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歷史典故 15篇
有關歷史典故 1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說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么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著對他開玩笑說:“現在,你的學識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人別后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后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贊人離開后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
有關歷史典故 2
事例內容
戰國初期,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國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憤圖強,于是委派商鞅實施變法。
商鞅起草了一系列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金。”
不一會兒,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人們都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準是有人在開玩笑呢。”大伙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上去扛木頭的。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正在大伙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兌現了他的諾言,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都說:“商鞅的'命令不含糊。”有了這種信任基礎,商鞅的新法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和執行。
自從商鞅變法以后,秦國的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各方面實力逐步超過了其它各國,于是才有了后來的吞并六國,一統華夏。
有關歷史典故 3
【精忠報國】
南宋抗金英雄岳飛背刺“盡忠報國”四字,昭示愛國心跡,歷來為人稱道。但是岳飛背部的字究竟是何人所刺,《宋史》沒有詳細記載。
民間流傳有多種版本,一種說法是岳母刺字,激勵岳飛報效國家。也有人考證說,岳飛背上刺字乃是宋朝兵制使然。岳飛背上的“盡忠報國”究竟從何而來,歷史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岳飛背上刺有“盡忠報國”,歷史上確有其事,很有可能源自岳母鼓勵兒子上戰場的意愿,但不是岳母親手所刺。
《宋史·岳飛傳》有記載,當岳飛入獄之初,秦檜等密議讓何鑄審訊。岳飛義正詞嚴,力陳抗金軍功,愛國何罪之有?并當著何鑄面“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里”。浩然正氣,令何鑄汗顏詞窮。
岳飛的母親姚氏是一個農家婦女,識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可能親手在岳飛背上刺上“盡忠報國”四個字。但極有可能的是,他母親為了鼓勵他放心去戰場打仗,請人在岳飛背上刺的。
關于岳飛背部刺字還有一種說法,岳飛久懷報國之志,曾三次從軍抗金殺敵。他于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十九歲時第一次應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約是此時所為,因為北宋末年“刺字為兵”的制度仍在貫徹執行。所以岳飛在背部刺上“盡忠報國”四字明志。
兩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國家正規軍完全靠募兵的時代。漢唐和元明清都是實行征兵制,所謂征兵就是一種兵役,只要是國家的公民,都要被強行服兵役。兩宋的募兵制則是國家從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國家出錢雇傭他們。所以宋朝的軍隊都是國家花錢養的雇傭兵,人員來源比較復雜,游民、饑民和犯過法的人都可以應募入伍,這就加大了管理的難度。
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為了加強對軍隊的管理和控制,“刺字為兵”就成為了一種規范運作的制度,只要是應募入伍的士兵,都要刺字作為標記。趙匡胤認為應該把兵和民分開,兵民分開控制,有利于國家的穩定,有利于皇帝的'統治。南宋人牛弁《曲洧舊聞》也說:“藝祖(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無賴不逞之人,刺字以為兵。”
據古書零星記載,一般是取“松煙墨”,入管針(管狀針頭)畫字于身,直刺肌膚,涂以藥酒即成。
宋朝有兩種軍隊需要刺字,一種是禁軍,就是國家的作戰部隊;一種是廂軍,相當于現在的工程兵,國家的大型公共工程,比如修橋補路等,都是由廂軍來完成。
禁軍和廂軍都有各自固定的番號,為了便于識別和管理,士兵刺字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各自所屬部隊的番號,不會是其他的內容。這樣使得士兵不能隨心所欲地流動和逃跑。
還有牢城兵,比如說水滸傳里面的林沖,他犯罪之后被發配到滄州當兵,這種兵是帶有徭役性質的,也會刺上諸如牢城第幾指揮之類的標記。
從岳飛背部刺字的內容——“盡忠報國”來分析,不可能是他應募當兵的時候刺上去的。而且刺字的部位也不符合宋朝的規定,宋朝給士兵刺字叫做黥面,最開始刺在臉上,人為地把士兵和社會普通階層分開,這對士兵是一種歧視。
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社會,武將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文官尤其是進士出生的人,社會地位都很高的,武官都受到嚴重的社會歧視。因為當時就是一個尚文的時代,連軍官都受到歧視,更不用說普通的士兵了。
當然也不乏有開明的士大夫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這種歧視士兵的做法并不太好,希望做一些必要的調整。后來有很多刺字就改刺在手臂、手心、手背或者是虎口上了。而且給士兵刺字的目的是防止士兵逃跑或者犯法,便于管理和控制,所以才會選擇刺在臉上和手心手背這些相對明顯的地方。
如果像岳飛那樣刺在背上,太隱蔽了,根本沒有任何標識作用。所以這也說明岳飛背部的“盡忠報國”不符合“刺字為兵”的募兵制度。
有一些關于岳飛的史料記載,把“盡忠報國”寫作了“精忠報國”。這很可能和宋高宗有關系。岳飛在對抗金兵入侵的戰斗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了表彰岳飛,當時的皇帝宋高宗御賜了“精忠岳飛”四個字給岳飛,并且讓手下人做成了一面寫有“精忠岳飛”的旗幟。
以后凡是岳飛出征的時候,都會帶上這面寫有“精忠岳飛”的大旗幟。到了明清以后,“盡忠報國”就變成了“精忠報國”,這實際上是明清人的誤解。
明清時期,把“盡忠報國”變為“精忠報國”,更多的是在宣揚一種帝權,因為“精忠”這兩個字是宋高宗御賜的。想要激勵當時的老百姓在國家危難的時候,發揚這樣一種精忠報國的精神。
實際上,在元朝的時候,蒙古人占統治地位,漢人的社會地位相對低下。到了明朝,盡管朱元彰建立起漢人統治的政權,但實際上明朝時期,外患仍然很嚴重,北方的蒙古勢力很強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全體老百姓用這種“精忠報國”的精神來鞏固和捍衛漢人的政權。所以“盡忠報國”就慢慢流傳成了“精忠報國”。
有關歷史典故 4
高山流水
春秋時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搖深,常人難解,僅鐘子期能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贊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鐘子期嘆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來鐘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廢琴終身不彈。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遇,也指樂曲絕妙。
莊周夢蝶
戰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后,自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
后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
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古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無限神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
武帝召見,納入后宮,即后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
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長兄曹丕當政以后,備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賦》是一篇傳誦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寫洛神的步態之美云:“體迅飛鳥,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寫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跡之態十分傳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輕盈。
破鏡重圓
南朝陳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陳后主的妹妹樂昌公主。恐國破后,夫妻失散,遂破銅鏡為二,夫妻各執一半,相約他年正月十五日賣鏡都市以謀晤合。隋滅陳后,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國公楊素所獲,極受恩寵。徐德言流離至京城,遇一仆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就題詩道:“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公主見詩,悲泣不食。楊素知情后,大為感動,終于讓他們夫婦團聚。
后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后重新團圓。
詠絮才高
東晉政治家謝安全家聚在一起,正值戶外雪越下越大,謝安興致勃發,就指著外面的飛雪問:“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的侄子謝朗隨口說:“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接著道:“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后大加贊賞,夸獎侄女才思不凡。謝道韞是東晉有名的才女。
柳絮隨風飛揚,壯似飛雪,用以比喻紛飛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譽婦女有詩才為“詠絮才”。
人面桃花
唐詩人崔護,清明獨游長安南莊,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態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扁鎖無人。惆悵之余,乃題詩于門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后代詩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女邂逅,后來不復再見的惆悵心情。
秉燭夜游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年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之句。曹丕為魏王世子時,與吳質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時文人如徐趕,劉楨,陳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作書與吳質,勸其惜時自娛。書中有“古人思炳燭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燭夜游”喻及時行樂。
鏡花水月
鏡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虛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詩家常用以比喻朦朧空靈的'意境。如宋嚴羽以佛論詩,主張妙悟,他說;“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以“鏡花水月”比喻詩歌中不可言傳的妙境。
青梅竹馬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長干行》中描寫一位女子,思夫心切,愿從住地長干跋涉數百里遠路,到長風沙迎接丈夫。詩的開頭回憶他們從小在一起親昵的嬉戲:“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后來,用“青梅竹馬”和“兩小無猜”來表明天真、純潔的感情長遠深厚。
有關歷史典故 5
烽火戲諸候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于開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愿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有關歷史典故 6
1、大約四千多年前,軒轅(即黃帝)聯合炎帝戰勝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虜被稱為“黎民”,之后黃帝打敗炎帝族,成為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后人將黃帝譽為華夏族的祖先,因為黃帝和炎帝是近親,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又稱為“炎黃子孫”。
2、堯是黃帝以后比較著名部落聯盟首領,堯去世后,舜建議把帝位讓給堯的兒子丹朱,諸侯不拜丹朱卻拜舜,推舜為帝。這種讓位,歷史上稱為“禪讓”。
3、鯀(gun)的兒子禹采取“開通、疏、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為部落聯盟首領。
4、禹禪讓帝位給伯益,禹的兒子啟奪位稱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自此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堯”、“桀驁不馴”都出于此人。
6、“湯”以“網開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擁戴,后打敗夏桀,滅夏建商;湯又名成湯,是堯舜時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開國功臣,也是中國第一位賢臣,歷史上被視為臣道的楷模,后輔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執政,親作《伊訓》、《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從商朝開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紂和夏桀一樣是典型的`暴君,歷史上有“桀紂”并稱。紂創造了“炮烙”、“蠆(chai)池”等刑罰,造“鹿臺、酒池、肉林”,勞民傷財,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稱周文王,實施仁政,有太顛、辛甲大夫、閎(hong)夭、散宜生等賢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輔佐下奠定了滅商的基礎,著有《周易》,將八卦演為64卦,并做卦辭、辭。
11、殷商“讒言進用,忠良遠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裝瘋、微子出走,周武王興兵伐紂,奴隸倒戈,紂王鹿臺自焚,奸臣惡來、費忠被斬首,殷商滅亡,周王朝誕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齊、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魯,后有周公輔成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難求妃子(褒姒)笑,烽火連臺戲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國都鎬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太子即位,為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13、東周在歷史上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齊桓公,與后來的晉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莊公一起,在歷史上被稱為“春秋五霸”。
14、“管鮑之交”指春秋時期,齊國齊桓公的兩位賢臣管仲和鮑子牙之交。
15、“秦晉之好”指秦穆公幫助流亡在秦國的晉國流亡公子重耳回國做了國君,并將自己的女兒文嬴(ying)嫁給了重耳,成就了“秦晉之好”。
16、鼎是古代國家權力的象征,楚莊公問鼎之輕重,有取代周室之意,“問鼎中原”源于此。
有關歷史典故 7
曹操焚牘
曹操討伐袁紹時,曾被陳琳一紙檄文罵得狗血淋頭,辱及祖宗。但是,他愛惜陳琳的才華,事后不但不殺,反而委以重任。打敗袁紹后,曹操的手下在整理繳獲的文書時發現了一些曹操部下和袁紹暗通的書信。有人勸曹操把這些人都殺了,曹操卻說:“尚紹之強,孤亦不能果,況他人乎?”意思是說:正當袁紹強大的時候,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結果將會怎樣,更何況別人呢?于是,曹操下令焚毀這些書信,對當事人概不追究。
素材解讀:
不管歷史對曹操做出怎樣的評價,在他身上表現出來的`對人才的憐惜、對下屬的寬容都說明他這一軍之帥、一方霸主是當之無愧的!在此,我們也可以聯系自身實際來進一步分析他的作為。在許多時候,我們如果能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那么,別人的過錯可能有許多都是情有可原的。原諒產生寬容,寬容比處罰更能震撼人心!所謂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成大事者,往往都有寬廣的氣度,稱得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在這里還可以把“寬容”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對一個領導人來說,氣度是領導素質的重要內容。只有擁有包容屬下過失的氣度,領導才能夠得到屬下的真心擁戴。
有關歷史典故 8
墨绖從戎
亦作墨缞從戎。绖(déī),古代喪服中圍在頭上和腰間的散麻繩。意指在守喪期間從軍作戰。語本《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遂發命,遽興姜戎,子墨衰绖。”晉人杜預注:“晉文公未葬,故襄公稱子,以兇服從戎。”
秦晉崤之戰發生于公元前627年四月辛巳日。戰役經過已如前載。戰前對于秦、晉、鄭、周王室來說,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繼齊桓公稱霸諸侯的'晉文公重耳卒,誰接替晉文公成為諸侯霸主,秦穆公的戰略通過襲鄭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晉襄公新繼位,能不能繼續高擎晉文公諸侯霸主的大旗,亦通過崤之戰給出了答案。“奉不可失,敵不可縱”“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有關歷史典故 9
將歷史典故滲透在哲學教學里,會使哲學變得鮮活而有趣,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歷史典故中的哲學。
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最根本的觀點,我們的教材有如下的表述:“由于客觀事物都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都有其過去、現在和未來,因此,我們觀察一個事物不但要了解它的過去,觀察它的現狀,還要預測它的未來。只有弄清事物的來龍去脈,才能使我們的思想符合不斷變化著的客觀實際,適應形勢的發展。”這段話啟示人們要用審時度勢、與時俱進的眼光看問題。然而,學生由于生活閱歷所致,很難深入理解這段話。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時我并沒有給學生講抽象的道理,而是引用了一段三國的故事。我扼要介紹了三國的歷史,告訴學生三國是我國歷史上大分化、大動蕩的時期,也是群星璀璨人才輩出的時期,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但最終之所以出現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并不是偶然的,曹操、劉備、孫權以他們的宏才大略為自己贏得了歷史上的.地位,教育論文《歷史典故中的哲學》。當時人們對各派勢力的前途看法不一,對局勢發展充滿各種猜測和設想,對天下英雄的評判也眾說紛紜,大多數人認為“四世三公,門多故吏,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極多”的袁紹乃是稱霸一方的英雄,而人單勢孤、寄人籬下的劉備怎能與袁紹相提并論呢?然而曹操卻不是用靜止的觀點看待人,以一時成敗論英雄。他在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斷言“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的袁紹不會成就大事業;相反劉備“胸懷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是真英雄也。結果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開創了蜀漢基業,三分天下有其一,而袁紹在官渡一戰中被曹操打得倉惶逃竄,連連敗北,最終被消滅,歷史證明了曹操的遠見卓識……學生們邊聽邊若有所思地點頭。
我說,那么我們應該怎樣看問題呢?
學生們回答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有些思維活躍的同學還聯系身邊的生活提出了他們的思考:“老師,我認為在填報高考志愿的時候,很多同學盲目扎堆報熱門專業,不考慮未來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就不是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哲學教學中恰當地運用歷史典故,往往可以提高教學的信度,讓學生在以史為鏡的思考中得到智慧的啟迪。
有關歷史典故 10
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
明朝萬歷年間,有個叫馬紹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輕氣盛,自以為博學多才,滿腹文章,經常在同僚面前賣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對他的所作所為也時有耳聞。
這天,皇上把馬紹良召進后殿,閑聊幾句后拿出一首詩對他說:“聽說愛卿才學出眾,且看這首詩寫得怎樣?”
馬紹良不知道這是皇上的詩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見其中有兩句是:“明月上竿叫,黃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說:“這詩不通!明月怎么會上竿叫,黃犬怎么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么,以愛卿高見,這句詩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聲色地問。
馬紹良說:“就改為‘明月上竿照,黃犬宿花蔭’。”
皇上聽了,微微一笑,說:“愛卿才學疏淺,不配在京為官。”于是,馬紹良被貶三級,發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馬紹良自認晦氣,但也滿肚子不服氣,無奈圣命難違,只好帶著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來到閩南一座山嶺下休息,忽然看見山道旁野花團簇,爭奇斗艷,便隨手折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見一條黃絨絨的小蟲兒在花蕊中蠕動,便問身邊的轎夫:“這是什么蟲子?”
轎夫一瞧,笑著說:“它叫黃犬蟲,專愛往花蕊中鉆。”馬紹良一聽,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
天很快黑了,馬紹良心事重重,無心趕路,便找了一個小店歇了下來,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賞月,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見一輪明月照著在晚風中搖曳的翠竹,緩緩升上了天,正當月兒掛在半空的時候,不斷傳來鳥兒悅耳的叫聲,他聽了好長時間,似有所悟,叫來店主,問道:“這是什么鳥在叫?”店主回答說:“這是明月鳥,這只有在月亮當空時才叫,所以人們叫它‘明月鳥’。”
馬紹良聽了,心里慚愧萬分,這時才明白皇上為什么把自己貶到閩南做官。
馬紹良年逾古稀后,辭官回鄉,他特別后悔自己年輕時的狂妄淺薄,便時常對人們說:“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一個人最大的過錯,莫過于自以為是啊!”
從此,“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便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了。
有關歷史典故 11
量體裁衣
典故:南朝時南京有個叫張融的人,頗有才華,齊太祖蕭道成很器重他。有一次蕭道成把自己穿過的一件衣服送給張融,并附手詔一道,說這是我穿過的衣服,已經讓人按照你的.體格重新修改,送給你穿很合適。
有關歷史典故 12
秦檜怕“施”
舊時,湯陰縣城從岳廟前向東走的那條街叫學街。據說在很早以前,住在這條街里的人們,特別是那些在臨街房屋里的人,每到晚上夜深人靜時候,往往被街上一種聲音所驚醒。那種聲音聽起來很有點瘆人:唿啦——唿啦,而且是相同的聲音連成一串。先是從西向東走動,又從東向西走動,有的'時候是一東一西過去后就消停下來,有時反復多次。漸漸地有人想看個究竟,他們或從窗戶上張望,或啟開門縫覷看。就這么一看,人們倒被猛嚇了一跳。這聲音不是別的,原來是在岳飛廟前跪著的那幾個鐵人像,領頭的一個便是秦檜。他們有的帶著前銬,有的帶著背銬,腳上都帶著沉重的腳鐐,邁著艱難的步履蹣跚而過。人們驚異的是:這些鐵鑄的家伙怎么居然會沿街走動?這不是成了精嗎?于是人們聚到一起,將這件事議論開來。后來,這件事很快傳到知縣和知府衙門。沒有多少時間,府里便派張應登推事到縣里來。他詳細了解了人們訴說的情況。便決定在岳廟山門對面,即秦檜等鐵跪像后建了一祠,祠中塑起施全的銅像。
施全是南宋時期的殿司軍士,對秦檜主和誤國,謀害岳飛極為仇恨。紹興二十年(即岳飛被害后九年)正月一天,施全挾刀藏于眾安橋下,待秦檜乘轎赴朝路過時,上前刺殺秦檜。因沒有刺中,被捕。后被秦檜處以磔刑。施全銅像左手握拳,右手高舉利劍,橫眉怒目直視面前秦檜等五個鐵跪像。說來也奇,自從施全塑像建立以后,學街的百姓,,再也沒有聽到這伙鐵鑄罪人沿街趟鐐的聲音。
說來更奇,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人們發現那個被施全鎮壓住的秦檜居然躲到雞腦袋里去了。開始,無論公雞還是草雞,只要聽見喊“施——”的聲音,便驚恐地跑開,還不知是怎么回事,后來當人們把煮熟了的雞頭打開,才恍然大悟,那個圓滾的腦仁不就是那個跪縮一團的秦檜嗎?
有關歷史典故 13
清同治十年,在南洋經商的張弼士參加了法國領事館舉辦的一個酒會。當時,來了不少貴賓,工作人員端來了法蘭西上等葡萄酒。張弼士拿起酒杯,輕輕啜了一小口,細細品味,香甜爽口,一股綿綿的習習酒香在口中久久不能散去。貴賓們端著酒杯,都久久不愿放下。
法國領事見狀,說出了一段有趣的往事。
那是咸豐年間,他隨英法聯軍進駐煙臺,因無葡萄酒相伴,感覺分外枯燥無味。這時,有人來報告說,在附近的山中,發現了大片大片的野生葡萄林。士兵們歡呼雀躍,他們采回野生葡萄,并用自制的小型制酒機來榨汁釀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種用野生葡萄釀造的葡萄酒別有風味,令人陶醉。
法國領事講這則逸事時,現場不少人聽后只是笑笑而已。然而,張弼士卻將法國領事的話牢牢記在心中,并且,一個宏大的構想逐漸清晰起來。張弼士來到煙臺經過周密的'考察和籌備后,張裕葡萄酒釀造公司便在煙臺橫空出世了。
如今,張裕葡萄酒的營業額已經高達數十億元,名列中國葡萄酒業的榜首。煙臺也被國際葡萄酒局列為中國唯一一座國際葡萄酒城。
有時,別人一句不經意的玩笑話就會蘊含著巨大商機。如果,當時張弼士聽后只是把它當成一句玩笑話并哈哈一笑,那么,我們今天就很難在煙臺看到張裕葡萄酒的輝煌了。
有關歷史典故 14
事例內容
戴震是清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戴震治學廣博,見解獨到,他對理學家“去人欲,存天理”的學說進行了質疑和抨擊,梁啟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
戴震十歲才會說話,但他能“過目成誦”,學習知識喜歡追根究底,敢于懷疑和批判傳統的經典。他在私塾學習時,聽老師講授《大學章句》。講完《右經一章》,老師說:“這一章是孔子的話,由曾子記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筆記錄的。”
戴震問道:“老師,憑什么說這一章是孔子的話又由曾子記錄的`?又憑什么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筆記錄的?”
老師告訴他:“這是先儒朱熹的注釋里寫的。”
他又問:“朱熹是什么時代的人?”
老師答:“南宋。”
他追問:“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時代的人?”
老師答:“東周。”
他又追問:“周與宋相距多少時間?”
老師答:“大約兩千年吧!”
戴震接著又問:“既然時間相距這么遠,那朱熹怎么會知道兩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老師無言以對。
有關歷史典故 15
綽號之中見端倪
北宋大臣王珪的綽號是“三旨宰相”,他執掌大權16年,守成而已,少有建樹。王珪為官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此公很會顧惜體面,其表現堪稱標準的`三部曲——“取圣旨”、“領圣旨”、“已得圣旨矣”。至于袒露私衷,獨抒己見,絕對不是王珪的風格。
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民國期間,譚延闿在主持當時行政院會議時,常閉目養神,對討論的問題不置可否,人稱“三不主義”,即“不負責,不建言,不得罪人”。
【歷史典故 】相關文章:
經典歷史典故03-23
經典的歷史典故05-30
歷史的典故05-21
歷史典故05-19
經典的歷史典故10-09
經典歷史典故02-19
經典的歷史典故【精選】05-30
經典歷史典故[經典]08-02
(精選)經典歷史典故07-24
友善的歷史典故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