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故事(通用24篇)
歷史人物,它指在歷史發展中起過重要影響,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足跡,在歷史上有明確的記載,并對人類歷史進程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的人物,評價歷史人物對于研究人類歷史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歷史人物故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人物故事 1
清朝末年,我國派出了第一批出國留學生.他們都是些少年.有個才12歲的少年叫詹天佑。1905年,修建北京到張家口鐵路的消息傳開了.英國和俄國都爭著要修,雙方爭執不下,最后達成”協議”,說中國假如不讓他們修,他們就什么也不提供.清朝政府這才讓詹天佑擔任總工程師.有人說他自不量力,勸他不要承擔這項難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說:”京張鐵路假如失敗,不但是我的不幸,也會給中國帶來很大損失.外國人說中國工程師不行,我則堅持由自己來辦!”
為了給中國人爭口氣,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進去,和工人們一起吃住在工地,細心勘探,大膽試驗,經過4年艱苦的'勞動,終於成功地修筑了京張鐵路.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志氣!
歷史人物故事 2
張釋之,字季,南陽堵陽人。他原先與其兄共同生活。漢文帝時,張釋之用錢買了一個常侍郎的小官,侍奉皇帝。十年過去了,他還是原職,文帝連他的名字也不知道。張釋之看到這樣下去沒什么前途,欲辭職回鄉,感嘆地說:“干了這么多年,連當官欠哥哥的那點錢都還不了!”當時,中郎將袁盎很了解他,知道他是個人才,向漢文帝竭力薦舉,才又留下。
有一次,漢文帝召見了他問歷代興亡之事。張釋之從容不迫地談著秦朝之所以失天下、漢朝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文帝聽完十分吃驚,這么一位人才長期埋沒著,于是拜他為謁者仆射。從此,張釋之在皇帝身邊參與政事。
上林苑是漢代皇帝狩獵巡游的場所,這里養著許多動物供皇宮參觀。一次,張釋之陪漢文帝來到上林苑。文帝詳細地詢問各種動物的'情況,負責上林苑的尉官回答不上來。這時,飼養老虎的一位民夫在旁幫尉官回答上了,口齒還很利索。文帝聽后說:“作官吏的都應這樣才行!”他當即下詔讓此民夫為上林令,罷免原來的尉官。
張釋之走上前問文帝:“陛下看絳侯周勃是怎樣一個人呢?"
“忠厚人!”
“東陽侯張相如呢?”
“也是忠厚人!”
張釋之說:“周勃和張相如二人都是品德超群,然則兩人言政事時話都說不利索。二人都為漢朝立下了大功,看一個人怎么能光憑口齒利索、喋喋不休呢?秦朝就是不務實。任用了一批華而不實的書生,以致滅亡。今陛下因民夫口才好就重用,巨恐怕此風一長,田下人都爭著巧言口辮,而不務實。”
文帝一聽覺得很有道理,于是沒讓民夫升遷。
有一次,太子與梁王乘車入朝,過司馬門沒下車。漢宮衛令規定:出入殿門和司馬門都要下車,違者罰金,張釋之追上太子和梁王,不讓他們入殿門,并上奏文帝,請懲治太子過失。文帝要依法辦事,其母薄太后前來求情。文帝連向太后謝罪:“教育兒子不得法!”由于張釋之的堅持,薄太后讓文帝下詔赦免太子,然后才可進殿門。通過這件事,漢文帝對張釋之更加敬重,覺得他是不畏權貴、以法執事的人才。
不久,拜他為中大夫,后又升中郎將、廷尉,成為當時掌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歷史人物故事 3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隨衛青擊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xx人,俘獲匈奴的相國和當戶,并殺死匈奴單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軍,受封冠軍侯。“冠軍”一詞最早就因霍去病勇冠三軍受封而來。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于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占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余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渾邪王及部眾4萬人,全部占領河西走廊。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余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西域道路。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22歲)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貝加爾湖)。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卒,年僅24歲(虛歲)。
歷史人物故事 4
北宋時期,大宋王朝的西北部,很長時間以來,都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威脅——那就是黨項人。
黨項人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最初起源于青藏高原。
后來,在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時期,遭受到擠壓的黨項人,在大唐王朝的同意下,千里迢迢遷徙到黃土高原一帶定居。
“安史之變”爆發后,黨項人的首領還曾經帶領自己的隊伍,不遠千里來到長安城下,幫助大唐王朝收復都城。
但是,在宋朝建立之后,由于各種原因,宋朝和黨項人的關系并不是太好。
所以,黨項人便借機對宋王朝發動偷襲,燒殺擄掠,給邊境城鎮的百姓,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直到一位名叫王彥升的宋軍統帥到來,這種情況才得以制止。
王彥升,北宋開國將領,是著名的驍將,因為劍術高超,人送外號“王劍兒”(善擊劍,號"王劍兒")。
因為開國有功,王彥升被宋太祖趙匡胤任命為京城巡檢,負責整個京城汴梁的安全。
但是,不久之后,他便因為四處炫耀自己的功勛和敲詐官員錢財,而被宋太祖調離了京城,到唐州去擔任刺史。
在之后的多年中,又先后被調任為申州、防州和原州的軍事主官。
讓黨項人為之膽寒的事情,就發生在王彥升擔任原州防御使期間。
身為一個沒有讀過書的武將,王彥升不僅為人粗狂,而且非常的殘暴(性殘忍)。
原州和黨項部落緊鄰,而黨項人也因為粗狂的性格,時常會越界犯法。
當然,按照規定,在宋朝地界犯法的黨項人,理應接受宋朝法律的制裁。
然而,王彥升卻并沒有這么做——對于那些膽敢違反宋朝律法的.黨項人,他總會在和部下喝酒的時候,把這些人叫來。
但是,王彥升一不審問,二不宣判,而是直接用手擰掉犯人的耳朵,當做自己的下酒菜(引所犯以手捽斷其耳,大嚼,卮酒下之)。
而且,每次都會有多個犯人被王彥升如此處理。
然后,這些被處理過的黨項犯人,就會被釋放回去。
如此以來,王彥升的名聲很快就傳遍了整個黨項人的部落。
面對如此彪悍、暴力的宋軍將領,黨項人自然是不敢輕易招惹(西人畏之,不敢犯塞)。
于是,在王彥升駐守邊關的那些歲月里,黨項人從來都沒有進犯過他所在的地方。
歷史人物故事 5
我喜歡的歷史人物楚國的烽煙彌漫在汨羅江的周圍,不能為國效勞的憂傷緊鎖在你的眉頭。你那赤子之心被掩埋在汨羅江滾滾波浪禮,你的靈魂在水面上,漂游著。你叫屈原,我喜歡你的剛直。
月光下,你乘一葉扁舟,夜游小河,你舉杯邀明月,睜著天真的眼睛遙望著你的'月亮,此時,你想起了美麗的故鄉與親愛的家人,心中不免有些思念之情。于是,你詩興大發,高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你叫李白,我喜歡你的詩意。
你忍辱負重,在敵人的游船上,,你堅定地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為報祖國,投筆從戒,本想以身殉國,卻被金人俘虜,你在零丁洋里,與海進行最后一次燦爛的邂逅。你叫文天祥,我喜歡你的堅定。
你溫文爾雅,在你的門下,你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弟子,仁愛是你的專有名詞,你打造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學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你獨特的交友方式;“溫故而知新”是你良好的學習方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你謙虛的品德。你叫孔子,我喜歡你的學問。古人其實不遠,只需你去品讀歷史,就能與古人相識,邂逅古人。
歷史人物故事 6
戴安娜王妃,全名戴安娜·弗蘭茜斯·蒙巴頓·溫莎,娘家姓為斯賓塞。被大眾稱為戴安娜王妃,1961年7月1日出生于英國諾福克,是愛德華·斯賓塞伯爵的小女兒。1981年7月29日與威爾士親王查爾斯結婚。她是查爾斯的`第一任妻子,亦是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的親生母親。1987年6月,戴安娜將她所拍賣的79件服裝所得350萬英鎊,全部捐給慈善事業。她的品行深深地感動了普通大眾,尤其是苦難之中的人們。
戴安娜產下哈里王子后飽受抑郁癥的困擾,加上查爾斯王子與情人藕斷絲連,這段曾經的童話式婚姻在短短數年間迅速完結。
1996年8月28日解除婚約,戴安娜獲準保留“威爾斯王妃”的頭銜。1997年因車禍死于法國巴黎。
1997年,戴安娜在巴黎遇車禍離世。法國司法部公開的調查報道稱,司機酒后駕駛是意外主因。但多年來,人們對事件真相仍有諸多猜測。
歷史人物故事 7
我們在品三國的時候,看的是曹操的老奸巨猾,看的是關羽的至死忠誠,看的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是,你有沒有看到一個非常倒霉的人呢?這個倒霉的家伙就叫蔡邕。蔡邕倒霉就倒霉在他的才華上。
蔡邕非常有才,而且是多方面的人才!經史、天文、數學、繪畫、書法、音樂等,都有很深的造詣。正因為他的才華橫溢,他才被“群芳”所妒。有人妒出了“高血壓”,有人妒出了“心臟病”,有人妒得沒治了短了命,有人惱得恨不能一腳將他踩進泥坑里。
蔡邕作為議郎,曾被漢靈帝召進宮中商策。他直言不諱地斥責“帝貪,政暴,吏酷”,說了一大堆壞話。大宦官曹節聽了這些話后心里特別不舒服,逼著皇帝治蔡邕一個“議害大臣”之罪,不僅下了獄,而且還要處死。幸虧有忠臣死諫,他這才保住了頸上人頭,被流放到朔方邊地。
宦黨曾派刺客一路追殺欲將他致死途中,但刺客卻被他的忠勇之氣深深打動,未忍心對他下狠手。一招不靈,宦黨自然不會死心,他們又賄賂地方官員,讓地方官員找個適當的機會除掉他。好在那地方官也是個好官兒,十分羨慕他的才華,非但沒有下手,反而將此事透露給他,讓他多加小心處處留神。蔡邕就這樣絆絆磕磕、慌慌張張、窩窩囊囊地活了一陣子。
這以后,蔡邕上書皇帝,要求寫《后漢書》,皇帝便詔免他的“罪過”,令他返回原郡。可是,蔡邕在即將返鄉的.時候又生出了波折——當地太守、大宦官王甫的弟弟為他餞行,他死活不買這個賬,結果又被上書誣告,他被迫逃到了江南。這一逃,就是十二年。
要說“知人善任”,還得說是那個大奸臣董卓。他威逼蔡邕進宮,若不進宮就要誅滅他的九族。蔡邕為了他的九族免災,被迫應召。可他應召不久,壞事情又來了——董卓被王允滅了九族。董卓死后,蔡邕對董卓念念不忘,毅然當市撫尸大哭。這讓妒忌他、仇視他很久的王允抓住了把柄,立即逮捕他欲判死刑。可惜的是,是否要判蔡邕死刑的爭議尚未停止,蔡邕就死在獄中了。
蔡邕真是一個倒霉透頂的人才啊。
歷史人物故事 8
屈原是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愛國者。屈原生在戰國時期的楚國,家鄉在現在湖北的秭歸(zǐguī),離長江三峽不遠。這里風景奇美,山影水聲迷人動聽,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故鄉,熱愛楚國,可是楚國統治者腐敗無能,不圖進取,使國力漸漸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非常著急,來到都城勸楚王改革圖強。不料屈原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擊,一度信任他的楚王竟把他趕出都城,流放到了遠方。
屈原一片愛國心不被人理解,難過極了。有人勸屈原:“楚國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別國去,照樣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說:“我愛我的楚國,為它的命運擔憂,為百姓的痛苦傷心。明知自己的處境很危險,可是舍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還能為它出力。”
屈原寫了許多詩,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他想象著自己乘著龍駕著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飛往遠方,離開楚國,忽然回頭看到了可愛的家鄉,立刻停住了腳步。他的'仆人哭了,連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國,并下決心:“如果不能實現我的愿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國!”
不久,屈原懷著對楚國深深的眷戀,投入了汩羅江(在現在湖南)。他對楚國的愛也就是對中國的愛,對自己所屬民族的愛。所以全國人民至今還懷念他,每年端午節人們劃龍舟,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者。
歷史人物故事 9
蘇東坡住在岐山下的時候,聽說河陽縣的豬肉味道特別好,就派一個人到河陽縣去買豬。這仆人是個酒鬼,臨出門時,蘇東坡特別叮囑他不要喝酒誤事。
剛開始,仆人做事很小心,一點酒也沒有喝,所以一路還算順利。等到買好了豬,快到家的時候,他終于忍不住了,在路上一邊趕豬,一邊喝酒,最后醉倒在路旁。這樣—來,豬都逃走了。
仆人醒來時,發現豬沒有了,找了很久也沒找著,又不敢空著手回去。只好自己出錢,在岐山附近買了幾頭豬趕回去冒充河陽豬,蘇東坡十分高興,特地發了很多請柬,請了很多客人來吃美味的河陽豬肉。
肉做好后端了上來,蘇東坡說:“河陽的豬肉特別好吃,這是我叫人專門從河陽買來的。”當時,蘇東坡是朝廷命官,又是有名的文學家,客人們聽他這么—說,夾起豬肉一嘗,都贊不絕口,說到底是河陽豬肉,真是又香又嫩,肥而不膩。正在這時候,有人來報告說有幾個農夫要見蘇東坡。
“幾位有何貴干?”見了農夫,蘇東坡問。
“昨天我們在路上撿到幾頭豬,一打聽,才知道是大人府上的,今日特來送還。”
“我的豬?”蘇東坡很驚訝,叫來仆人問怎么回事。仆人見瞞不過,只好把實情說了。剛才還在拼命夸豬肉的.那些客人覺得很沒趣,一個個告辭走了。
哲理點撥:為什么普通的豬肉經蘇東坡介紹后,就變得格外好吃了呢?原因就是普通人喜歡迷信權威。對于權威,既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蔑視;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說話辦事忠于自己的感受,這樣才能真正地擁有智慧。
歷史人物故事 10
東晉文人陶淵明,嗜酒好飲,然而家中貧窮,不能常得。
一日,他家里沒有酒了,便坐在野地里靜靜思索……忽然!他看見一個穿白衣服的人走來,原來是官府小吏,他代表江州刺史王弘來給陶淵明送酒。
陶淵明當即大喜,就地喝了個痛快。后來人們便用“白衣送酒”來表示雪中送炭,心想事成。
歷史人物故事 11
三國時代有個人叫鐘會,和他哥哥鐘毓聯手偷喝酒,但兩兄弟卻不知往里添水,以掩蓋作案痕跡,父親看到壇子里的酒不喝自消,起了疑心。
一天,他假裝酣睡,看見兩個兒子打開酒壇,故伎重演。
不過鐘毓喝酒之前,對天長拜,而鐘會飲而不拜。
于是他問兩個兒子為何拜/為何不拜,鐘毓說,喝酒是有禮數的事,所以我要拜。鐘會說,偷酒喝是非禮之事,所以我不拜。
長大以后,鐘會出息了,在魏國作了官,直至當上了鎮西將軍,成了司馬昭的'心腹。并且因為有小時候那段事,鐘會得了一個雅號“不拜將軍”。后來凡偷喝酒的人,都自稱不拜將軍。
歷史人物故事 12
商紂王與妲己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據傳有一天,商紂王到女媧宮進香,看到女媧娘娘神像貌美,心癢如撓,夜不能寐。于是在全國選美,找到一個叫妲己的美人。為了討好妲己,他下令以酒為池,以肉為林。
這個酒池有多大?據說大可行舟,酒夠三千人同飲,釀酒剩下的酒糟就堆積成了一個小山。結果,朝政混亂,民不聊生,諸侯叛亂。商朝從此滅亡。而這酒池肉林,也留下了以酒誤國,以酒殺身的.歷史之鑒。
歷史人物故事 13
這個成語源自三國時代東吳的末代國王孫皓。
傳說孫皓是一個好酒之徒,經常擺設酒宴,群臣作陪。他的酒宴,一整就是一天,而且有一個規矩:每個人以七升為限,一升酒大約有二斤,七斤就是十四斤……
群臣中有一個人叫韋曜,是孫皓父親的老師,他的酒量只有二升。孫皓是個怎么樣的`人:暴君,說一不二,動輒殺人,但是對韋曜卻格外照顧,看著他喝不動了,就告訴人悄悄給他換上茶,韋曜心領神會,故意高舉酒杯:“干了干了!”。之后便留下了這么一個“以茶代酒”的典故。
誰說帝王皆冷酷,孫皓不就有一顆體諒人的心嘛!
歷史人物故事 14
春秋時期,百家學派蜂擁而起,學術爭鳴十分激烈,門戶之間的攻訐時有發生。然而,儒學的創史人孔子卻沒有門戶之嫌,老子雖然是與儒學鼎足而立的道派代表,但由于孔子十分仰慕老子的名聲和才學,依然和學生子路一道千里迢迢、風塵仆仆地由曲阜學園前往苦縣。(今鹿邑縣,老子的故里)拜見老子。
這天,孔子師徒驅車來到苦縣。則一進入縣境,便有異香頻頻飄來,孔子大為驚詫,認為一定有上等美酒釀于老子的家鄉。疑惑間已經到了棗集村,孔子師徒眼看天色將晚,便在村東的一家客棧寄宿。
夜里,月色空明,晚風習習,棗集村的酒香陣陣襲來,芳香沁人心脾。于是,孔子師徒酒興大發,心情亢奮不已,輾轉不能入寐,孔子隨命子路前往打酒。稍頃,子路從棗集村打酒而歸,師徒二人如獲到寶,便開懷暢飲。因為棗集村的'酒酒香宜人,甜美非同一般,師徒二人的酒興便一發而不可止,直喝到夜闌更深,月沉西天,以致喝得酩酊大醉。
第二天日高三桿時,師徒二人仍然神態朦朧,醉意猶存,但身心卻感到異乎尋常的愉快,似乎經過了神明的超度而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為此大為感嘆:“美哉!然惟酒無量不及亂。”就連同一向言謹行慎、唯禮是從的孔圣人也沒有經得起棗子集美酒的誘惑。孔子酒醉棗子集一事,成為千古佳話。
歷史人物故事 15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商鞅為維護秦國統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變革措施。
秦國在戰國初期,貴族們壟斷政權,經濟、政治和軍事都比較落后,國君權力較小,國力很弱,國土常常受到別國的侵占。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輕的國君決心改變秦國的落后面貌,于是下了一道變法圖強的求賢詔令。商鞅就是在這個時候自魏國來到秦國的。商鞅(約公元前390——338年)貴族出身,因是衛國君的后裔,曾以“衛”為姓,稱作衛鞅。按當時習慣,國君的公子后裔,以“公孫”為氏,所以他又稱為公孫鞅。商鞅這個名字,是他在秦國被封為商君而得的。
商鞅到秦國后,宣傳“強國之術”,決心協助秦孝公進行社會改革,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為左庶長。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國兩次公布了新法,其主要內容有:
(1)廢除奴隸主貴族的世卿世祿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權,按軍功的大小重新規定官爵的等級和待遇。下級士兵在戰爭中勇敢殺敵的,也可以得到官爵,臨陣脫逃和投降敵人的要受到嚴厲的處罰。凡是進行私斗的,按照情節輕重判處刑罰。
(2)廢除奴隸制的井田制度,在法律上承認土地私有和買賣。鼓勵男耕女織,凡是勞動好,生產糧食和織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賦稅。
(3)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對棄農經商或因懶惰而貧窮的人,連同其家屬罰作官奴婢。
(4)加強中央集權,普遍推行郡縣制。全國設31個縣,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同時進行戶口編制,實行連坐法,規定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什伍中互相糾察告發“奸人”,有壞人不告發的',什伍連坐。
(5)由中央制定和頒發統一的度量衡。比如以“商鞅方升”做為當時的標準量器,有利于稅收和經濟交往。
商鞅新法直接打擊了奴隸制舊勢力,鞏固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權,它必然會遭到守舊勢力的仇視和頑抗。因此,變法從開始到最后,一直是在激烈的斗爭中進行的。開始,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舊勢力公開反對變法。主張“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說什么“依照原來的舊習俗來教導人民,可以不勞而成;根據舊有的制度來治理,官吏既熟悉,人民也安定”。商鞅反駁說:“制度和法令應該按照當時的客觀環境來制定,治世從來沒有一個劃一的辦法,只要求其便利于國家,不一定要效法古代。商湯和周武,是沒有效法古代而稱王的;夏桀和殷紂是沒有更改舊制而滅亡的。從此可知,反古未必錯,循禮未必對。”最后,秦孝公表示完全同意商鞅的意見。
商鞅擬好新法,就要公布了。但是,怎樣才能使人民相信呢?經過一番考慮,他讓手下的人把一根三丈長的木桿豎立在國都的南門,懸賞有能把它搬到北門的,賞給十金。人們覺得奇怪,不敢搬動。他卻接著又懸賞說:“有能搬去的,賞給五十金。”有一個人把木桿搬到北門,商鞅立刻賞給五十金,以示信用。接著,公布了新法。
這時候,在朝廷內部新舊兩種勢力斗爭更激烈了。當時有人議論新法不便執行的多至千數。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在幕后唆使太子觸犯新法。他們企圖用這個辦法破壞變法。商鞅說:“太子犯法,是老師沒有教育好,應該給老師處罰。”于是下令把他倆一個割掉鼻子,一個臉上刺了字。從此再沒有人敢議論新法了。為了保證新法順利實行,商鞅還殺了貴族祝歡,把捕獲的700多個違法亂紀的壞分子押到渭水邊上鎮壓。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面貌煥然一新。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廢除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封建領主所有制,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廢除了分封制,確立了郡縣制。秦國從落后國家,一躍而為“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的強國,出現了“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的局面。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惠文王繼位。舊貴族馬上對商鞅進行反攻倒算,公子虔等強加商鞅以“謀反”的罪名,將他逮捕并用“車裂”的酷刑處死了他。商鞅雖死,但秦惠王和他的后繼者都繼續實行了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國的國勢得以進一步發展,為后來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歷史人物故事 16
明朝永樂年間,南海人周新任監察御史。他正直廉潔,對于官場中的流弊,敢直言披露,行為不軌的貴戚們都很怕他,視之為"冷面寒鐵"。后來,周新改任浙江按察使,當地含冤負屈的老百姓聽到這個消息以后,紛紛奔走相告;"我們得救了。"周新到任后,果然澄清了許多積年冤案,懲處于-德育名人小故事
貪贓枉法的`官吏。很快,就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為了感謝他,經常有人給他送禮品、財物。周新恪守自己的誓言:份禮不受,分文不取。一次次當面退還了禮品、財物。一次,有人趁周新不在家,給他送去一只烤鵝。周新的管家推辭不掉,就留下了。周新回家后知道了這件事,為了杜絕人們再來送禮,他便把那只烤鵝高掛在家里很顯眼的地方。以后有人再來送禮,他就指著那烤鵝說:"你要是不拿走,照掛不誤!"從此,再沒人敢給他送禮了。
歷史人物故事 17
湖州民間流傳的毛筆故事,核心內容是:蒙恬到過湖州,就在這里發展了毛筆。這里,我們先來說清楚兩件事:一是秦代的“筆”,一是歷史上關于蒙恬的記載。“筆”字,是秦代開始用下來的。在未有完善的毛筆之前,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的文字已經成熟,需要書寫。(在這之前,文字先是刻下來。刻在龜甲、牛骨上,這時期叫甲骨文。)當時未有紙,文字書寫在帛、竹簡、木簡上。書寫需要有工具,這是時代的需求。戰國的多個強國,都各自在試著制作良好的書寫工具。歷年考古出土文物上的紋飾,明顯是用書寫工具繪劃的。也出土過早期的書寫工具,一九五四年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古墓中,發現過用兔毛包黈在竹桿外的書寫工具,是楚國的毛筆。當時各國發展書寫工具的情況,還反映在文字發展的情況上,各國的書寫工具叫法不一樣。在《說文解字》中,“聿”字條下,說明,聿是指書寫工具,“所以書也。”原來楚國的書寫工具叫做“聿”,吳國叫做“不律”,燕國叫做“弗”,到秦的.時候,聿字加上竹頭,才叫做“筆”。(“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這里很明白說出,當時各國都有了書寫工具,而秦國的“筆”,成為了主流,流傳下來。秦國發展的毛筆,與蒙恬有關。《史記》上有蒙恬的傳,記蒙恬的征戰以及修筑長城,沒有提到蒙恬造筆。但重要的野史《古今注》(晉代崔豹撰)中,敘述筆的發展,說古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秦蒙恬始以兔毫竹管為筆。雖然所記不詳,但這是古書上關于是誰始創毛筆的唯一記載。也一直沒有人提出另外的說法。現在在湖州善璉鎮那里有了這樣生動的傳說,有蒙公祠,有歷史悠久的制筆傳統,那么,參照起來,蒙恬制筆的故事,就具體起來了。毛筆,最好是用中山兔毫制。東漢的學者、書法家蔡邕,在他的《筆論》中說,書法,下筆之前,要先醞釀情懷,然后書之,“若迫于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可見中山兔毫在漢時已是很出名的。中山是什么地方?廣東人說到中山,自然先想到中山縣,孫中山的故鄉。但中山兔毫說的不是這個中山。戰國時,有中山國,在河北省中部。說蒙恬以中山兔毫制筆,很容易想到中山國,因為蒙恬在北方征戰的時間很長。但蒙恬在忙于打仗的時候,應該不是用心于制筆的時候。另一個中山,是韓愈在《毛穎傳》中提到的中山,韓愈把毛筆人格化,說他是中山人。這里說的中山,在安徽、江蘇之間,又名獨山,產兔毫出名。這里離湖州不遠,蒙恬是很有條件發現這里的中山兔毫很好用的。那么,蒙恬有可能來過善璉鎮嗎?《史記。蒙恬列傳》上說,蒙恬祖父蒙驁,先為齊將,后為秦將。蒙恬在秦始皇時,先做過“典獄文學”,做獄官,典管文字方面的事。秦始皇二十三年時,蒙恬的父親蒙武與王翦攻楚,虜楚王。蒙恬可能就在這時候到南方來。后來,他就忙著在北方逐戎狄、筑長城了。
歷史人物故事 18
戰國時,孫臏經墨翟推薦,來到魏國與其同學龐涓一起為魏王效力。
一次,龐涓設酒宴與孫臏談論兵法,孫臏對答如流,還提出了一些問題,使龐涓“不知所出”。后來在魏王面前試兵布陣,孫臏又將龐涓的陣法一一識破,而且還擺出精巧陣法,使龐涓“茫然不識”。
龐涓本來就嫉妒孫臏的才智,而如今孫臏來到魏國,對他的地位已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于是,龐涓便施用詭計,誣陷孫臏私通與魏國不和的齊國,并以省親掃墓為由,準備叛魏赴齊。魏王不辨真偽,就將孫臏革職,由龐涓去問罪。龐涓本想殺掉孫臏,但想起《孫子兵法》尚未騙到手,又假惺惺地裝起慈悲來。他對孫臏說:“魏王本要判你死罪,是我再三懇求才改為刖足黥面。”心誠意善的孫臏信以為真,在肢體殘疾的情況下還恭順地為龐涓默寫《孫子兵法》。幸好龐涓的一位家丁起了憐憫之心,將真相告知孫臏。
孫臏雖然知道了龐涓的蛇蝎之心,但如今自己肢體殘疾,如何逃脫龐涓的`魔掌呢?想來想去,最后才找到一條妙計,既然龐涓加害于我是因為我的才能,何不采取“能而示之不能”的辦法來脫身呢?于是,孫臏裝起瘋來。只見他披頭散發,痰涎滿面,時而大哭,時而又大笑。龐涓聞訊,親自趕來察看,孫臏更是“瘋性”大發,表演得惟妙惟肖。龐涓仍有疑心,于是又叫人把孫臏拖到豬圈,送酒食試他。孫臏將酒菜打翻在地,反而嚼食遞給他的糞便,龐涓這才信以為真。眼看著孫臏如今已變成了行尸走肉,龐涓漸漸地放松了警戒,任孫臏在豬圈里爬來爬去。
后來,齊國想辦法救出了孫臏,然后任命孫臏為軍師,在馬陵道與魏軍開戰,孫臏終于設計殺了龐涓,報了深仇大恨。
歷史人物故事 19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后,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x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后,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x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于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繼續前進。
原文:
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
歷史人物故事 20
唐代武則天當皇帝時,有一個宰相叫狄仁杰,字懷英,太原(今屬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于直言相諫,深得武則天賞識。武則天稱他為“國老”(武則天即位時,狄仁杰已八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時,武則天也不讓他跪拜,說:見狄公下拜,我渾身都痛。武則天常對其他大臣說:“不是特別重要的軍國大事,你們不要去麻煩狄老。”
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采取多種措施,廣羅人才,并讓狄仁杰給他推薦能擔任將相的人才。狄仁杰推薦了張柬之、姚崇等數十人,這些人后來多成了名臣。有人對狄仁杰說:“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薦的,真是桃李滿天下啊。”狄仁杰說:“推薦有才能的人為國家效力,不是為私,是我應該做的`。”
公元700年,九十三歲的狄仁杰病死,武則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后,每當朝廷有大事而眾人又不能解決時,武則天常嘆息說:“老天爺為什么這么早就奪去了我的國老啊!”
歷史人物故事 21
蘇東坡住在岐山下的時候,聽說河陽縣的豬肉味道特別好,就派一個人到河陽縣去買豬。這仆人是個酒鬼,臨出門時,蘇東坡特別叮囑他不要喝酒誤事。
剛開始,仆人做事很小心,一點酒也沒有喝,所以一路還算順利。等到買好了豬,快到家的'時候,他終于忍不住了,在路上一邊趕豬,一邊喝酒,最后醉倒在路旁。這樣—來,豬都逃走了。
仆人醒來時,發現豬沒有了,找了很久也沒找著,又不敢空著手回去。只好自己出錢,在岐山附近買了幾頭豬趕回去冒充河陽豬,蘇東坡十分高興,特地發了很多請柬,請了很多客人來吃美味的河陽豬肉。
肉做好后端了上來,蘇東坡說:“河陽的豬肉特別好吃,這是我叫人專門從河陽買來的。”當時,蘇東坡是朝廷命官,又是有名的文學家,客人們聽他這么—說,夾起豬肉一嘗,都贊不絕口,說到底是河陽豬肉,真是又香又嫩,肥而不膩。正在這時候,有人來報告說有幾個農夫要見蘇東坡。
“幾位有何貴干?”見了農夫,蘇東坡問。
“昨天我們在路上撿到幾頭豬,一打聽,才知道是大人府上的,今日特來送還。”
“我的豬?”蘇東坡很驚訝,叫來仆人問怎么回事。仆人見瞞不過,只好把實情說了。剛才還在拼命夸豬肉的那些客人覺得很沒趣,一個個告辭走了。
哲理點撥:為什么普通的豬肉經蘇東坡介紹后,就變得格外好吃了呢?原因就是普通人喜歡迷信權威。對于權威,既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蔑視;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說話辦事忠于自己的感受,這樣才能真正地擁有智慧。
歷史人物故事 22
宋玉是戰國時楚國著名的文學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問他:“先生最近有行為失檢的地方嗎?為什么有人對你有許多不好的議論呢?”宋玉若無其事地回答說:“喂,是的,有這回事。請大王寬恕我,聽我講個故事:最近,有位客人來到我們郢都唱歌。他開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著他唱的.有好幾千人。接著,他唱起了還算通俗的《陽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開始的少多了,但還有好幾百人。后來他唱格調比較高難的《陽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幾十個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調高雅的商音、羽音,又雜以流利的徵音,城里跟著唱的人更少,只有幾個人了。”說到這里,宋玉對楚王說:“由此可見,唱的曲子格調越是高雅,能跟著唱的也就越少。圣人有奇偉的思想和表現,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為呢?”楚王聽了,說:“哦!我明白了!”
歷史人物故事 23
雍正對道教修煉的丹藥,非常感興趣,在宮中蓄養道士為他煉丹。他親自用朱筆書寫密折數份,特諭一些地方心腹要員:"留心訪問,深達修養性命之人或道士。如果能找到,一定要耐心開導,不可強迫,并相贈重金來安頓他的家人。對本人更要優禮榮待,迅速派車護送來京;朕有用處,一定要博問廣訪,竭力為朕尋找。"為了消除諸大臣的疑慮,他同時說"即使送來的人沒有本領,朕也不怪罪。朕自有試用的方法。"諸大臣接到如此上諭,又怎敢怠慢,紛紛推薦道士進京。
這些道士之中,他贊賞的是紫陽真人,說他所著的《悟真篇》,闡明了金丹的真諦,堪稱"神仙"。雍正還寫過許多歌頌道士采藥、煉丹、放鶴的詩句。在他的《御制詩集》中。就有這樣一首描寫煉丹的.詩:"鉛砂和藥物,松柏繞云壇;爐運陰陽火,功兼內外丹。光芒沖斗耀,靈異衛龍蟠;自覺仙胎熟,天符降紫鸞。"描繪出一幅生動的宮中煉丹圖。
雍正服食丹藥,除治病外,更重要的是補充元氣的濟丹,從不間斷。他曾將濟丹賞賜給心腹鄂爾泰和田文鏡吃。說濟丹是"經過精心煉制,不論寒熱溫涼,效果殊異,確是一種有益無害的良藥,盡管放膽服用,不必有所懷疑。"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倉促駕崩。雍正駕崩后只隔一天,即八月二十五日,新君乾隆就下諭旨,驅逐煉丹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出宮,稱他們是"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謠出事"。并將所有煉丹原料清運出宮。
歷史人物故事 24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著名的是陳勝、吳廣,接著有項羽和劉邦。下面,講一個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
有一年,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那不是原來的那個趙國)的巨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趙王連夜向楚懷王(不是原來那個楚國的國王)求救。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誰知宋義聽說秦軍勢力強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來,不再前進。軍中沒有糧食,士兵用蔬菜和雜豆煮了當飯吃,他也不管,只顧自己舉行宴會,大吃大喝的。這一下可把項羽的肺氣炸啦。他殺了宋義,自己當了“假上將軍”,帶著部隊去救趙國。
項羽先派出一支部隊,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道路;他親自率領主力過漳河,解救巨鹿。
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后,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后傳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里,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楚軍士兵見主帥的'決心這么大,就誰也不打算再活著回去。在項羽親自指揮下,他們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拚死地向秦軍沖殺過去,經過連續九次沖鋒,把秦軍打得大敗。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
以后,項羽當上了真正的上將軍,其他許多支軍隊都歸他統帥和指揮,他的威名傳遍了天下。
【歷史人物故事】相關文章:
歷史人物的故事04-24
歷史人物的故事01-03
歷史人物的故事【精選】06-03
關于歷史人物的故事12-14
歷史人物故事03-10
歷史人物勵志故事07-03
歷史人物經典德育故事06-28
歷史人物小故事06-23
關于歷史人物的故事04-20
歷史人物張衡的故事11-24