝——他諸葛亮便是大罪人!諸葛亮何等英明?豈會為此自毀前程。
四 諸葛亮只想當丞相,對皇帝不感興趣。當皇帝固然好,但人家要是沒興趣,還是白搭。
關于歷史典故13
一、“六尺巷”
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墻,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兩家的院墻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來。毛主席在建國后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曾經講到這個故事,說起這四句詩,用來表達兩國之間的事宜應該謙讓、平等。只是后來我們看到的不是這個樣子了。
二、 “絕纓盡歡”
楚莊王賜群臣酒,日暮酒酣,燈燭滅,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絕其冠纓,告王曰:“今者燭滅,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纓持之矣,趣火來上,視絕纓者。”王曰:“賜人酒,使醉失禮,奈何欲顯婦人之節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與寡人飲,不絕纓者不歡。”群臣百有余人,皆絕去其冠纓而上火,卒盡歡而罷。居二年,晉與楚戰,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獲甲首,卻敵,卒得勝之。莊王怪而問曰:“寡人德薄,又未嘗異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對曰:“臣當死,往者醉失禮,王隱忍不暴而誅也。臣終不敢以蔭蔽之德而不顯報王也。常愿肝腦涂地,用頸血湔敵久矣。臣乃夜絕纓者也。”(《韓詩外傳》亦載)
楚莊王寬容臣下酒后失禮,并巧妙地為失禮者遮丑,暗地施德于臣,因而取得了失禮者的忠心,換來了以死相報的`忠臣。故劉向在這則故事后議論道:“賢王必憐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窮也。如此則名號業矣,國土得矣。”
楚莊王明明可以知道誰是那個非禮的大臣,但卻故意想法放過了他,裝作不知道這事。結果得到那人出生入死的報答。這就是明知故昧所見的奇效。它既是一種處世策略,又是一種領導藝術。
對一般人來說,生活在紛繁復雜、人際關系險惡的社會之中,明哲保身不過是一種避免禍害的態度,明知故昧也不失為一種少惹是非的策略。
三、“宰相肚里能撐船”
呂蒙正字圣功,河南人,太平興國二年擢進士第一。五年,拜左補闕,知制誥。未幾,擢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參政耶?”蒙正陽為不聞而過之。同列不能平,詰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為愈也。”時皆服其量。(《宋史·呂蒙正傳》)
這則說明:別說是一般百姓,就是那三度為宰相,以敢說敢言著稱的呂蒙正,當初入朝參政時,曾有人不滿而發出譏諷,呂蒙正也明知故昧,裝作沒聽見。有人想為他追查那譏諷的人,呂蒙正卻阻止說:“不必了,如果知道了他是誰,必然會終生記在心頭,對雙方都不好,所以,還是不知道的好。” 這就是“宰相肚里能撐船”,大人有大量。作為領導藝術,明知故昧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于非原則問題,能夠放過去的就放過去。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子張問人官》)也就是這個意思。
四、“丙吉碎玉”
西漢時期,丙吉在做相國的時候,他有一個馬夫很好喝酒,又一次在送丙吉上朝的時候,馬夫忍不住嘔吐,把污穢吐在了丙吉的車駕上。他的管家很生氣,就跟丙吉說了,想要把馬夫給辭掉。丙吉說:他只不過是吐了丞相的車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你把他趕走,那要他以后到哪里去謀生呢?你就認了吧。這個馬夫就因此留了下來。
宋朝有個著名的開國元勛叫曹彬,他曾被封為王。在戰爭中,他繳獲了敵人的一件價值連城的美玉,每天都要玩賞很長時間。又一次,他大宴賓客的時候,想要向客人炫耀一下這塊美玉。于是就讓屬下去拿這塊玉,所有的客人也都伸長了脖子,想要一睹這塊美玉的風采。當這名屬下正拿著這塊玉走進殿堂的時候,不小心搬到了門檻,摔倒了,把玉也打得粉碎。眾人都大驚失色,那名屬下非常惶恐,都害怕曹彬發怒。沒想到曹彬只是笑笑說:它注定這個時候毀掉,誰也攔不住。你也不必害怕。就讓那名屬下出去了。
關于歷史典故14
塞翁:邊塞的老頭兒。失馬:丟失馬。焉知非福:怎么知道不是好事兒呢?
《淮南子 人間訓》里說:古時候塞上有個老頭兒,丟了一匹馬,人家來安慰他,老頭兒說:“怎么知道不是好事呢?”后來這匹馬居然又帶了一匹好馬回來。比喻雖然受到暫時的損失,卻因此得到了好處。也指壞事可以變成好事。
關于歷史典故15
每年農歷四月間,公歷5月6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45°時開始。民間習慣把它作為夏季的開始。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莊稼生長漸旺,多進行棉花等作物的中耕管理。農諺:“立夏三朝遍地鋤。”并以立夏日之陰晴占卜一年的豐歉。河南有“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的農諺。 舊俗立夏日又為民間傳統節日,稱“立夏節。”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那么,關于立夏的由來有什么呢?
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迎夏儀式宮廷里“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有關立夏的歷史典故有關立夏的歷史典故。
江浙一帶,人們因大好的春光明媚過去了,未免有惜春的傷感,故備酒食為歡,好像送人遠去,名為餞春。崔S在賦里說:“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吳藕汀《立夏》詩也說:“無可奈何春去也,且將櫻筍餞春歸。”
在民間,立夏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立夏日,江南水鄉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有立夏日稱人的習俗。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臺門里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秤小孩則說“立夏“稱人”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從小數打到大數),不能外打里。
民間相傳諸葛亮與孟獲和劉阿斗的故事有關。據說孟獲被諸葛亮收服,歸順蜀國之后,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諸葛亮臨終囑托孟獲每年要來看望蜀主一次。諸葛亮囑吒之日,正好是這年立夏,孟獲當即去拜阿斗。從此以后,每年夏日,孟獲都依諾來蜀拜望。過了數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擄走阿斗。而孟獲不忘丞相囑托,每年立夏帶兵去洛陽看望斗,每次去則都要秤阿斗的重量,以驗證阿斗是否被晉武帝虧待有關立夏的歷史典故素材庫。他揚言如果虧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晉。晉武帝為了遷就孟獲,就在每年立夏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飯給阿斗吃
阿斗見豌豆糯米飯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孟獲進城秤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幾斤。阿斗雖然沒有什么本領,但有孟獲立夏秤人之舉,晉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也過得清靜安樂,福壽雙全。這一傳說,雖與史實有異,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靜安樂,福壽雙全”的太平世界。
立夏秤人會對阿斗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經典歷史典故03-23
經典的歷史典故05-30
歷史的典故05-21
歷史典故05-19
經典的歷史典故10-09
經典歷史典故02-19
經典的歷史典故【精選】05-30
經典歷史典故[經典]08-02
(精選)經典歷史典故07-24
友善的歷史典故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