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歷史典故 推薦度:
- 小學歷史典故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小學歷史典故(通用27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shù)墓J的人物、事件。你知道經(jīng)典的典故有哪些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歷史典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歷史典故 1
高山流水
春秋時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搖深,常人難解,僅鐘子期能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贊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鐘子期嘆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來鐘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廢琴終身不彈。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遇,也指樂曲絕妙。
小學歷史典故 2
莊周夢蝶
戰(zhàn)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后,自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
后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
小學歷史典故 3
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xié)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古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無限神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
武帝召見,納入后宮,即后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
小學歷史典故 4
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長兄曹丕當政以后,備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賦》是一篇傳誦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寫洛神的步態(tài)之美云:“體迅飛鳥,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寫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跡之態(tài)十分傳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輕盈。
小學歷史典故 5
破鏡重圓
南朝陳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陳后主的妹妹樂昌公主。恐國破后,夫妻失散,遂破銅鏡為二,夫妻各執(zhí)一半,相約他年正月十五日賣鏡都市以謀晤合。隋滅陳后,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國公楊素所獲,極受恩寵。徐德言流離至京城,遇一仆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就題詩道:“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公主見詩,悲泣不食。楊素知情后,大為感動,終于讓他們夫婦團聚。
后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后重新團圓。
小學歷史典故 6
詠絮才高
東晉政治家謝安全家聚在一起,正值戶外雪越下越大,謝安興致勃發(fā),就指著外面的'飛雪問:“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的侄子謝朗隨口說:“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接著道:“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后大加贊賞,夸獎侄女才思不凡。謝道韞是東晉有名的才女。
柳絮隨風飛揚,壯似飛雪,用以比喻紛飛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譽婦女有詩才為“詠絮才”。
小學歷史典故 7
人面桃花
唐詩人崔護,清明獨游長安南莊,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良久始有一女子應(yīng)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態(tài)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扁鎖無人。惆悵之余,乃題詩于門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后代詩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女邂逅,后來不復再見的惆悵心情。
小學歷史典故 8
秉燭夜游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年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之句。曹丕為魏王世子時,與吳質(zhì)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時文人如徐趕,劉楨,陳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作書與吳質(zhì),勸其惜時自娛。書中有“古人思炳燭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燭夜游”喻及時行樂。
小學歷史典故 9
鏡花水月
鏡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虛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詩家常用以比喻朦朧空靈的意境。如宋嚴羽以佛論詩,主張妙悟,他說;“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以“鏡花水月”比喻詩歌中不可言傳的妙境。
小學歷史典故 10
青梅竹馬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長干行》中描寫一位女子,思夫心切,愿從住地長干跋涉數(shù)百里遠路,到長風沙迎接丈夫。詩的開頭回憶他們從小在一起親昵的'嬉戲:“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后來,用“青梅竹馬”和“兩小無猜”來表明天真、純潔的感情長遠深厚。
小學歷史典故 11
積善之家 必有余慶
語句出自《周易》第二卦:坤卦。全句為: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整句意思是說,積累善行善德的家族,這個家族的福報不會斷絕,家族的后代也會承受福報。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這個家族會經(jīng)常發(fā)生災(zāi)禍,甚至連累后代。
古大德教人改心,現(xiàn)在人叫調(diào)整心態(tài),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當以善念,當每晚省身,害人傷人之心切不可有,助人諒人之心還須思之,道家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人還是廣積德,深積陰德為好,信仰“德”沒虧吃的',德的能量甚大,荀子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易經(jīng)》道,“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正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zāi)殃 ” 。《朱子治家格言》說“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人還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要做事就要利兒,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正所謂吃大虧得大福,不吃虧不得福。佛家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蜀先主給傻兒子阿斗留下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箴言,但阿斗不信不聽,最終亡國奴一個,回歸道德信仰才能根治當下蕓蕓眾生之疾。
小學歷史典故 12
抱柱之信
出處:《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記·蘇秦列傳》:“信如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長干行》詩:“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用以表示堅守信約。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長守尾生抱柱之信,拼減沈郎腰帶之圍,真情至語。惠淇源《婉約詞》六
小學歷史典故 13
虎生三子 必有一
出處 《癸辛雜識》(續(xù)集下):“諺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原文:諺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獷惡,能食虎子也。予聞獵人云,凡虎將三子渡水,慮先往則子為彪所食,則必先負彪以往彼岸;既而挈一子次至,則復挈彪還;還則又挈一子往焉。最后始挈以去。蓋極意關(guān)防,惟恐食其子也。
大意:彪的性格很彪悍,會吃自己的同胞。老虎帶著三個孩子過河,必定先把彪背到對岸,然后帶第二個過去,同時在把彪提回去,然后帶第三個老虎到對岸,最后才把彪帶過去。
小學歷史典故 14
畫虎不成反類狗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故事: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對子侄后輩教育十分嚴格,希望他們成為有用的人才。他寫信《誡兄子嚴敦書》告誡他們,讓他們學龍伯高,就算學習的不成功也可以,刻鵠不成尚類鶩(就好像你雕刻一個天鵝,沒雕刻成功,最后也還能雕刻出一個類似鴨子的'模樣出來)。而寧愿她們不要學習杜季良,不是因為他不好,而是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小學歷史典故 15
應(yīng)避“瓜田李下”之嫌
北齊時期有個官員叫袁聿修,少年老成,性格沉穩(wěn),很有見識。后來他升任博陵太守,有一次外出考察工作,路過山東兗州。時任兗州刺史的邢邵是他的老朋友,便準備贈送袁聿修一匹當?shù)禺a(chǎn)的白緞。袁聿修得悉后,很是為難,于是便先一步離開了兗州。
部屬問他緣由,他說,應(yīng)避“瓜田李下”之嫌。兗州乃盛產(chǎn)綢緞之鄉(xiāng),人家把東西早準備好了,咱們還是走開的.為好。正是由于袁聿修為官清廉自守,他不但政績突出享有聲望,還贏得了一個“清郎”的雅號,受到后人的廣泛贊譽。
小學歷史典故 16
獻媚者現(xiàn)丑
十六國時期南燕刺史鞠仲,為了討好皇帝慕容德,奉承道:“陛下乃中興之圣主,跟少康、光武帝差不多。”慕容德就讓左右的人賞賜鞠仲帛千匹,鞠仲感到賞賜太重,正在謙讓,沒想到慕容德卻說:“你知道跟我開玩笑,難道我就不知道跟你開玩笑?你對我說的不是實話,我賞你的.也是虛數(shù)。”鞠仲拍馬屁沒邊沒沿,被皇帝狠狠戲弄了一番。
小學歷史典故 17
廉頗負荊請罪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趙國屈服,接連侵入趙國邊境,占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個花招,請趙惠文王到秦地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澠音miǎn)去會見。趙惠文王開始怕被秦國扣留,不敢去。大將廉頗和藺相如都認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國示弱。
趙惠文王決定硬著頭皮去冒一趟險。他叫藺相如隨同他一塊兒去,讓廉頗留在本國輔助太子留守。
為了防備意外。趙惠文王又派大將李牧帶兵五千人護送,相國平原君帶兵幾萬人,在邊境接應(yīng)。
到了預(yù)定會見的日期,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并且舉行了宴會,高興地喝酒談天。
秦昭襄王喝了幾盅酒,帶著醉意對趙惠文王說:“聽說趙王彈得一手好瑟。請趙王彈個曲兒,給大伙兒湊個熱鬧。”說罷,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來。
趙惠文王不好推辭,只好勉強彈一個曲兒。
秦國的史官當場就把這事記了下來,并且念著說:“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秦王令趙王彈瑟。”
趙惠文王氣得臉都發(fā)紫了。正在這時候,藺相如拿了一個缶(音fǒu,一種瓦器,可以打擊配樂),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說:“趙王聽說秦王挺會秦國的樂器。我這里有個瓦盆,也請大王賞臉敲幾下助興吧。”
秦昭襄王勃然變色,不去理他。
藺相如的眼睛射出憤怒的光,說:“大王未免太欺負人了。秦國的兵力雖然強大,可是在這五步之內(nèi),我可以把我的`血濺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見藺相如這股勢頭,十分吃驚,只好拿起擊棒在缶上胡亂敲了幾下。
藺相如回過頭來叫趙國的史官也把這件事記下來,說:“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在澠池相會。秦王給趙王擊缶。”
秦國的大臣見藺相如竟敢這樣傷秦王的體面,很不服氣。
有人站起來說:“請趙王割讓十五座城給秦王上壽。”
藺相如也站起來說:“請秦王把咸陽城割讓給趙國,為趙王上壽。”
秦昭襄王眼看這個局面十分緊張。他事先已探知趙國派大軍駐扎在臨近地方,真的動起武來,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國大臣,說:“今天是兩國君王歡會的日子,諸位不必多說。”
這樣,兩國澠池之會總算圓滿而散。
藺相如兩次出使,保全趙國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趙惠文王十分信任藺相如,拜他為上聊,地位在大將廉頗之上。
廉頗很不服氣,私下對自己的門客說:“我是趙國大將,立了多少汗馬功勞。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倒爬到我頭上來了。哼!我見到藺相如,總要給他個顏色看看。”
這句話傳到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就裝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藺相如帶著門客坐車出門,正是冤家路窄,老遠就瞧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他叫趕車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讓廉頗的車馬先過去。
這件事可把藺相如手下的門客氣壞了,他們責怪藺相如不該這樣膽小怕事。
藺相如對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跟秦王比,哪一個勢力大?”
他們說:“當然是秦王勢力大。”
藺相如說:“對呀!天下的諸侯都怕秦王。為了保衛(wèi)趙國,我就敢當面責備他。怎么我見了廉將軍倒反怕了呢。因為我想過,強大的秦國不敢來侵犯趙國,就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在。要是我們兩人不和,秦國知道了,就會趁機來侵犯趙國。就為了這個,我寧愿容讓點兒。”
有人把這件事傳給廉頗聽,廉頗感到十分慚愧。他就裸著上身,背著荊條,跑到藺相如的家里去請罪。他見了藺相如說:“我是個粗魯人,見識少,氣量窄。哪兒知道您竟這么容讓我,我實在沒臉來見您。請您責打我吧。”
藺相如連忙扶起廉頗,說:“咱們兩個人都是趙國的大臣。將軍能體諒我,我已經(jīng)萬分感激了,怎么還來給我賠禮呢。”
兩個人都激動得流了眼淚。打這以后,兩人就做了知心朋友。
小學歷史典故 18
一意孤行
西漢時期,有個叫趙禹的人,負責制定國家法律。當時許多官員都希望他能手下留情,不要把律法訂得大苛刻了,便紛紛請他吃飯,但趙禹從不答應(yīng)。不僅如此,他還硬是把官員帶來的'重禮退還。 有人問趙禹為什么要這樣做?他說:“我這樣做就是為了自己能獨立地決定、處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辦事,而不受別人的干擾。
小學歷史典故 19
一鳴驚人
戰(zhàn)國時齊威王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齊國上下無人敢勸。有個口才很好的淳于髡出了個謎語讓齊王猜,說齊國有只大鳥整整三年既不振翅飛翔,也不鳴叫,很奇怪。齊威王一聽就知道他在諷刺自己,于是說:“這鳥不飛則已,一飛就會沖天而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等著瞧吧!” 后來齊威王果然振作,齊國也逐漸強大。
小學歷史典故 20
鐵杵磨針
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逃學去街上閑逛。有一次看見一個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很奇怪,老婆婆告訴李白她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根繡花針。李白不相信,認為不可能。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聽了這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他發(fā)奮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小學歷史典故 21
解鈴還須系鈴人
古時候有個泰欽小和尚自小悟性過人。有一天,有一個方丈開壇講法,問眾人:“老虎脖子上系了一個金鈴,誰能把它解下來?”眾人都回答不出。 這時,恰好小泰欽來了。法眼便問泰欽,泰欽說:“大家為什么不回答:‘系鈴的人能夠解下來呢?’” “解鈴還須系鈴人”這個成語比喻誰惹的麻煩仍須由誰去解決。
小學歷史典故 22
一字千金
戰(zhàn)國末期,秦國呂不韋掌握國家的行政大權(quán),他養(yǎng)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團,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quán)。這些門客的見解和心得,呂不韋匯集起來,成了一部巨著,名叫《呂氏春秋》。當時呂氏懸賞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一字千金”這個成語形容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小學歷史典故 23
樹欲靜而風不止
一次孔子在路上見到一個人哭得很傷心,便問他原因。 那人說:“因為我犯過三個錯誤,年輕時沒有好好侍奉父母,反而要他們照顧我;我做事不夠盡心盡力,妨礙了我的升職;從小對朋友不友善,大家都不愿親近我,現(xiàn)在年紀大了覺得孤單。樹欲靜而風不止,現(xiàn)在我想彌補這一切,可是父母去世了,朋友不再來了,我年齡也大了。我太難受了。”
小學歷史典故 24
胸有成竹
北宋畫家文同,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里呢?原來,他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都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tài)、顏色,然后回到書房,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當人們夸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小學歷史典故 25
四面楚歌
古時候,劉邦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當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jīng)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以為劉邦已經(jīng)得到了楚地,于是,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小學歷史典故 26
小心翼翼
宋朝時, 有個官員賈黃中為官廉潔奉公,深得皇帝信任。但是,賈黃中辦事過分認真、慎重,遇到大事往往不能當機立斷。后來他被派往外地任職,在向太宗辭行時,太宗告誡他說:“做事恭謙,小心謹慎,不論是做君的.還是做臣的都應(yīng)該這樣,但是如果做得太過分了,就不好了。”賈黃中死時,家中很窮,皇帝特地賜錢表彰他的品德。
小學歷史典故 27
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是他的人,他心中沒底。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 秦二世十分奇怪。于是趙高用手指著眾大臣,問大臣們是鹿是馬,結(jié)果堅持是馬的忠臣都被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小學歷史典故】相關(guān)文章:
小學歷史典故05-22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7-16
經(jīng)典歷史典故精選08-26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4-20
歷史典故05-19
歷史的典故05-21
(精選)經(jīng)典歷史典故07-24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3-23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